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课件(24)

文档属性

名称 声声慢 课件(24)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36.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5:52:32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声声慢
【宋】李清照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反复诵读本词,学生自主品读本词的词韵,领略作者的情感。
2、技能目标
深入了解李清照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南渡之后的人生际遇,感悟作者前后期词作变化的原因,并且学习作者是怎么写愁的,意象是如何体味诗歌情感的。
3、情感目标
品味词作的语言,深刻领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的悲怀愁绪,感受作者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1、背诵默写,深入了解本词中蕴含的愁绪,掌握本词的表现手法。
2、让学生从词作去深入了解作者,突破文本的掣肘,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中去,培养学生细腻的个人情感感悟。
背景
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此时,李清照44岁,目睹黄河南北相继沦陷,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李清照词风格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悠闲、离愁--婉转清丽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乡、思国
凄清、哀愁--凄苦悲惨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我迷惘地东寻西找,可怎么也找不回失去的东西,见到如此冷冷清清的环境,心头涌出了凄清、悲惨、忧伤之情。特别是秋季骤热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生息了。本想借酒御寒浇愁,但几杯薄酒下来,根本抵挡不了晚上的狂风。正在我伤心之时,只见一群大雁往南飞过,(回想过去与丈夫赵明诚雁足传书,互通音信的事来,这大雁不就是当年给我们俩传书的那只雁么!),雁是老相识了,(如今却与丈夫阴阳相隔,家乡的音信也不可复得),真是越想越伤心啊!地上到处堆满了零落的黄花,都已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叫我怎么才能挨到天黑!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地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得尽呢!
通过范读,同学们对这首词已经比较熟悉了,现在给同学们几分钟的准备时间,同学们背诵并概括本词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绪)
时间:“雁过”,秋天雁南飞。“晚来风急”,傍晚。
地点:“最难将息”,“守着窗儿”,在家中。
事件:寻寻觅觅,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雁过,黄花堆积,独守寒窗,哀听听梧桐滴雨。
环境:在秋天的傍晚,天气还是忽冷忽暖的,此时秋风萧萧,鸿雁南飞,黄花铺满地,梧桐树滴下雨点,词人满眼冷清凄凉的景象。
情绪:凄凄惨惨戚戚,悲痛,孤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在“寻觅”什么?因何而寻?寻了多久?寻到了没有?
梁衡在《乱世中的美神》中说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三是寻觅自身的价值。李清照的寻觅看来似乎是难觅踪影了,那我们从她的人生经历中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她什么也不寻觅呢?前后期不同时期的作品,爱情和家园的缺失都使得她恍惚茫然,若有所失,这只是她潜意识的动作,这和后面的“最难将息”能一致起来。李清照寻觅的原因应该是她孤身一人,什么都没有,于孤寂中寻觅,结果是除了更加愁苦外,其它的什么都没寻到。从词中的动作和情节看应该是寻觅到守着窗儿,到这时才静下来,呆立或枯坐在窗前;如果从她的经历看,她的余生应该都在寻觅中。

全词的诗眼是什么?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结尾)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
直接抒情的句子:
词人是如何抒发愁情的?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意象)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后人评价:
“自然贴切”,“无斧凿痕”
(张端义)
“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
(梁衡)。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结果
引发
体现(动作)
若有所失(寻而不得)、孤苦无依
眼前景(环境)
凄清
肃杀(毫无生气)
愁情(心境)
凄然寡欢
(凄凉悲苦)
开头七组叠字是怎样从多角度抒写愁情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
1、音乐美。 2、增强感情。
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有何修辞作用?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乍暖还寒时候是何时?为何这时最难将息?
从整首词看此时是秋季,秋天的气候极少说“乍寒还暖”,多是早春的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词中写的是一日之晨,秋日的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凛冽,故言“还寒”。这时天气变化比较大,词中自然由眼前之景联想起自己的变故,故而“最难将息”。
为了写“愁”,为了表达这种愁苦凄凉悲戚之感,词人主选了哪些意象?(全班分为四组,分别选择一组意象为自己的任务:酒、黄花、雁、梧桐。)


黄花
梧桐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为何说是“淡酒”?
  词中说是“酒淡”,实际上并非酒淡,而是李清照的愁情太重,太浓,酒力也压不住心愁,词人尝之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人的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的凄凉惨淡。
结论:酒是愁思的象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飞云过尽,旧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晏几道《思远人》
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1、鸿雁南飞,点明此时的季节是“秋”,雁声的凄切。——写出词人所见所闻都是悲凉之感。
  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是旧时相识,但是大雁依旧而那是能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了,所以词人睹物思人,不禁心伤。——亡夫之痛
  3、北雁南飞,词人也如同远离家乡的鸿雁,为了保命,从北方流落南方。——国破家亡之苦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无甚可摘
有谁堪与共摘
“黄花”有没有寓意呢?
结论:词人以黄花比喻自己憔悴的容颜, 写出了自己孤苦无依的晚境。
盛开的花朵 以乐景哀情 反衬
凋零的黄花 以花喻人 正衬

凄凉、忧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结论: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直接抒情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间接抒情
(词眼)
(意象)
淡酒
过雁
黄花
梧桐
(意境)
凄凉悲苦
小结:
本词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词中通过对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作者国破家亡、沦落天涯的悲苦愁绪,整首词既具有时代色彩,也暗含了李清照一生的寻觅。本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作者着意渲染愁情,言语如泣如诉,情至深处。首句的十四个叠字,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寻觅和寻而不得的愁苦。下文的“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全词字字是相思泪,情感缠绵哀怨,全词极富艺术感染力。
作业:
1、全班比赛背诵并默写本词。
2、请把本词改写成一篇文章,注意把握作者的心境和情境。
3、假如你能跟李清照在时空中相遇,你会想跟李清照交流吗?(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时空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