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同步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同步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9 08:2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选择题
1.(2023·陕西渭南)义和团运动时,各处流传着这样的话:“今上帝大怒,免去雨雪,降下八万神兵,教传义和团神会,特借人力,扶保中华,逐去外洋,扫除别邦鬼象之流。”这反映出( )
A.义和团具备统一的领导核心
B.义和团认识到大清帝国的腐败
C.反侵略成为义和团主要目标
D.清政府默许义和团为合法团体
2.(2023·云南期末)《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铁路设施大大破坏了传统的运输体系。两条老的南北干线(大运河和从汉口到北京的陆路)在与铁路的竞争中失败,成千上万的船夫、车夫、客栈店主和商人失业。随着南来的贡米运输在1900年变成现金支付,大运河差不多就成为了明日黄花。这种现象( )
A.反映传统运输体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C.揭示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深层原因
D.表明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3.(2023·云南二模)1900年11月《中国旬报》评论义和团,认为尽管义和团是“愚民”,“其举动可哂,其惨杀可恶,其热心则可嘉”“义和团与外国争权,斯岂非中国自立之绝大起点?”该评论旨在强调义和团( )
A.盲目排外且愚昧无知
B.显示出中国人民伟大力量
C.与以往农民运动无异
D.标志国人近代主权观形成
4.(2023·内蒙古期中)1900年6月,盛宣怀与列强驻沪领事举行会议。《东南互保约款》是这次中外交涉的重点,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各国商民、教士、产业由督抚保护;各国兵轮水手不可登岸;各国派兵轮驶入长江等处,若引起动乱,中国不认赔偿等。这些规定( )
A.反映东南督抚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卖国
B.有效防止了义和团运动向南扩展
C.是东南督抚与帝国主义妥协斗争的产物
D.增强了东南督抚对清廷的向心力
5.(2023·黑龙江期末)1898年8月,光绪皇帝曾在谕旨中指出:“近来朝廷整顿庶务,迭经谕令各将军、督抚切实筹办……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懈,虽经严旨敦迫,犹意存观望。”光绪皇帝指出的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政治改良道路的艰难性
B.地方政治集团开始崛起
C.清末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D.国人救亡图存热情高涨
6.(2023·河南模拟)甲午战争以后,在西学冲击下《四书》地位受到动摇。梁启超及其同门在时务学堂的《四书》教学中独重《孟子》,借《孟子》的民本思想引申民权学说,以西学代替理学,走向完全破除程朱义理的道路。这反映了当时( )
A.救亡图存促使了各阶层觉醒
B.部分士人价值观念发生异变
C.理学与西学具有内在一致性
D.宣扬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
7.(2023·广东期末)1896年,梁启超发表《古议院考》,提出“议院之名,古虽无之,若其意,则在昔哲王所恃以均天下也”,同时认为汉代有与议会相似的制度,“汉制议员之职有三:一曰谏大夫,二曰博士,三曰议郎。”这表明( )
A.梁启超为变法寻找历史依据
B.中国汉朝制度尚有民主遗风
C.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D.汉制为议会的实施提供基础
8.(2023·辽宁期末)在这一次战争中,侵略者一开始就明确地表明,他们进兵北京并不是与清朝政府为敌,恰恰相反,他们倒是要来拯救这个政府,使他不至于在“暴乱”的人民群众的挟持下继续干自己并不想干的事情。“这一次战争”使( )
A.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
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D.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9.维新变法时期,以倭仁为代表的保守派,顽固坚持传统,反对变法。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也不赞成国家制度转变为西洋模式。各省督抚大多采取消极观望态度。这反映( )
A.缙绅士大夫观念都很保守
B.维新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
C.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
D.制度变革不符合各方利益
10.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 )
A.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趋势
B.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
C.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D.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
11.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12.1900年,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东南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挟持下的“矫诏、乱命”,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史称“东南互保”。东南互保局面的出现客观上( )
A.不利于清政府对全国的统治
B.使南方经济发展未受影响
C.为北洋军阀割据埋下了隐患
D.导致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选择题
1.(2023·陕西渭南)义和团运动时,各处流传着这样的话:“今上帝大怒,免去雨雪,降下八万神兵,教传义和团神会,特借人力,扶保中华,逐去外洋,扫除别邦鬼象之流。”这反映出( )
A.义和团具备统一的领导核心
B.义和团认识到大清帝国的腐败
C.反侵略成为义和团主要目标
