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配套教学设计(27)

文档属性

名称 声声慢 配套教学设计(27)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5:55:02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解读形象,把握诗歌情感。
②培养学生对诗词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吟诵,发挥想象,构建画面,还原词境,领悟词人的愁情。
②赏析诗歌形象,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③搜集李清照写“愁”的名篇,探究李清照写“愁”常用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体会李清照的“愁情美”,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培养丰富的情感。
2重点难点
①让学生学会运用“解读形象把握情感”的鉴赏方法,自主解读诗歌。
②搜集李清照写“愁”的名篇,探究李清照写“愁”常用的艺术手法。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解读形象,把握诗歌情感。
②培养学生对诗词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吟诵,发挥想象,构建画面,还原词境,领悟词人的愁情。
②赏析诗歌形象,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③搜集李清照写“愁”的名篇,探究李清照写“愁”常用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体会李清照的“愁情美”,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培养丰富的情感。学时重点
让学生学会运用“解读形象把握情感”的鉴赏方法,自主解读诗歌。学时难点
搜集李清照写“愁”的名篇,探究李清照写“愁”常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回顾《如梦令》及《武陵春》引入
1、让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李清照的《如梦令》和《武陵春》。
(播放一组“李清照画像”幻灯片,配以背景音乐《咏叹调》)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看一组图片,这些画面,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境遇截然不同的李清照,同时,让你想起我们初中学过的李清照的哪两首词?(李清照的《如梦令》和《武陵春》。)能不能一起背出来?(学生背诵)
(幻灯片出示《如梦令》和《武陵春》)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这两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学生自主回答,教师评价并总结。)
明确:
《如梦令》体现的情感是乐,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
《武陵春》体现的情感是愁,词中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少女时代快乐的李清照到了晚年为何会如此愁苦?她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故?
2、走近李清照
(学生自主回答,然后教师补充并让学生齐读PPT内容)
李清照出身名门,从小聪慧过人,文学造诣极高。丈夫赵明诚是著名金石学家,夫妻恩爱,幸福美满。1127年金灭北宋,词人生活彻底改变:先是两人尽心收罗的几屋金石书画尽毁于战火;接着,赵明诚病重身亡;李清照飘零江南,颠沛流离,尝尽人世艰辛;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不久离婚,并被判刑两年。1156年,凄然一身,悲苦离世。
晚年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孀居,过着一种飘零凄苦的生活,写于这一阶段的《声声慢》就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时期的李清照的精神面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活动2【讲授】赏形象,品愁情
二、整体感知
齐读这首词,并找出全词的主旨句。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由此可见,词人在这首词中的情感是怎样的?
明确:愁。
过渡语:那么词人愁什么呢?让我们来细细品读。
三、赏形象,品愁情
(一)、听配乐。
我们先来静静地倾听配乐朗读,让我们借助语言的桥梁,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风尘,还原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与千年以前的女词人敞开心灵的对话,感知那份独特的凄美。
(二)、品愁情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句话中,“次第”怎么理解?
明确:情景。
请在众多富于形象的“次第”中选择有感触的一处,提取主要的意象,发挥想象,构建画面,还原词境,揣摩词人心境,用第一人称“我”描绘出来,并思考词人“愁”什么?
1、学生在活页纸上描绘画面。(学生写的时候放配乐二胡《二泉映月》)
2、学生把描绘好的画面在小组内交流,小组成员对每个人的描绘作品作出评价。
3、每小组推荐出好的作品与全班同学分享,师生进行探讨。
(在这一环节,教师必须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上课时学生先自主描绘词句情景;教师再抓住“酒”、“雁”、“花”、“雨”等主要意象与学生一起探讨其中“愁情”,并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教师准备的内容:
1、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1)描述:这天气忽暖忽冷,真叫我难以适应啊。就凭着这三杯两杯的淡酒,又怎么能够抵挡得了这寒冷的秋风啊!
(2)在这情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此人“愁”的是什么?
明确:境遇的艰辛,凄苦心酸。生活艰难,年老多病,几杯淡酒,何以消愁?
(3)“三杯两盏的酒”之所以“淡”,是因为什么?
明确:因为愁太浓重,根本不能抵消愁啊!
