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安溪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1.《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女人没有犯过罪,而且并无过错,但是男性离开和忽视她,她可拿回她的嫁妆并回到她父亲的家;如果女人希望离开她丈夫的家庭,那么丈夫对其嫁妆进行赔偿后,她就可以离开。这表明《汉谟拉比法典》()
A. 蕴含人人平等原则 B. 强调社会契约精神 C. 重视物权归属界定 D. 注重缓和阶级矛盾
2.大约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他们逐步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随着雅利安人内部的逐渐分化,各种社会地位被世世代代地固定下来,种姓制度超出了种族压迫的范畴,演变为一种社会分层制度。由此可见,种姓制度( )
A. 形成于雅利安人占领征服前 B. 是对征服居民进行统治的制度
C. 体现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D. 因雅利安人的职业划分而形成
3.“他促使民主氛围浓厚的希腊以主动的姿态同专制主义的东方发生了广泛的交流,在他所征服的地区开始了几百年的‘希腊化时代’。他的事业将世界推入了一个新的方向。”“他的事业”是指( )
A. 建立亚历山大帝国并东征 B. 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C. 把地中海变为帝国的内海 D. 编订《查士丁尼法典》
4.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把晚清的历史变化理解为“庞大中央帝国在西方文明不断强大的冲击下被迫做出的笨拙的、充满惰性的回应,从而使中国在十九世纪的经历成了一出完全的悲剧,成了一次确是巨大的、史无前例的崩溃和衰落的过程”。费正清之所以得出上述结论,其价值取向是( )
A. 内外因辩证观点 B. 西方中心观点 C. 文化全球化观点 D. 文化多元化观点
5.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为获得自治权,开始是把赎金交给领主,后来却交给了国王。这一新的现象( )
A. 体现了城市发展的新要求 B. 违背了城市团体的愿意
C. 凸显了强大王权的压迫性 D. 反映了教会势力的削弱
6.下列不属于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原因的是( )
A. 公民法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B. 罗马共和国版图大,矛盾复杂
C.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经济活动中出现了新问题 D. 帝国境内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消失
7.“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其“超越”主要表现在( )
A. 批判教会的宗教专制 B. 宣扬人文主义精神 C. 提出民主政体的构想 D. 追求现实的成功
8.葡萄牙启动了无穷尽的全球交流,这些交流既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葡萄牙人把火器和面包带到日本,把星盘和四季豆引入中国,把非洲奴隶运往美洲,运送茶叶去英格兰,运送胡椒去新大陆。据此可知( )
A. 葡萄牙完成了全球物种交流 B. 殖民扩张也伴随着文明交流
C. 新航路开辟使亚非灾难深重 D. 欧洲殖民者获得香料和黄金
9.下列属于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内容的是( )
①认为个人信仰不是尊崇教皇和教会组织
②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③主张神父可以娶妻
④王权高于教权。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0.下列有关俄国民粹派说法正确的是( )
A. 出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构成 B. 反对奴隶制度,主张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C. 认为无产阶级是领导农民革命的主要力量 D. 号召发动农民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11.1900年以后,机器导致的力量革命使男人相对于女人在生产领域的力量优势变得无足轻重,“女性与男性第一次平等地站在机器面前”。这可以说明( )
A. 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 B. 工业革命促进产业结构变化
C. 工业革命为妇女地位提高创造条件 D. 男女平等基本实现
12.美国内战是北部自由雇佣劳动制度与南部奴隶制度之间的矛盾激化的产物。战后,按照北部工业资产阶级的意志,在南方以民主的方式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重要成就。这说明美国( )
A. 黑人权益得到了实现和保障 B. 南方丧失了政治优势地位
C. 内战导致种族歧视更加严重 D. 内战推动了民主政治扩展
13.对《共产党宣言》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文件的起草人是马克思、恩格斯 ②马克思、恩格斯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起草这份文件的 ③这份文件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④文件发表于1848年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4.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下列事件中体现这一历史转型的是( )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辛亥革命 D. 甲午中日战争
15.19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30年时间里,帝国主义列强疯狂地瓜分非洲领土,促使殖民地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民族解放斗争不断。这时期非洲民族解放斗争呈现出来的一个显著的新特点是( )
A. 有组织的规模很大的武装反抗 B. 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 用手工劳动抵制工业文明 D. 用立法的形式赶走殖民者
16.1965年9月,苏共中央决议规定企业在不影响完成国家生产计划和合同义务的条件下,有权在计划外接受其他企业和组织的生产任务;企业有权确定和改变整个生产的工艺规程,有权根据劳动法招收和解雇职工。据此可知,此时苏联( )
A. 社会经济活力有所增强 B. 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 计划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D.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17.1933年12月,针对内外形势的变化,苏联联共(布)中央通过了关于开展为争取集体安全而斗争的决议,正式将“集体安全“作为外交政策,强调“安全不可分割“,主张建立集体安全体系。苏联提出“集体安全“旨在( )
A. 打击国内外敌对政治势力 B. 应对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