D.清政府默许义和团为合法团体
[解析] 依据材料“特借人力,扶保中华,逐去外洋,扫除别邦鬼象之流”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的主要目标是反帝爱国,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义和团的领导核心,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并没有认识到大清的腐败,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清政府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云南期末)《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铁路设施大大破坏了传统的运输体系。两条老的南北干线(大运河和从汉口到北京的陆路)在与铁路的竞争中失败,成千上万的船夫、车夫、客栈店主和商人失业。随着南来的贡米运输在1900年变成现金支付,大运河差不多就成为了明日黄花。这种现象( )
A.反映传统运输体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C.揭示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深层原因
D.表明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大运河和从汉口到北京的陆路运输难以与外国铁路竞争,致使沿岸城市和百姓生活的衰败,增强了民众的反帝情结,特别是助长了义和团盲目排外情绪,因此材料揭示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深层原因,C项正确;A项错在“根本”,排除;外国资本输出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B项;“开始”说法错误,且题干不能反映当时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云南二模)1900年11月《中国旬报》评论义和团,认为尽管义和团是“愚民”,“其举动可哂,其惨杀可恶,其热心则可嘉”“义和团与外国争权,斯岂非中国自立之绝大起点?”该评论旨在强调义和团( )
A.盲目排外且愚昧无知
B.显示出中国人民伟大力量
C.与以往农民运动无异
D.标志国人近代主权观形成
[解析] 材料通过反问,指出义和团“与外国争权”,是“中国自立之绝大起点”,旨在强调义和团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B项正确;评论中称义和团是“愚民”,是先抑后扬的手段,并非要强调义和团盲目排外、愚昧无知,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比义和团运动和以往农民运动的异同,排除C项;“义和团与外国争权”及其“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的是传统的反侵略意识,不能说明其形成了“近代”主权观,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3·内蒙古期中)1900年6月,盛宣怀与列强驻沪领事举行会议。《东南互保约款》是这次中外交涉的重点,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各国商民、教士、产业由督抚保护;各国兵轮水手不可登岸;各国派兵轮驶入长江等处,若引起动乱,中国不认赔偿等。这些规定( )
A.反映东南督抚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卖国
B.有效防止了义和团运动向南扩展
C.是东南督抚与帝国主义妥协斗争的产物
D.增强了东南督抚对清廷的向心力
[解析] 材料中“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反映出东南督抚同帝国主义妥协的一面,“长江及苏杭各国商民、教士、产业由督抚保护;各国兵轮水手不可登岸”表明,这次中外交涉在维护东南地区稳定的前提下,作出了有利于中国方面的规定,有利于阻止列强大举入侵长江流域,体现了与帝国主义斗争的一面,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义和团运动的扩展问题,B项错误;1900年6月,在清廷与列强交战之际,《东南互保约款》的签订使清廷的地方控制力削弱,体现了东南督抚与清廷的离心力增强,D项错误。故选C项。
5.(2023·黑龙江期末)1898年8月,光绪皇帝曾在谕旨中指出:“近来朝廷整顿庶务,迭经谕令各将军、督抚切实筹办……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懈,虽经严旨敦迫,犹意存观望。”光绪皇帝指出的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政治改良道路的艰难性
B.地方政治集团开始崛起
C.清末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D.国人救亡图存热情高涨
[解析] 根据材料“1898年8月”“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懈,虽经严旨敦迫,犹意存观望”可知,戊戌变法时期各地官员并不积极配合,体现了政治改良道路的艰难性,A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地方政治集团就开始崛起,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未体现国人救亡图存的热情,排除。故选A项。
6.(2023·河南模拟)甲午战争以后,在西学冲击下《四书》地位受到动摇。梁启超及其同门在时务学堂的《四书》教学中独重《孟子》,借《孟子》的民本思想引申民权学说,以西学代替理学,走向完全破除程朱义理的道路。这反映了当时( )
A.救亡图存促使了各阶层觉醒
B.部分士人价值观念发生异变
C.理学与西学具有内在一致性
D.宣扬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
[解析] 据材料“以西学代替理学”,反映出梁启超等人的传统思想观念在民族危机和西学的冲击下发生了异变,B项正确;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但当时各阶层并未真正觉醒,排除A项;材料中借民本思想引申民权学说,只是宣传变法的手段和需要,是表面现象,并不代表两者具有内在一致性,排除C项;梁启超等维新派此时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是在辛亥革命及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3·广东期末)1896年,梁启超发表《古议院考》,提出“议院之名,古虽无之,若其意,则在昔哲王所恃以均天下也”,同时认为汉代有与议会相似的制度,“汉制议员之职有三:一曰谏大夫,二曰博士,三曰议郎。”这表明( )
