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课时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课时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9 08:3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民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
1.观察表,导致1946~1947年国共军队数量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军队 年份    共产党军队 国民党军队
1946 127万 430万
1947 195万 370万
A.抗战结束,国共军队休整
B.内战爆发,共产党精兵简政
C.中共粉碎国军进攻,成功进行战略反攻
D.中共打败国军进攻,准备进行战略决战
2.在中共某次重要会议上,毛泽东指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在南方各地,人民解放军将是先占城市,后占乡村。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毛泽东这一“讲话”的主要目的在于(  )
A.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B.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推动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D.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
3.在某次会议的报告中,毛泽东指出: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现在(我们)需要大批干部去建立革命政权……人民解放军应是一个巨大的干部学校。本次会议(  )
A.为抗战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B.加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C.为新中国成立做好了准备
D.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4.1947年秋,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这一纲领的实施(  )
A.有利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
B.适应抗日战争发展形势的需要
C.基本摧毁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
D.有利支援了中共在重庆的谈判
5.下图示为中国100元法币购买力,据此图可知(  )
A.中国金融市场受到了世界市场的冲击
B.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公信力最低
C.表明了美国一直大力扶植国民党政府
D.反映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6.20世纪40年代后期,国民政府规定个人和商家购买物品均不得超过3个月用量,工厂商号存储的物品应尽量供应市场且不能抬价出售。购买市场度空前活跃,很多商家为避免售空而惜售。这反映当时(  )
A.人民生活水平上升 B.欧美商品的大量涌入
C.商业出现繁荣景象 D.国统区经济困难重重
7.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忆重庆谈判》中感叹:“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表明他赴重庆进行谈判是为了(  )
A.合作创办黄埔军校 B.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
C.争取国内民主和平 D.商讨新中国成立事宜
8.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并公开发表,国民政府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政府接受这一方针主要是因为(  )
A.美国对国民政府施加压力 B.民主人士希望社会稳定
C.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D.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9.1948年岁末,马叙伦、郭沫若等大批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北上解放区,与此同时,蒋介石亲自策划的“抢救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的计划却应者寥寥。这表明(  )
A.国共力量对比开始逆转 B.辽沈及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C.国民党在政治上日益孤立 D.新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10.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下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变化趋势的描绘,较为准确的是(  )
 
11.[2023·河南南阳高一检测]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强行以200∶1的比率将华南和华中地区的日伪货币兑换成法币,而比较适当的比率应该是此比率的一半,民众的存款和现金积蓄就这样骤灭了。国民政府的这种政策(  )
A.使四大家族资本极速扩张
B.深刻影响战后的政局发展
C.使民族工业开始走向萎缩
D.使民主党派与其彻底决裂
12.[2023·福建三明高一期末]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土地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实施(  )
A.表明中共对地主阶级作出必要让步
B.是中共实行土地改革的首次尝试
C.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D.规定了划分农村阶级的具体标准
二、综合题
13.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晋西北山地许多农民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地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材料二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最后的胜利”。
——据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总结
(1)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
(2)材料二所说的“在北伐战争中得到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
(3)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经验。
人民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
1.观察表,导致1946~1947年国共军队数量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军队 年份    共产党军队 国民党军队
1946 127万 430万
1947 195万 370万
A.抗战结束,国共军队休整
B.内战爆发,共产党精兵简政
C.中共粉碎国军进攻,成功进行战略反攻
D.中共打败国军进攻,准备进行战略决战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在1946年和1947年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始进行战略反攻,国共兵力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C项正确;抗战结束后,国共军队小规模的摩擦冲突一直不断,没有进行休整,排除A项;材料中未体现内战爆发后共产党的精兵简政,排除B项;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发生于194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在中共某次重要会议上,毛泽东指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在南方各地,人民解放军将是先占城市,后占乡村。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毛泽东这一“讲话”的主要目的在于(  )
A.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B.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推动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D.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
解析:依据材料“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人民解放军”可知,该会议召开于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涉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结合所学可知,这次会议是1949年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材料中毛泽东的讲话主要是为了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B项正确;A项发生在1945年,排除;C项所涉及的时间段与题干所涉及的会议召开的时间段相符,但不是毛泽东这一“讲话”的主要目的,排除;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排除D项。故选B项。
3.在某次会议的报告中,毛泽东指出: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现在(我们)需要大批干部去建立革命政权……人民解放军应是一个巨大的干部学校。本次会议(  )
A.为抗战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B.加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C.为新中国成立做好了准备
D.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解析:依据材料“人民解放军”可知,当时处于解放战争时期。依据材料“现在(我们)需要大批干部去建立革命政权……人民解放军应是一个巨大的干部学校”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次会议是解放战争后期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这次会议加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解放战争时期,而且1938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为抗战的胜利指明了方向,排除A项;1949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政协会议为新中国成立做好了准备,排除C项;1953年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排除D项。故选B项。
