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词,如“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
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感受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难点:
在辉煌与毁灭的强烈对比下,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理解文章通过描写昔日辉煌来突出毁灭之痛的手法。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圆明园相关资料、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去探访一座曾经辉煌无比,却又在历史的尘埃中遭受了巨大劫难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想象一下,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你站在一片广阔无垠的绿意之中,四周是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精美的石雕玉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清澈的湖水映照着蓝天白云,仿佛整个世界的美好都凝聚在了这里。但就在你沉醉于这份宁静与壮丽之时,一阵刺耳的轰鸣打破了宁静,火光冲天,硝烟弥漫,一切美好在瞬间化为乌有……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所讲述的故事。圆明园,这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不仅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集中国南北园林艺术之大成,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的精华,见证了清朝皇室的繁华与荣耀。然而,就是这样一座承载着无数智慧与汗水的杰作,却在1860年的那场浩劫中,被英法联军无情地掠夺并付之一炬,成为了一段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
那么,这座园林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它又是如何遭遇毁灭的呢?让我们一起翻开课本,走进那段历史,去感受那份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苍凉,同时也去思考,这段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和无尽的启示。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探索之旅吧!
2、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圆明园的毁灭》,强调“毁”字的写法。
引导学生齐读课题,初步感受课文的情感基调。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识文读字
【读文识字】
(1)自读课文,标注生字词:
学生首先自行阅读课文,使用铅笔或荧光笔标注出不认识的生字和词语。
(2)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词:
学生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阅并理解标注的生字词。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对于一些较为生僻或难以理解的字词。
(3)小组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分享自己查阅到的生字词及其释义。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加深对生字词的理解和记忆。
(4)教师随机指导,巩固学习成果:
教师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进行巡视,随机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并补充一些重要的生字词及其用法。
(5)运用词语造句,加深理解:
学生尝试使用新学的词语进行造句,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师可以提供例句或引导学生自主创作。
【生字词讲解】
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我们将遇到一些生字词,这些字词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也是提升我们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以下是针对这篇课文精选的生字词及其简要释义:
圆明园(yuán míng yuán):清朝时期的大型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北郊,以其宏伟的建筑、丰富的文物和精美的景观闻名于世。
毁灭(huǐ miè):指彻底破坏或消灭,使不复存在。文中指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破坏并烧毁的悲惨事件。
损失(sǔn shī):指失去的东西,也指损毁、丧失的财物或东西。文中强调圆明园被毁后,中国文化和艺术遭受的巨大损失。
殿堂(diàn táng):高大的房屋,尤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拜的大厅。文中指圆明园内宏伟的宫殿建筑。
瑰宝(guī bǎo):特别珍贵的东西,文中指圆明园中收藏的无数珍贵文物和艺术品。
举世闻名(jǔ shì wén míng):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形容非常著名。文中形容圆明园作为皇家园林的知名度极高。
众星拱月(zhòng xīng gǒng yuè):许多星星聚集、环绕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戴一人或众物围绕一物。文中用来形容圆明园周围众多小园林的布局特点。
玲珑剔透(líng lóng tī tòu):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也比喻人精明灵活。文中可能用来形容圆明园内某些建筑或景观的精巧与美丽。
掠走(lüè zǒu):抢劫并带走。文中指英法联军抢走圆明园中的大量珍贵文物。
销毁(xiāo huǐ):熔化毁掉,烧掉。文中指英法联军将圆明园中的许多无法带走的文物和建筑烧毁。
灰烬(huī jìn):物品燃烧后的灰和烧剩下的东西。文中指圆明园被焚毁后留下的废墟和灰烬。
2、概括印象:
引导学生概括对圆明园的第一印象,如“博物馆、艺术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等。
(1)辉煌与壮丽
教师提问:“读完课文,你对圆明园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概括出圆明园的辉煌与壮丽。
教师补充:“是的,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建筑之精美、景观之丰富、文化之深厚,都让我们为之震撼。”
(2)文化瑰宝
教师进一步引导:“除了建筑之美,圆明园还以什么闻名于世呢?”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对圆明园内文物的描述。
教师总结:“圆明园内珍藏着无数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然而,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却在侵略者的掠夺下损失殆尽,令人痛心疾首。”
(3)惨遭毁灭
教师转换话题,沉重地说:“但这样一座辉煌的园林,最终却遭遇了怎样的命运?”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关于圆明园毁灭的部分。
教师引导概括:“是的,1860年,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了野蛮的劫掠和焚烧,使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化为乌有。这段历史不仅是对中华民族的一次巨大创伤,也是对全人类文明的巨大破坏。”
(4)历史教训
教师最后提问:“从圆明园的毁灭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或教训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教师总结:“圆明园的毁灭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大才能保护好自己的文化遗产和民族尊严。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三)品读课文,领悟“精华”
【品读布局之美】
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述圆明园布局的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等。
教师引导:
解释“举世闻名”和“众星拱月”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圆明园的整体布局,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规模宏大、布局精巧的特点。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圆明园的布局是精巧的?它有哪些独特之处?
