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9 10:2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战(1931.9.18-1945.9.2)
日本侵华
1931
九一八事变
1937
七七事变
1945
抗日战争胜利
中国人民的抗战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局部抗战
全国抗战
局部侵华
全面侵华
课标要求:
1.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2.知道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有关抗日战争的重要史实和概念,了解中国人民走向全民族抗战的过程。
3.从日本侵华的暴行中认识到日本侵略的本质,认识到中国全民族抗战是十四年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石。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两汉
唐朝
“汉委奴国王”金印
明朝
遣唐使
鉴真东渡
戚继光
抗倭
古代
近代
1874
1900—1901
1904—1905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占台
八国联军侵华
朝鲜、中国东北
19世纪60末—70初
明治维新:日本近代化开端
明治维新即日本近代化的主体力量具有浓郁封建色彩,其虽有近代化指向,但封建因素与日本传统宗教神道教使得明治维新开始的同时,日本便走上了军国主义的发展道路。
——张宪文,庞绍堂等:《中国抗日战争史》
强化天皇至尊主宰地位
靠赔款发财
发展工业
对内:毒害、思想控制国民 对外:侵略扩张
1914
(一战间)
入侵中国山东
军事冒险最后都得逞
“帝国武运长久!”
一、局部抗战
1.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1)背景:
大陆政策
台湾
朝鲜
满蒙
中国
亚洲乃至全世界
日本
②历史原因:蓄谋已久,既定国策
(一)日本侵华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
②历史原因:
③现实原因:
④有利时机:
①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
②历史原因:蓄谋已久,既定国策(大陆政策)
③现实原因:日本法西斯政权(军部)转移因经济危机产生的国内矛盾。
④有利时机:a.中国:国民政府忙于内战未做抗战准备
b.国际:经济大危机,欧美列强无暇东顾;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
一.阅读教材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19世纪70年代 侵略台湾
1894—1895年 发动甲午战争
1897年 参与瓜分中国,将福建作为势力范围
1900年 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1904—1905年 日俄战争,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国东北
一战期间 对德宣战,侵略山东,提出《二十一条》
【拓展】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制定侵略中国总方针的东方会议,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占领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确立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
资源危机
对外依赖性大
政治改革的不彻底
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国内市场狭小
一、局部抗战
1.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1)背景:
①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
②历史原因:蓄谋已久,既定国策(大陆政策)
③现实原因:日本法西斯政权(军部)转移因经济危机产生的国内矛盾。
④有利时机:a.中国:国民政府忙于内战未做抗战准备;b.国际:经济大危机欧美列强无暇东顾;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
(2)过程:
①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借此对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这一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②随后,日军进一步扩大侵略,占据整个东北;
③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皇帝,建立伪满洲国。
(3)不同政治势力的态度:
①国民政府:a.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以主力“围剿”红军和革命
日军历时4个月零18天占领了
东北13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伪满洲国行政区划图
1932年3月9日,溥仪就任伪满洲国执政。
【拓展】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1931年8月16日):“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1931年8月22日蒋在南昌说:“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仍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拓展】1991年5月28日,张学良在美国接受纽约东北同乡会的访谈时,有人提问:“大陆拍摄的电影《西安事变》说:蒋介石下手谕,令你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究竟有没有这道手谕呢?”
张学良立即回答:“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藉口。‘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是我下的指令,与蒋介石无关。”
【解读】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根据地,b.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c.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国联迫使日本撤兵。
②国联:调查团提出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以牺牲中国来换取英、美、法
、日等国共同控制中国东北(绥靖政策的表现)。
③民众:兴起抗日救亡运动。a.由游击队改编而成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坚持抗战;b.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顽强抵抗;c.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在杨靖宇、赵尚志等领导下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日军。
1939年,东北抗联司令杨靖宇率警卫旅转战于濛江(今靖宇县)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以无比坚强的毅力顽强战斗,直至弹尽粮绝,壮烈牺牲,时年35岁。杨靖宇牺牲后,残忍的日军将其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竟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杨靖宇身高1.93米)
根据地,b.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c.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国联迫使日本撤兵。
