山居秋瞑 配套教学设计(9)

文档属性

名称 山居秋瞑 配套教学设计(9)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5:44:39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学情分析
《山居秋暝》是一首近体诗。近体诗定型于唐代,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三种。近体诗的出现,给诗人们驰骋才力、抒发性灵开辟了新的途径,也大大地拓宽了诗的题材。新编语文教学大纲提出:高中语文训练应使学生“初步学会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技巧”。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3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
活动2【讲授】(二)背景知识了解
1. 近体诗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出现在唐代,因此唐人把新出现的诗体,称为近体,把唐以前的各种诗体称为古体,用以区别两种诗体的不同。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
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从字数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2. 王维与《山居秋暝》
王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人。王维的思想,可以四十岁左右为限,分为前后两期。早年的王维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21岁举进士,作大乐丞,后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意志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万事不关心”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
王维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和诗人孟浩然,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更甚者,他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活动3【讲授】(三)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古诗文诵读要领: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前面两点不难,难的是第三点。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诵读、感受——然后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自己朗读中的不足——最后学生再读,争取与诗人产生共鸣,如果能够产生共鸣,那就是朗读的最高境界了。
活动4【讲授】四)品味鉴赏,思考讨论
我觉得所有的问题都应该根据考纲规定的考点精心设计,使学生既能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又能够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那么,学生就不仅乐学,而且乐考了。
围绕高考中常见的题型,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1、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为全诗设置了一个大背景,渲染了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
这里不妨引导学生再思考一个问题:颈联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虽有人,但不见人影,所以形如“空山”!
2、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选取了哪些意象?这幅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这些意象有何深意
选取明月、青松、清泉、山石,描绘了清幽、静谧、明净的自然风光。
托物言志是诗歌中常用的一种手法。物芳可明志,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这与陶渊明喜爱菊,屈原喜爱香花香草,性质是一样的。
3、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选取了哪些意象?这幅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颈联选取翠竹、浣女、青莲、渔舟,勾画出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勤劳淳朴、无忧无虑的人们过着自由快乐的幸福生活。这正符合诗人厌恶官场、决心归隐田园的理想。
运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另外还有视听结合、以动衬静——在清幽、静谧的秋夜雨后,人的忽然出现,会使原本就很美丽的画面更添一种灵动、飞扬的色彩与情调。
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被运用在很多诗歌中,如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用“蝉噪”“鸟鸣”更衬出山林的“空”和“静”。
4、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反其意而用之(用典),意在表明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活动5【讲授】(五)总结、拓展
拓展:
读下面一组描写秋景的诗句,说说王维笔下的秋景和中国传统诗词中的秋景在感彩上有什么不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树为霜。 (曹丕《燕歌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无题》)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曹雪芹《红楼梦》)
小结:“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意蕴。但是王维的《山居秋暝》却挣脱了传统的审美视野,营造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清幽静谧,明快舒朗的意境,十分具有创造性,这也正是这首诗诗能够流传千古的原因之一。
活动6【练习】(六)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阑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2. 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没有运用动静相称手法的一项是( )。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子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答案:(1)A (2)B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