A.梁启超为变法寻找历史依据
B.中国汉朝制度尚有民主遗风
C.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D.汉制为议会的实施提供基础
[解析] 据材料,梁启超“认为汉代有与议会相似的制度”可知,梁启超为变法寻找历史依据,这有利于为变法减少阻力,A项正确;汉朝是君主专制制度,谏大夫、博士等职都是为皇权服务的,不能体现民主遗风,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梁启超为变法寻找历史依据,C项所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汉制体现专制,无法为议会的实施提供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3·辽宁期末)在这一次战争中,侵略者一开始就明确地表明,他们进兵北京并不是与清朝政府为敌,恰恰相反,他们倒是要来拯救这个政府,使他不至于在“暴乱”的人民群众的挟持下继续干自己并不想干的事情。“这一次战争”使( )
A.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
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D.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解析] 根据“在‘暴乱’的人民群众的挟持下继续干自己并不想干的事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暴乱”的民众裹挟到清政府的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这场战争使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与八国联军侵华无关,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B项;中外发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排除D项。故选C项。
9.维新变法时期,以倭仁为代表的保守派,顽固坚持传统,反对变法。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也不赞成国家制度转变为西洋模式。各省督抚大多采取消极观望态度。这反映( )
A.缙绅士大夫观念都很保守
B.维新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
C.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
D.制度变革不符合各方利益
[解析] 维新变法得不到保守派、洋务派和大多地方督抚的支持,这说明维新变法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故B项正确;有些缙绅士大夫的观念比较进步,故A项说法错误;材料和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无关,故C项错误;制度变革触动了保守势力的利益,故D项说法错误。
10.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 )
A.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趋势
B.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
C.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D.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不愿意也不屑于看……西洋”可知,义和团运动对西洋外来事物持排斥态度,盲目排外反映出义和团运动没有认清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故A项正确。
11.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解析] 由时间“1898”及内容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由材料“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对慈禧太后干预变法持讽刺态度,侧面反映了部分洋人对变法的赞同,D项符合题意。维新派主张的君主立宪缺乏广泛群众基础,A项排除。清政府进行排外活动的力度是加强还是削弱,材料无法体现,B项排除。一份报纸的一篇报道不足以揣测列强有干预中国内政的意图,C项排除。
12.1900年,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东南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挟持下的“矫诏、乱命”,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史称“东南互保”。东南互保局面的出现客观上( )
A.不利于清政府对全国的统治
B.使南方经济发展未受影响
C.为北洋军阀割据埋下了隐患
D.导致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
[解析] 东南互保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削弱了清朝中央集权,不利于清政府对全国的统治,A项正确;“南方经济发展未受影响”的说法过于绝对,B项错误;北洋军阀割据发生在民国袁世凯死后,东南互保与北洋军阀无关,C项错误;“导致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夸大了东南督抚的影响,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答案] (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可分析出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有自身认识的改变、赢得光绪的支持及减少阻力等方面。
(2)特点:根据材料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可知体现的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根据材料“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可知体现的是注重维护皇帝的权威;根据材料“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可知体现的是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