②国联:调查团提出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以牺牲中国来换取英、美、法
、日等国共同控制中国东北(绥靖政策的表现)。
③民众:兴起抗日救亡运动。a.由游击队改编而成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坚持抗战;b.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顽强抵抗;c.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在杨靖宇、赵尚志等领导下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日军。
2.侵略上海: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得到全国民众的积极支援。
3.日本策动“华北事变”:
(1)概况:1935年,日本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一系列协定,实际上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进而又加紧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日本蓄意制造的这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
(2)各种力量的态度
思考:日本策动“华北自治运动”的实质是什么?
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
蒋光鼐
蔡廷锴
一·二八事变中备战的中国军队
【解读】“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提供了可能,加深了美、英与日本的矛盾。
学生发起的一二·九运动 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新高潮。(1935年12月9日)
中共的抗争 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935年底,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6年12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对蒋介石进行“兵谏”,武力逼蒋抗日。 背景:①根本原因: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特别是“一二·九”的影响。
③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④主观因素: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精神。
⑤直接原因: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逼张、杨剿共。
和平解决:经过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和平解决的意义: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实现
【拓展】西安事变为何能和平解决?
(1)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2)中共正确运用了统一战线政策和灵活的策略;
(3)当事各方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强烈爱国情怀;
(4)国际上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大国,担心日本强占中国将使自己丧失在中国的有利位置,极力谋求和平解决。
(2)各种力量的态度
史料:“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过去和现在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不管他们与红军之间在对内问题上有任何分歧,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动,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 ——《八一宣言》
北平学生二·九运动宣传中共的救国主张
游击队改编的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奋起抵抗
十九路军抗战
长城守军
奋顽强抵抗
中共发表八一宣言
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地域 日本侵华进程 中国抗战进程
东北 1931.9 九一八事变
上海 1932.1 一二八事变
华北 1933 进犯长城沿线
华北 1935 华北事变
东北军民奋起抵抗
十九路军抗战
长城守军顽强抵抗
学生一·二九运动
中共八一宣言、
瓦窑堡会议
从关外到关内
、地域广泛
抗日救亡兴起
抗日救亡高潮
【小结】1931-1935局部抗战的特点(地域、群体、力量、领导层)。
力量分散性
中共在局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局部抗战尚未形成统一领导力量
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
群体多样性
抗争自发性
二、全国抗战的开始
1.卢沟桥事变的发生: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外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日军竟然向宛平城射击,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中国全国抗战由此开始。
2.国共两党的态度
(1)中共:7月8日通电全国,“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要求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为保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
(2)国民党:邀请各党各派及无党派人士分批在庐山开座谈会,听取各方人士对抗日救国的意见;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准备抗战的讲话。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1)过程
①洛川会议:1937年8月下旬,为了制定战胜日本侵略者的纲领、方针和政策,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拓展】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②周恩来向蒋介石递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抗日的基本主张,重申共产党的各项保证。
③随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朱、彭任正副总指挥;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
④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背景:8.13事变)
(2)意义: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材料: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须,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15日)
【思考】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①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③国共双方政策的调整与相互妥协;
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⑤社会各界人士的推动。
【解读】全民族抗战并不单是指国共两党合作,而是以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各民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抗日行为。国共两党像两面旗帜,起引领、带头作用。
九一八事变
1931
日本侵华
局部抗战开始
中国人民抗战
东北人民革命军

