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题人 历史组
审核人 历史组
一、选择题
1.赦书是朝廷颁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书由书吏抄录多有差错,致使地方州县“错认刑名,失行恩赏”,遂下诏“自今赦书,令刑部摹印颁行”。由此赦书“勒楷书写本”,经勘读后雕版“印造发递”。此举有助于( )
A.扩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围 B.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
C.强化地方民众法律意识 D.完善朝廷文书传递体系
2.宋初的“虚三级”体制——路、州、县三级中,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分掌军队、财政、刑狱、经济。其次,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比如这个州的帅司、漕司、宪司是属于某一路的,而它的仓司属于另一个路。上述措施( )
A.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 B.旨在解决宰相专权问题
C.铲除了分裂割据的根源 D.造成了管理的复杂混乱
3.熙宁八年(1076),诏:“外国刺事人,令都亭驿、开封府密遣人缉捕。告获一人,赏钱千缗;即居停知情人能告首,原罪外亦与酬赏。时北人泛使将至,虑有奸人窃觇(窥视)中国也。”据此可知当时政府意在( )
A.注重维护地方稳定 B.预防国家机密外泄
C.保障经济正常发展 D.加强监察提高效率
4.北宋时期,出身贫寒的王拱辰、欧阳修同榜登科,都被参知政事薛奎招为女婿。王拱辰的夫人病逝后,又由薛家动议“再娶其妹”。后来此二人官至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彰德军节度使等。上述二人的经历折射出宋代( )
A.高门士族世代把持官位 B.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C.纲常伦理观念得到强化 D.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提升
5.宋神宗元丰年间,徐州地区的36个冶铁作坊因政府关闭河北市场而开工不足,冶户和冶工均有“失业之忧”。经苏轼上疏请求后,中央政府撤销禁令,“使铁得北行”,冶户们“皆悦而听命”。据此可知,当时( )
A.宋辽之间关系紧张 B.区域市场联系密切
C.雇佣关系已经普及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6.苏洵认为“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这一叙述旨在说明宋初( )
A.在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
B.权力分割过细从而导致行政效率受到严重影响
C.武将势力受到抑制但中央面临边防和财政压力
D.制度过于僵化从而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7.北宋前期,宗室(皇族)近属统一居住在封闭式的宫宅之中,出入要经批准,不得私见宾客。宗室可获高官厚禄,按官阶参加朝会,但不得参加科举,不能出任实职差遣。神宗以后规定,宗室不得拜为宰相,不得任试官、学官等。上述规定( )
A.遏制了权臣专制 B.有利于防止皇权旁落
C.打击了豪强势力 D.加剧了皇室内部矛盾
8.宋初以来的防弊之政为士大夫集团的活跃创造了条件,而在崇文政策影响下不杀大臣成为一条约定俗成的宋朝“家法”,“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口号得以逐步落到实处,但封建王朝在治理过程中一定会产生政见不同的官僚群体。这表明( )
A.皇权受到了有效制衡 B.国家政策的适时调整
C.官僚政治的发展完善 D.君民共治的政治理想
9.唐时,进奏院是各藩镇自行设置的驻京办事之所,并不属于朝廷的正式建制。因此其职能也主要表现在为地方服务方面。到宋时,仅为传递公文的纯文书机构而已。这一变化的目的在于( )
A.剥夺藩镇的财政权 B.加速区域信息交流
C.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D.改变中枢机构职能
10.宋政府每年招募大量兵士,特别是荒年募兵更成为一项定制。宋神宗曾说:“无赖不逞之人,既聚而为兵,有以制之,无敢为非。……所以太平之业定,而无叛民,自古未有及者。”宋朝此举( )
A.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B.消除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C.节省了政府的财政开支 D.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
11.有学者认为,“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政治局面,使得宋代的士大夫具有进取精神和忧患意识,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具有勤政爱民、重义轻利、清正廉明的从政精神。其中“忧患意识”的现实社会政治原因是( )
A.财政形势的日趋恶化 B.严峻的国家边防压力
C.外来宗教势力的扩张 D.士绅阶层的精神传统
12.澶渊之盟以前,北宋君臣多以“夷狄”甚至“禽畜”代称辽,其地位自然低于自诩为华夏的大宋;澶渊之盟签订后,宋廷内部虽仍有将契丹视为夷狄之论,但此类称呼已不见于双方交往的官方文件中,而代之以“北朝”“大契丹”之类的称呼。北宋对辽称呼的变化体现了( )
A.摆脱了传统观念影响 B.夷夏观念有一定转变
C.宋辽平等的政治地位 D.辽朝经济军事的优势
13.宋太宗时规定,各路转运使不准随便上京奏事,遇“非常事,许乘驿入奏”。神宗时,特准部分转运使“如有要切公事,须合面奏者,即取旨”。徽宗后期,要求转运使“各条具所部无名之费、不急之务”奏报朝廷。与此相关的社会背景是(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地方割据卷土重来
C.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D.瓦剌势力南下扩张
14.宋仁宗庆历八年下诏:“闻士庶仿效契丹衣装,裹番样头巾,着青绿及乘骑番鞍辔,妇人多以铜绿兔褐之类为衣。宜令开封府限一月内止绝;如违,并行重断。仍仰御史台、閤门弹纠以闻”。这反映了( )