C. 阻止法西斯势力对外扩张 D. 联合东欧以反对帝国主义
18.关于“共和行政”,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记载:一是“共伯和行政”,即共伯和代行王政,类似记载既见于《鲁连子》《庄子》《吕氏春秋》等传世文献,又见于出土文献——古本《竹书纪年》;二是“周公、召公行政”,即周公、召公二人共同代行王政,主要见于《史记》。近年,有学者结合当代出土文献清华简《系年》对此作出新的研究,认为“共伯和行政”是历史真相。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当代出土的文献比前代的出土文献更可信,因此史料价值更高
B. 前一记载的史料来源比后一记载更加广泛,因此其可信度更高
C. 当代的一些新近出土文献往往能够印证、纠正或补充传世文献
D. 对于存在矛盾的记载,我们可以依靠推论想象等方法加以确定
19.历史地图是反映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及其变化的地图,是显示有史以来一切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现象的地图。结合所学判断,如图可以用于研究( )
A. 小麦在全球传播 B. 奴隶贸易 C. 印欧人早期迁徙 D. 华工出国
20.基础设施有“传统”与“新型”之分,下表是对二者的简介。据此可知,加快新基建( )
传统基础设施 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桥梁等。这一领域,中国相对完养,但仍存短板
新型基础设施 一般认为包括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火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这一领域,中国有较大发展空间
A. 旨在带动重工业的发展 B. 有助于新兴产业发展
C. 改变了基础设施落后局面 D. 可以代替传统基础设施
21.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开放当天,有数十万东德人涌进西德,此后两天,又有100多万人跑到西德,许多人在西德滞留不归。有人说,德国的统一不是用手来表决,而是用脚来表决的。这反映了德国统一( )
A. 符合当时德国历史发展趋势立 B. 肇始于两德之间的人员往来
C. 由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决定 D. 得益于美国的和平演变政策
22.2003年,在坎昆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五届部长会议上,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降低关税、实行贸易自由化,七十七国集团、非洲联盟、最不发达国家组成联盟,巴西、印度、中国等组成二十一国集团,挫败了发达国家的企图。这一结果( )
A. 表明世界经济旧秩序的瓦解 B. 说明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严重
C. 凸显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 D. 反映了“逆全球化”思潮涌动
23.下图所示空客机的零部件由多国生产,这能反映
A. 北约组织的扩大 B. 欧洲统一货币的诞生
C.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D. 西欧经济一体化的推进
24.如图所呈现出的问题是自近代以来世界经济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看,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 )
A. 构建更公正的制度框架 B. 寻求更先进的技术支撑
C. 利用更广泛的资源条件 D. 创造更民主的政治环境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朱子语类》
(1) 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是基于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材料二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北宋前期儒学面临的危机。宋代理学家为重振儒学是如何“推陈出新”的?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饮食。《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被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作用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被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产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被广泛种植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10~1826年拉丁美洲殖民地,在圣马丁、玻利瓦尔等人的领导下,反抗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统治的战争,最终获得胜利,拉丁美洲出现了一系列新兴国家。(见下表)
年代 独立国家 备注
1811年 巴拉圭 -
1816年 拉普拉塔联合省 后改名阿根廷
1819年 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后来分为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巴拿马
1821年 墨西哥,秘鲁 -
1821年 中美洲地区 1823年改名为中美联合省;1838年分为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
1822年 巴西 -
1825年 玻利维亚 -
材料二:非洲的民族解放战争
时间 民族解放战争 结果
1882年 祖国党领袖阿拉比领导埃及人民抵抗英军侵略 失败,英军占领埃及
1881年 苏丹爆发马赫迪反英大起义,持续近20年 失败,英军控制苏丹
1894~1896年 孟尼利克二世率领埃塞俄比亚人民抗击意大利侵略
打败意军,埃塞俄比亚独立
(1)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拉丁美洲19世纪初的独立运动为何能取得胜利?简述拉丁美洲独立的意义。
(2) 根据材料二,指出非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28.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折射出历史的变迁。回答下列问题。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展品有①蒸汽机、②纺织机械、③汽轮船等。
187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会址建有④火车站和通往各地的⑤有轨电车线。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举办世界博览会,集中展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发明。
(1) 材料中划线部分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是。(只填序号)你认为在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上应有哪些交通和通讯方面的新展品?