4.1947年秋,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这一纲领的实施(  )
A.有利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
B.适应抗日战争发展形势的需要
C.基本摧毁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
D.有利支援了中共在重庆的谈判
解析:《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使无地或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从而调动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有利于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A项正确;1947年是解放战争期间,不是抗日战争期间,排除B项;是三大战役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排除C项;重庆谈判是在1945年,排除D项。故选A项。
5.下图示为中国100元法币购买力,据此图可知(  )
A.中国金融市场受到了世界市场的冲击
B.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公信力最低
C.表明了美国一直大力扶植国民党政府
D.反映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解析:依据题干示意图可知从1937~1949年中国100元法币购买力急剧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尤其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为了弥补军费开支而滥发纸币导致法币贬值、通货膨胀严重,金融秩序日益混乱,人民大失所望,由此反映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危机不断加深,D项正确;抗日战争胜利后法币购买力的急剧下降,更多的是因为国民党为了弥补军费开支滥发法币所致,排除A项;依据图片知识可知100元法币购买力到解放战争时期下降最为严重,排除B项;法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反映了国民党统治区通货膨胀日益严重,与美国的扶植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6.20世纪40年代后期,国民政府规定个人和商家购买物品均不得超过3个月用量,工厂商号存储的物品应尽量供应市场且不能抬价出售。购买市场度空前活跃,很多商家为避免售空而惜售。这反映当时(  )
A.人民生活水平上升 B.欧美商品的大量涌入
C.商业出现繁荣景象 D.国统区经济困难重重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40年代后期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此阶段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导致社会经济凋零,物价飞涨,社会矛盾凸显,国民政府试图通过限制个人与商家购买量来缓和社会矛盾,D项正确;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下降,商业发展进入绝境,排除A、C项;材料没有涉及欧美商品的大量涌入,排除B项。故选D项。
7.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忆重庆谈判》中感叹:“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表明他赴重庆进行谈判是为了(  )
A.合作创办黄埔军校 B.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
C.争取国内民主和平 D.商讨新中国成立事宜
解析:由材料“1945年10月”“忆重庆谈判”“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可知,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材料表明毛泽东赴重庆进行谈判是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希望可以实现和平、民主的建国目标,C项正确;国共合作创办黄埔军校是在国民大革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商讨新中国成立事宜是在解放战争后期,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
8.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并公开发表,国民政府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政府接受这一方针主要是因为(  )
A.美国对国民政府施加压力 B.民主人士希望社会稳定
C.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D.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实际是为发动内战做准备,故选C项。
9.1948年岁末,马叙伦、郭沫若等大批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北上解放区,与此同时,蒋介石亲自策划的“抢救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的计划却应者寥寥。这表明(  )
A.国共力量对比开始逆转 B.辽沈及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C.国民党在政治上日益孤立 D.新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解析】从题干现象对比中可以看出当时民心向背,中国共产党获得民主人士的支持,而国民党却陷入孤立境地,故选C项。
10.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下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变化趋势的描绘,较为准确的是(  )
 
【解析】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1924—1927年,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展开。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在1921—1927年呈上升状态,排除A、D两项。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民主革命力量遭受沉重打击,据此排除C项,故选B项。
11.[2023·河南南阳高一检测]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强行以200∶1的比率将华南和华中地区的日伪货币兑换成法币,而比较适当的比率应该是此比率的一半,民众的存款和现金积蓄就这样骤灭了。国民政府的这种政策(  )
A.使四大家族资本极速扩张
B.深刻影响战后的政局发展
C.使民族工业开始走向萎缩
D.使民主党派与其彻底决裂
解析:依据材料“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强行以200∶1的比率将华南和华中地区的日伪货币兑换成法币”,可知国民政府官员强行以200∶1的比率兑换法币,实质是掠夺民财,结果导致其失去民心,这成为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失败的重要因素,B项正确;四大家族利用政权力量垄断经济扩张实力,在抗日战争期间即已实现,排除A项;抗战期间,由于官僚资本的压迫和日军侵略,民族企业日益萎缩,排除C项;民主党派与国民党决裂是因为其独裁,而不是经济掠夺,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3·福建三明高一期末]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土地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实施(  )
A.表明中共对地主阶级作出必要让步
B.是中共实行土地改革的首次尝试
C.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D.规定了划分农村阶级的具体标准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47年7月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C项正确;1947年7月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了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剥削制度,因此不可能对具有剥削性质的地主阶级作出必要让步,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井冈山土地法》是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改革的第一次尝试,B项错误;1947年7月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有关于划分农村阶级的具体标准,D项正确。故选C项。
二、综合题
13.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晋西北山地许多农民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地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材料二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最后的胜利”。
——据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总结
(1)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
(2)材料二所说的“在北伐战争中得到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
(3)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经验。
答案:(1)经济:在解放区进行土改,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军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
(2)辛亥革命事业:反帝反封建。
(3)方式: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4)经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形成统一战线,顺应时代潮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