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1906年,清政府陆续举办了几届旨在选拔、任用归国留学生的“考试”,内容涉及工程、机械、理化、医学等,部分应试者获得相应功名出身。据此可知,晚清时期( )
A.选官制度出现从重八股到重科学的变迁
B.封建正统思想仍然左右政治生活
C.新的人才选拔体系受到留学生的推崇
D.科举制依然存在并且发挥作用
2.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番话的目的在于( )
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
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3.1916年7月20日,孙中山在上海两公司欢送国会议员大会上的演说中提出:“我国制定宪法之初,则尚可乘机采用。且此之所谓五权者,如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固可弗论,其他二权,各国之所无者,我国昔已有之。其一为御史弹劾,即皇帝亦莫能干涉之者;其二为考试,即尽人之所崇拜者也。”下列对此评论正确的是( )
A.“该设想早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即已得到完整体现”
B.“孙中山推崇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考试选官制度”
C.“据此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优越于欧美代议制”
D.“孙中山完成了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飞越”
4.孙中山先生说:“自世卿贵族门阀荐举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尤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他强调的是 ( )
A.考试选拔人才的合理性
B.科举考试逐渐发展完善
C.科举考试打破了门阀制度
D.中华民国应该坚持科举制度
5.章京是协助堂官处理文书等的文职官员,总理衙门历届章京考试试题如下。据此可知( )
年份 考题 考题文段出处
咸丰十一年 (1861年) “言忠信,行笃敬论” 《论语·卫灵公》
同治三年 (1864年) “出纳必委士类论” 《资治通鉴·唐纪》
光绪二十二年 (1896年) “策问:中、俄、英、法 陆路边界设防险要” 策问
A.晚清科举制得到发展完善
B.教育逐渐贴近民众社会生活
C.洋务运动推动教育近代化
D.政府官员选拔更加注重时务
6.1908年,清政府奏准颁行《游学毕业生廷试录用章程》,规定凡在外国高等以上各学堂之毕业生,经学部考验合格,奉旨赏给进士、举人出身后,方可参加廷试,廷试后再授予官职。这说明( )
A.清朝的文官制度确立
B.留学毕业生选官有一定的制度安排
C.科举选官仍然是主流
D.洋务运动学习外国的学制
7.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党决定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要求在坚持革命化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各级领导人员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党的十二大上,“四化”方针被写入了党章。这些政策( )
A.构建了统一领导的干部制度
B.完善了公务员制度
C.保障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削弱了党管干部的原则
8.下表是1984年体制改革前后部分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情况的统计
统计范围 平均年 龄(岁) 大学教育 比例(%) 人员 (数量)
前 后 前 后 前 后
部长和 副部长 64 58 38 59 1 000 300
续表
统计范围 平均年 龄(岁) 大学教育 比例(%) 人员 (数量)
前 后 前 后 前 后
国务院厅和 副厅局长 59 54 35 52 5 000 2 500
党中央机关 司长和副司长 66 62 43 53 600 000 (含中央 级干部) 400 000 (含中央 级干部)
党中央机关 局长和副局长 60 54 50 56
省委书记、 省长及副省长 62 55 20 44
从上表可以看出,当时体制改革的方向是( )
A.年轻化、知识化和精简机构
B.知识化、年轻化和革命化
C.年轻化、知识化和现代化
D.年轻化、专业化和精简机构
9.(2023·湖北鄂州高二期末)1935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 )
A.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B.试图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分离
C.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意在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10.(2023·北京西城高二期末)我国于1994年建立和实施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1995年实行了公务员辞职退职制度,1996年实施了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1997年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岗制度进行研究试点。这表明我国20世纪90年代( )
A.党管干部原则初步形成
B.干部选拔实现民主化
C.公务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D.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
11.(2023·山东济南期中)张之洞在清政府允许创办新式学堂后,于1907年上《创立存古学堂折》,其中指出:“若中国之经史废,则中国之道德废,中国之文理词章废。正学既衰,人伦亦废,为国家计,则必有乱臣贼子之祸;为世道计,则不啻有洪水猛兽之忧。”据此可知,张之洞( )
A.肯定了科举制的价值
B.阻挠西方文化传播
C.警示教育改革的影响
D.反对学堂选官制度
12.(2023·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期末)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其第二十一条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和实施( )
A.从源头上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高素质
B.有效避免了贪污腐败现象的滋生
C.对公务员队伍结构的变化影响不大
D.极大地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5年修订颁布的《考试法》施行细则申明“任命人员,谓政务官以外之公务员”。因为民国时期的民主政治并不成熟,因此这种简单的照搬并没有达到西方国家的实践效果。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制度规定,简任官无须考试,荐任和委任官员分别通过高等和普通文官考试取得任职资格,而即便是级别较低的荐任和委任文官,文官考试及格也仅是众多任用资格中的一项而已。因此,和科举考试相比,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开放性要小很多。实际情况是,文官考试与任用相脱节,文官考试实行几十年,实际录取的人数总计不过千人,无法实现孙中山先生一切文官皆经考试及格的想法,而且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由于民国时期党治和军治色彩浓重,政府当局为党务人员和军人进入文官队伍大开方便之门,考试任职的文官地位很低,在薪酬待遇和升职空间上都不如其他途径进入文官的官员。
——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中国
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
(1)根据材料,分析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1906年,清政府陆续举办了几届旨在选拔、任用归国留学生的“考试”,内容涉及工程、机械、理化、医学等,部分应试者获得相应功名出身。据此可知,晚清时期( )
A.选官制度出现从重八股到重科学的变迁
B.封建正统思想仍然左右政治生活
C.新的人才选拔体系受到留学生的推崇
D.科举制依然存在并且发挥作用
