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巴 金(1904-2005)
——“20世纪的良心”
认识巴金
1、他出身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大家族
巴金的大哥李尧枚
巴金的三哥李尧林
少年时代的巴金
1926年的巴金。这张照片贴在巴金申请去法国留学的护照上 。
1927年,巴金在法国
1928年7月,巴金在法国沙多-吉里中学
2、1927年赴法国留学
1928年,巴金在法国与中国留学生桂丹华(中)、詹剑峰(右)合影。
法国求学期间完成处女作——中篇小说《灭亡》。图为1929年在《小说月报》第一号开始的连载。
3、1928年回国后,到1937年进入创作的全面成熟期,先后创作了《死去的太阳》(1930)、《新生》(1931)、长篇力作《家》(1931)、《春天里的秋天》(1932)、“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此外,还有大量中短篇小说问世。
巴金部分早期作品的初版本
《爱情的三部曲》书影,20世纪30年代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
这个时期,上海是巴金生活的大舞台,在这里他不仅创作颇丰,还从事期刊编辑活动,并有大量译著出版。
巴金译著书影
巴金编辑的文学期刊
此时的巴金已成为上海文坛的活跃人物。
1934年,巴金在上海淮海坊寓所。
1936年,在鲁迅葬礼上,巴金(左一)与胡风、萧军等人一起为鲁迅抬棺。
1936年,巴金与读者萧珊相恋,几经波折直到1944年才结为伉俪,两人的传奇婚恋与真挚爱情感人至深。
萧珊附信寄给巴金的第一张照片,照片的背面写着:给我敬爱的先生留个纪念,阿雯,一九三六·八。
巴金的妻子萧珊
1972年8月,巴金在萧珊追悼会上。
巴金与萧珊
文革期间,萧珊惨遭迫害致死。
4、从1937年到1949年,巴金在颠沛流离的抗战生活中继续从事写作,写了“激流三部曲”的后两部《春》(1938)、《秋》(1939)
《家》、《春》、《秋》初版本书影
中篇小说《憩园》(1944)、《第四病室》(1945)和长篇小说《寒夜》(1946),成为巴金后期创作的代表之作。
李存光称之为 “小人小事三部曲” (《巴金著译杂记》)
《家》、《春》、《秋》初版本书影
5、解放以后,巴金广泛参加新中国的文化建设。
1949年9月,巴金到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照片摄于北平华文学校。
摄于1949年北平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后排右起:巴金、胡风、丁玲、周扬、艾青、田汉、史东山、程砚秋;前排右起:柯仲平、蔡楚生、马思聪、赵树理。
1952年3月,巴金率领全国文联组织的“朝鲜战地访问团”到达朝鲜前线。
1952年在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的坑道里。
20世纪50年代的巴金
巴金在朝鲜战地
并作为中国作家团代表出访国外。
1963年第三次访日期间
1966年亚非作家紧急会议期间,中国作家代表团与坦桑尼亚作家代表团合影,左五为巴金。
5、文革期间,巴金像许多作家一样遭到批判。
“文革”期间报纸上出现的批判巴金的文章
“文革”结束后,巴金与冰心、夏衍等老友相聚。
6、晚年巴金。
晚年巴金与孩子们。前排左为外孙女瑞瑞,后排由左到右依次为:儿子李小棠、儿媳陈晓明、女儿李小林。
创作《随想录》
从1978年12月到1986年7月,耗费了整整七年的时间,终以煌煌五卷四十多万字的巨著,奉献给人们一部这个时代“说真话”的大书。它渗透了巴金晚年的真实思想与感情,写出了一个中国知识份子近四十年来心路历程的伟大“忏悔录”。
家中写作《随想录》
写作《随想录》时期的巴金在冥想
五卷本《随想录》
筹建中国现代文学馆
中国现代文学馆鸟瞰图。位于朝阳区芍药居小区文学馆路45号
巴金的铜质手模,它是文学馆特有的门把。
1986年3月26日,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开馆典礼仪式上发言。
北京西三环万寿寺,中国现代文学馆旧馆。
1993年,为文学馆馆舍事,巴金致信江泽民。
文学馆的巴金雕像,李象群作。
第一个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
《随想录》:建立“文革博物馆”,这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我们谁都有责任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不让历史重演”,不应当只是一句空话,要使大家看得明明白白,记得清清楚楚,最好是建一座“文革博物馆”,用具体的、实在的东西,用惊心动魄的真实情景,说明20年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大家看看它的全部过程。只有牢记“文革”的人才能制止历史的重演,阻止“文革”的再来。
2005年元旦,位于汕头市澄海区莲上镇塔山风景区的文革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这是中国第一个由民间兴建的文革博物馆。
获得多项荣誉。
1983年5月7日,法国总统密特朗在上海向巴金颁发“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军团勋章”。
1982年3月15日,巴金在家中接受意大利“但丁国际奖”。
1984年5月,巴金获香港中文大学授予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与病痛顽强抗争。
医院中的巴金
拆除牵引架后,巴金在锻炼身体。
1983年1月,巴金老友、日本笔会会长井上靖到华东医院探望巴金。
7、2005年10月17日,巴金逝世。最后一位新文学著名作家退出历史舞台。
巴金遗像
四川成都,得知巴金去世消息的当晚,人们自发来到巴金童年生活的地方双眼井,送上一枝鲜花,点燃一支蜡烛,表示哀悼。
青春的呐喊
——巴金《家》赏析
“青春是美丽的东西!”