清朝末年,北京城流行的竹枝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景象。如:“分科大学指开堂,功课七门教育良”“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蛋”。
(2) 依据材料,指出清末北京城市生活出现的新现象。
(3) 结合下列图片和所学,谈读你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文化的认识。(请从变化、原团感受等方面回答)安溪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对于妇女嫁妆的归属做出了较为详细的界定,即当妇女无过错离开男方家庭时,女方可以带走嫁妆或获得相应的赔偿,故C项正确;
ABD项均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他们逐步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随着雅利安人内部的逐渐分化,各种社会地位被世世代代地固定下来”“种姓制度超出了种族压迫的范畴,演变为一种社会分层制度”等信息可以看出,种姓制度既是一种征服者对被征服者的民族压迫,也是印度社会内部的阶级分层,体现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故C正确;
种姓制度形成于雅利安人占领征服之后,故A错误;
B项说法认识片面,故排除B;
D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古印度文明,考生需要结合该文明的特点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古印度文明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3.【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他促使民主氛围的希腊同专制主义的东方发生广泛交流和希腊化时代可知他的事业是亚历山大东征之后建立亚历山大帝国,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一阿拉伯半岛的是阿拉伯帝国,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地中海变为帝国内海的是罗马帝国,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编订《查士丁尼法典》的是东罗马帝国,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庞大中央帝国在“西方文明”不断强大的冲击下被迫做出的笨拙的、充满惰性的回应,其实还应该包括清政府自身本能的反抗,而材料只是强调了“西方文明”。所以其价值取向是西方中心观点。
考点:文史知识 文史观点 西方中心观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为获得自治权,开始是把赎金交给领主,后来却交给了国王”并结合所学可知,13世纪,许多城市通过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成为自由城市和自治城市。城市在获得自由或自治权的同时更愿意把赎金交给国王,而不是交给当地领主。国王当然很乐意,交给他的钱越多,他手里的财富就越多,他在同贵族争夺权力的斗争中力量就越大。国王收了城市的钱就给其颁布“特许状”,得到“特许状”的城市就受到国王的保护,城市和国王都很乐意这样做,这是一种交换。于是,西欧就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王权和城市结成同盟,共同对付贵族。这是利益的结盟:国王想收拾贵族,扩大权力,做真正的一国之君;城市愿意得到国王的保护,因为至少从理论上说,国王是一国之内最高的领主,所有的土地分封都是从他开始的,此外,商品若长途贩运,路上很危险,城市希望国王能控制整个国家,保护商业。况且每一个领主都会在自己的领地上设关卡,要商人留下买路钱,也就是关税,这样就增加了商业的成本,令城市商人非常反感;他们希望在一国之内完全取消关卡,而这也要求国王的权力覆盖整个国家。于是城市就站在国王一边,反对贵族,愿意给国王缴纳税金,做国王授权的自治城市,帮助国王打击贵族,A项正确;
B和材料无关,排除;
城市自愿把赎金交给国王,寻求国王的庇护,排除C项;
材料现象是城市和王权结盟反对贵族,未涉及教会势力的削弱,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中世纪城市自治,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世纪城市自治,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消失,而非自由民并非罗马公民不受罗马法保护.ABC均是原因,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罗马法,具体考查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原因.
本题考查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原因,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罗马法发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根据材料“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可知,文艺复兴运动并未上升到反对封建制度、提出民主政体的高度,只是在精神领域里进行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精神的控制。A、B、D三项文艺复兴运动都具备,故选C。
8.【答案】B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葡萄牙的殖民扩张一方面带有血腥,一方面有利于文明交流,B项正确;
“葡萄牙完成了全球物种交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
材料不仅提到灾难,而且还提到文明交流,新航路开辟使亚非灾难深重无法反映全部材料内容,排除C项;
材料强调葡萄牙带来物种交流,无法体现欧洲殖民者获得香料和黄金,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葡萄牙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扩张,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葡萄牙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扩张,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内容包括认为个人信仰不是尊崇教皇和教会组织;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主张神父可以娶妻;王权高于教权,故①②③④正确,故A项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需要掌握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对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的识记.
