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声 声 慢
李清照
生自由朗读,理解该用什么样的情感朗读
读罢全诗,你能从文中体会得到愁,但你能从文中找出有何愁,缘何愁吗?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济南市)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幼受文学艺术熏陶。十八岁适金石家赵明诚,夫妇感情甚笃,家庭生活平静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难后,经历了离乱,丈夫赵明诚病逝,本人颠沛流离于江浙皖赣一带,流落异地,无依无靠,在孤寂凄苦中度过了晚年。
三、作者简介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乡、思国
李清照词风格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词家一大宗
豪情——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才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少女生活的无忧无虑
幸福的贵妇人生活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声声慢》是起晚期作品,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思考:
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愁——“词眼”
以情结束
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如果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换成“寻觅、冷清、凄惨”好不好?为什么?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
(行为动作)
冷冷清清
(寻找结果)
外部环境冷清
内心空冷
以情入手
凄凄惨惨戚戚
罗大经:“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七组叠字 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
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
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
1、形式上,⑴音乐美、音韵美
⑵增强感情
2、内容上,奠定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动 作
心 情
感 受
茫然无着
寂寞冷清
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环 境
寻寻觅觅(寻觅什么?为什么而寻觅?寻觅的结果如何?)
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
寻觅的结果:冷冷清清
感觉中既有秋风的萧瑟,又有异地的冷清,更有孤寂生活的清寒。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
解读意象
思考一: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
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
淡酒、晚风、过雁、
黄花、梧桐、细雨
思考二:这些意象分别有何
特殊意义?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晓来风急
酒
愁
李白 “举杯消愁愁更愁”
范仲淹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内心是何等的愁苦。
三杯两盏淡酒,
酒
酒,一种浓郁情义和相思的幽愁。
酒,一种溢满凄凉哀伤的落寞。
秋风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风渲染愁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点明时间:秋
《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几道《思远人》:“飞云过尽,旧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旧时相识
思念之情
过雁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过雁象征离愁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无甚可摘
有谁堪与共摘
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黄花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怎生:怎样
守
秦观《鹧鸪》:“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孤独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白居易《长恨歌》
“秋雨梧桐叶落时”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细雨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亡国之愁)
得出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结论: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
梧桐,一种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
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主要通过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意象-意境-情感
意象:淡酒、晚风、过雁
黄花、梧桐、细雨
意境:冷清、凄惨、哀怨、愁苦之境
添愁、助愁
情感:国破家亡之悲、丧夫孤独之愁
颠沛流离之苦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次第:光景、情景
李白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贺铸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秦观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创设了“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
中心思想:通过描写词人南渡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抒发了词人的悼亡之悲、怀旧之哀,以寄寓家国之痛、故土之思。
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愁
愁
愁
愁
愁
愁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1)这首词的主旨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请概括这“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作者是怎样抒发这愁情的?(4分)
2)请赏析本词的语言特色(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