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洛阳市第二实验中学 张华舟
语文知识谜语
01.闻所未闻— 09.鹦鹉学舌—
02.窃窃私语— 10.明知故问—
03.痴人说梦— 11.不容置喙—
04.水到渠成— 12.泾渭分明—
05.本末倒置— 13.以点代面—
06.节外生枝— 14.烘云托月—
07.说长道短— 15.层层深入—
08.故弄悬虚— 16.双水分流—
新闻
小说
童话
顺叙
倒叙
插叙
议论
夸张
拟人 设问反问对比借代衬托递进并列
第一环节:学生搜集资料展示
问题回放:
课下自主搜集资料,认清下列成语
的真面目,明确词义的变迁。
蛛丝马迹
呆若木鸡
衣冠禽兽
铁石心肠
狗屁不通
三个臭皮匠
庐山真面目
蛛丝马迹——“马”不是指拉车的马,
而是小昆虫灶马
呆若木鸡——原指最“牛”斗鸡
衣冠禽兽——曾指“文官武将”
铁石心肠——原指“意志坚定”
狗屁不通——原为“狗皮不通”
三个臭“皮匠”——原是“裨将”
点评:成语词义的变迁也是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第二环节:梳理成语的来源
课堂活动:
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
刻舟求剑
自相矛盾
负荆请罪
卧薪尝胆
乐不思蜀
刘禅
望梅止渴
功德无量
立地成佛
一、成语的来源
1.神话传说:夸父追日 精卫填海
2.寓言故事:刻舟求剑 自相矛盾
3.历史故事:负荆请罪 卧薪尝胆
4.文人作品:乐不思蜀 望梅止渴
5.外来文化:功德无量 立地成佛
合作一小段
以“大庭广众” “石破天惊”和“鲜为人知”的最后一个字为下一个成语的第一个字接龙。
1、成语与自然文化
江山如画
——对美好的山川大地的讴歌
凄风苦雨
——对险恶自然的由衷敬畏
傲霜斗雪
——对自然的精神气节的歌颂
这类成语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在探索自然、战胜困难的过程中那细腻的情怀,勇毅的精神。
2、成语与服饰文化:
“凤冠霞帔”、“珠围翠绕”
——帝王妃嫔和贵族妇女
“荆钗布裙”
——普通的劳动妇女
“披红挂彩”
——遇到喜事
“披麻戴孝”
——遇到丧事
服饰是古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志趣节操、思想情感等的外在表现。
3、成语与建筑文化 :
“雕梁画栋”
——有雕刻和彩绘装饰的栋梁,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
“曲径通幽”
——强调幽深曲折以通佳境,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
中国古代的楼台宫室建筑,不仅突出地表现了古人在建筑设计上的审美追求,也反映了等级制度和经济地位上的鲜明不同。
4、成语与文学艺术:
“烘云托月”
——作画的一种技法。比喻从侧面加以点染或描写,从而衬托主要事物的一种表现手法。
“入木三分”
——形容书法笔力遒劲,功力深厚。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我国古曲的曲目。
文学、绘画、音乐、书法等都是汉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汉语言中有大量反映各种不同艺术形式的成语,从中可以比较系统、完整地了解它们的基本面貌。
5、成语与教育:
因材施教 青出于蓝
循序渐进 言传身教
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语言以其珍贵的精神营养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6、成语与爱情
“一见钟情”、 “浓情蜜意”、“山盟海誓”
—青年男女热恋时的甜蜜与美好
“纸短情长”、“魂牵梦萦”
—离别后的思念及痛苦;
“月下老人” 的传说
人们借有尽的文字传达无尽的情思,寄托对爱情的美好愿望。
7、成语与做人:
高风亮节 浩然正气
光明磊落 两袖清风
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
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
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
童叟无欺、一诺千金
勇者无惧、大义凛然
不落窠臼、独辟蹊径
成语反映古代科技发展水平
“炉火纯青”,一般解释为:原指古代道士炼丹成功的火候,后演变用以比喻技艺或学问、修养达到精粹完美的境界。
古代炼铜远早于炼丹,故“炉火纯青”最早是指古代冶炼青铜的火候。该成语的相关出处可见先秦时期的手工艺著作《考工记》。该书记载铸造青铜器时写道:“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这段文字被冶金史界认为是世界上最早有关光测高温技术的记录。其中关于颜色的递进变化(黑浊──黄白──青白──青)与合金光辐射规律完全符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验的总结,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代医学发达,有关医学知识的成语很多。比如“岐黄之术”“吐故纳新”“起死回生”“对症下药”“病入膏肓”“以毒攻毒”“杏林春满”等。有关地理学的成语有“沧海桑田”“经天纬地”;有关气象学的成语有“雷霆万钧”“蜀犬吠日”“迅雷不及掩耳”等;有关天文学的成语有“斗转星移”“杞人忧天”“日上三竿”“月满则亏”等等,真是不胜枚举。可以说,一部汉语成语词典简直就是一部简明百科全书。
问题探究
在不下万条的成语中,四字成语占绝大多数,而三字、五字、七字等成语很少,
这是为什么?请发表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