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配套教学设计(1)

文档属性

名称 《家》  配套教学设计(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6:32:41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通过导读让学生了解《家》的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形象。
2、让学生通过《家》的学习了解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了解当时青年人的处境,从而更加珍惜我们今天的时代。
3、让学生懂得青春的美好,热爱青春,做自己的主人。
2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思想比较单纯,对过去的社会缺乏深入的了解,所以在阅读《家》时可能有些难度。但小说人人都爱读,兴趣是最大的动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家》的故事梗概以及主要人物形象。
2、《家》中人物及情节的把握:通过人物描写及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家》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家》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评价,《家》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家》名著导读
一、导入
1、请一位同学朗诵《家》的小诗。

家有苦蔓苦藤的牵连
家有冬去春来的甘甜
家是风雨同舟的信念
家是倦鸟必归的巢眷
家收藏着童年般的顽皮
家镌刻着秋天般的丰盈
家是你受伤时最温馨的呼唤
家是你寂寞时最氤氲的弥漫
家是你遇到暴风雨时避风的港湾
家是你心头萦绕的那份永恒的挂念
通过对比该诗的温情与巴金《家》的冷酷导入作品。
二、作品分析
1、作者介绍 可以找同学回答。
2、时代背景(论世)
《家》写作于1931年,但它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1920年冬至1921年(秋)间的生活。二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在新思潮的影响下,长期在封建羁绊下生活的青年们不断觉醒,不断反抗,主要体现在民主科学思想与封建专制、封建迷信的矛盾斗争中。
3、家庭背景(知人)
“我不是为做作家才来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
“书中人物都是我所爱过和我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
“觉新不仅是书中人,他还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就是我的大哥。二十六年前我在上海写《家》,刚写到第六章,报告他自杀的电报就来了。你可以想象到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完这本小说的。”——巴金
4、内容概括。
巴金作品《家》描写的是“五四”之后,成都地区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个月时间里。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后来梅和瑞珏双双惨死。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民爱上琴,冯乐山却要他娶自己的侄孙女,在觉民觉慧的反抗下,他们终于取得胜利。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故事主要以高家三兄弟的爱情遭际为线索。)
欣赏小说方法介绍——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语言(五要素)
5、人物形象
觉新:善良、待人诚恳、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实行“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
觉慧:“幼稚而大胆”的叛徒,人道主义者,革命者
梅: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抑郁——梅芬病逝
瑞珏:封建迷信的殉葬者,温柔宽厚,贤慧善良——瑞珏身亡
鸣凤:阶级压迫的受难者,美丽聪明,柔中有刚——鸣凤投湖
高老太爷:专横、虚伪、腐朽、冷酷
觉新矛盾性格的根源:
⑴"长房长孙"的地位使他承担着维护封建家族长治久安的责任。
⑵"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使他对封建家庭产生不满,并有了改良旧家庭的愿望。
5主题概括。思考:通过以上分析,你能概括出《家》的主题吗?
控诉封建家长制和旧礼教吃人的罪恶(压迫者受害者)
批判了“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觉新)
赞颂了年轻一代的觉悟和反抗(觉慧等)
6语言特点:朴实而饱含真情。
三、《家》的启示。(《家》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作业。
1、怎样理解觉慧那种叛逆、反抗与追求理想的性格?你觉得这种精神在当今还有没有意义?
2、阅读《家》的过程中,哪些场面或者人物描写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