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反复朗诵,疏通词,文,理清思路,感受婉约词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词学习,掌握通过意象来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3、情感价值观目标: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中小学阶段他们接触过唐诗宋词,对诗词的解读有一定了解,进入高中阶段,对诗词的鉴赏要求进一层次,学生在学习诗词内容外,还要学会如何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高一学生可塑性非常强,养成良好的鉴赏诗词方法,将会使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词,分析《声声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词中意境,掌握通过意象解题,鉴赏词的方法。
4教学方法
诵读法、引导点拨法
5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
6教学过程
6.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声声慢 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 陈玉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反复朗诵,疏通词,文,理清思路,感受婉约词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词学习,掌握通过意象来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3、情感价值观目标: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词,分析《声声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词中意境,掌握通过意象解题,鉴赏词的方法。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中小学阶段他们接触过唐诗宋词,对诗词的解读有一定了解,进入高中阶段,对诗词的鉴赏要求进一层次,学生在学习诗词内容外,还要学会如何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高一学生可塑性非常强,养成良好的鉴赏诗词方法,将会使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教学方法:诵读法、引导点拨法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
课型课时:
品读-鉴赏课。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件显示《如梦令》插图)首先请大家看到大屏幕。画中的女子端坐在小
舟上,小舟停泊在一片藕花深处,不远处有鸥鹭惊飞。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到这幅画,你们会想起怎样的诗句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不错,正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课件显示如梦令板书)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作者。
二、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
(课件显示)1,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
李清照其词: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有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词风格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多为闺情词,反映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的李清照由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饱经风霜的凄苦生活,其词一变前期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抒发悼亡之悲和怀旧之思,以寄寓家国之痛和故土之思。
2,《声声慢》写作背景:晚年时创作
夫死寡居 国破家亡无处依靠生活艰辛 内心孤苦
刚刚我们了解了李清照词作的前后期差别,那么,《如梦令》应该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呢?(前期)不错,它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的情景。这首词让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清照,走入她的作品《声声慢》,一起来品读她的另一种心情。
三、研习课文内容
(一),正音及朗读。
1、音读。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它能让我们陶醉。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并在心中默读,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感受词作的音乐美。
(课件播放女声配乐朗诵)
2、意读。通过刚刚的听,我们感受了词作的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感知,并体会女词人的思想感情。
3、情读。请全班女同学齐读课文,把你对女词人感情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去。
(教师点评)
(二),走进课文。
1,品读提示:
(课件显示问题)
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2,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间接抒情)来品读
(学生品读,教师引导。)
2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愁——“词眼”
3,词眼“愁“包含了哪些方面?
孀居之悲(思夫 )
沦落之苦(思乡 )
亡国之痛(思国 )
4,文中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
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
“寻寻觅觅”→ 动作,表现了心神无主、内心空虚,如有所失;“冷冷清清”→ 环境,写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 心境,极言心情的悲怆、凄惨
词人先感于外后感于内,有组织、有层次地运用叠词,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自己陷入愁境而不得解脱的孤苦,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且富于音乐节奏感。
开篇使用七组叠词来表现心态,奇特而具有音乐美,似“大珠小珠落
玉盘”,可谓“横绝古今”。词作写女词人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一起床便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于是希望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寻寻觅觅”而不得,反被一种“冷冷清清”的孤寂气氛笼罩。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凄凄惨惨戚戚”之情油然而生。仅此三句,就把女词人空虚、凄清、伤感、愁惨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使读者也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尾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与之相呼应,使全文都笼罩在一种凄凉、低沉的氛围中。体现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凄清孤独的生活感受。
5,文中多处运用间接描写,请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淡酒,秋风,秋雁,黄花,梧桐,细雨
1)酒:是“愁”的象征,“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内心是何等的愁苦。
关于“酒”的有名诗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2)风:秋风渲染哀愁悲凉的环境气氛
关于“风”有名诗句: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杜甫《登高》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
3)雁:过雁象征思乡思亲离愁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此句中的“雁”在《一剪梅》当中也
出现过,因而说雁是“旧时相识”。不过,那时的词人看到雁会想到“鸿雁传书”,会有“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喜悦,会勾起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那是一种甜蜜的忧伤。而此时,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
再者,此时的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
词中处处体现了这样的感情,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独自怎生得黑”都可以看出。
4)黄花: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有时光易老的人生感慨。
关于“黄花”有名诗句: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5)梧桐:梧桐代表凄凉悲伤,凄苦愁思。
雨: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关于“梧桐”“雨”的有名诗句: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赏析:此句用细雨敲打梧桐的响声来渲染凄凉的气氛。“梧桐”这一意象无数
文人曾歌过,它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它带有一丝秋的凉意带着浓浓的相思之情和失意愁绪。而黄昏冷雨绵绵不断地敲打在梧桐上,更让人觉得愁思难断。词人将满腔愁绪融入到梧桐冷雨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让我们无从分辨这点点滴滴的冷雨到底是敲打在梧桐上还是敲打在词人那破碎的心上。
四,小结:
词中所有意象,无一不是生愁、牵愁、助愁的,可以说是触处成愁:薄酒浇愁,淡而无味;晚风劲吹,心境凄冷;征雁南飞,离人伤逝;黄花憔悴,飘零沦落;独守窗儿,度日如年;雨打梧桐,更添愁苦。通篇写“愁”,而除结句点明之外,全用所见抽感意象来渲染愁情,有“一重未了一重添”之势。
词作上片用秋风、飞雁衬托自己的孤凄,下片以秋雨、黄花渲染自己的愁苦,
情真语切,集中反映了词人晚年寡居时的悼亡之悲、怀乡之思和孤独凄清的生活感受。抒发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后的内心巨大悲痛(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五,作业:
1,背诵《声声慢》全文
2,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