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分享。
【品读建筑之美】
默读第三自然段,圈画出描写圆明园建筑风格的词语和句子。
词语:金碧辉煌、玲珑剔透、西洋景观等。
句子:如“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等。
教师引导:
分析这些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圆明园中的代表性建筑,如“万园之园”的壮丽景象、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等。
学生活动:
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些建筑的美丽和特色。
想象自己漫步在圆明园中,会看到哪些景象?听到哪些声音?闻到哪些气味?
【品读收藏之美】
自由阅读第四自然段,了解圆明园中珍贵文物的收藏情况。
教师引导:
分析“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等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圆明园文物收藏的丰富性和珍贵性。
强调圆明园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的地位和价值。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如果让你选择一件圆明园中的文物带回家,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分享。
(四)细读课文,感悟“毁灭”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简要回顾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精华。
引导学生思考:如此辉煌的园林,它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从而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
2、细读课文,感悟“毁灭”
【初识毁灭】
指名朗读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这一自然段概述了圆明园毁灭的时间和侵略者的暴行。
【深入探究】
默读第五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述侵略者行为的词语或句子,用波浪线画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
小组讨论:
侵略者是如何对待圆明园的?他们的行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作者在描述这些行为时,使用了哪些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如:
强调“闯进”“凡是”“统统”“任意”等词语的贬义色彩,体会侵略者的野蛮与贪婪。
分析“大火连烧三天三夜,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等句子,想象圆明园毁灭时的惨烈景象,感受作者的悲愤与无奈。
【情感升华】
播放圆明园毁灭的相关视频或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一历史悲剧的震撼力。
学生谈感受:面对圆明园的毁灭,你有什么想说的?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教师总结: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国家强大,才能保护好自己的文化遗产和民族尊严。
(五)精读课文,重点句子分析
【辉煌时期的句子分析】
句子示例:“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教师提问:“‘举世闻名’这个词语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它对于表现圆明园的辉煌有何作用?”
学生分析,教师总结。(分析:举世闻名”强调了其在世界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句子示例:“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教师提问:“这句话通过哪些对比手法展现了圆明园的美丽?你能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分析。(分析:此句通过对比的手法,描绘了圆明园内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和景观的丰富性。“金碧辉煌”与“玲珑剔透”、“热闹街市”与“田园风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圆明园既宏伟又精致、既繁华又宁静的独特魅力。)
【毁灭时期的句子分析】
句子示例:“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教师提问:“‘凡是’、‘统统’这些词语表达了侵略者的什么行为特点?这让你对这段历史有何感受?”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评。(分析:此句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揭示了英法联军的残暴行径。“侵入”、“闯进”等词语表达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凡是”、“统统”、“任意”等词语则强调了他们的贪婪与野蛮。通过这些词语的运用,读者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对圆明园被毁的痛惜。)
句子示例:“大火连烧三天三夜,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教师提问:“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让你印象深刻?它们如何共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这对你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有何帮助?”
学生分析,教师总结提升。(分析:此句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概括了圆明园毁灭的惨烈结果。“大火连烧三天三夜”形象地描述了毁灭过程的残酷与漫长,“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则进一步渲染了悲剧的氛围。最后,“瑰宝”、“精华”与“灰烬”的对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毁灭的悲痛与惋惜之情。)
(六)深读课文,感悟写法
【具体描写】
辉煌时期的描写:
教师选取文中具体描写圆明园辉煌景象的段落,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园内的美景的。
提问:“作者通过哪些细节展现了圆明园的辉煌?这些描写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总结:作者通过具体的建筑、景观、物品等细节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圆明园之中,感受到了其无与伦比的美丽与繁华。
毁灭时期的描写:
同样,选取文中描写圆明园毁灭过程的段落,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的动作、场景等描写来展现这一悲剧的。
提问:“在描写毁灭时,作者使用了哪些具体的词语和句子?这些描写如何增强了文章的震撼力?”
总结:作者通过“大火连烧三天三夜”、“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等具体而有力的描写,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圆明园毁灭的惨烈和不可挽回的损失。
【对比手法】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对比的地方,如圆明园辉煌与毁灭的对比、侵略者的野蛮与被掠夺者的无助对比等。
提问:“对比手法在本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它是如何加深我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的?”
总结:对比手法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圆明园毁灭前后的巨大反差,增强了文章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这段历史的悲剧性和残酷性。
【修辞手法】
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探讨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提问:“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修辞手法?它给你带来了怎样的阅读体验?”
总结: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文章的语言表达,还使得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认同。
(七)拓展提示
【拓展提升】
历史背景拓展
介绍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包括其建造时间、规模、建筑风格等,以及它在清朝皇室中的地位和作用。
讲述圆明园与清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紧密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其在当时社会的重要地位。
历史事件拓展
详细讲述“火烧圆明园”这一历史事件的过程、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分析英法联军侵华的根源和后果。
引入其他相关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帮助学生构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框架。
文化价值拓展
强调圆明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介绍其在建筑、园林、艺术等方面的独特贡献。
引导学生思考:圆明园的毁灭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文化上的损失?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情感价值观拓展
通过多媒体展示圆明园遗址的现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讨论: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强调“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八)作业布置
读后感写作
要求: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在读后感中,学生需要表达自己对圆明园辉煌与毁灭的感想,可以是对历史的反思,对侵略者的谴责,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吁,或是个人情感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