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选择题
1.(2023·云南昆明)秦始皇东巡刻石摘录
出处 记载
《峄山刻石》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泰山刻石》 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
《琅琊刻石》 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
《碣石刻石》 地势既定,黔首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据表可知,秦始皇东巡( )
A.实现了对东方地区的有效治理
B.为秦朝统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C.彰显秦朝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D.具有构建国家认同的政治使命
2.(2023·浙江嘉兴)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战车车轮宽度各有区分,车轮印记就成为甄别不同国家军队的方法。国君们也故意制造不同的战车区分敌我,防范外敌。据此可推知,秦始皇的“车同轨”( )
A.促进了文化心理的融合
B.实现了华夏族的身份认同
C.适应了对外交流的需要
D.消除了区域地理间的隔阂
3.(2023·河北模拟)司马迁写《史记》,有关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史实多有错误,而秦国的历史就相对精确详实,这是由于有关东方六国的史料缺失所致,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 )
A.战国时期东方六国文化相对落后
B.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进行思想专制
C.百家争鸣导致学术分歧不断拉大
D.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局面的出现
4.(2023·河南洛阳)《史记》载:“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司马迁认为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是( )
A.赋税沉重 B.王权专制
C.刑法严苛 D.统治残暴
5.(2023·河南南阳)秦代民田占有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对有爵者实行赐田制,二是对无爵者实行授田制。无论是赐田制还是授田制,皆为土地私有制。该政策的推行( )
A.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B.推动国家统一的实现
C.打击了地方贵族势力 D.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6.(2023·山东东营)周振鹤在《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中写道:“秦始皇因为岭南地区离统治中心过于遥远,又是花了很大力气才最后征服的领土,……不但使长沙郡的桂阳县(今广东连州)深入岭南,还使象郡的镡城县(今湖南怀化)越过岭北。”这说明秦朝地方行政区划( )
A.遵循了山川形便原则 B.埋下了地方割据隐患
C.阻碍了经济文化交流 D.体现了犬牙相入原则
7.(2023·江苏淮安)综合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最确切结论是秦朝( )
《史记·李斯列传》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汉书·主父偃传》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李白《古风》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史记·秦始皇本纪》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A.地方上普遍推行郡县制 B.秦律体现了以法治国
C.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 D.统一度量衡顺应潮流
8.(2023·山东模拟)史载秦朝“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秦末民间盛传“赤帝子杀白帝子”的异闻,刘邦在楚地沛县举旗反秦,“帜皆赤”。刘邦此举意在( )
A.传播民间大众文化 B.强调等级尊卑意识
C.获取反秦民众支持 D.神化自身帝王形象
9.(2023·江苏扬州)据考证,秦王朝设置的36郡,大致有三种情况:因袭战国时期各国故郡17个,征服六国新旧国都改置的郡9个,重要地区或交通要道新置郡10个,据此推断秦朝地方管理机构的设置( )
A.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B.实现了各地均衡分布
C.凸显了秦国故地优先原则
D.突破了传统管理模式
10.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者不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钱之赋耳,十钱之费,弗轻能致也。”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
A.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极为不便
B.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
C.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沉重
D.汉初的郡国并行严重威胁中央财政
11.(2023·河南驻马店)《岳麓书院藏秦简(肆)》记载:“有令女子、小童行制书者,赀(惩罚)二甲(铠甲)。”“毋敢令年未盈十四岁者行县官恒书,不从令者,赀一甲。”此规定旨在( )
A.保护未成年人及妇女权益
B.通过刑罚保障军队铠甲的供应
C.保证政府文书的安全传送
D.保障全国文书传送系统的建立
12.(2023·江苏连云港)秦统一后,秦始皇在一次出巡途中,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锥击中。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这反映出,秦朝( )
A.统一全国违背人民意愿
B.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C.皇帝巡游加重百姓负担
D.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二、非选择题
13.(2023·山东莒南)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诸侯国中,能够将新的治理体系很好贯彻执行的,往往会在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秦楚两国与晋国对县的不同政策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秦楚设县,由国君委派官员管理;晋国设县,后来多用作赏赐卿大夫。经过春秋时期的发展,进入到公元前5世纪时,秦楚仍然为强国,而晋国则被国内的卿大夫势力所瓜分,经过国内的激烈斗争,最后分裂成韩、赵、魏三国。
——摘编自李磊《真实的郡县制,并非秦朝首创》
材料二 秦国法律规定,男子凡年满二十三岁至六十岁的,都必须服兵役,一生要服两次,一次守卫首都一年,称为“正卒”;一次戍守边疆一年,称为“戍卒”。此外,还要在本县、本郡服役一月,称为“更卒”。服兵役兼有徭役的性质。……秦始皇把六国富豪和强宗12万户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使他们脱离乡土,削弱其社会基础;或置于中央政权直接监视与控制之下,不致于形成反抗势力。与此同时,又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运到咸阳销毁,铸成12个各重千石的钟鐻铜人,用这些方法防止百姓手执武器反抗和六国旧贵族起而造反。
——摘编自史仲文等《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晋国与秦楚两国命运不同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始皇为维护国家统一所进行的制度创新。
