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时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时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9 08:3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东汉初年,国家规定对于被察举人员“务授试以职”,即对于确认的被察举人员,地方要先给予一定的官职进行试用,考核合格后才能举荐到中央。这一做法表明当时(  )
A.地方政府把持了选官的权力
B.考试选官的方式得到广泛推行
C.国家注重考察所察举官员的素质
D.地方察举不实的现象十分严重
2.《资治通鉴》载,(唐)太宗曾说:“文帝不明而喜察……事皆自决,不任群臣……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诤,此所以二世而亡也。”唐太宗吸取此教训,主要的做法是(  )
A.完善朝议谏诤制度
B.开科取士广纳人才
C.明晰六部的行政职能
D.发挥三省监督牵制作用
3.下表反映了从唐高祖到唐代宗时期每朝进士及第的平均数量情况。据此可推知(  )
(单位:人)
帝系 唐 高 祖 唐 太 宗 唐 高 宗 武 则 天 唐 中 宗 唐 睿 宗 唐 玄 宗 唐 肃 宗 唐 代 宗
年平 均及 第人数 3 9 13.7 21.8 26 28 26.7 22.5 24.5
A.唐代科举取士人数逐年上升
B.国家政局变动影响科举录取
C.及第人数占据官僚队伍主体
D.统治者的重文政策得到拥护
4.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衣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这一趋势是(  )
A.官员世袭利于国家管理
B.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君主专制取代官僚政治
5.据统计,明朝监察御史共20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有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这表明当时(  )
A.科举是官员的主要来源
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注重考察监察官员素质
D.监察机构日益膨胀
6.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核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7.监察官员由开始泛泛地“察举非法,受公卿群吏奏事,有违失举劾之”,逐步发展到“纠举百僚,推鞫(审判)狱讼”,甚至不但察举各级官吏违法乱纪事件,还受诏参与司法审判、监军、监财、监试等。这反映了监察制度(  )
A.功能增强和职责范围扩大
B.消除了威胁政权的潜在因素
C.导致官僚阶层相互倾轧加剧
D.在百官之中处于超然的地位
8.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这一变化说明(  )
A.秦汉爵秩等级的开放性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变弱
C.血缘世袭制走向终结
D.秦汉官僚的等级性
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文中“唐代的公开竞选”是指 (  )
A.科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三省六部制
10.史载,九品中正制下,选择中正的权力在中央,政府选择中正非常慎重,多数中正都符合“贤有识鉴”的标准,中正必须认真负责,不负责者都要受到弹劾。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  )
A.强化了中正官的道德意识
B.方便了中央自上而下的管理
C.安抚了世族的不满情绪
D.消除了世族对吏治的影响
11.唐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曾设立十道按察区(后增至十五道),由于部分按察使由驻在州刺史担任,故而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材料表明 (  )
A.加强对地方监察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监察官不能由地方行政官员兼任
C.监察制度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调整 
D.行政官员兼任监察官成历史趋势
12.唐开元三年的一份诏令:县令、州刺史有业绩者可调任京官,且“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官”。此诏令出台的背景是
(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B.科举日益成为官员的重要来源
C.地方治理的现实困境
D.传统世家大族日益走向没落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朱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流变》等整理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发展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东汉初年,国家规定对于被察举人员“务授试以职”,即对于确认的被察举人员,地方要先给予一定的官职进行试用,考核合格后才能举荐到中央。这一做法表明当时(  )
A.地方政府把持了选官的权力
B.考试选官的方式得到广泛推行
C.国家注重考察所察举官员的素质
D.地方察举不实的现象十分严重
答案C
2.《资治通鉴》载,(唐)太宗曾说:“文帝不明而喜察……事皆自决,不任群臣……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诤,此所以二世而亡也。”唐太宗吸取此教训,主要的做法是(  )
A.完善朝议谏诤制度
B.开科取士广纳人才
C.明晰六部的行政职能
D.发挥三省监督牵制作用
答案A
3.下表反映了从唐高祖到唐代宗时期每朝进士及第的平均数量情况。据此可推知(  )
(单位:人)
帝系 唐 高 祖 唐 太 宗 唐 高 宗 武 则 天 唐 中 宗 唐 睿 宗 唐 玄 宗 唐 肃 宗 唐 代 宗
年平 均及 第人数 3 9 13.7 21.8 26 28 26.7 22.5 24.5
A.唐代科举取士人数逐年上升
B.国家政局变动影响科举录取
C.及第人数占据官僚队伍主体
D.统治者的重文政策得到拥护
答案B
4.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衣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这一趋势是(  )
A.官员世袭利于国家管理
B.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君主专制取代官僚政治
答案C
5.据统计,明朝监察御史共20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有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这表明当时(  )
A.科举是官员的主要来源
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注重考察监察官员素质
D.监察机构日益膨胀
答案C
6.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核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D
7.监察官员由开始泛泛地“察举非法,受公卿群吏奏事,有违失举劾之”,逐步发展到“纠举百僚,推鞫(审判)狱讼”,甚至不但察举各级官吏违法乱纪事件,还受诏参与司法审判、监军、监财、监试等。这反映了监察制度(  )
A.功能增强和职责范围扩大
B.消除了威胁政权的潜在因素
C.导致官僚阶层相互倾轧加剧
D.在百官之中处于超然的地位
答案A
8.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这一变化说明(  )
A.秦汉爵秩等级的开放性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变弱
C.血缘世袭制走向终结
D.秦汉官僚的等级性
答案A
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文中“唐代的公开竞选”是指 (  )
A.科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三省六部制
答案:A
10.史载,九品中正制下,选择中正的权力在中央,政府选择中正非常慎重,多数中正都符合“贤有识鉴”的标准,中正必须认真负责,不负责者都要受到弹劾。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  )
A.强化了中正官的道德意识
B.方便了中央自上而下的管理
C.安抚了世族的不满情绪
D.消除了世族对吏治的影响
答案:B
11.唐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曾设立十道按察区(后增至十五道),由于部分按察使由驻在州刺史担任,故而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材料表明 (  )
A.加强对地方监察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监察官不能由地方行政官员兼任
C.监察制度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调整 
D.行政官员兼任监察官成历史趋势
答案:C
12.唐开元三年的一份诏令:县令、州刺史有业绩者可调任京官,且“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官”。此诏令出台的背景是
(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B.科举日益成为官员的重要来源
C.地方治理的现实困境
D.传统世家大族日益走向没落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朱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流变》等整理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发展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示例
见解:科举制推动了官僚阶层的更新与充实。
理由: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从而扩充了官僚阶层。通过实施科举制,社会上的人才得以入仕为官,从而推动了官僚阶层的更新与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