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古人谈读书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5 古人谈读书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9 13:3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 苏轼
好书,百读不厌,熟读深思后,文中深意自然理解。
顾炎武读破万卷书
欧阳修借阅典籍
宋濂深夜苦读
张曜拜妻为师
车胤勤学不辍
孙敬苏秦悬梁刺股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来给我们讲一讲?古人不仅喜欢读书,又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读书的。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25.古人谈读书
耻辱
不耻下问
报仇雪恨
教诲
诲人不倦
所谓
称谓
谓语
谓予不信
诵读
朗诵
诵经
过目成诵
岂不
岂敢
岂可
岂有此理
学习生字
不耻下问
默而知之
chǐ
zhì
我会读
关注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加点的字是多音字!
多音字
.

hào
hǎo
(好学)
(好看)

zhì
shí
(认识)
(博闻强识)
读一读:
1.小红勤奋好学,品学兼优,得到全班同学的好评。
2.今天我认识了清代颜元,他是一位博闻强识的学者。
.
.
.
.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课堂练习:选择正确的字音或字形。
耻( ) 岂 ( ) 矣 ( )
( 侮 诲 )人不倦 (诵 涌)读 (慢 漫)浪
专心学习哦!
《论语》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南宋时,朱熹把《论语》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朗读指导
古文中,“而”前面一般是需要断句的。
自由朗读课文:
1.用“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试着翻译文章大意。
2.想一想:这几句话,告诉了我们哪方面的道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
同“智”,智慧。
是智慧的表现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用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
用读音、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来的字的现象,就叫通假字。
学习态度
拓展知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见:同“现”,读xian。
说:同“悦”,读yue。
用读音、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来的字的现象,就叫通假字。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敏
喜好
以·····为耻
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学习态度
谦虚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记住
满足
教诲
疲倦
默默地记住知识,勤奋学习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教的态度
勤奋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喜欢古代文献或文化。
勉励
天生
我不是天生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欢古代文献,通过勤奋的追求而获得知识。
道理:没有天生就知道知识的圣人,像孔子这样多知多智的人,之所以能达到这一境界,也是因为多听多记、勤奋好学的缘故。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好像
不如;比不上
相似,如同尚且仍然
疑虑:恐怕。恐不能成功。担心
遗也
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唯恐会丢失了。
道理:学习的态度问题。真正有志于学习的人,应当有着唯恐学不到,唯恐学不会的紧迫感。用来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
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曾经
一整天
睡觉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
道理:实实在在学习的重要性。思考收要以学习和实践作为基础的。
说一说:通过阅读这段文章,你得到了哪些收获呢?
我们在学习上,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请教问题要不耻下问。对于不明白的问题,懂就是懂,不要不懂装懂。学习要把知识牢记于心,不能自满,不能患得患失。
这首古文告诉我们读书、学习以及教导别人时的方法和态度。
主题感悟
25 古人谈读书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知道了论语告诉我们的读书态度。今天我们再次去与古人交流,看一看朱熹又要告诉我们什么吧。
先根据要求自学第二则文言文,然后小组讨论。
(1)默读第二则文言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课后第二题)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小组讨论。
初读课文,在把课文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注意把握停顿。再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文意,了解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并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何启发。最后,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并学习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讲明道理的方法。
学法导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朗读指导
古文中“亦”“岂”前面一般是需要断句的。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曾经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那么
随意

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看得就不仔细,心思和眼睛就不能专一,就算口里再大声地读书,也绝对不能记住,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要紧,重要
语气词,相当于“了”。
难道,怎么
语气词,意为“吗”
这“三到”里面,“心到”最重要。心思已经到了,那么眼睛和口还有不到的道理吗
读书需用心,才能记得牢
口到
眼到
三到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三到
心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
通过 “读书有三到”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读书有三到,也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其中心到是最重要的,说明我们再读书学习的时候不仅要仔细看、认真读,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学习,把学习态度放到第一位。
第二则古文讲了读书时心到、眼到、口到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读书时心到是最重要的。
主题感悟
这两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就是在学习上要有良好的 ,只有态度端正,才能学有所成。
主题概括
学习态度
拓展延伸:与读书有关的名言警句
书读百遍,二义自见。——陈寿《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汉·刘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读书有法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只有努力读,用心读,才能读有所得。但读书要讲方法,一味地死读书,读死书不仅于学无益,而且不利于我们成长。我们要从古人的读书实践中吸取经验,将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当中,好好读书,掌握有用的知识,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