(4)朗读指导:所以这句在读的时候,要读出疲惫、叹息之感。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先个别学生读,再全班学生读)。
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1)描述:我抬头看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以前多么相似,但再也不可能有爱人的消息了!
(2)也就是说,她现在看到的“雁”与以前曾看到过的“雁”何其相似,但却不同,有何不同?李清照有一首著名的词《一剪梅》里,能不能一起背出来。里面关于“雁”的诗句是哪句?
明确: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雁”和词人此时看到的“雁“,词人的心境有何不一样?
明确:那时看到的“雁”是甜蜜的闲愁,现在看到的“雁”是是绝望的哀愁。以前丈夫短暂地离家,她就想丈夫怎么还不回来,雁都回来了,所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现在看到的“雁”, 还是那“雁”,人却不再回来,不可能再有爱人的消息了,怎不叫人伤心欲绝呢,怎不叫人“欲语泪先流”啊?!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啊。
(4)在这情景里,此人借助“雁”这个意象,传达给我们的是什么“愁”?
明确:“物是人非”之愁。
(5)朗读指导:所以,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把词人的伤心欲绝读出来。我们一起读一次。
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1)描述: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显得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什么值得摘取的呢?
(2)“花”这个意象有怎样的内涵?
明确:“花”象征着美丽、青春。
(3)所以“黄花憔悴”意味着什么?
明确:秋花凋损,美丽不再;青春已逝,年华已老。
(4)“黄花”正像谁?
明确:词人。这是词人的顾影自怜,黯然神伤。“黄花”是李清照喜欢用的一个意象,她多次以黄花的俊秀作为自己的写照。比如《醉花阴》中的哪句诗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这里的菊,已经不是迎着西风灿然开放,摇曳飘香的菊,而是零落不堪的菊。这一句既是指菊花零落凋残,也是暗示词人自己的憔悴衰老。“如今有谁堪摘”这反问的肯定语气里,满含的是词人绝望的凄楚,过去是人面菊花相映衬,而今则是残菊衰颜不忍卒睹。
(5)在这个情景里,词人“愁”什么?
明确:青春不再。所以,我们在朗读时应读出一种心酸、凄楚之感。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先个别学生读,再全班学生读)。
4、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1)描述:一个人,望着窗外,叫我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啊!窗外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黄昏的细雨中,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梧桐树上,倒一声声像打在我的心坎!
(2)这里词人主要是选取了“雨”这个意象,“雨”与作者内心的情感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明确:这是江南雨的特点,连绵不断,而且广阔无边,就像词人内心的哀愁一样。
(3)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怎样的词人的形象?
明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前路漫漫,度日如年,孤苦煎熬的词人形象。
所以,我们在朗读时应读出孤苦、煎熬之感。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先个别学生读,再全班学生读)。
(4)、小结
在这四幅凄凉的画面中,词人借助“酒”、“雁”、“花”、“雨”等主要的景物形象,把境遇艰辛、物是人非、青春不再和孤苦煎熬之愁表达了出来,我们一齐轻声诵读,并体会词的画面美。
(三)、赏析首句形象。
1、“首句”运用到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叠字。
2、十四个叠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寻寻觅觅”是动作,“冷冷清清”是环境的悲凉,“凄凄惨惨戚戚”是内心世界感受,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金石丢失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内心极度哀愁,再加之晚年一人孤处、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更是百无聊赖、失落迷茫。为了排遣这种哀愁,作者就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她在寻觅些什么呢?是少女时代快乐的生活吗,还是当日夫妻二人甜蜜的爱情?……但是“寻来觅去”只有一片“冷清”,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这三句在感情的表述上,先写动作,然后写感受,最后剖白心理,由外而内,层层深入,步步加浓。这三句为整首词定下了一个凄凉愁苦的基调。
3、那么首句有没有形象呢?
