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故
都
的
秋
郁达夫
郁达夫
1896-1945
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
中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革命烈士
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
作者介绍
沉沦 故都的秋 怀鲁迅
过去 迟桂花 春风沉醉的晚上
明星作家
明星作家
沉沦是我们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 1921年10月出版,到1929年就已经运行了11版,是那个时代的著名的畅销书,尤其是沉沦这篇小说,大胆书写幸福秩序的笔法是惊世骇俗。
沉沦讲述一个留学日本的中国青年,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并遭到日本人的歧视和压迫。他软弱的灵魂被极度的忧郁和痛苦折磨着,而青春期的性苦闷又无法解脱。他幻想着女性的挑逗,耽沉于偷看姑娘洗澡、窃听草丛中男女偷情……此后又自责、恐惧,他不甘沉沦,却又无力自拔,最后跳海自杀。
郁达夫通过大胆率直的描写,呼喊出了那一代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内心需要,进而痛诉了受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双重压迫的罪恶社会,因此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许多知识青年的共鸣。
近现代作家黎锦明:“今日青年在革命上所生的巨大的反抗性,可以说是从《沉沦》中那苦闷到了极端的反应所生的。虽然一部《沉沦》并不是记述关于性的问题、革命心理的文字,然而那真情实感的启示,比《呐喊》那较鲜明的激动,尤其来得深远。”
沉沦
郁达夫的名气甚至是超过了鲁迅先生.
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1921年6月8日,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郑伯奇等赴日留学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多次在上海和日本协商,并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第二改盛馆的郁达夫寓所中,成立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文学团体——创造社。创作的基本倾向是反帝反封建和积极的浪漫主义。1929年被国民党政府查封,其成员后来大多加入了左联。
作者介绍
从1921年至1933年,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开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引自郁达夫《住所的话》)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8月,写下了《故都的秋》这篇散文,
创作背景
郁达夫故居
在富阳市区郁达夫公园内、低矮围墙,一方庭院,郁达夫故居客堂,迎面就是斯人的一幅画像清瘦、儒雅,萧然独立。在陈列窗里,两张先后由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和民政部颁发的烈士证书,成为人们今日追思郁达夫抗战事迹一个最近的起点。楼房的客堂里陈列着郁氏故交互赠的字画,其中有鲁迅先生《自嘲》七律诗轴。
描写秋天的诗句
你还能想到哪些诗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重点:理解和掌握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体会文中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
难点:把握文章写景的主体,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和思念之情,以及心中的孤独和寂寞.
学习目标
课题释义
故都
的秋
表明描写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秋是描写的内容, “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
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文章的结构
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是总起部分。
1-2
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写故都之秋,赞美北国之秋;
1、记叙:(3-10)依据“清”、“静”、“悲凉”这一特色,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
2、议论:(11)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的秋。
3-11
文章的结构
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12-13
文章的文眼
“爱国”--是《故都的秋》的主旋律。《故都的秋》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哀叹。
文章的题旨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郁达夫从青岛赶到北平的缘由就是为了饱尝这故都的秋味,那在他眼中故都的秋味有着什么样的特点
用文中原句回答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故都即是北平,为何不是“北平的秋” 既然写北国的秋,为何在第二段中写江南的秋 小组合作探究。
故都”更能体现作者对北平深深的眷恋之情,还蕴含着一种文化底蕴。“故都的秋”则蕴含着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和谐境界,明确而深沉。
写南国之秋的“慢、润、淡”是为了与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形成对比。南国之秋味“淡”则更显北国之秋味“浓”,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深切的眷恋与真挚的热爱。
深入阅读
作者为什么不详写他所想念的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北平著名景点,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着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呢 再读课文,同学交流。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概括,本文为我们描写了哪几幅画来体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
叶落知秋图
秋蝉啼叫图
秋雨洗城图
佳日果树图
庭院秋景图
深入阅读
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这五幅秋景是如何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再次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
知人论世
作者深爱故都的秋,又为何感觉它“悲凉”呢
提示郁达夫的身世、遭遇和社会背景郁达夫是典型的感伤文人
