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从军行》
一、教材分析
《从军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通过对边寨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戍边战士的崇高精神。诗的大意是: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白雪都显得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边塞的辽阔景象,通过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同时,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也从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诗的后两句以戍边将士的口吻发声,抒发了他们的豪情壮志。“黄沙”突出了战场的环境特点,历经“百战”而“穿金甲”,则将戍边时间的漫长及战斗的频繁、激烈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将士的报国之志却没有因此而消磨,反而变得更加坚定,在身经百战之后,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全诗将意蕴丰富的环境描写和宏伟豪迈的感情抒发融为一体,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以“责任”为主题,让学生们感受先辈们崇高的精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在四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感受人物品质等阅读方法,本单元的学习,既包括体会人物的感情,也包括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体会的角度更多元,需要学生对人物内心体会得更丰富、细腻、深入。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
2.能正确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意,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
4.感受诗中所表现的山河壮美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联系实际谈自我感受。
四、教学重点
学习和感悟反复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一、能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特点。学生能够借助想象,想象诗中的景物等细节,在想象中呈现丰满的动态画面。 但是,《从军行》是一篇饱含家国情怀的边塞诗,学生对于边寨诗学生读得较少,再加上学生对于古诗的时代背景了解较少,所以对本诗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这样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在课堂上为学生补充有关的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中,设置情景,通过读、写、练,提高学生的共情度,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这一教学主体主动积极地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探究。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内探究 二、课件出示诗的后两句,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1)学生自由读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交流:诗人是怎么描写成边战士的生活的 你从诗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由“黄沙”“百战”“穿”感受到边塞环境的恶劣、战争的残酷:由“终不还”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从这两句诗中,你似乎看到了哪些画画 听到了哪些声音 预设:看到漫天的黄沙,看到将士们身上的铠甲都磨破了;听到刀剑的撞击声、震天动地地厮杀声,以及将士们与敌斗争到底的誓言。 (3)将士们发出了怎样的誓言 你体会到什么样的感情 (4)由将士们发出的誓言,引申到诗人的情感。介绍王昌龄的从军经验,课件出示关于边塞诗的诗句,指名读,齐读。在多首诗中体悟为建功立业不顾生死的豪情壮志。 立足于孩子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思维延伸 1.一二句不妨设想为此地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请简要描述一下答:在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对岸,横巨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那雪山,是矗立在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与孤城遥遥相望的玉门关了。 2.前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还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请简要说明一下:答:边塞生活虽艰苦,思乡之情尤深重;但却磨灭不掉戍边将士心中那杀敌报国的雄心大志。景色的格调是:迷茫、淡,悲壮、辽阔。 3.请谈谈你对三、四句的理解:将士们身经百战,盔甲都已被磨破,但仍无法消磨掉他们心中那“不彻底消灭敌人决不归乡”的信念。 4.请你们代替边关的将士们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为什么“终不还”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着眼现在和未来,交流感慨及收获。升华情感,配乐指名读古诗,齐读古诗。 课后请学生用上今日所学的学习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边塞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打开。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七、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对于诗歌教学提出了这样的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出诗词的“韵律美、画面美、意境美、感情美”。本堂课我以“读、品、想、悟”为主线,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将士们的内心,同样走进诗人王昌龄的内心世界,感悟那不一样的家国情怀。除品味本首诗的内容意境外,学习古诗词新方法地运用也是本堂课的重点,叶圣陶老先生说:“以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多大呀!”古诗教学如果只守住课文中几首,就如单腿走路学生受益不大。
在精读一首诗后,再拓展读其他几首诗,则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以同样的题材组织学生集中学习相同的作品。因此,在教学《从军行》这首诗时,我拓展了《凉州词》、《关山月》《出塞》、《从军行》等几首诗,通过找同类诗,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边塞的荒凉、战争的残酷,从而感受将士们的壮志雄心和英雄气慨。在课堂扩展延伸环节,我插入音频及图片,启发学生谈感受,激发学生在新时代应有的爱国心和责任感。同学们在此刻情感得到升华,感悟油然而生,基本都能结合实际谈谈感触。课堂效果较好。
本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古诗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以“情”为突破口,以“读”为依托,根据学生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加深体验,培养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