明确:有。
4、什么形象?(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
明确:“寻寻觅觅”是动作,“冷冷清清”是环境的悲凉,“凄凄惨惨戚戚”是词人的心理,首句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面容憔悴,孤苦伶仃,晚景十分悲凉的老妇人形象。
5、这里除了其概括性的形象外,还有什么形象呢?(提示:这声音听起来像什么?声音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所以,我们说这里如果还有形象的话,那便是声音的形象,一开篇便是“先声夺人”,一种泣不成声的、女子的哭咽声,扑面而来。
所以,我们在读时,要读出细碎、凄切的声音形象及悲凉情感,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请一位学生诵读此句,然后全班集体诵读此句)
(四)、小结
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想象,理解,我们把李清照《声声慢》中“这次第”的“愁”作如下概括:词人“寻寻觅觅”,“寻来觅去”一片“冷清”,内心“凄惨”,由外到内。接下来的四幅画面分别是以酒、雁、花、雨为中心意象,让我们体会到李清照的境遇艰辛、物是人非、韶华已逝、孤苦煎熬之愁,这四种愁是由浅入深的。
活动3【活动】探讨末句形象
(五)、探讨末句形象
李清照国亡南渡、夫死孀居阶段所作的词都是以“愁”为主色调的。课前我已经让同学们搜集李清照这一阶段抒“愁”的词,你们找到了哪些?
(学生自由发言,并把找到的词拿到讲台上的投影机投放)
学生找到的词如下:
《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无心情。
《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
学生发言后,教师补充并提问:
女词人因为她有一颗“愁”心,所以她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无物而非愁,无时而不愁。可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实在不是一时一地的情,而是词人对自己无限悲惨命运的高度概括。“这次第”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形象,这形象是谁?
明确:“这次第”就是李清照。所以,在这概括性的语句中,也有“形象”,——那就是无限凄美的词人本身!
(六)、总结全词
形象 愁情
“寻觅冷清”的凄切的声音 境遇艰辛
物是人非
酒、雁、花、雨的凄凉画面 韶华已逝
“这次第”的凄美词人 度日如年
(七)、诵读全词
我们再一次来朗读这首词,体会李清照那浓得化不开的愁。(学生齐读,个别学生读)
活动4【活动】赏析李清照写“愁”的方法
四、拓展迁移——赏析李清照写“愁”的方法
在《声声慢》里,李清照通过形象把愁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形象来表达愁情,是她常用的表达愁情的方法,另外,她是个写“愁”高手,她还用其他的艺术手法来写“愁”,把一个个抽象的“愁”赋予了无限的生命,“愁”在词人的笔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给人以“愁情美”的享受。课前已经先让大家搜集李清照写愁的词,现在,请大家把自己找到的词与同一小组的其他同学互相交流,并探讨词人是怎样写愁的?
(学生分组讨论,并对每个小组成员的研究成果作出评价,然后每组派代表展示最佳的研究成果,最后教师评价总结。)
学生研究的成果如下:
学生作品1: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学生的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是词人的相思之愁,写愁的名句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们觉得,词人在这句中赋予“愁”动作,使“愁”生动具体了。人在愁苦时总是皱紧眉头,这种相思之愁是无法派遣的,皱着的眉头刚刚舒展,二思绪又涌上心头,词人巧妙地捕捉“愁”字在人的情态里的这种那个跃动,把抒情主人公的蹙眉揪心的形象写得惟妙惟肖,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一“上”一“下”两个词用得很好,两者之间有这连接的关系,把“愁”字写得活灵活现。
学生作品2: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学生的分析:这词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加在心爱的丈夫已病故,所以词情极为悲戚。词通过暮春景物描写,勾画出词人内心的悲情苦绪。“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的愁绪。我们觉得“愁”本身是抽象之物,只可意会,难以抓摸,词人在这里借用“舴艋舟”这个形象把“愁”物化了,使“愁”具有了重量。词人异想天开地把它装上小船,把抽象的愁化为一种具体可触的实物,增加了愁的可感性。
学生作品3:
凤凰台上忆吹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学生的分析:这首词词人截取了与亲人别前别后的两个方面,写女主人由于刻骨相思,由勤而慵,由慵而瘦,由瘦而痴的巨大变化。写愁得名句是“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作者把“愁”量化了,使“愁”有了长度。
教师总结:
李清照善于通过形象,赋予“愁”动态感,把“愁”物化、量化这三种方法来写“愁”,使“愁”具有了形象美、动态美和物化美。课堂学习只是抛砖引玉,在课堂之外,我们应多运用学到的李清照写“愁”的方法去欣赏她词的“愁情美”。
活动5【作业】抒写心中的愁情
运用学到的写“愁”的方法,抒写心中的愁情。
3.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