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学会“知人论世”。
2、品味语言,学会从意象入手分析作者感情。
2新设计
本文着重从“意象”出发“,让学生学会从意象入手分析诗歌主旨和诗人的感情。
3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文鉴赏有了一定的把握,但是缺乏系统的归纳和方法的总结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而绝大部分诗歌都脱离不了对”意象“描写,因而,本课时设计借着《声声慢》中出现的多种意象教会学生进行分析鉴赏,让学生学会通过分析”意象“鉴赏诗歌这一重要方法。
4重点难点
【导学重点】
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习难点】
1、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2、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及写作背景:
(1)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后期)多悲叹身世,怀旧悼亡,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词风情调感伤,凄婉哀怨。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2)写作背景:这是李清照晚年词作,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2、听读录音,正音,有感情朗读本词。
二、思、议、展(小组讨论)
1、全词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愁。
2、词人是如何抒发愁情的(通过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意象)。
3、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
4、(先插入以往所学,说说叠词作用)开头七组叠字是怎样从多角度抒写愁情的?
明确:运用叠词: 寻寻觅觅————动作——寻而不得 冷冷清清————环境——肃杀凄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境——凄凉悲苦 内容上:奠定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结构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
5、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请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并选其一,小组讨论,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课件分别展示四种意象的分析)
明确:主要意象:淡酒、雁、黄花、梧桐
酒:愁思的象征。淡酒:愁情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主观上就觉得酒淡。
雁:离愁象征。
黄花:黄花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伶仃的晚境。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6、“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表现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此前教师引入背景资料:
李清照大事记
1103年: 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 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有遗孀。
1131年: 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 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 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明确:主旨句,对前文总括,直抒胸臆,表现词人内心难以言尽的哀愁。一个“愁”字怎写得尽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痛?
7、学生再次有感情朗读本词。
三、评
小结:本词抒情为主,情景交融。词人选取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风景如急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作为愁情寄托,情景映衬,极力渲染了一个“愁”字,营造出凄凉惨淡的意境。
四、拓展延伸: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学生先自行阅读,再进行训练)
意象,是诗歌当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鉴赏古诗离不开意象,意象作为诗人抒怀的一种凭借,是古典诗词百花园里五彩缤纷的娇艳花朵。每一枝花随风摇曳,香气袭人,人见人爱。徜徉止步于意象纷呈的百花园里,情不自禁琢磨这些意象在诗词表达上的作用。
1、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会自然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意境,读者也会产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古典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满含着诗人的快乐忧伤。诗歌虽不言情,却句句是情,字字含意,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汩汩情感之流。
3、借景抒情,为情铺垫。
情景交融,讲究的是感情“不着一字”,诗歌“尽得风流”。借景抒情,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或乐景写乐情,或哀景写哀情;或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乐情。在表现手法上即是衬托,前两种为正衬,后两种为反衬。诗人极尽意象,为下面的诗歌抒情蓄势作铺垫,使情感的表达水到渠成。
4、贯穿全诗,成为线索。
这条线索,把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贯穿在一起,融情于景,浑然天成。
活动2【练习】练习
五、检练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请从意象入手,分析作者的情感。 参考答案: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