本文写于 1934 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将践踏北平,郁达夫这时来北平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此地秋色的心情。文章中作者显现出来的是内心的悲凉与无奈。由于心情使然,作者认为北平秋天的“清”、“静”、“悲凉“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借北平的秋天表达对家国的眷恋。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不是为了秋而写秋,而是通过秋写出了自己对生命的体悟。 这也是文本深处的情感内涵。
南北两地的人群分别是何称谓,有何特点;南北两地秋天的蝉鸣又有何特点 定位文章第二段和第五段,自主思考并圈点勾画关键词
手法
摹绘写情
“摹绘”,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指“采用语言形式把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包括声音、色彩、气味等)生动形象地形容出来的一种修辞方式
首先来看“故都”一词。在文中,以较为委婉的方式来表现“故都”的。
如“在皇城人海之中”
"租一椽破屋”
“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如果不是“故都”,“皇城”怎会有“破屋”“破壁腰”,这分明暗示了历史的变迁,正是这一“破”字给作者带来了“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手法
摹绘写情
“摹绘”,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指“采用语言形式把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包括声音、色彩、气味等)生动形象地形容出来的一种修辞方式
再看“秋”。“早晨起来”“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这是这是“静”,“以声写静”:“故都”的人“早晨起来,泡一碗浓“清”;“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茶,向院子一坐”,更是人的“清、静”没有了过去的忙碌,一到秋天,只好这样“泡一碗浓茶,向院子坐”情感就是在这些看似“毫无深意”'琐言碎语”中体现了出来。
手法
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横式结构”
叶落知秋图
秋蝉啼叫图
秋雨洗城图
佳日果树图
庭院秋景图
清
静
凉
摹绘写情
2.对比托情
手法
因此,“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只有北方才“看得饱,尝得透,赏玩得十足”。这就是对比。
“对比"’,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指“两种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之间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文章就是通过这种对比,把作者对“秋的认识”“秋的情感”烘托得“饱”“透”"十足”,所以,这种对比烘托就成为了作者表达更深情感的一种手段。
郁达夫起句即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
接着以江南的秋作比较,指出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风而少雨”,“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
3.旁逸衬情
手法
“旁逸”,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指“说话或写文章时,有意离开主题而加以风趣幽默的插说、注释或补充,这些插说或注释看似画蛇添足、无关痛痒,但却能增强语言的情趣的-种修辞方式”。
作者一整段文字来写古今中外文人诗人对“秋”的厚爱,认为秋在这些人的诗文中“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3.旁逸衬情
手法
“旁逸”,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指“说话或写文章时,有意离开主题而加以风趣幽默的插说、注释或补充,这些插说或注释看似画蛇添足、无关痛痒,但却能增强语言的情趣的-种修辞方式”。
”采用旁逸衬情的方法,不仅为作品情感的抒发垫上了一层台阶,使作品的情感站得更高,而且也为读者增加了了解古今中外文人诗人对“秋”的一些共同感情的了解,“增加了语言的情趣”
4.设誓显情
手法
“设誓”,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指提出无法实现的条件来表达坚定的信念和决心的一种修辞方式。
“秋天,这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这一设誓,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采用假言推理作为逻辑背景,以这种不可能的方式偏离现实,表达了作者喜爱“故都之秋”的浓烈情感。
4.设誓显情
手法
“设誓”,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指提出无法实现的条件来表达坚定的信念和决心的一种修辞方式。
“秋天,这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这一结尾,也为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是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味”作了注脚。这是作者表达情感的第三台阶。文章正是在这三层台阶的铺垫下,情感才由晦转明,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强烈。
情景交融
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例如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
名句分析
复旦大学附中张大文先生的意见,他认为:“作者把南方的秋味同故都的秋味相比较,认为前者之与后者,有如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在这里,四对喻体作比较,目的是从四个角度说明一对本体的特点。第一对喻体说明本体的浓烈度不同;第二对喻体说明本体的敦实度不同,这两点较为易解;第三对喻体是从鲜味说明深长度不同,虽然同以上两对喻体都是就实论虚,但要同‘浓烈’‘敦实’相区别,已有不少困难;第四对喻体说明什么特点呢 要从黄犬、骆驼的生活特点来考虑:黄犬走一段路,撒一泡尿,如此轻佻,而骆驼一步一个脚印,这般厚重。——这样,浓烈、敦实、深长、厚重四个概念对说明故都的秋的特征,使各尽其妙,又相互渗透。”
◎“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总结
郁达夫写故都秋,紧扣住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淡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味。作者如此淋漓尽致得描绘秋景、谱写秋声摄秋实,以景显情,表达了他对故都秋的赞美与怀念
能力迁移训练
以夏天的景为描写的内容,借景抒发欢乐或苦闷的心情,但不能直抒胸臆,要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字数要在200—300字之间。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