A.政权关系影响民族交融 B.生活方式改变服饰选择
C.正统思想决定习俗观念 D.统治政策维护社会发展
15.公元1004年,辽国大举南下。宋真宗亲征,在小范围交战并击杀辽军主帅后,宋朝派使者议和,最终辽国撤兵,宋朝每年向辽国赠送银二十万两,绢十万匹。这种“无偿经济援助”客观上( )
A.有利于北方边防的安定 B.导致宋朝积贫积弱
C.推动了王安石变法 D.消除了宋辽的民族矛盾
16.如图是中国公元1111年几个政权并立的形势图。仔细读图,推断可知( )
A.①和④为“兄弟之国”,双方间边境基本保持安定
B.②向①称臣,①每年送给②钱物,称为“岁赐”
C.②和③为“叔侄之国”,②每年向③缴纳“岁贡”
D.④向③称臣,但在政治上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
17.宋朝初年以铜钱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戎人得钱,悉销铸为器”,于是宋朝在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进行物物交换。宋朝的这一转变( )
A.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 B.凸显了中原地区经济优势
C.扭转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 D.基于维护边疆安全的需要
18.宋代王安石认为:“夫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有财而莫理,则阡陌闾巷之贱人皆能私取予之势,擅万物之利,以与人主争。”“是以国家之势,苟修其法度,以使本盛而末衰,则天下之财不胜用。”王安石的这一思想
A.旨在宣传依法治国主张 B.突出了良吏善法对理财的重要性
C.强调了重义轻利的观念 D.助推了以吏治整顿为中心的变法
19.“庆历新政”时,朝廷将前代进士科注重诗赋改为策论,明经科中原来的背默经义变成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王安石变法时更直接废除明经诸科,另置明法科主考法律和断案。据此可以推知,宋代科举制( )
A.更注重实用性 B.抬升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C.提高了国民素质 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形成
20.王安石在变法中规定:“前此轮差职役的民户不再服役,改为按土地、家产多少缴纳免役钱。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谓之免役钱。”这一举措意在( )
A.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为封建政府拓宽财源
C.适应放松人身控制的客观要求 D.遏制大地主大官僚势力的膨胀
21.颜回穷居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象征专注个体修养而不用于世的儒家“内圣”境界。北宋中期之后,如苏轼、司马光、程颢等著名士人对颜子的讨论增加。检索《四库全书》两宋别集部分,“颜子”词条出现1281次,《朱子语类》中,“颜子”词条出现729次。推动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
A.科举选官标准的变化 B.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世俗享乐风气的流行 D.现实政治局势的影响
22.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希望通过官府发放农业贷款等手段达到“赋予皆自我,兼并乃奸回”的局面。苏轼却指出该做法“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司马光也感叹“愚民”只知借钱之便,不知还款之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A.信贷推广缺乏有利的环境 B.官府放贷加剧了政治腐败
C.大量农民弃田向市镇迁徙 D.赋税改革抑制了土地兼并
23.王安石变法中有一项“募役法”,将原来在民间按户等轮流派差役的做法,改为征收“免役钱”雇募他人应役,引起激烈的争议,其中支持该举措的以南方人为核心,而反对派领袖多为北方人。据此可知( )
A.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 B.该措施直接导致统治集团分裂
C.该措施极大地加重了人民负担 D.侧面反映出北宋经济重心南移
24.下表为两宋时期部分地区可考小说家分布变化情况(单位:人),这一变化( )
两宋时期部分地区可考小说家分布变化情况 (单位:人)
地区 时间 河南 河北 山东 浙江 江苏 江西
北宋 24 4 14 19 11 21
南宋 14 1 3 28 18 21
A.与政治局势相关联 B.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促进南北文化交流 D.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25.南宋兵制改革实行将兵法,兵将合一,兵权集中于将军,一时出现了“岳家军”“韩家军”等战斗力惊人的军队。时人评价: “若夫尾大不掉,则非今之所虑也,事定然后徐图之可也。”这反映了当时( )
A.武将势力膨胀严重威胁皇权 B.面临严重军事压力
C.重文轻武政策被迫彻底放弃 D.文官武将激烈冲突
26.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A.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B.民族交融大为增强,完成封建化过程
C.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D.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27.建炎南渡后,不少官员主张定都建康(今南京),但赵构认为建康紧靠长江,金兵随时会过江,最终迁都临安。临安城水网密布、湖泊纵横,是抵御金人骑兵的天然屏障。就算金兵打来,还能直接逃亡海上。这反映了南宋统治者( )
A.偏安苟合的心态 B.无为而治的思想C.避战保民的理念 D.故土难离的悲情
