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6.狼牙山五壮士
豪壮,勇敢
第一课时
沈重(1915—1986)
在抗战时期作为《晋察冀日报》特派记者,主要在冀西游击区参加部队和地方的军事活动,因此,他的通讯报告作品大多是武装斗争的题材。
作者简介
位于河北省易县西南,北临易水。海拔1105米,上有大联陀、小鬼脸、阎王鼻子、天梯、棋盘陀五个山峰。形势险要,状如狼牙,故名。1941年抗日战争时,八路军五壮士同日军在此英勇战斗。主峰棋盘陀上建有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狼牙山
马宝玉
蔚县下元皂村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两年后入党。1941 年 9 月在易县狼牙山为掩护主力部队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时任班长的他带领全班 4 名战士奋勇杀敌,同数千日军巧妙周旋一整天,将敌人引上绝路,胜利完成阻击掩护任务,宁死不屈,毅然跳崖牺牲,年仅 21 岁。
资料链接
宋学义
河南沁阳市北孔村人。在狼牙山阻击战中,和另外四名英勇的红军战士一起牵制了日军主力,保证了大部队安全转移。跳崖时,因被山腰一棵横生的树挂住而得以生还。
胡德林、胡福才
河北容县人。在狼牙山阻击战中,和另外三名英勇红军战士一起牵制了日军主力。胜利完成掩护任务后跳崖壮烈牺牲。
葛振林
1917 年 8 月生于河北曲阳,1938 年参加八路军。1941 年 9 月 25 日,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阻击日军战斗中,弹药耗尽后,宁死不当俘虏,随班长马宝玉和其他三位战友奋勇跳下悬崖,因被山腰一棵横生的树挂住而得以生还。
字词乐园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描述的?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事件的发展顺序
感知内容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尾
请同学们浏览文章找出要素完成表格。
抗日战争时期
狼牙山
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
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
把敌人引上狼牙山
英勇跳崖
本文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队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撤离,把敌人引上狼牙山,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故事。
理清脉络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标记文章的自然段序号,并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用//划分层次,并用概括性的文字拟定小标题。
接受任务
诱敌上山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跳下悬崖
课文探究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七班。
同学们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写了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
时间
事件起因
你们从“集中兵力”“大举进犯”中体会到了什么?
敌众我寡,形势严峻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是指一只手举着有杈的棍子(或鞭子)的人,这种关起门来行凶的人不是好人,所以称为“寇”。
日寇
冠
寇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个一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战斗进行了很久,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仔细阅读作者分别描写五位战士的句子,用圆圈圈出关键词,分别批注五位战士的形象特征。
人物 关键词 性格特征
马宝玉
葛振林
宋学义
胡德林
胡福才
满腔怒火:本意是指心中充满了愤怒。文意是指葛振林对敌人十分憎恨。
全神贯注:本意是指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点上;文意是指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聚精会神地打击敌人。
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战士宋学义掷一颗手榴弹就把胳膊抡一圈儿,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
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表现出五位战士对日寇的痛恨和完成任务的决心。
动作
神态
小组讨论:既然作者既然用了那么多笔墨分别描写了这五位战士了,那么群体描写的部分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课后第3题)
不能去掉,作者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用不同的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五位战士不同的性格特点,同时用群体描写写出了五位英雄共同的特征,塑造了一个完整地英雄群体形象,突出了五壮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不畏牺牲、英勇杀敌、宁死不屈、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崇高精神。
悬( )绝壁
崖
一、补充词语。
( )首挺胸
粉身( )骨
横七( )八
全神( )注
斩钉( )铁
竖
贯
昂
碎
截
课堂演练
2.五位壮士向顶峰攀登。五位壮士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用关联词合为一句话)
6.狼牙山五壮士
豪壮,勇敢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请同学们感情朗读课文1.2自然段。
品析课文三自然段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它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在完成掩护任务后,有两条路可以选择,壮士们做了什么样的选择呢?为什么?
斩钉截铁
“走!”
热血
沸腾
紧跟
本意指:说话做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文意指班长马宝强毫不犹豫地决定将敌人引上绝路。
本意比喻情绪高涨,激动;文意指战士们斗志高昂认同班长的抉择,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
从战士们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品读课文4.5自然段。找出描写壮士们英勇杀敌的词语。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比喻
石头砸得很密集,非常迅猛,非常有力。
*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
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离弦的箭一样带着自己的决心,带着全国人民的期望,向终点奔去。
仿照下面句子写一句话。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6-9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五位壮士会露出喜悦的神情?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屹立”能改为“挺立”吗?为什么?
屹立:
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课文指五壮士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指的是什么?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从五壮士的口号中,你读出了什么?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这段话充分赞扬了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狼牙山五壮士
接受任务(略)
诱敌上山(详)
引上绝路(略)
顶峰歼敌(详)
英勇顽强、不畏牺牲、忠于党和人民
英勇跳崖(详)
板书设计
一、按要求写句子。
1. 五位壮士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缩句)
壮士眺望着方向。
2. 五壮士向顶峰攀登。五位壮士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
射击。(用关联词语合为一句话)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
3.五位壮士的英勇壮举令人钦佩。(改为反问句)
难道五位壮士的英勇壮举不令人钦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