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课件(2)

文档属性

名称 《家》  课件(2)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6:33:07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巴金




小说概念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和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
人物 情节 环境
《家》写成于1931年,同年在上海《时报》上连载,最初题为《激流》,1933年,以单行本发行时改名为《家》。巴金先生曾说,《家》是他最喜爱的作品。可是它的问世并非一帆风顺。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
《家》这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故事背景为“五四”前后,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作品取材于中国的一个封建大家庭——高公馆,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经,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纬,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大家族和旧礼教的罪恶以及吃人的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作品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
怎样读小说?
要点一:
了解背景
抓住环境
抢答题10道,抢先者答。
答对即可得棒棒糖一颗。
判断题能纠正错误者可再得一颗。
1、巴金的原名是( )?
A 李尧堂
B 李尧枚
C 芾甘(fèi)
A
2、《家》写作于( )?
A 19世纪20年代
B 19世纪30年代
C 19世纪40年代
B
A《家》、《春》、《秋》
B《雾》、《雨》、《电》
C《激流》、《春天里的秋天》、《灭亡》
A
3、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是哪三部?( )
4、《家》中高家三兄弟分别是( )
A克明、克安、克定
B 觉英、觉人、淑英
C觉新、觉民、觉慧
C
5、高觉新是高公馆的长孙,因为触怒了高老太爷,他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他在中学毕业那天放弃了自己所爱的梅芬,和父亲指定的姑娘结了婚。
错。高觉新是为了尽长孙的责任,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
6、祖父死后,陈姨太无端以“助产条件太差”为由,不许瑞珏在家里生孩子。觉新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结果瑞珏(jué,合在一起的两块玉)不幸难产死去。
错。陈姨太的理由是避不祥的“血光之灾”。

7、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向高公馆要一个丫环做妾,高老太爷满口答应,就在他所有丫环中任意选了一个作为人情送给冯乐山,这个被选中的丫环就是鸣凤。
8、 在觉慧和觉民的鼓励下,琴很快就在《黎明周报》上发表了关于女人剪头发的文章。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在好朋友的鼓励下,不顾母亲张太太的强烈反对,很快以理智战胜了感情,把头发剪掉了。
错。琴因为没能说服自己的母亲,又不想让母亲为难,尽管她内心极其痛苦,但最终还是没有剪掉头发。
错。觉民与表妹琴热恋。
9、冯乐山在生日宴席上向高家提起了亲事--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一口应允。正在与钱梅芬处于热恋中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
错。三个女子的社会地位不同。梅芬是贵族小姐,瑞珏是长孙媳,鸣凤是贫贱丫鬟。
10、《家》重点描写了三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芬、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
辩论要求
声音宏亮 紧扣观点 针锋相对
觉新是一个主动的“卫道士”还是一个被动的“卫道士”?
注:卫道士:在现在的人看来,封建代表着落后、腐朽、专制和
丑恶。在本文中,卫道士则指拼命守卫这些封建毒素的人。
觉新—封建家庭的最后守墓者
觉新是封建家庭中的软弱者,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又怯于行动的知识分子形象和“多余人”,是在封建家庭和旧礼教的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裂变式”的人物。
主观上,他对黑暗腐朽的大家庭深恶痛绝;客观上,他确实是帮助封建顽固的卫道者维护了即将破碎的封建秩序,摧残了处于封建人伦秩序底层的弱者,起到了“帮凶”的作用。
觉慧是一个完全脱离旧思想的 成熟的“叛逆者”吗?
觉慧—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掘墓人
觉慧是高家的第一个掘墓人,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觉慧接受了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影响,但在接受新思想影响的过程中,他还没有来得及完全消除自身所受的封建意识的影响,在思想行为上,呈现出简单、幼稚、不成熟、容易气馁,在爱情上有不自觉的封建等级观念等。他这个形象表明,只有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逃离家庭、个性解放,仅仅是第一步。觉慧对旧家庭的反抗,以至最终出走,典型表现了"五四"新思潮的威力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长。
从《家》的构思来看,作者是有意将觉慧与觉新两种不同的思想性格和人生道路做鲜明对照。作品通过再现五四时期四川封建势力浓重,但五四时代浪潮已冲击着古老土地的典型环境,再现当时典型的社会矛盾冲突——祖孙间的矛盾冲突,塑造了觉新、觉慧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怎样读小说?
要点二:
人物是核心
情节是重点
环境不可缺
地点: 113班
导演: 陈鑫慧
主要演员:张紫依(饰鸣凤)
刘向东(饰觉慧)
黄帅(饰更夫)
陈鑫慧(饰四姨太)
鸣凤为何而死?
封建家族的罪恶、爱人的自私冷漠和鸣凤的自卑怯懦是造成鸣凤悲剧的重要原因。而归根结底,鸣凤之死源于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于国,这表现为封建君主制度;于家,这表现为封建宗法制度。而觉慧与鸣凤的爱情悲剧,终究是因为两人的身份相差太多,两人若结合自然是不符合封建制度的立法。“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撕毁了给人看”,少男少女的爱情是多么纯洁美好,而鸣凤纯洁地死去,是一场华丽的悲剧。巴金先生正是用这场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荒唐与罪恶。鸣凤不得不死,鸣凤的死,是一场革命的开始。
怎样读小说?
要点三:
挖掘主题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读小说必须挖掘小说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