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千古才女李易安
万古愁心李清照
而最终奠定了这为才女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便是词人南渡之后的一首
千古绝唱凄苦情
请欣赏歌曲《月满西楼》
用一个字概括本文的内容
鉴赏探讨
问:词人为何而愁?又是怎样渲染自己无边的愁绪的? 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清照, 走进 《声声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知人论世)
知识目标2、整体感知,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方面解读词人愁情。
情感目标:赏析语言,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李清照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为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后明诚病死,词人晚年境遇孤苦。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
浓愁、哀愁—沉郁凄凉
一、整体感知,理解词义
上片:独处陋室若有所思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它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光景又引起我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心扉,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却见一行行秋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夫君已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下片: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伊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尽 !
二、解读愁情
请找出表现词
人别样愁情的句
子并做赏析。
提示: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练习:词人靠哪些“景物”来抒何种“情”?
(意象) (愁)
“淡酒”——借酒浇愁------浓愁
“晚风”——秋风萧瑟------境愁
“过雁”——北雁南飞------乡愁。
“黄花”——年华易逝------岁月愁
“梧桐”——寂寞孤独------丧偶愁
“细雨”——愁丝如缕------连绵愁。
亡国之痛、
孀居之悲、
沦落之苦
愁
愁
愁
愁
愁
愁
结合词人身世来理解,词人愁什么?
让我们再次体会词人之愁,你觉得那一句最能体现词人愁情?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赏析:此句用细雨敲打梧桐的响声来渲染凄凉的气氛。“梧桐”这一意象无数文人曾歌过,它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它带有一丝秋的凉意带着浓浓的相思之情和失意愁绪。 而黄昏冷雨绵绵不断地敲打在梧桐上,更让人觉得愁思难断。词人将满腔愁绪融入到梧桐冷雨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让我们无从分辨这点点滴滴的冷雨到底是敲打在梧桐上还是敲打在词人那破碎的心上。
赏析语言
总结全词: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不妨看作她一生忧患经历的总结。
词中所写的愁,由于以国破家亡的具体生活为背景,包含着深沉的内容,与一 般无病呻吟的悲秋之作不可同日而语。充分发挥声律音调的表现力,是这首词的一 个突出特点。
全词字音的选择和组合,也体现出明显的压抑感,具有特殊的音乐效果,真切地传达了词人内心的忧郁和沉痛。
诗词鉴赏技巧点拨:
一、知人论世。
二、诵读,整体感知。
三、解读意象,领悟意境。
四、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鉴赏准备
鉴赏要点
拓展练习:
课本必修三第18课,李煜的词《虞美人》
作业:
一:熟背《声声慢》。
二赏析:《声声慢》的第一句历来被人称道,这三个分句是否可以颠倒?每一分句又体现作者什么心境?
开头的七组叠字,分三个层次写出词人的动作神态、外部感受和内心愁苦,由表及里,层层递进,而且多用声音比较压抑低沉的字,“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梁启超语)。
以寻寻觅觅起
(侧重动作)
内心空虚、六神无主
的恍惚
寻的结果
冷冷清清
(侧重感觉)
离群索居、无可寄托的寂寞
凄凄惨惨戚戚
(心理描写)
则更增加了悲伤愁情
无限凄苦
由此引发
由外而内层层深入
感情基调
哀婉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