“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族悲欢离合的故事——《家》
作者生平及作品
巴金(1904~2005)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生于官僚地主家庭,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解放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主席等职。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1982年获得“但丁国际奖”,1983年又被授予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
巴金创作甚丰,主要作品有:
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春天里的秋天》 《第四病室》 《寒夜》
《灭亡》《憩园》《月夜》等。
散文集:《海行集记》《忆》《短简》《控诉》
《龙·虎·狗》 《爝火集》等。
随笔集:《随想录》五集。
巴金作品多以抒情笔调,描写新知识青年对旧制度、旧文化的强烈憎恨和大胆抗争,充满激情,语言清新流畅。
《家》的人物关系
高老太爷
大老爷+周氏
觉新(明轩)+瑞珏 海臣
觉民 觉慧
(淑蓉)、淑华
三老爷克明+张氏
觉英 觉人 淑英
四老爷克安+王氏
觉群 觉世 觉先
淑芬 淑芳
五老爷克定+沈氏
张太太
钱太太 梅
黄妈
袁成
鸣凤
婉儿
倩儿
喜儿
陈姨太
冯乐山
淑贞
琴(蕴华)
(黄存仁 张惠如)
《家》故事梗概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家》的重要情节
觉新娶亲、觉慧受囚、梅园相遇、觉新与梅的重逢、梅与瑞珏的互诉衷肠、鸣凤投湖、觉民逃婚、克定受罚、捉鬼风波、血光之灾、觉慧出走等
《家》的主题内容
1、通过高老太爷形象揭露了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本质特征。
2、通过觉慧的形象歌颂青年一代的叛逆精神。
3、通过女性形象控诉了宗法制度与礼教“吃人”的罪恶。
《家》人物分析
《家》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高公馆
封建统治者
接受者
反叛者
《家》里的封建统治者
⒈有着道貌岸然的外表,竭力维护封建观念、秩序的人物,如高老太爷、克明等。
⒉行为荒唐、生活糜烂的人物,如克安、克定等。
封建大家长高老太爷
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权威,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鸣凤死后,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也正因此,当他临终前,意识到这个家似乎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败时,又极力挣扎,企图用慈祥、温和、自我忏悔将已走上新路的觉慧等拉回到老路上来。当然,高老太爷的挣扎是徒劳的,高家最终没有免于崩溃的命运。作品通过塑造高老太爷这样一位腐朽反动的人物,表现出了封建制度以及旧礼教、旧思想、旧道德必然灭亡的趋势。
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
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严厉的性格特征。作品通过塑造高老太爷这样一位腐朽反动的人物,表现出了封建制度以及旧礼教、旧思想、旧道德必然灭亡的趋势。
高老太爷
封建《家》的承受者
⒈不甘于“命运”,敢于反抗,如鸣凤。
⒉逆来顺受,默默的承担起封建社会给与的 痛苦,如瑞钰、钱梅芬等。
鸣凤
鸣凤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美的劳动妇女之一。她自从被一个面貌凶恶的中年妇女领进高公馆,就开始了她那备受欺凌的折磨的苦难生活。
这个外表柔顺的少女,内心却有着反抗的精神,她敢于对封建制度的代表人物冯乐山表示最大的憎恶,并敢于第一个公然违抗礼法森严的高府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的旨意,以投湖自尽来维护自己的爱情及对万恶制度的悲愤抗议。
鸣凤
梦想破灭的无助女孩
聪明美丽、纯洁善良 ,外柔内刚 ,是封建礼教牺牲品,封建统治的受害者。
瑞钰和钱梅芬
她们是有着相似命运的女子,被封建制度支配着,被迫接受自己的“爱情”与“生活”。虽然说瑞钰比较幸运,遇到一个不错的丈夫,但在这样腐朽的家庭中,便注定了她不幸的结局。梅悒郁,瑞珏贤慧,但她们都逆来顺受,并在这种残酷的打压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她们逆来顺受的结果便是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瑞珏:
无可奈何的牺牲者。
她具备传统女性的一切美德。善良和忍耐,宽厚贤惠.瑞珏是一个伟大的女性,但这个最善良的人却被封建陋习折磨而死。
封建迷信的牺牲者.
梅芬:
随风陨落的凋零病梅.
冰清玉洁、优雅而秀美。梅是觉新的灵魂与梦想所在。梅异常聪慧,也善解人意,善良但她的性情是刚烈的,高傲孤独地死去。
封建礼教的牺牲者.