本题考查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考查对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的把握,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1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俄国1861年改革后,农民同地主和沙皇制度的矛盾愈益激化,一批代表农民利益的平民知识分子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逐渐形成“民粹派”。他们痛恨沙皇制度对农民的剥夺,主张以恐怖手段推翻沙皇专制制度,故D项正确;
民粹派是由一批代表农民利益的平民知识分子构成,故A项错误;
民粹派痛恨沙皇制度对农民的剥夺,主张以恐怖手段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但并不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故B项错误;
民粹派是由一批代表农民利益的平民知识分子构成,认识不到无产阶级是领导农民革命的主要力量,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民粹派的由来、构成以及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
本题考查农奴制改革的消极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材料中提到“女性与男性第一次平等地站在机器面前”,说明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妇女的地位得到提高,所以说工业革命为妇女地位提高创造条件,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到对生产力的影响,排除A项;
材料与产业结构变化无关,排除B项;
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D项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2.【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通过美国内战,美国南方以民主的方式进行了改革,说明内战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扩展,故选D;
南方以民主的方式进行了改革不代表黑人权益得到了实现和保障,更不代表南方丧失了政治优势,排除AB;
通过内战废除了奴隶制度,“更加严重”的说法有误,排除C。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南北战争,考生可根据材料“按照北部工业资产阶级的意志,在南方以民主的方式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重要成就”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南北战争,既考查了考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考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识记所学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恩格斯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起草了《共产党宣言》,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①②③④表述都正确。故选D。
14.【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时,还未结束君主专制,排除A;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反对清政府的统治,但是并未实现历史转型,排除B;
结合所学,辛亥革命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恢复帝制,故选C;
甲午战争加深了中国民族危机,没有实现社会转型,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评价,解题的关键是是准确理解这一历史的转型。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属于基础题。
1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时期面对帝国主义列强对非洲的大规模瓜分,非洲人民掀起了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武装反抗,故选A项;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用手工劳动抵制工业文明都是在印度,排除B、C;
用立法的形式赶走殖民者不符合这一时期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9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30年时间里”。
本题主要通过亚非拉人民的抗争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
16.【答案】A
【解析】材料中企业有权在计划外接受其他企业和组织的生产任务;企业有权确定和改变整个生产的工艺规程,有权根据劳动法招收和解雇职工,说明企业有了一定的自主权,这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A项正确;
根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时期已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排除B项;
材料“1965年9月,苏共中央决议规定企业在不影响完成国家生产计划和合同义务的条件下,有权在计划外接受其他企业和组织的生产任务;企业有权确定和改变整个生产的工艺规程,有权根据劳动法招收和解雇职工”反映企业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排除C项;
材料反映企业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与经济结构调整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33年12月,针对内外形势的变化,苏联联共(布)中央通过了关于开展为争取集体安全而斗争的决议……主张建立集体安全体系。”可知,1933年,针对法西斯势力的不断崛起和扩张,苏联寻求建立集体安全体系,来阻止法西斯势力对外扩张,保证苏联的国家安全,C项正确;
打击国内外敌对政治势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
应对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苏联是计划经济,经济危机对苏联影响不大,排除B项;
D说法不符合当时时代背景,排除。
1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学者结合当代出土文献清华简《系年》作出新的研究,认为“共伯和行政”是历史真相,这体现了当代的一些新近出土文献往往能够印证、纠正或补充传世文献,C项正确;
当代出土的文献和前代的出土文献都需要认真甄别后,才能判断哪个史料价值更高,A项说法绝对,排除A项;
前一记载的史料和后一记载的史料都需要认真甄别后,才能判断哪个史料可信度更高,B项说法绝对,排除B项;
对于存在矛盾的记载,需要通过多方搜集资料和考证后再加以确定,而不是依靠推论想象等方法,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9.【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和所学可知,东欧平原上的游牧部落先后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的路线图,可以用来研究印欧人的早期迁徙,C项正确;
材料只描绘了欧亚和非洲部分区域,并未体现“全球”范围的传播,排除A项;
据所学,往返于欧美非三洲间的奴隶贸易路线与图中信息不符,排除B项;
华工出国的出发点应为亚洲而非欧洲东部地区,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桥梁等。这一领域,中国相对完养,但仍存短板”“一般认为包括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火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这一领域,中国有较大发展空间”和所学知识可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的支持,故B项正确;
材料中涉及的领域不等同于重工业,排除A项;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国走在了世界前列,排除C项;
根据材料对比可知,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不同,二者不能相互替代,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数十万东德人涌进西德,此后两天,又有100多万人跑到西德,许多人在西德滞留不归”,推知东德渴望德国统一,故A正确。