28.秦汉以来,监察官分台谏两种,台指御史台,主要负责监察政府百官;谏指谏官,负责谏诤皇帝的过失,属于宰相属官,二者职责分明。宋朝以后,台官、谏官都须由皇帝亲擢,且台官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诤议的对象转变为百官。这反映出宋朝( )
A.监察机构的职责混乱不清 B.宰相权重的局面开始改变
C.官僚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 D.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29.唐朝科举考生被录取后要到考官处谢恩,称考官为“师门”,自称“门生”。宋太祖改革殿试制度,使录取的考生只能向皇帝感恩戴德,做“天子门生”。宋仁宗后,殿试只分甲第排名次,不再落榜也成为定制。据此可知,宋代改革殿试制度是为了( )
A.遏制结党营私并笼络士子 B.避免取士的主观随意
C.统一科举考试选才的标准 D.强化崇文抑武的政策
30.唐代“诸州及镇、戍之所,各自有城。……纵无城垣,篱栅亦是”;宋初曾令江淮诸郡毁废城垣,以至两宋时期的内地州县治所大部分都没有完整的城郭,基本上处于无城状态。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宋朝( )
A.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 B.纠正藩镇割据之弊
C.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要求 D.养兵养官负担沉重
二、材料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定制,本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为宰相,然尚书究不敌中书、门下之亲,故其后惟两省长官为真相;而两省之职,中书取旨,门下封驳,事亦嫌于迟滞,故后亦合议于政事堂。任宰相者,不必身为两省长官,但就他官畀(注:给予)以他名,特以两省究为枢要之地,故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遂为习用之名。
——摘编自吕思勉《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北宋前期)中枢部门的分立,主要由其处理的政务范围不同所决定,而不取决于或出令、或审覆、或执行的程序环节分工;在管辖权限之内,决策、执行一体化。
——摘自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唐朝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的角度说明作者认为“尚书究不敌中书、门下之亲”的理由,并分别简述“合议于政事堂”及“就他官畀以他名”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比较唐朝和北宋前期中枢部门分工特点的不同。结合所学,概述北宋前期为实现这种“分立”所采取的举措。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朝的短命,促使西汉思想家深入思考国家兴亡的原因。汉初思想家贾谊在《新书·大政上》说:“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贾谊恳切要求统治者接受秦王朝覆亡的教训,爱民、富民,使民众心悦诚服地归附,以实现国家的和谐稳定、长治久安。
——摘编自杨艳秋《两汉以来民本思想的发展演化》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动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区域性割据以及唐后期的藩镇割据都证明了中央地方关系的脆弱性。……传统社会的经济交通条件落后,并且农业社会中各地都是自给自足,每一个区域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使得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关系不是很密切,故而中央对于政治的控制处于薄弱的状态……这种脆弱性结构要求中央对地方必须保持常态化的严格管控,任何管控的松动都可能引起整个控制结构的崩溃。
——张贤明《顶层设计与地方创新:国家纵向行政体系制度韧性的构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贾谊的治国理念。结合所学,列举汉初符合该理念的治国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脆弱性”的原因。结合所学,以北宋为例说明中央如何对地方“保持常态化的严格管控”。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澶渊之盟条约的效果被普遍歪曲了,尤其是岁币被描绘成给宋朝国家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每年送给契丹岁币的份额仅仅相当于南方一个州如越州的产量。而且条约缔结之后,辽宋贸易在更大的规模上得以恢复,在这一贸易中,宋朝获得了大量的盈余,岁币中银的大约60%,作为购买宋朝产品的支付款项,最终仍回到宋朝手中。契丹把绢用于自身巨大的国内消费,比如在和约之后立即建立了新中京,而且他们还用大量的绢与他们的邻居,包括回鹘人、党项人、高丽人和蒙古地区诸部落的部民进行贸易。
——摘编自[英]崔瑞德[美]史乐民《剑桥中国宋代史》
材料二 今湖南西部及其边临地区为宋代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宋代继承发展了唐以来的羁縻制度,实行以“本土之法”治本土的政策,“民不服役,田不输赋”,又设立博易场,“皆听与互市”。王安石变法,国力增强,1072年,变法主将章惇为荆湖南北查访使,在梅山地区先后设新化县、安化县。章惇作《开梅山歌》云:“人家迤逦见板屋,火耕硗确多畬田……如今丁口渐繁息……给牛货种使开垦,植桑种稻输缗钱。”不久,又在湘西设立沅州,少数民族归顺,“岁入课米,以盐酬之”。
——摘编自伍新福主编《湖南通史·古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澶渊之盟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王安石变法前后湖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变化。