(3)上述材料中最具创新性和深远影响力的是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意义。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选择题
1.(2023·云南昆明)秦始皇东巡刻石摘录
出处 记载
《峄山刻石》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泰山刻石》 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
《琅琊刻石》 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
《碣石刻石》 地势既定,黔首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据表可知,秦始皇东巡( )
A.实现了对东方地区的有效治理
B.为秦朝统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C.彰显秦朝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D.具有构建国家认同的政治使命
[解析] 根据材料“讨伐乱逆,威动四极”“初并天下,罔不宾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统一之后的东巡是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使百姓臣服于秦的统治,D项正确;材料无从体现有效治理,排除A项;秦朝已经完成了统一,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文化政策并非开放包容,且材料未提及文化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3·浙江嘉兴)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战车车轮宽度各有区分,车轮印记就成为甄别不同国家军队的方法。国君们也故意制造不同的战车区分敌我,防范外敌。据此可推知,秦始皇的“车同轨”( )
A.促进了文化心理的融合
B.实现了华夏族的身份认同
C.适应了对外交流的需要
D.消除了区域地理间的隔阂
[解析] 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战车车轮宽度各有区分,车轮印记就成为甄别不同国家军队的方法”可分析得出,秦始皇“车同轨”使得车轮的宽度相同,促进了文化心理的融合,A项正确;“车同轨”并不能实现华夏族的身份认同,排除B项;与对外交流无关,排除C项;“消除”这一词语夸大了其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3·河北模拟)司马迁写《史记》,有关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史实多有错误,而秦国的历史就相对精确详实,这是由于有关东方六国的史料缺失所致,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 )
A.战国时期东方六国文化相对落后
B.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进行思想专制
C.百家争鸣导致学术分歧不断拉大
D.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局面的出现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推行了焚书坑儒政策,规定除《秦纪》、医药、卜筮、农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因此导致东方六国史料缺失,B项正确;“六国文化相对落后”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思想文化专制,非百家争鸣,排除C项;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3·河南洛阳)《史记》载:“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司马迁认为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是( )
A.赋税沉重 B.王权专制
C.刑法严苛 D.统治残暴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等信息可知,司马迁认为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是统治残暴,D项正确;A、B、C三项表述只是其中一部分,都是统治残暴的表现,排除。故选D项。
5.(2023·河南南阳)秦代民田占有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对有爵者实行赐田制,二是对无爵者实行授田制。无论是赐田制还是授田制,皆为土地私有制。该政策的推行( )
A.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B.推动国家统一的实现
C.打击了地方贵族势力 D.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通过赐田和授田,发展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土地利用率,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A项正确;秦代指秦朝统一后的历史时期,排除B项;打击了地方贵族势力与“对有爵者实行赐田制”不符,排除C项;赐田和授田并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3·山东东营)周振鹤在《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中写道:“秦始皇因为岭南地区离统治中心过于遥远,又是花了很大力气才最后征服的领土,……不但使长沙郡的桂阳县(今广东连州)深入岭南,还使象郡的镡城县(今湖南怀化)越过岭北。”这说明秦朝地方行政区划( )
A.遵循了山川形便原则 B.埋下了地方割据隐患
C.阻碍了经济文化交流 D.体现了犬牙相入原则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秦代设计的犬牙相入方案,不但使长沙郡的桂阳县深入岭南,还使象郡的镡城县越过岭北,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D项正确;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材料强调犬牙相入不符,排除A项;秦朝地方行政区划加强了对地方统治,排除B项;郡县制的设置,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3·江苏淮安)综合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最确切结论是秦朝( )
《史记·李斯列传》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汉书·主父偃传》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李白《古风》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史记·秦始皇本纪》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A.地方上普遍推行郡县制 B.秦律体现了以法治国
C.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 D.统一度量衡顺应潮流
[解析] 根据“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一法度衡石丈尺”可知,材料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采取了巩固统一的措施,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秦朝设立“县”的信息,排除A项;“以法治国”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统一度量衡顺应潮流,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3·山东模拟)史载秦朝“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秦末民间盛传“赤帝子杀白帝子”的异闻,刘邦在楚地沛县举旗反秦,“帜皆赤”。刘邦此举意在( )
