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新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中国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那么这文化中究竟描绘了怎样的景观呢?今天,我们将从成语的学习中获得一些启示。
选择成语作为知识梳理的对象是很有必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我们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貌。同学们整理学过的汉语成语,不仅是对知识进行积累和梳理的过程,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巡礼。梳理,就是对过去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通过梳理,学生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从中掌握了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可以说,梳理带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2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1.了解成语的来源。
2.感知成语与文化的关系,认识成语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3.梳理学习过的成语,做到能正确运用成语。
4.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习惯和精神
3学情分析
学生对成语并不陌生,有一定的知识和文化的基础,但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掌握是零碎的,不系统的,甚至有些是一知半解,不甚了了,所以需要我们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引导他们系统地梳理成语,正确使用成语,并对成语的相关内容进行探究。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成语的来源和对成语的分类梳理以及成语的正确使用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成语的正确使用和对成语设计的文化的探究是教学的难点。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学生分组梳理探究成语
第一环节:学生搜集资料展示
问题回放:课下自主搜集资料,认清下列成语的真面目,明确词义的变迁。
1、蛛丝马迹
2、呆若木鸡
3、衣冠禽兽
4、铁石心肠
5、狗屁不通
6、三个臭皮匠
学生1:
1、蛛丝马迹——“马”不是指拉车的马,而是小昆虫灶马。
语文出版社《通用成语词典》的解释:“蛛丝马迹”的“马”,指“灶马,一种穴居于柴灶旁的昆虫”。 灶马,学名“突灶螽”,属直翅目蟋螽科。其名因地而异,重庆称之为“灶鸡”,杭州称之为“灶壁鸡”,广东地区则称之为“灶虾”。灶马在我国南北方均有栖息,天暖时栖于野外草石、土隙间,天冷后则栖于灶台之上,以剩菜、饭屑、植物、小型昆虫为食。
学生2:
2、呆若木鸡——原指最“牛”斗鸡
《庄子·达生》与列御寇《列子·黄帝篇》:“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学生3:
3、衣冠禽兽——曾指“文官武将”
明·陈汝元《金莲记·构衅》:“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衣冠禽兽一词,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明代官员的服饰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将官服绘兽。衣冠禽兽原指的是当官的,它是褒义词,后来怎么成为贬义词了呢?因为明代中晚期某些当官的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为非作歹,自然就成为贬义词了。
学生4:
4、铁石心肠——原指“意志坚定”
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杀父继位,命负责检察的司隶大夫薛道衡对天下官员进行一次考察。薛道衡对卫州司马敬肃的评语是:“心如铁石,老而弥笃”。
学生5
5、狗屁不通——原为“狗皮不通”
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以狗的身体的这一特点而言。
由于“皮”与“屁”谐音,而屁又为污浊之物,对于文理不通的诗文或不明事理的人,以屁贬之,意思更为鲜明。所以,后来人们将错就错,约定俗成地将 “狗皮不通”变成了“狗屁不通”。出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35回:“柳老赖婚狼心推测,冯生联句狗屁不通。”
学生6:
6、三个臭“皮匠”——原是“裨将”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民间流传中被说成了“皮匠”。
教师点评:从刚才咱们同学的展示可以看出,大家在课前做了充分地准备,搜集了丰富的材料,非常好。成语词义的变迁也是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第二环节:梳理成语的来源和结构
教师:汉语成语数量众多,包罗万象。常用的汉语成语有4000条左右,其中四字成语占96%,其余是两个字到14个字的。成语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下面我们来看图猜成语,看哪些同学猜得既快又准。(课件打出图片)
学生抢答:
第一组: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神话传说
第二组: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寓言故事
第三组: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历史事件
第四组: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文人作品
第五组: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外来文化
2、成语的结构。
主谓关系 人定胜天 脚踏实地
并列关系 情投意合 三番五次
动宾关系 平分秋色 大显身手
偏正关系 世外桃源 一盘散沙
补充关系 轻于鸿毛 遗臭万年
课堂活动——成语接龙(→ → → →)
举例:一败涂地→地大物博→博学多才→才疏学浅→浅尝辄止→纸醉金迷→迷迷糊糊→糊里糊涂→徒有虚名→名不虚传→传宗接代→……以“大庭广众、石破天惊、鲜为人知”的最后一个字为下一个成语的第一个字接龙。
第三环节:成语分类梳理——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完成
1、成语的文化内涵:
(1)成语与自然文化:江山如画、凄风苦雨、傲霜斗雪
小结:这类成语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在探索自然、战胜困难的过程中那细腻的情怀,勇毅的精神。
(2)成语与服饰文化
凤冠霞帔(pèi)、珠围翠绕、荆钗布裙、披红挂彩、披麻戴孝
小结:服饰是古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志趣节操、思想情感等的外在表现。
(2)成语与建筑文化:
雕梁画栋、曲径通幽
小结:中国古代的楼台宫室建筑,不仅突出地表现了古人在建筑设计上的审美追求,也反映了等级制度和经济地位上的鲜明不同。
(3)成语与文学艺术:
烘云托月、入木三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小结:文学、绘画、音乐、书法等都是汉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汉语言中有大量反映各种不同艺术形式的成语,从中可以比较系统、完整地了解它们的基本面貌。
(4)成语与教育:
因材施教、青出于蓝、循序渐进、言传身教
小结: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语言以其珍贵的精神营养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5)成语与爱情
浓情蜜意、山盟海誓、纸短情长、魂牵梦萦、鸿雁传书、月下老人的传说
小结:人们借有尽的文字传达无尽的情思,寄托对爱情的美好愿望。
(6)成语与做人:
高风亮节、浩然正气、光明磊落、两袖清风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