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配套教学设计(4)

文档属性

名称 《家》  配套教学设计(4)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4 16:34:52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通过导读让学生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进而自觉地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
2、让学生通过《家》的学习了解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了解当时青年人的处境。
3、尝试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融会贯通,在阅读名著的同时学习写作,积累素材。
2学情分析
高一新生初步培养其阅读兴趣,给予阅读指导。
3重点难点
1、欣赏小说的方法。
2、《家》中人物及情节的把握:通过人物描写及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家》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4、了解阅读与写作间的关系。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新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名著的价值:“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高尔基
(二)关于什么是名著,怎样才能称之为名著,如何才能成为一部名著。在《怎样读一本书:获得自由教育的艺术》中,阿德勒提出了六条识别伟大名著的标准:1、伟大名著可能拥有广大的读者,它们不只是在一两年里畅销,而是经久不衰地畅销。2、伟大名著是通俗易懂而不是晦涩难解的。它们都是讨论有关人的问题的基础性著作。3、伟大名著是永远属于当代的,它们永不会因思想的变迁或学术见解的改变而显得过时。4、伟大名著最有可读性,它们让人钻研不尽,是启发智慧永不枯竭的源泉。5、伟大名著永远超越每一个人的头脑,最有教益,最富启迪。6、伟大名著堪称是“世界性文学”,它们所讨论的是那些在人类生活中意义重大但悬而未决的问题。(三)谈“家”:
(请一位同学朗诵《家》的小诗。)
家有苦蔓苦藤的牵连‖家有冬去春来的甘甜‖家是风雨同舟的信念‖家是倦鸟必归的巢眷‖家收藏着童年般的顽皮‖家镌刻着秋天般的丰盈‖家是你受伤时最温馨的呼唤‖家是你寂寞时最氤氲的弥漫‖家是你遇到暴风雨时避风的港湾‖家是你心头萦绕的那份永恒的挂念
二、相关知识:
(一)巴金生平与创作概况巴金(1904~2005)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生于官僚地主家庭,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解放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主席等职。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1982年获得“但丁国际奖”,1983年又被授予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 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2003年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同年获选《感动中国》人物。巴金是一位终身笔耕不辍、勤奋高产的作家,他被誉为中国的“一代文学巨匠”和“语言大师”。巴 金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感动中国2003颁奖词【后人评论巴金为“中国的良心”】
(二)知人论世
1、时代背景
《家》写作于1931年,但它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1920年冬至1921年(秋)间的生活。二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在新思潮的影响下,长期在封建羁绊下生活的青年们不断觉醒,不断反抗, 主要体现在民主科学思想与封建专制、封建迷信的矛盾斗争中。
2、家庭背景
“我不是为做作家才来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
“书中人物都是我所爱过和我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
“觉新不仅是书中人,他还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就是我的大哥。二十六年前我在上海写《家》,刚写到第六章,报告他自杀的电报就来了。你可以想象到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完这本小说的。” ——巴金
四世同堂
一、高老太爷、陈姨太
二、克明、克安、克定
三、觉新、瑞珏(梅芬)、觉民、琴、 觉慧(鸣凤)
四、海臣
(简介巴金熟悉的家庭成员的原型)
4、故事梗概:
巴金作品《家》描写的是“五四”之后,成都地区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个月时间里。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后来梅和瑞珏双双惨死。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民爱上琴,冯乐山却要他娶自己的侄孙女,在觉民觉慧的反抗下,他们终于取得胜利。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故事主要以高家三兄弟的爱情遭际为线索。)
5、欣赏小说的角度:
