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明确成语来源,了解成语的结构特点;2.梳理学过的成语,做到正确理解、使用所学的常用成语;3.初步了解高考易考的成语类型,为日后成语专题的学习打基础。
2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时有了解一些简单的成语,但因为初中不做要求,所以掌握的程度一般。但学生对成语这个专题的学习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所以只需要稍一热身,便能够进入学习状态。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中华民族诚实守信、不畏强暴、勇于创新等类型的成语,初步形成成语意识,为上课做准备。
3重点难点
重点:1.正确理解成语含义,学会准确恰当地运用成语;2.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语,加强积累。
难点:1.高考成语题型的掌握及具体运用;2.正确引导学生对成语广告的辨析。
4教学过程
4.1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趣成语导入
同学们,今天大家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要上课了,看上去个个精神抖擞,老师对大家提点意见:希望同学们听课时聚精会神,讨论时各抒己见,回答时力争对答如流,当然,你如果吞吞吐吐或者词不达意时也不要有后顾之忧,因为我不会对大家求全责备的。不知大家有没有信心跟老师一起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把这节课上好?请你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请问刚才老师的这一段话有什么特点?
活动2【讲授】成语定义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精华,也是文化的积淀,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
活动3【讲授】成语来源
1.源于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等。
2.源于历史故事:图穷匕见、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指鹿为马、四面楚歌等等。
3.源于古代寓言:刻舟求剑、杯弓蛇影、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 拔苗助长等等。
4.源于古书典籍:乐不思蜀、望梅止渴、水落石出、百废俱兴等等。
5.源于外来用语:五体投地、回光返照、惟我独尊、火中取栗等等。
活动4【讲授】成语世界
笼统地说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地说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通过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文化的许多方面:饮食、服饰、器具、建筑、礼俗宗教、伦理、观念、文学、艺术、地理、历史、天文、历法、军事等。
1.成语与衣食:钟鸣鼎食 衣冠楚楚 花天酒地 山珍海味 纨绔子弟 凤冠霞帔 布裙荆钗 残羹冷炙 粗茶淡饭 衣锦还乡
2.成语与动物:狐假虎威 狼心狗肺 黔驴技穷 趋之若鹜 一丘之貉 井底之蛙 凤毛麟角 飞蛾扑火 如鱼得水 惊弓之鸟 螳螂捕蝉 莺歌燕舞
3.成语与植物:雨后春笋 枯木逢春 势如破竹披荆斩棘 岁寒三友 藕断丝连 如火如荼 指桑骂槐 良莠不齐
4.成语与礼俗:月下老人 明媒正娶 张灯结彩 洞房花烛 宾至如归 披麻戴孝 礼尚往来 秦晋之好 八拜之交
5.成语与做人:高风亮节 两袖清风 彬彬有礼知书达礼 人面兽心 孤芳自赏 恬不知耻 口蜜腹剑 同流合污
6.成语与文学:人面桃花 红豆相思 春秋笔法 江郎才尽 行云流水 七步之才 梅妻鹤子 郊寒岛瘦
7.成语与治国:长治久安 富国强兵 国泰民安 革故鼎新 道不拾遗 日理万机 无为而治 力挽狂澜 疮痍满目 政通人和 分崩离析 半壁江山
8.成语与教育:循序渐进 春风化雨 良师益友 为人师表 诲人不倦 教学相长 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 一傅众咻 有教无类 薪尽火传 言传身教断机择邻 青出于蓝 名落孙山
小结:
1.成语体现民族精神
2.成语反映古人日常生活
3.成语涉及大量古代典籍
活动5【练习】牛刀小试
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 “一诺千金”“拾金不昧”“童叟无欺”“志在真诚”“恪守不违” “赤诚相待”“诚心诚意”“诚心实意”“诚心正意”“犬马之诚”“信守不渝”“言必信,行必果”“言而有信”“言信行果”“言行信果” “一言为定”“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一言,快马一鞭”“一言九鼎”“季路一言”
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怒发冲冠 “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勇者无惧”
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革故鼎新 继往开来 独树一帜 改天换地 吐故纳新 万象更新 推陈出新
活动6【练习】音形判断
暴虎冯河píng 怙恶不悛hù quān 咄咄逼人duō
稗官野史bài 刚愎自用bì 泾渭分明jīng
直接了当(截) 甘败下风(拜) 墨守陈规(成)
融会贯通(汇) 谈笑风声(生) 委屈求全(曲)
活动7【活动】根据释义写成语
信誓旦旦 指誓言说得极为诚恳。
百舸争流 形容群舟争相行驶。
游目骋怀 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岌岌可危 形容局势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岌岌:山高陡峭,就要倒下的样子。
活动8【讲授】成语与高考
(1)望文生义
有人在某大会上致欢迎辞时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 “七月流火”语出《诗经 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指的是夏历七月黄昏时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表示天气转凉进入秋天了。
