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婉约风格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音韵美,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一 、导入(课前的音乐):(课前五分钟循环播放“李清照画像”幻灯片,配以邓丽君的《月满西楼》,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导语设计:这么美的音乐把我们一起带进了课堂,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吗?(学生:邓丽君的《月满西楼》)歌词化用了哪位词人的哪首词?(学生:好像是李清照的《一剪梅》) 很好。
出示幻灯片1:《如梦令》图
问:画中这位娴静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不远处有一群水鸟惊飞四散。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想起哪句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出示幻灯片2:《如梦令》文字(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
出示幻灯片3:《醉花阴》文字(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问:如果说《如梦令》表达的是词人之乐,那么此词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学生:愁)如果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怎样一种愁?(学生:相思之愁,蜜甜的愁。)这首词写词人在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在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醉花阴》中,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闺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破译李清照的后期代表作《声声慢》中的无限愁情。
出示幻灯片4:《声声慢》文字(打开《声声慢》配乐朗诵)
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
二、朗读,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
1.生齐读
2.师范读
3. 生个人自由朗读,给出自读提示
出示幻灯片5:品读词人别样愁情
(品读提示:)
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2. 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活动3【讲授】诗歌鉴赏
三、鉴赏
问:整体感知——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既然我们抓住了一个“愁”字,那我们就在这个“愁”字上做文章,看看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怎样入愁,为何而生愁?
出示幻灯片6:(一)、选用典型景物来烘托愁
(学生:淡酒、秋风、秋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
●重点理解的意象:
⑴“酒”——“三杯两盏淡酒”
① 为什么喝酒?(借酒浇愁。)
★“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书云》)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宋·范仲淹《苏幕遮》)②为什么酒会是“淡酒”?(提示:可结合“三杯两盏”分析)
“三杯两盏”喝酒不经意;喝酒毫无心绪,所以感觉无味,借酒浇愁愁更愁。
③我们还“喝”过哪些酒?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唐·杜甫《登高》)——(思乡的酒,家园迢迢,感叹唏嘘)
★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唐·白居易《琵琶行》) ——(离别的酒,前路渺茫,愁绪在胸)
(2)“风”——怎敌他晚来风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唐·杜甫《登高》)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①如何理解“旧时相识”?
旧日传情信使,而今与丈夫生死相隔,物是人非。
②诗人一般借“雁”抒发怎样感情?
★“碧云天,黄草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宋·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问:此处词人借雁抒发怎样感情?(学生:孤寂与离愁。)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4)“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学生:菊花已枯萎凋谢,残花满地,无人再去采摘。)
也有人这样理解:“满地黄花堆积”指菊花盛开而不是残英满地,“憔悴损”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而不是菊花枯萎凋谢。正因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花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既写出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杜秋娘所唱“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得多。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5)“梧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南唐·李煜《相见欢》)
★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温庭筠《更漏子》)
★ “秋雨梧桐叶落时” (唐·白居易《长恨歌》)
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梧桐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凄苦之音。
(6)“细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宋·柳永《雨霖铃》)
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7)“黄昏”——“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问:黄昏时的色调?给人感觉?
(学生:昏暗不明,朦胧,就像心中排不去的阴霾)
出示幻灯片7:(二)连用叠字表现愁情
问题设计1、本词的基调?哪一句最能体现出来? (学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开头形象地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感情层层递进,细致地描绘了她“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心理过程。
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金石丢失、再婚离婚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内心极度哀愁,再加之一人孤处、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更是百无聊赖、空虚惆怅、失落迷茫。为了派遣这种哀愁,作者一大早就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
2、她在寻觅些什么呢?她寻到了吗?是少女时代快乐的生活吗,还是夫妻情深、甜蜜爱情?……李清照当时的境况怎样?该怎么读?
(明确: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
3、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 该怎么读?
(明确:冷冷清清指的是环境的冷清。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应是轻读、降调。)
4、最后诗人的心理感受怎样?用通俗的语言概括该是怎么样的情感?又该怎么读呢?
(明确:这里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5、“冷冷清清”与“凄凄惨惨戚戚”两种感受有何区别?
(“冷冷清清”指感觉外在环境冷清;“凄凄惨惨戚戚”指内心感受。寻觅只能使她更感到现实景况的孤苦,于是先感于外,后感于心,进入了愁境。)
6、此句在全文作用?
(奠定愁的基调,营造凄惨氛围。)
出示幻灯片8:起句分析图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 | |
人的动作、神态 环境的悲凉 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开篇奠定了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7、运用叠词的作用?(——音乐美、增强感情)
问:开头这句词定下了全诗悲苦愁绝的基调。如果我将此句改为“寻觅,冷清,凄惨戚”好不好?
(学生:不好,少了音韵美)
李清照是运用韵律的高手,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诵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愁情。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七组叠词来表现心态,奇特而具有音乐美,词作写女词人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一起床便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于是希望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寻寻觅觅”而不得,反被一种“冷冷清清”的孤寂气氛笼罩。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凄凄惨惨戚戚”之情油然而生。仅此三句,就把女词人空虚、凄清、伤感、愁惨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使读者也不禁为之屏息凝神。举列:朱自清〈荷塘月色〉
出示幻灯片9:(三)人物动作刻画
“守”——“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孤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真是苦到极点。黄昏尚且难熬,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一种凄清哭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中,发人深思。无聊寂寞、度日如年。)
活动4【讲授】知识拓展
四、知识拓展
本词的“愁”,具有什么广阔的社会内容?(联系词人生平)
出示幻灯片10:背景资料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女词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生活安适美满。他们以诗词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书画、金石。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宋室南渡后,她流寓南方,不久明诚病逝。金兵南下,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境遇更加孤寂凄苦。从1103年李清照写作《一剪梅》至1151年左右写成《声声慢》,时间过了大概半个世纪,到底命运在李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告诉你答案吧!
出示幻灯片11: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同学们你们愿意这其中的哪一件发生在你们身上吗?
但它们都一连串地发生在李清照身上。晚景凄凉,没有子息的李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如果说李清照的前期的愁是闲愁、闺愁,那后期是什么愁呢?
(生: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出示幻灯片12:
1、愁的核心:亡国之痛 丧夫之哀 孀居之苦
2、社会意义: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也是当时无数流离失所的妇女的共同情感。作者的遭遇与痛苦是时代造成的.
活动5【讲授】总结诗歌
五、小结:“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背诵全词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