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诗三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9 古诗三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9 12:0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教材分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写于公元763年。延续了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被平息,沦陷的河南河北等地被相继收复,诗人的流离生活即将结束,破碎的祖国可望重归统一......正是在这样的时刻,诗人研磨挥毫,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二、设计思路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一部分古诗词,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词大意的方法,初读古诗时可以自行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诗歌大意。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涉及到一个历史事件-----安史之乱,学生历史知识储备不足,他们并不了解这场叛乱中当时的国家、人民和诗人遭遇了什么。而且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他们很难体会“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苦痛,因此,对诗人听到收复失地后欣喜若狂的心情比较难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课堂上播放相关视频,可以帮助学生走进古诗,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更好体会本诗中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并背诵古诗。
2、通过紧扣字词、吟咏诵读等方式感受诗人的“喜欲狂”。
3、经由本诗走近杜甫,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杜甫的诗歌
四、教学重点
学习和感悟反复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朗读一段对杜甫的介绍,导入课题 2、学生齐读课题。 课件播放安史之乱的资料,介绍当时国家、人民、杜甫遭受的灾难。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可怜王孙泣路隅。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内探究 二、杜甫在叛军横行、生灵涂炭的战乱中度过了八年呀!这两千多个日日夜夜,他无时无刻不渴望结束漂泊生活,早日回到故乡。盼呀盼呀,杜甫的头发都白了,这时忽然传来了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杜甫非常高兴,欣然提笔写下了这首诗。 现在同学们知道作者为何而喜了吧?谁来说说?为官军收复失地,国家重归统一而喜,同学们再读读题目,分享一下杜甫的喜悦。 诗人欣喜若狂,那他究竟喜在何处?大家再次读读这首诗,仔细看看书上的插图和注释,说说你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了诗人的狂喜?可以和同桌交流。 三、交流。 (1)初闻涕(tì)泪满衣裳。捷报来得太突然了,喜悦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情感的闸门,在那一刹那间,诗人涕泪满衣裳,这泪是喜悦的泪。回想苦难的八年,这泪里还有什么?(悲伤)泪中有喜有悲,百感交集,用一个词概括这叫做——喜极而泣,谁愿读出诗人的这种情感? (2)此时此刻,与他共经患难的妻子儿女怎样呢?(不在忧愁,万分高兴)曾经布满忧愁的面容如今展现怎样的表情?(喜上眉梢、喜笑颜开) (3)杜甫把书当作宝贝,可今天却:漫卷诗书,透过一个漫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情景?试着做做漫卷诗书这个动作。你从这一反常的举动中体会到什么?从此不再流离失所,远走他乡,怎不让诗人欣喜若狂?读出诗人的这种感受。 诗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到了诗人高兴到发狂的地步?(白日放歌须纵酒)51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可诗人却这么做了,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因为诗人听到什么消息?想到马上______诗人真是喜不自胜了! 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是诗人的想象,在想象中他和妻子儿女回到了故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太高兴了,刚听到喜讯就想好了回家的线路。课件出示地图从巴峡到巫峡到洛阳,这一路里何等长途跋涉,多么漫长的一条路啊,可诗人却想得如此轻松。我们从中能感受到诗人的归心似箭谁来读读这两句,读出诗人急着想回到家乡的感情。 诗人欣喜欲狂,而所有的喜悦都是因为?(剑外忽传收蓟北) 我们要更好的走进这首诗,需要充分发挥想象,用我们的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现在请大家随意选一句诗,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可以和同桌交流指名说说 我们紧扣字词,联系背景,在线了当时的情景,走入了诗人的心灵深处,公元763年的春天,这个春天或许是杜甫生命中最温暖的一个春天,在这个春天诗人听到了官军收付河南河北的消息,即将返回故乡,他欣喜欲狂写下了这首诗,因此后人也称这首诗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好的诗歌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诵读,请大家带着你的理解一起读读这首诗。 立足于孩子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思维延伸 为什么他听到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会喜欲狂呢?视频播放安史之乱的资料,课件出示他在安史之乱中写下的诗句及注释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被又旧又破冷似铁,屋破又遭连夜雨。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想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我无法入睡。雨什么时候才能停?天什么时候才会亮呀! 同学们,杜甫在乱军横行、生灵涂炭的战乱中过了八年呀!这八年,杜甫日日夜夜都在盼望着早日结束漂泊的生活,重返故乡。盼呀盼呀,突然听到了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的胜利喜讯,诗人欣喜若狂写下这首古诗。现在,谁来说说诗人为何而喜? 那他是“怎样喜欲狂”的呢?请同学们紧扣诗中的字句说说他喜欲狂的表现。 课后收集杜甫的“三吏”“三别”读读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打开。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七、教学反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写于公元763年。延续了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被平息,沦陷的河南河北等地被相继收复,诗人的流离生活即将结束,破碎的祖国可望重归统一......正是在这样的时刻,诗人研磨挥毫,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全诗字字表现了激动心,句句洋溢着喜悦情,使人读后,无不被“喜欲狂”的情绪所感染。这跃然纸上的“喜欲狂”之情是贯穿全诗的主旋律,在教学时,我巧借这个关键点入手,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以视频和课件的形式呈现了安史之乱及杜甫在战乱中的遭遇,起到了很好的情感铺垫作用。学生了解了杜甫之前所过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及百姓遭受的苦难,也就更好地理解了诗人听到收复失地消息后“喜欲狂”的心情。教师适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并反复吟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理解了诗歌深刻的内涵和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感,达成了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