A.传播民间大众文化 B.强调等级尊卑意识
C.获取反秦民众支持 D.神化自身帝王形象
[解析] 根据材料“秦末民间盛传‘赤帝子杀白帝子’的异闻”,再结合刘邦反秦的旗帜都是“赤旗”,由此可知,刘邦此举明显是迎合了民间的异闻,有利于获得民众的支持,C项正确;刘邦此举是为了获得民众的支持,不是为了传播民间大众文化,也不是强调等级尊卑意识,排除A、B两项;D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故选C项。
9.(2023·江苏扬州)据考证,秦王朝设置的36郡,大致有三种情况:因袭战国时期各国故郡17个,征服六国新旧国都改置的郡9个,重要地区或交通要道新置郡10个,据此推断秦朝地方管理机构的设置( )
A.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B.实现了各地均衡分布
C.凸显了秦国故地优先原则
D.突破了传统管理模式
[解析] 根据材料“因袭战国时期各国故郡17个,征服六国新旧国都改置的郡9个,重要地区或交通要道新置郡10个”可知,秦王朝的36郡既有因袭各国故郡,也有改置和新置郡,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结合,A项正确;“各地均衡分布”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秦国故地优先原则,排除C项;郡县制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地方管理机构的设置没有突破传统管理模式,排除D项。故选A项。
10.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者不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钱之赋耳,十钱之费,弗轻能致也。”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
A.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极为不便
B.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
C.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沉重
D.汉初的郡国并行严重威胁中央财政
[解析] 根据材料“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可知,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但赋税运输不便,运至中央成本较高,反映了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制下的赋税运输不方便,不是分封制,排除A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郡国并行,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3·河南驻马店)《岳麓书院藏秦简(肆)》记载:“有令女子、小童行制书者,赀(惩罚)二甲(铠甲)。”“毋敢令年未盈十四岁者行县官恒书,不从令者,赀一甲。”此规定旨在( )
A.保护未成年人及妇女权益
B.通过刑罚保障军队铠甲的供应
C.保证政府文书的安全传送
D.保障全国文书传送系统的建立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对传送文书的人员有年龄要求,排除女子、儿童及未满14岁的人,这是为了保证政府文书安全传送,C项正确;保护未成年人及妇女权益与材料无关,也与秦朝史实不符,排除A项;通过刑罚保障军队铠甲的供应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相关规定是为了保证政府文书安全传送,不能保障全国文书传送系统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2.(2023·江苏连云港)秦统一后,秦始皇在一次出巡途中,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锥击中。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这反映出,秦朝( )
A.统一全国违背人民意愿
B.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C.皇帝巡游加重百姓负担
D.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解析] 依据材料“秦始皇在一次出巡途中,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锥击中”“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这些都体现了人民对秦始皇残暴统治的不满、反抗和诅咒,表明秦朝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民众对秦朝残暴统治的不满,没有反映统一违背民意,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当时发生了农民起义,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巡游加重百姓负担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3·山东莒南)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诸侯国中,能够将新的治理体系很好贯彻执行的,往往会在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秦楚两国与晋国对县的不同政策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秦楚设县,由国君委派官员管理;晋国设县,后来多用作赏赐卿大夫。经过春秋时期的发展,进入到公元前5世纪时,秦楚仍然为强国,而晋国则被国内的卿大夫势力所瓜分,经过国内的激烈斗争,最后分裂成韩、赵、魏三国。
——摘编自李磊《真实的郡县制,并非秦朝首创》
材料二 秦国法律规定,男子凡年满二十三岁至六十岁的,都必须服兵役,一生要服两次,一次守卫首都一年,称为“正卒”;一次戍守边疆一年,称为“戍卒”。此外,还要在本县、本郡服役一月,称为“更卒”。服兵役兼有徭役的性质。……秦始皇把六国富豪和强宗12万户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使他们脱离乡土,削弱其社会基础;或置于中央政权直接监视与控制之下,不致于形成反抗势力。与此同时,又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运到咸阳销毁,铸成12个各重千石的钟鐻铜人,用这些方法防止百姓手执武器反抗和六国旧贵族起而造反。
——摘编自史仲文等《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晋国与秦楚两国命运不同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始皇为维护国家统一所进行的制度创新。
(3)上述材料中最具创新性和深远影响力的是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意义。
[答案] (1)主要原因:秦、楚两国设县后,国君直接委派官员管理,加强了国君的权力;晋国设县后,却把县赏赐给了卿大夫,这与之前的分封制没有很大的区别。
(2)措施:实行兵役制度,采用多种类型的服兵役方式,以维护国家安全;迁豪强令旧氏族贵族离开故土以削弱其实力;实行毁兵器政策,收缴兵器并销毁,以防止民众和旧贵族造反。
(3)制度: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历史意义: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巩固了统治,维护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维护了中央集权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得到不断加强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