东北抗日联军
国民党
十九路军
一二八事变
1932
一二·九
运动
华北事变
1935
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七七事变
1936
1937.7
全面抗战开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37.9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抗日救亡运动
掀起高潮
【小结】从局部抗战全面抗战
中日民族矛盾
成为主要矛盾
建立伪满洲国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同学们知道它创作于哪一年吗?
是什么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西安事变
1931年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1932年一·二八事变
1937年八一三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1935年华北事变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总结】结合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史实探究推动全民族抗战的因素、过程
1932年3月扶植清废帝溥仪建立满洲国
决定因素:     (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推动因素:     (运动)不断高涨的推动
主导作用:      倡议、主导和促成
重要因素:
中日民族矛盾
抗日救亡运动
中国共产党
_______________
中国国民党政策转变
【小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
庐山谈话
西安事变
瓦窑堡会议
1936.12.12
1935.12.17
1937.7.17
一二·九运动
八一宣言
1935.12.9
1935.8.1
洛川会议
1937.8.22
国共发表
《国共合作宣言》
1937.9.22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进一步宣传中共“停止内战一抗日”的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蒋介石发表了
准备抗战的讲话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洛川会议后,红军改编(八路军、新四军)
【总结】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1)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又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等;
(2)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国民党掌握着全国的政权,中共掌握着局部地区的革命政权;
(3)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政治纲领。国共两党在共同目标之下,采取遇事协商的办法实行党外合作;
(4)处于既有利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抗日战争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援助。但英美等国长时间对日实行绥靖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蒋介石的妥协倾向,不利于全国的抗日斗争。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长期性。中日民族矛盾以及中日两国的特点,决定抗日战争的持久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就长期存在。
【总结】国共两次合作的比较:
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4--1927年);
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1945年)
(1)社会环境:
(2)合作的阶级:
(3)合作方式:
(4)合作的纲领:
(5)革命任务:
(6)合作结果:
(1)社会环境:第一次合作时,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下,北洋军阀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第二次合作时,中国处于国民政府统治下,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2)合作的阶级:第一次合作的阶级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第二次合作的阶级还包括亲英美派的大资产阶级、开明地主和一切赞同抗日的爱国力量,具有广泛的民族性。
(3)合作方式:第一次是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有共同的政权和军队;第二次合作是党外合作,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两党有各自的政权和军队。
(4)合作的纲领:第一次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为政治纲领;第二次合作只有合作宣言,没有合作纲领。
(5)革命任务:第一次合作是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全国,反帝反封并举;第二次合作的任务是抗日,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
(6)合作结果:第一次合作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破裂,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第二合作维持到抗战胜利,完成了历史使命。
知识拓展:两次国共合作的对比
项目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 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5
社会背景
政治地位
斗争对象
合作方式
群众基础
结 果
国际环境
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国共都处于发展期,都属于革命政党
国民党是执政党;共产党逐渐成熟
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
日本帝国主义
党内合作
党外合作
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四大阶级联盟)
具有空前广泛的民族性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中途破裂,大革命失败
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共产国际和苏联支持;帝国主义国家反对
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持
影响国共两党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
影响国共两党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1.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在南京进行了持续六周的烧杀劫掠,制造了惨绝人寰南京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万人以上。(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政治上,日本侵略者实行“以华制华”的方针,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1940年3月,在日本扶植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
3.经济上,日本侵略者实行“以战养战”。①对占领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垄断沦陷区工矿、金融、交通业;②将粮食规定为军用物资,实行“粮食统制”;③还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工。
4.军事上:①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
②1941至1942年,日军在华北连续五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华北乡村变成一片焦土。
5.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对重庆进行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
6.践踏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残杀中国军民(731部队);
7.推行“慰安妇”制度,这是日本侵略者违反人道主义、违反国际法则的政府犯罪行为。
【解读】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如总理衙门),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如洋枪队),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在《辛丑条约》中,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体现出的是“以华制华”策略。
【拓展】日军把华北划分为“治安区”(即敌占区);“准治安区”(即敌我争夺的游击区)、“非治安区”(即抗日根据地),分别采取不同的侵略政策和措施。在治安区着重于“清乡”,目的是巩固其占领区的“治安”,限制八路军的活动;对准治安区进行“蚕食”,制造无人区,使其逐步变成治安区;对非治安区,以军事扫荡为主,实行三光政策。
政治:“以华制华”,扶植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汪伪“国民政府”)
经济:“以战养战”,经济掠夺
军事: 屠杀平民、细菌战、无差别轰炸、“三光”政策等
其他:“慰安妇”制度等
日军
侵华暴行
文化: 奴化教育
【概括】日军的侵华暴行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日本局部侵华
原因:
史实:
中国各方力量的因应
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
中共:《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
东北军民:东北人民革命军到东北抗日联军
全国民众:一二九运动
国民党爱国军队和将领:西安事变
局部抗战
七七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全面抗战
的开始
日本的侵华暴行
殖民统治:政治上---以华治华;经济上---以战养战
文化上---奴化教育
军事暴行: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实施细菌战、
“慰安妇”制度
课堂小结
1.1936年9月20日,来自英、法、荷、德等国的华侨代表共450多人在巴黎成立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大会的最高原则是“精诚团结,一致抗日”,目的在于“团结旅欧侨胞……尤其促进全国上下的大团结,一致为祖国生存而战,为恢复失地而战”。这表明( )
A.地方派系影响抗日动员运动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获得认同
C.一致抗日得到民众广泛认同 D.民族危机激发华侨家国情怀
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精诚团结,一致抗日’,目的在于‘团结旅欧侨胞……一致为祖国生存而战,为恢复失地而战’”可知,海外华侨组织抗日救国联合会,并制定了最高原则,主张团结抗日,这表明民族危机激发华侨家国情怀,D项正确;“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由英法等外国华侨组成,不属于国内地方派系,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与题干时间“1936年9月”不符,B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后,蒋介石政府仍然持有“攘外必先安内”的态度,“一致抗日得到民众广泛认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故选D项。

