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怀柔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怀柔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9 10:0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怀柔区2023一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质量检测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姓名和考号。
2.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3.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考生应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
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
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
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
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
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网络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
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而列出的网
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具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
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一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
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
偷盗一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
息,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一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
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
谣言。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
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
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盲从一上网时保持
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造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
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材料二
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不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
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