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敕书是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的文书,材料提到敕书抄录多有差错,导致地方官员在落实敕书诏令时,存在失当的现象,故令刑部摹印颁行,敕书更加规范化和准确化,有利于政令的传递,上下一体,减少失误,故此举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行政管理能力,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敕令更加规划化,其推行范围并未因此扩大,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民众法律意识的高低,敕令的规范有利于地方官员的落实和管理,排除C项;“完善”的表述太过绝对,且材料并非强调敕书的传递程序,而是内容的规范,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路作为州的上级机构却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而是由四个平行机构组成,并且州之上没有单一的行政区划,而是由不同路的职能机构管辖同一个州,这样设置的目的是防止出现汉唐时期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的情况,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局的稳定,A项正确;“虚三级”体制的设置是为了削弱地方权力,并不是解决中央宰相专权问题,排除B项;中国分裂割据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宋朝的“虚三级”体制无法铲除小农经济,排除C项;“虚三级”体制一定程度上会使地方管理复杂化,降低行政效率,但是不会使管理混乱,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北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外国刺事人,令都亭驿、开封府密遣人缉捕。……时北人泛使将至,虑有奸人窃觇(窥视)中国也。”可知,北宋王朝采取了奖励举报外国间谍的措施,说明其意在通过防范间谍的方式预防国家机密外泄,B项正确;材料信息“外国刺事人、北人泛使将至”与维护地方稳定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保障经济正常发展的相关信息,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北宋王朝的监察制度与行政效率的关系,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出身贫寒的王拱辰、欧阳修同榜登科,都被参知政事薛奎招为女婿”及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宋朝科举制的发展和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知识分子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材料中王拱辰与欧阳修的人生轨迹正是文官和士人地位提升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中王拱辰出身贫寒,最后身居高位,排除A项;宋朝国家对社会控制的放松主要体现在迁移住所、土地买卖、更换职业等受到政府的限制减少,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三纲五常的伦理纲常观念,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原本徐州地区的治铁作坊因政府关闭河北市场而面临开工不足的问题,但苏轼上疏请求后政府撤销禁令,使得徐州地区的铁能够进入河北市场,客观上促进了徐州和河北这两个地区之间的市场发展联系,B项正确;宋辽之间时战时和,但材料没有明确宋辽之间的政治、军事等关系,得不出宋辽之间关系紧张,排除A项;雇佣是出卖劳动力,材料没有涉及出卖劳动力的信息,排除C项;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只是有所松动,而不是松弛,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宋朝时期。据题干“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洵的这段话描述了宋朝的行政管理体系,强调了中央集权的严密和有效。他认为,从县令到郡守再到转运使,各级官员都受到中央的严密控制,即使是在边远地区,中央的命令也能迅速传达并得到执行。这种制度设计使得即使是拥有重兵的将领,也必须服从中央的命令,不敢有违。这一叙述旨在说明宋初在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A项正确;虽然宋朝的行政体系存在一定程度的权力分割,但苏洵的叙述并没有直接指出这一点,排除B项;苏洵的话确实提到了武将势力受到抑制,但并没有提及中央面临的边防和财政压力,排除C项;苏洵的叙述没有直接提到制度僵化或因循保守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从材料可知北宋的宗室皇族虽拥有相应的特权,但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因为宗室力量有可能成为威胁皇权的因素,北宋的这些规定有利于加强皇权,B项正确;上述规定主要防范的是宗室皇族而非权臣或地方豪强势力,排除AC 项;北宋的这些规定加强了皇权,抑制了宗室皇族势力的膨胀,不会加剧皇室内部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宋朝崇文抑武,促进了士大夫的活跃,但也导致不同官僚集团的党争,因此国家政策应该适时调整,B项正确。