题干反映的时间是1989年,而两德之间的人员往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直发生着,故B错误。
题干反映的是东德民心向往统一,未涉及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故C错误。
题干未提及美国的和平演变政策对德国的影响,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东欧剧变。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数十万东德人涌进西德,此后两天,又有100多万人跑到西德,许多人在西德滞留不归”。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东欧剧变表明社会主义在东欧的改革实验失败,但两德统一符合历史潮流。
22.【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由题干“最不发达国家组成联盟”“挫败了发达国家的企图”可知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拒绝了发达国家的要求,凸显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故选C项。
A.20世纪中后期,随着政治多极化的发展,世界经济旧秩序已经瓦解,排除A项。
B.题干没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比较,不能得出贫富分化严重的结论,排除B项。
D.“逆全球化”是指与经济全球化完全相悖的发展趋势,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
2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片、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图片信息“飞机零部件”、“英国、比利时、法国等欧洲系列国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图片能够反映出西欧经济一体化主题,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北约属于军事组织,图片无从体现,直接排除A;图片没有提及欧洲货币问题,排除B;C项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故选D。
24.【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当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带来的弊端,当今国际经济秩序是发达国家主导建立的,便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如果要解决这一现象最主要的是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故A正确;
BC项并不是造成材料中现象的根本原因,故BC错误;
D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问题.
故选A.
本题考查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国际新秩序内容是各国在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由于当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带来的弊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非常必要的.
25.【答案】【小题1】现象: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
措施:设诸路转运司管理地方财政;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小题2】危机:儒家学说日益僵化;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如何“推陈出新”:形成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认为理(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明理学,第一问可结合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来分析;第二问结合北宋前期儒学面临的危机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明理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6.【答案】【小题1】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海外贸易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大豆自身的优良特性,使其适宜广泛种植;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美国西部地区的开发。
【小题2】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民众生活、饮食结构的改善;促进了物种的多样化;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物种交流。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大豆在美国被广泛种植的原因来分析;第二问结合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种交流,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7.【答案】【小题1】原因:欧洲的法国大革命打击了拉美的宗主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鼓舞了拉美人民;西方工业革命刚刚开始,实力相对较弱;本地经济发展,新的民族正在逐步形成;拉美人民相互配合;有勇于担当的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领导等。意义:沉重打击了西方的殖民统治,推动世界格局的变动;奠定了今天拉丁美洲政治版图的基础。
【小题2】同:都发生在19世纪末;都进行了英勇的反侵略战争;侵略者均为欧洲列强。异:领导者不同:埃及由爱国军官组成的政党领导,苏丹由宗教领袖领导,埃塞俄比亚由封建皇帝领导;斗争的对象不同:埃及和苏丹为英国帝国主义;埃塞俄比亚则为意大利;结局不同:埃及和苏丹抗英失败,而埃塞俄比亚胜利。原因:19世纪末,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加紧对非洲侵略。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意大利力量相对薄弱。
【解析】1.
本题考查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非洲的民族独立。第一问要结合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非洲的民族独立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非洲的民族独立,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本题考查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非洲的民族独立。第一问要结合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非洲的民族独立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非洲的民族独立,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8.【答案】【小题1】①②③④;飞机、汽车、电话等。
【小题2】兴办新式学校:出版报纸;兴建洋楼;电灯照明。
【小题3】变化:如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化加速;与世界联系加强。原因:如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体制的改革。感受:如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国力的强盛和社会的进步。
【解析】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近代物质生活习俗的变迁,第一问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分析;第二次结合清末北京城市生活出现的新现象分析;第三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近代物质生活习俗的变迁,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