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9 08:3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
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2.西周时期,戎狄主要居于周朝西北部边境地带。春秋时期,戎狄中有不少分支已逐步分散地进入中原,与各诸侯国杂居,填充了各国之间的很多空地。这一变化
A.加剧了边疆地区的民族矛盾 B.促进了春秋时期的社会转型
C.导致了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 D.加快了不同区域间的民族融合
3.以《诗经》中的词句互相酬答,是春秋时期各国往来的通例。当时诸国往来,每逢外交场合甚至作战,都会互引《诗经》作为风雅明礼的表现,而瞠目以对、不知所云者则被视为粗鄙无文。据此可知,当时
A.《诗经》是维系秩序的纽带 B.儒家思想最具社会影响力
C.华夏文化认同意识较强 D.“百家争鸣”影响社会政治
4.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所示,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 整体上对“天”的态度
《周颂》 西周初年 颂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 骂天
《国风》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 不理天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天道观持续衰落
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人性论走向成熟
5.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6.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7.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8.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什伍连坐 D.焚烧诗书
9.西周时“一人跖(踏)未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使用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10.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按土地亩数征税。这主要说明(  )
A.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
B.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目的
C.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
D.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
11.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田界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  )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12.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各家本质上“争”的是 (  )
A.国家的治理方略
B.国家统一的方式
C.国家最高统治权
D.单纯的学术问题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子 牧民》
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左传 昭公二十年》
材料二: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经 大雅》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荀子 天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里仁》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周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治理国家的方法,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所反映的政治伦理思想。
(2)材料二体现了哪些中华民族精神?以一个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事件为例,简评其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
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
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答案】C
2.西周时期,戎狄主要居于周朝西北部边境地带。春秋时期,戎狄中有不少分支已逐步分散地进入中原,与各诸侯国杂居,填充了各国之间的很多空地。这一变化
A.加剧了边疆地区的民族矛盾 B.促进了春秋时期的社会转型
C.导致了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 D.加快了不同区域间的民族融合
【答案】D
3.以《诗经》中的词句互相酬答,是春秋时期各国往来的通例。当时诸国往来,每逢外交场合甚至作战,都会互引《诗经》作为风雅明礼的表现,而瞠目以对、不知所云者则被视为粗鄙无文。据此可知,当时
A.《诗经》是维系秩序的纽带 B.儒家思想最具社会影响力
C.华夏文化认同意识较强 D.“百家争鸣”影响社会政治
【答案】C
4.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所示,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 整体上对“天”的态度
《周颂》 西周初年 颂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 骂天
《国风》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 不理天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天道观持续衰落
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人性论走向成熟
【答案】C
5.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答案】A
6.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C
7.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答案】A
8.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什伍连坐 D.焚烧诗书
【答案】C
9.西周时“一人跖(踏)未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使用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答案】B
10.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按土地亩数征税。这主要说明(  )
A.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
B.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目的
C.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
D.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
答案:A
11.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田界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  )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答案:A
12.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各家本质上“争”的是 (  )
A.国家的治理方略
B.国家统一的方式
C.国家最高统治权
D.单纯的学术问题
答案:A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子 牧民》
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左传 昭公二十年》
材料二: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经 大雅》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荀子 天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里仁》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周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治理国家的方法,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所反映的政治伦理思想。
(2)材料二体现了哪些中华民族精神?以一个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事件为例,简评其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
【答案】(1)方法:以民为本;政治伦理思想:宽以待民,社会和谐。
(2)创新奋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注重自身修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事例: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十四年的抗战,最终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体现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