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兼爱》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兼爱》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9 08:3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兼爱
教材分析
本文出自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第六单元《墨子》选读,本单元节选三篇。
单元教学目标分为三点:讲授选文,积累文言文词汇及文章写作等方面;了解墨子及墨子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从中得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针对选修课,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是:
1、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
2、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3、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针对课标的要求,在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墨子的思想,增强学生的对传统文化的积累。
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具备了基本的文言阅读能力,能够结合课文的注释阅读文章。 但是要深入一步,理解墨子在本文中表达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2、学生从小学就接触了儒家文化的仁爱思想,比较儒墨关于“爱“的思想,深刻了解并体会墨子”兼爱“思想的独特之处。。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熟读全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了解墨子的生平和思想。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的说理结构,明确本文的中心观点为“天下兼相爱则治”;学习本文运用类比和举例说理的写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究本文注重逻辑,质朴深刻的说理之美;领会墨子语言浅显,论证繁复的写作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明辩儒家“仁爱”与墨子“兼爱”的异同,建立“大爱”的情怀;学习墨子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积极救世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明确墨家的“兼相爱则治”的观点 。
教学难点 探究“兼相爱则治”的涵义。
教学方法 自读法、讨论探究法、主问题引导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墨子,初识“兼爱”
1.导入:人生选择题:
1)如果你天生对机械有极高悟性,小到制造木鸢,大到建造机关城,你会选择什么。
2)如果你是从大儒钻研学术,一不耕田二不劳作,年纪轻轻颇有见地,你会选择什么。
3)如果你一路讲学收徒,盛名在外,越王许诺授官封地,你会选择什么。
4)如果你冒着被囚禁、杀害的危险,以己之力止楚攻宋,却在避雨时被宋国士兵轰赶,你会选择什么。
2.天才匠人,孤独侠客——墨子
(1)时代背景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墨子在人类文明史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他在哲学、教育、科学、逻辑、军事防御等许多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是一个伟大的平民圣人。民 ——季羡林
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毛泽东
二、通读全文,自主赏析
1、准确认读下列红字的字音,并理解其意义:
(1)是以不惮举其身
(2 )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
(3)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4 )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
【翻译】
(1)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2)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2、晓文意,理文脉
以墨子的话为线,梳理文章内容。
全文层次清晰,条理井然,可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如:
第一段:此则天下之害也。
第二段:然则察此害何用生哉?
第三段: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第四段:“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政也
三、读文本明兼爱
活动1:说说“兼爱”思想内涵
墨子主张“兼爱”,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所以墨家的言论行动,皆以国家、百姓、人民利益为准绳。
兼爱。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 ( 哪些群体 )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
非攻。墨家反对发动不义之战。兼爱主张天下人互爱互利,这就必然要主张非攻。当时兼并战争剧烈,下层人民渴望安定,非攻也代表了他们要求停止战争的愿望。
活动2:评一评《兼爱》开篇,在点题上、论证方法上的效果
明确:类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反句句式。突出要知“乱之所起”,起于“不相爱”。算是“暗点”,但是从考场议论文角度,可以点题再明确些,要争取“明点”。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二、聚焦论据,析“乱”之表现及根源
1.臣子之不孝君父,此所谓乱也。
2.虽父不慈子,兄不慈弟,君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乱也。
3.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
4.虽至天下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活动1:说说“虽”改变对象的说理效果。
明确:“虽”在文中的意思是“即使”,在这一节中均和“亦”连用,表示“即使所说的对象有变化,结果也应如此。也突出乱的表现源于“不相爱”之根源。
活动2:画一画点题的句子,感受“明点”与“暗点”的效果。
亦然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这两句如果点题更直白,怎么说?
活动3:细品用词、句式,明论证方法
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明确:这段话连用反问式进行假设论证,形成排比句式。效果作用:反问句式加上排比句式,句式整用反问齐,朗朗上口,用反问做肯定的回答,肯定得更有力,目的是在于提倡“兼相爱”,强调“兼相爱”是治理社会混乱的良方。
三读文本研意义
1、提炼结尾观点,深化升华主题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不可以不劝爱人者”
小结:《兼爱》一文以提出论点、分析论点、总结结论的行文思路展开议论。
2、立足不同时代,对比思辨成思考
讨论:“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灵丹妙药,它在当时的社会有效吗?
对于我们当下社会,有何意义?
当时社会:
墨子“兼相爱”的思想是一种高标准的理想社会的道德观。它太理想化了,既不符合封建统治者的等级特权思想的要求,也不符合当时广大社会成员普遍的思想觉悟水平,脱离了当时的经济基础和客观现实,幻想跨越阶级之间利益差别而实现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道德调和,这种道德模式实质上是一种美好的幻想。
由于墨子是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因而它成为战国时期的一大学派。这种“兼爱”的学说在封建等级社会上是行不通的。
墨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战国初,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此时所出现的社会混乱并不是墨子简单理解的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根本原因则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当下社会:
爱无差等。墨子提倡的兼爱表现的是一种人们之间平等的爱,是一种抛开血缘和背景的博爱,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墨子所指的兼爱更符合当下社会。
墨子认为爱自己也要爱别人,爱民利民,就是指爱利所有的民众,为民是出发点,爱民利民是方式,与当下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利益的思想一致。
儒家的“爱”的等级差别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礼的作用也是一样),因此儒家理论的关键在于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使人们服从于各自所在阶层的等级秩序。墨家“兼爱”的观点是无差等的、公平、平等的,有更强的当下意义。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现代化社会,僵化的尊卑体系甚至有碍于时代发展、进步的步伐。如,有权不能任性是很好的当下表述。
3、课堂总结
没错,时代的必然与墨家自身的特质,使得墨家人才的逐渐凋零、信徒的逐步背叛成为必然,曾经轰轰烈烈的墨家思想就这样迅速地由显而微,最终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光芒曾闪耀了整个中华,曾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感染和激励过无数仁人志士。受其思想影响而产生的人道精神、人格理想,关注社会的进取态度、勇于牺牲的魄力,等等,都是值得我们珍视的文化瑰宝,这种精神,恒久不灭。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因为它在历史上被淹没或批判,就忽视它跨越时空的价值,也不能不加辨析全盘接受,而是应该结合现实,结合国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特蕾莎曾说:“爱不能单独存在,它的本身并无意义。爱必须付诸行动,行动才能使爱发挥功能。”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兼爱人生,携手共行!
4、布置作业
墨子所强调的十项思想主张“尚贤” “尚同” “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中,“兼爱”是最根本、最核心的一项,请自主学习本单元的其他两篇文章——《非攻》和《尚贤》,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他九项是怎样从“兼爱”中衍生和拓展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