人物 情节 环境 主题 语言(五要素)
三、《家》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可大致分为压迫者(卫道者、统治者),牺牲者,反叛者三种类型。
除了以上三类人物形象之外,还有一个觉新,他是一个集以上三种人物性格于一身的矛盾复杂的人物形象。
(一)压迫者的形象包括冯乐山和高老太爷与克明,克安,克定两代地主的形象。
高老太爷等----
性格特征:专横、虚伪、腐朽、冷酷
具体表现:1、囚禁觉慧 2、包办婚姻(觉民、鸣凤、婉儿等) 3、大肆举办生日活动 4、年轻玩女人,年老养姨太
小说描写高老太爷临死前破例对觉慧表示的宽厚,就是相当深刻的一笔;表明作者即使是对反面人物,也没有简单化,而是努力展示其性格的多面复杂性。(人之将
死,其行也善。)
(二)牺牲者的形象:梅、瑞珏、鸣凤
1、梅芬病逝——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抑郁
高家的亲戚,在对觉新的爱情上失利后,就变得沉沦乏志,没有了反抗精神,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的无情恶果。
2、瑞珏身亡——封建迷信的殉葬者,温柔宽厚、贤慧善良
觉新的妻子,她善良、厚道、柔情,作为高家的长孙媳,又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子和丈夫,只能在这个家中和觉新一起维护着封建礼教的权威,但在某些事情上,还是可以看到她对新生活的向往
3、鸣凤投湖——阶级压迫的受难者,美丽聪明,柔中有刚 高
家的一个小丫环,性情刚烈,但心灵纯洁,在对觉慧的爱意下她并没有因主仆差异而感到不可能,最后,她为了这段感情,以死向封建专制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三)叛逆者的形象:觉慧、觉民、琴
1、觉慧:“幼稚而大胆”的叛徒,人道主义者
具体事例:①大胆——积极参加学生联合会组织的反帝反封建活动,创办《黎明周报》;批评大哥奉行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是“懦夫哲学”;支持二哥觉民的逃婚;他敢于怒斥陈姨太等人的迷信行为;他无视“门当户对”的森严教规,大胆的同丫头鸣凤恋爱。
最后,他义无反顾的从封建大家庭出走,奔向了“充满着未知的新的生活的上海”。
②幼稚——他与鸣凤相爱,又经常处于矛盾中,下不了最后决心。最后,只是因鸣凤被逼投水自杀,这段爱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动。 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这想法很幼稚,其实高老大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无法消除的。觉慧真实地反映出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某些精神面貌。
2、琴是黑暗家庭中一线希望的火花。正如觉民所赞叹的那样“琴真是个勇敢的女子”。她能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上了女子师范,还想与觉民等一起去外语专科学校。她还写了剪发有十大好处的文章,并在刊物上发表。男女同校,女子剪发,这对封建卫道者来说是不堪设想的。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争取自由解放的气魄和胆量。
3、觉民的态度比较温和,他成天给琴补习功课,对于政治大事及家庭纠纷都不大关心,整天沉醉在与琴的爱情之中,只是在高老太爷的专制棍棒敲到他的头上,眼
看美满姻缘将要破灭时,他才起身反抗,逃出家去。
(四)觉新的形象:
(先请看过小说的同学谈谈对觉新的印象。)
1、性格特征:
觉新——善良、待人诚恳、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实行“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
他的富有特征意义的语言就是“没有办法”。觉慧被祖父软禁了,觉新说“这有什么办法呢 ”;觉民的幸福要被断送了,觉新也是"据我看是没有办法了";连觉新的妻子瑞珏被赶出公馆去生产,他还是"然而我又有什么办法 "
2、具体事例:
①屈服于封建家长制。
他爱表妹梅,但当这段美好的恋情被长辈无理地扼杀后,他并不反抗,对父亲为他与李家订的亲事,也表示顺从。他自己饱尝了包办婚姻所带来的无穷痛苦,却又苦苦哀求觉慧劝阻觉民不要逃婚。祖父死后,陈姨太无端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珏在家里生小孩。觉新虽然觉得这有如“晴天霹雳”,但还是接受了,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他明知世上无鬼,却又顺从地参与"捉鬼"的勾当。
②同情受压制的青年。
如暗中帮助觉民逃婚,帮助觉慧离家出走等。
3、觉新矛盾性格的根源 :
“长房长孙”的地位使他承担着维护封建家族长治久安的责任。
觉新的性格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渐趋向崩溃时期某些旧家庭出生的青年身上的两面性——他们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想,感情上还未能摆脱旧家庭、旧道德的羁绊,行为上软弱妥协。觉新的性格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民族性格劣根性中“忍让、委屈求全”等本质。
4、后人评价:
“《家》、《春》、《秋》是对中国一个世纪生存轨迹的概括,面对变动,高觉新中庸得那么诚恳,彷徨得那么好心,协调得那么艰难,最后却造成了全局的崩溃和个人的失败。在那一时代,无论是国家的掌门人还是一个家庭的主人,都具有这样的典型性格。” ——余秋雨
虽然巴金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笔不是最优美、形象不是最生动,但只因他在《家》中塑造出了高觉新这一典型形象,就足以奠定其泰斗的地位。 ——余秋雨
四、《家》的主题