2.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是以青年学生为先锋的伟大的爱国运动。下列选项中,属于两者的相似之处的是( )
A.都强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B.中国共产党都起到了领导作用
C.都有大批学生遭国民政府逮捕
D.都标志着中国革命划时代飞跃
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一二·九运动直接原因是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所以两运动都强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A项正确;五四运动时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排除B项;五四运动时中国是北洋军阀政府,排除C项;D项描述不符合一二·九运动,一二·九运动没有使中国革命具有划时代的飞跃,排除D项。故选A项。

3.下面是日本作家森村诚一对日本731部队在撤退之前毁灭罪证时的场景的描述(局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材料类型单一尚未形成有效证据链
B.印证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
C.文字记载的主观性限定了历史解读
D.史料记载无法还原历史真相
B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军侵华细菌战是人类文明史上令人发指的黑暗一页。材料从日本文献记载的角度出发,再现了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民族先锋力量,始终满怀坚定的信仰,站在反抗日军暴行的最前线,以血肉筑起捍卫国家的长城,以生命换来民族独立的希望,B项正确;日本731部队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人体活体实验,犯下反人类的滔天罪行,其恶行铁证如山,不容否认和抵赖,且材料类型并不单一,排除A项;文字记载的方式具有客观性,只是人们对文字记载的解读才具有主观性,才会限制历史解读的边界,排除C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故选B项。

那座利用特殊钢材和近50 公分厚的水泥墙盖起来的特设监狱,十分牢固……部队人员拿着铁镐和铁锹走进特设监狱单人牢房的一刹那,都吓得呆立不动了……他们发现在单人牢房墙上闪耀着黑紫色的大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每个字约为 20厘米见方。监狱里根本无法搞到笔墨,一看便知道那是用鲜血写成的。一个个黑紫色的字迹,像高压电流般地冲击着这些慌忙进行战败处理的731 部队人员的大脑,使他们麻木了
4.著名文史专家傅斯年通过调查研究,在1932年11月出版的《东北史纲》中指出“人种的,历史的,地理的,皆足说明东北在远古即是中国之一体”,有力驳斥了日本“满蒙在历史上非中国领土”的妄论。这表明当时( )
A.日本妄图实现满蒙自治 B.文史研究有爱国主义倾向
C.日本篡改历史不得人心 D.文史研究以实物史料为主
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2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文史专家傅斯年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东北在远古即是中国之一体”的结论,有力驳斥了日本“满蒙在历史上非中国领土”的妄论,这表明当时文史研究有爱国主义倾向,B项正确;材料表明当时文史研究有爱国主义倾向,A项理解片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表明当时文史研究有爱国主义倾向,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表明当时文史研究有爱国主义倾向,D项说法片面,排除D项。故选B项。

5.1932年,《国闻周报》在《我们的希望》一文中对南京政府表示“我们希望以对外的“镇静’功夫来对内,以对内的强硬态度来对外;我们希望以对外的‘涵养’功夫来对内,以对内的勇猛精神来对外”。这篇文章( )
A.回应了攘外必先安内的要求 B.表达了团结御侮的民族意志
C.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D.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精神基础
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2年(中国)。根据材料“我们希望以对外‘镇静’工夫来对内,以对内强硬态度来对外”和所学可知,当时国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遭到了媒体舆论的谴责,要求其转变策略一致对外,表达了团结御侮的民族意志,B项正确;“回应了攘外必先安内的要求”并非文章的主旨,排除A项;1935年12月在北平爆发的"一二九"爱国运动,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排除C项;报刊中的内容只代表一个媒体舆论的态度,不可能有“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精神基础”如此重大的影响,而且1932年才开始局部的抗日,排除D项。故选B项。

6.九一八事变后,中共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特别是力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枢纽。而日本政府在西安事变后极力挑拨南京政府和西安方面的关系。1938年,日本陆军部认为,占领了武汉才能切断国共统治地区的联系,并可能产生两党的分裂,结果这一阴谋再次破产。据此可得出的正确推论是( )
A.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
B.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抗战胜利的道路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战胜利的基石
D.抗日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

【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旨在彻底征服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侵略战争,将历尽灾难的中华民族推向亡国灭种的边缘。中共担负起民族救亡的重任,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建立起自近代以来不曾有过的全民族共同抗敌的崭新局面。而日本军国主义千方百计破坏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为更加说明其对中国全民族抗日的忌惮,这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战胜利的基石,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作用,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为中国指明了抗战胜利的道路,排除B项;抗日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属于抗战胜利的国际意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7.下表是20世纪30年代初,《大公报》发表的有关苏联建设的描述。据此可知,这些描述旨在( )
A.激发中国人的爱国精神
B.推动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C.宣传苏联经济建设成就
D.配合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根据材料“(学习)苏俄军政要人,谋国的忠诚,建国的苦劳”“只因为他们整个的民族,全站在同一的立场上,一齐往前干”“俄近年来的繁兴,也全赖他们的民众不断从刻苦中谋出路的结果”及所学可知,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标志着局部抗战的开始。此时《大公报》介绍了大量关于苏联军民团结斗争,维护全民族利益的奋斗事迹,其意在激发国人的爱国民族意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共产党关于建设革命根据地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强调苏联在经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国民大革命发生于1924至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时间 描述
1931年10月22日 (学习)苏俄军政要人,谋国的忠诚,建国的苦劳
1932年4月9日 (苏联之所以有如此成就)“只因为他们整个的民族,全站在同一的立场上,一齐往前干”
1932年4月23日 俄近年来的繁兴,也全赖他们的民众不断从刻苦中谋出路的结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