【解释】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2)轻重失度
考生要注意休息,否则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考试。“三长两短”多用来指意外的事故或灾祸,常用作“死亡”的委婉语,用来形容考生有些言重了。
【解释】有些成语词义较重,也有些成语词义较轻,这就要求根据特定的语境选用词义轻重适度的成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3)对象误用
这些女孩平均年龄只有22岁,正值豆蔻年华,却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警花。“豆蔻年华”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专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解释】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就会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
(4)谦敬错位
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筚生辉。“蓬荜生辉” 形容使穷人的家增添光辉,是个谦词,只能用于自己。
【解释】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
(5)形近误用
这件事对于我无异于晴空霹雳,如同一块珍藏多年的璧玉,顷刻间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一文不名”指一分钱都不占有,形容极贫困,用在句中不通,应用“一文不值”。
【解释】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使用时极易混淆。仅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其语义迥乎不同。
(6)误用褒贬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着前往。(贬义)
【解释】成语从色彩上分为感彩和语体色彩,从感彩上又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从语体色彩上又可分为书面语和口语。成语的感彩可谓褒贬分明,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色彩,否则就会误用。如这个句子旨在突出“画家”,尤其是“艺术爱好者”观摩“齐白石画展”的热情,而句中却用“趋之若骛”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示,运用不恰当是不言而喻的,可用“纷至沓来”。
活动9【练习】巩固
1.张林同学平时连一篇作文也写不好,竟然还给《作文通讯》寄稿子,真是不刊之论,引得同学们笑话他。
望文生义 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刊,古代指消除刻错了的字,不刊是说不可消除,修改。
2.为了出版这本画册,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休息时间。
轻重失度 “义无反顾”根据道义,不容许回头观望。意思是只能奋勇向前,不能再犹豫退缩。
3.李老师当班主任20年,勤勤恳恳,日理万机,积劳成疾仍坚持工作。
对象误用 日理万机,一天要处理成千上万件事务。形容当政者处理政务的繁忙。
4.老张对王勇贵的现身说法很满意,认为他的话的确是抛砖引玉,有先见之明。
谦敬错位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5. 在球迷的呼吁下,教练使用了巴乔,他在世界杯上果然不孚众望,多次挽救了意大利队。
形近误用 “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信服”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可见句中的成语“不负众望”运用是不恰当的。“孚”初中《曹峛论战》“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的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的。
6.湖北省黄金寺村为迎接上级扶贫检查,把几个村羊群集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益骗取扶贫资金,其手段之恶劣,令人叹为观止。
褒贬误用 叹为观止,谓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不可贬用
活动10【活动】成语新貌
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乐在骑中”“默默无闻”等广告语,你能结合生活实际列举几例吗?
明确:别具一革、随心所浴、食全食美
★讨论:你如何看待成语的这种新面孔?高考中的时文评析题
点拨:对于这种社会现象要进行理性的评价。首先这些借双关、谐音等手法创作的广告语,含蓄幽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新意和宣传价值。但谐音广告的泛滥破坏了汉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会误导人们,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运用这种成语的新面孔要坚持适度原则。
活动11【讲授】课堂收获与小结
小结:成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准确而全面地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我们是炎黄子孙,所以应该学好、用好成语,将其文化内涵得以传承。
课堂收获:1、成语运用准确恰当,能使我们轻松面对语文试题。2、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文章增色,语言生动。3、大量了解成语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使我们在旅游、公关、阅读等方面增添无穷的生活乐趣。
活动12【作业】课后巩固
用一段话来概括你对这节课的感受。要求:不少于200字,至少用5个成语。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