答案A
2.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番话的目的在于( )
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
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答案D
3.1916年7月20日,孙中山在上海两公司欢送国会议员大会上的演说中提出:“我国制定宪法之初,则尚可乘机采用。且此之所谓五权者,如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固可弗论,其他二权,各国之所无者,我国昔已有之。其一为御史弹劾,即皇帝亦莫能干涉之者;其二为考试,即尽人之所崇拜者也。”下列对此评论正确的是( )
A.“该设想早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即已得到完整体现”
B.“孙中山推崇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考试选官制度”
C.“据此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优越于欧美代议制”
D.“孙中山完成了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飞越”
答案B
4.孙中山先生说:“自世卿贵族门阀荐举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尤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他强调的是 ( )
A.考试选拔人才的合理性
B.科举考试逐渐发展完善
C.科举考试打破了门阀制度
D.中华民国应该坚持科举制度
答案A
5.章京是协助堂官处理文书等的文职官员,总理衙门历届章京考试试题如下。据此可知( )
年份 考题 考题文段出处
咸丰十一年 (1861年) “言忠信,行笃敬论” 《论语·卫灵公》
同治三年 (1864年) “出纳必委士类论” 《资治通鉴·唐纪》
光绪二十二年 (1896年) “策问:中、俄、英、法 陆路边界设防险要” 策问
A.晚清科举制得到发展完善
B.教育逐渐贴近民众社会生活
C.洋务运动推动教育近代化
D.政府官员选拔更加注重时务
答案D
6.1908年,清政府奏准颁行《游学毕业生廷试录用章程》,规定凡在外国高等以上各学堂之毕业生,经学部考验合格,奉旨赏给进士、举人出身后,方可参加廷试,廷试后再授予官职。这说明( )
A.清朝的文官制度确立
B.留学毕业生选官有一定的制度安排
C.科举选官仍然是主流
D.洋务运动学习外国的学制
答案B
7.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党决定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要求在坚持革命化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各级领导人员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党的十二大上,“四化”方针被写入了党章。这些政策( )
A.构建了统一领导的干部制度
B.完善了公务员制度
C.保障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削弱了党管干部的原则
答案C
8.下表是1984年体制改革前后部分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情况的统计
统计范围 平均年 龄(岁) 大学教育 比例(%) 人员 (数量)
前 后 前 后 前 后
部长和 副部长 64 58 38 59 1 000 300
续表
统计范围 平均年 龄(岁) 大学教育 比例(%) 人员 (数量)
前 后 前 后 前 后
国务院厅和 副厅局长 59 54 35 52 5 000 2 500
党中央机关 司长和副司长 66 62 43 53 600 000 (含中央 级干部) 400 000 (含中央 级干部)
党中央机关 局长和副局长 60 54 50 56
省委书记、 省长及副省长 62 55 20 44
从上表可以看出,当时体制改革的方向是( )
A.年轻化、知识化和精简机构
B.知识化、年轻化和革命化
C.年轻化、知识化和现代化
D.年轻化、专业化和精简机构
答案A
9.(2023·湖北鄂州高二期末)1935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 )
A.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B.试图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分离
C.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意在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答案D
10.(2023·北京西城高二期末)我国于1994年建立和实施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1995年实行了公务员辞职退职制度,1996年实施了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1997年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岗制度进行研究试点。这表明我国20世纪90年代( )
A.党管干部原则初步形成
B.干部选拔实现民主化
C.公务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D.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
答案D
11.(2023·山东济南期中)张之洞在清政府允许创办新式学堂后,于1907年上《创立存古学堂折》,其中指出:“若中国之经史废,则中国之道德废,中国之文理词章废。正学既衰,人伦亦废,为国家计,则必有乱臣贼子之祸;为世道计,则不啻有洪水猛兽之忧。”据此可知,张之洞( )
A.肯定了科举制的价值
B.阻挠西方文化传播
C.警示教育改革的影响
D.反对学堂选官制度
答案C
12.(2023·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期末)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其第二十一条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和实施( )
A.从源头上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高素质
B.有效避免了贪污腐败现象的滋生
C.对公务员队伍结构的变化影响不大
D.极大地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答案A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5年修订颁布的《考试法》施行细则申明“任命人员,谓政务官以外之公务员”。因为民国时期的民主政治并不成熟,因此这种简单的照搬并没有达到西方国家的实践效果。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制度规定,简任官无须考试,荐任和委任官员分别通过高等和普通文官考试取得任职资格,而即便是级别较低的荐任和委任文官,文官考试及格也仅是众多任用资格中的一项而已。因此,和科举考试相比,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开放性要小很多。实际情况是,文官考试与任用相脱节,文官考试实行几十年,实际录取的人数总计不过千人,无法实现孙中山先生一切文官皆经考试及格的想法,而且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由于民国时期党治和军治色彩浓重,政府当局为党务人员和军人进入文官队伍大开方便之门,考试任职的文官地位很低,在薪酬待遇和升职空间上都不如其他途径进入文官的官员。
——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中国
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
(1)根据材料,分析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
参考答案(1)问题:通过考试获得文官任职资格的人数少;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通过考试任职的文官地位低,在薪酬待遇和升职空间上都不如其他途径进入文官的官员;实践效果不佳。
(2)原因: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民主政治不成熟;照搬西方文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