1、揭露和控诉的封建大家庭罪恶。2、表现和赞颂年轻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3、描写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在时代潮流冲击下趋向没落、崩溃。
五、阅读与写作:
(一)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读是用眼睛来听”“写是用笔去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二)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
1、善于通过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鸣凤投湖,觉民抗婚,捉鬼闹房,瑞珏身亡,觉慧出走
2、善于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鸣凤投湖前哀诉无门的心理活动
(三)《鸣凤之死》片段赏析:
她不回自己的房间,却一直往花园里走去。她一路上摸索着,费了很大的力,才走到她的目的地——湖畔。湖水在黑暗中发光,水面上时时有鱼的唼喋声。她茫然地立在那里,回想着许许多多的往事。他跟她的关系一幕一幕地在她的脑子里重现。她渐渐地可以在黑暗中辨物了。一草一木,在她的眼前朦胧地显露出来,变得非常可爱,而同时她清楚地知道她就要跟这一切分开了。世界是这样静。人们都睡了。然而他们都活着。所有的人都活着,只有她一个人就要死了。过去十七年中她所能够记忆的是打骂,流眼泪,服侍别人,此外便是她现在所要身殉的爱。在生活里她享受的比别人少,而现在在这样轻的年纪,她就要最先离开这个世界了。明天,所有的人都有明天,然而在她的前面却横着一片黑暗,那一片、一片接连着一直到无穷的黑暗,在那里是没有明天的。是的,她的生活里是永远没有明天的。明天,小鸟在树技上唱歌,朝日的阳光染黄树梢,在水面上散布无数明珠的时候,她已经永远闭上眼睛看不见这一切了。她想,这一切是多么可爱,这个世界是多么可爱。她从不曾伤害过一个人。她跟别的少女一样,也有漂亮的面孔,有聪明的心、有血肉的身体。为什么人们单单要蹂躏她,伤害她,不给她一瞥温和的眼光,不给她一颗同情的心,甚至没有人来为她发出一声怜悯的叹息!她顺从地接受了一切灾祸,她毫无怨言。后来她终于得到了安慰,得到了纯洁的、男性的爱,找到了她崇拜的英雄。她满足了。但是他的爱也不能拯救她,反而给她添了一些痛苦的回忆。他的爱曾经允许过她许多美妙的幻梦,然而它现在却把她丢进了黑暗的深渊。她爱生活,她爱一切,可是生活的门面面地关住了她,只给她留下那一条堕落的路。她想到这里,那条路便明显地在她的眼前伸展,她带 着恐怖地看了看自己的身子。虽然在黑暗里她看不清楚,然而她知道她的身子是清白的。好像有什么人要来把她的身子投到那条堕落的路上似的,她不禁痛惜地、爱怜地摩抚着它。这时候她下定决心了。她不再迟疑了。她注意地看那平静的水面。她要把身子投在晶莹清澈的湖水里,那里倒是一个很好的寄身的地方,她死了也落得一个清白的身子。她要跳进湖水里去。
忽然她又站住了。她想她不能够就这样地死去,她至少应该再见他一面,把自己的心事告诉他,他也许还有挽救的办法。她觉得他的接吻还在她的唇上燃烧,他的面颜还在她的眼前荡漾。她太爱他了,她不能够失掉他。在生活中她所得到的就只有他的爱。难道这一点她也没有权利享受?为什么所有的人都还活着,她在这样轻的年纪就应该离开这个世界?这些问题一个一个在她的脑子里盘旋。同时在她的眼前又模糊地现出了一幅乐园的图画,许多跟她同年纪的有钱人家的少女在那里嬉戏,笑谈,享乐。她知道这不是幻象,在那个无穷大的世界中到处都有这样的幸福的女子,到处都有这样的乐园,然而现在她却不得不在这里断送她的年轻的生命。就在这个时候也没有一个人为她流一滴同情的眼泪,或者给她送来一两句安慰的话。她死了,对这个世界,对这个公馆并不是什么损失,人们很快地就忘记了她,好像她不曾存在过一般。“我的生存就是这样地孤寂吗?”她想着,她的心里充满着无处倾诉的哀怨。泪珠又一次迷糊了她的眼睛。她觉得自己没有力量支持了,便坐下去,坐在地上。耳边仿佛有人接连地叫“鸣凤”,她知道这是他的声音,便止了泪注意地听。周围是那样地静寂,一切人间的声音都死灭了。她静静地倾听着,她希望再听见同样的叫声,可是许久,许久,都没有一点儿动静。她完全明白了。他是不能够到她这里来的。永远有一堵墙隔开他们两个人。他是属于另一个环境的。他有他的前途,他有他的事业。她不能够拉住他,她不能够妨碍他,她不能够把他永远拉在她的身边。她应该放弃他。他的存在比她的更重要。她不能让他牺牲他的一切来救她。她应该去了,在他的生活里她应该永久地去了。她这样想着,就定下了最后的决心。她又感到一阵心痛。她紧紧地按住了胸膛。她依旧坐在那里,她用留恋的眼光看着黑暗中的一切。她还在想。她所想的只是他一个人。她想着,脸上时时浮出凄凉的微笑,但是眼睛里还有泪珠。
最后她懒洋洋地站起来,用极其温柔而凄楚的声音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纵身往湖里一跳。
平静的水面被扰乱了,湖里起了大的响声,荡漾在静夜的空气中许久不散。接着水面上又发出了两三声哀叫,这叫声虽然很低,但是它的凄惨的余音已经渗透了整个黑夜。不久,水面在经过剧烈的骚动之后又恢复了平静。只是空气里还
弥漫着哀叫的余音,好像整个的花园都在低声哭了。
(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鸣凤的人物个性。)
(四)总结: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摄取间接的写作素材;写作则是阅读能力的检测。
六、一点建议
阅读积累犹如写作的源头活水,经典名著更是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许多可圈可点的范例。因此,在品味文字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阅读中解决作文的难点,是读写结合一个更深层次的延续。坚持这种方法的系统训练,三年后名著阅读兴趣和写作水平一定会有极大的提高,名著就不再是负担,作文也就不再是难关,阅读和作文得到是双赢互利。
教学活动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