反叛者
在《家》里,有一群怀有新思想,并且对封建礼教深恶痛绝的年轻人。他们渴望新生活,渴望脱离“家”,渴望争取到自己的幸福。虽然在这群人中,有人懦弱,有人犹豫,有人勇敢,但他们仍然都是封建家族里的反叛者,像觉新三兄弟、琴等。
觉慧
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五四”新思潮给了他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这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正因为如此,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宣传进步思想。在家中,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缚。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同时积极支持觉民抗拒包办婚姻。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觉慧性格中除了有大胆叛逆的一面,也有单纯幼稚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他与鸣凤相爱,又经常处于矛盾中,下不了最后决心。最后,只是因鸣凤被逼投水自杀,这段爱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动。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这想法很幼稚,其实高老大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作者对觉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实于生活的。尽管觉慧身上有着明显的幼稚,但他却真实地反映出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某些精神面貌。
觉慧: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热情、纯洁、直率,可说是高公馆中的一个“异数”。敏感又爱冲动、行事莽撞,他还不了解人生有多复杂,也不能完全理解大哥。
他是《家》中最清新的因素,他对于未来充满着希望,深信青春终归属于自己。在心灵经受过痛苦的历练后,他的青春觉醒开来,激励他离开家,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觉新
觉新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觉新善良,待人诚恳,原是旧制度培养出来的、有较强传统观念的人。由于他处于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平共处”,他凡事采取“不抵抗主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觉新身上虽然有着很严重的旧观念的束缚,但他又是个接受了新思想熏染的人,因此,在他心中,善恶是非是有着清楚的界限的。他也有过美好的向往,同时,他也同情受压制的青年。新思想虽然触动了他的心灵,但封建旧观念却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他无法喘气,使他在精神上常常处于极度痛苦之中。
《家》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觉新:具有双重性格的动摇的痛苦挣扎者
1、一个封建专制重压下灵魂扭曲、病态的形象
2、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
3、软弱、屈从、忍让、 “愚忠、愚孝”
4、觉新身上也表现出在封建专制主义重压下我们民族的懦弱苟且的国民性
5、觉新的悲剧揭示了封建专制和礼教杀人不见血的罪恶本质,并让人进一步反思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消极面。
在反叛者中,觉新和觉慧形成强烈的对比,或许可以说,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反衬对方。他们都是新青年,但是觉慧激进,反对一切封建活动,并付诸实践,特别是在鸣凤被高老太爷逼死后,他便想逃离“家”。然而觉新不同,作为高家的“家长”,他虽然有着不同于这个家族的想法,但是为了“责任”,他选择忍受,于是,他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妻子。可喜的是,这一系列的失去,终于让他决定帮助觉慧逃离。他们俩命运的对比就是作者想要昭示的新青年的命运,只有为之奋斗了,才会得到想要的幸福。
离开,走向另一段革命之旅
觉民:进步与守旧之间的个性主义者目光深邃,正直、聪明、冷静、外表显出一些内敛的气质。他不像觉新那么软弱、中庸,也没有觉慧那么好斗、冲动。他是个怀疑主义者。 觉民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因子,但在行动上,他讲究策略,更重行为结果。
觉民有理性、有勇气和顽强的生命力,觉新在"家"中渐渐"死"去,他却在"家"中成活,并走向成熟。
琴:
她健康、活泼、有活力。她几乎是个新女性。她是一个颇有意思的矛盾体,既热情又阴郁,既高傲又自卑,既大胆又怯懦.
《家》的思想表现
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
作品在揭露这个封建家庭罪恶的同时,还侧重表现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
作品还表现了以觉慧为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的斗争。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他们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闹“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战,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除此而外,这个封建大家庭挥霍奢侈的寄生生活,还造就了一代整日只会挥霍无度,过着穷奢极欲糜烂生活的“败家子”,这在高家“克”字辈人物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如高老太爷最喜欢的五儿子克定,不但嫖、赌、抽大烟、玩小旦样样精通,而且还骗取妻子的金银首饰去当卖,在外面私设公馆,蓄妓取乐。
思想
觉新和梅本是青梅竹马、真诚相爱的一对恋人,只是因为双方母亲在牌桌上有了摩擦,就儿戏般地拆散了这对情侣,使梅在痛苦的折磨中悲哀寂寞地离开了人间。瑞珏是在陈姨太之流闹“血光之灾”的邪说中丧命的,她和梅一样,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被封建礼教摧残的除了梅和瑞珏外,还有在高家做丫头的鸣凤、婉儿等。鸣凤只有17岁,就被高老太爷当做一件礼物送给了“死教会”的老恶棍、年已花甲的冯乐山做小,结果这位年仅17岁的少女被逼得走投无路,投湖自尽了。然而,鸣凤的死却没有使这场悲剧完结,丫头婉儿又很快被高家用来替代鸣凤,继续着人生的悲剧。
《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作品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