宋朝皇权得到了加强,排除A项;官僚政治的发展完善不符合材料中“但封建王朝在治理过程中一定会产生政见不同的官僚群体”,排除C项;宋朝仍然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体制,君民共治的政治理想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结合材料中“进奏院是各藩镇自行设置的驻京办事之所”“宋时,仅为传递公文的纯文书机构而已”等信息可知,唐代时期,进奏院作为地方藩镇驻扎中央的代表,到了宋代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强化和藩镇实力的削弱,变成传递公文的机构,显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项正确;藩镇财政权的削弱与转运使设置相关,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涉及区域间的信息传递,排除B项;中枢机构的职能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宋朝荒年招募灾民当兵,招募无赖等人当兵,这使得宋朝军队的数量十分庞大,需要花费很多财政,D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不利于加强军队的战斗力,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得出消除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B项;军队人数的增加是加大了政府的财政开支,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是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宋朝的国家边防压力相对于其他封建王朝更加严峻,士大夫“忧患意识”也由此更凸显,B项正确;士大夫的忧患意识是受到国家政局不稳和边境压力,与财政恶化关系不大,排除A项;这一时期宗教势力并未扩张,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精神传统属于传统因素,而不是现实社会政治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澶渊之盟之后,北宋官方对辽的称呼发生了变化,说明北宋君臣在意识上给予辽以平等地位,传统的夷夏观念有所变化,B项正确;“摆脱了”的说法过于夸张,当时北宋依然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排除A项;北宋是在称呼上给予辽一定的平等地位,但并不能据此说明宋辽政治地位平等,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对辽称呼的变化,并不能体系那辽的经济军事优势,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北宋中后期,随着政府财政危机的加剧,以及改革的次生问题,民间社会矛盾激化,民变频发,地方社会秩序逐渐动荡,因此中央政府不断扩大转运使的汇报范围,试图通过制度调整来重建地方秩序,C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割据卷土重来没有依据,排除B项;瓦剌是明朝时期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宋时民间仿效契丹服饰的较多,而政府对这种现象是禁止的,说明政权的紧张关系影响了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排除B项;正统思想决定习俗观念,叙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府政策实行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辽、宋之间的战争以宋的失败告终,并附带经济赔偿,这种“无偿经济援助”缓和双方的关系,客观上有利于北方边防的安定,A项正确;导致宋朝积贫积弱,是“无偿经济援助”的主观影响,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是为解决宋朝社会弊端而进行的,“无偿经济援助”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排除C项;消除了宋辽的民族矛盾,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①是北宋,图②是吐蕃诸部,图③是西夏,图④是辽。北宋与辽以兄弟相称,每年提供 “岁币”,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基本维持了和平局面,A项正确;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排除B项;南宋和金朝为“叔侄之国”,南宋每年向金朝缴纳“岁贡”,排除C项;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在政治上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排除D项。故选A项。
1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的中国。根据材料“戎人得钱,悉销铸为器”可知,少数民族将卖马所得的铜钱融化用来锻造兵器,威胁边疆安全,因而宋代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进行物物交换,这是为了维护边疆安全,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经济,未涉及文化融合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宋代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凸显中原地区经济优势的结论,排除B项;“扭转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
1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可知,王安石的思想是认为良吏善法对国家理财的重要性,B项正确,王安石这一思想主要是为了宣传变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良吏善法对理财的重要性,排除C项;以吏治整顿为中心的变法主要是范仲淹改革,王安石变法主要围绕富国强兵进行,排除D项。故选B项。
1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中国古代北宋时期。根据材料“朝廷将前代进士科注重诗赋改为策论,明经科中原来的背默经义变成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王安石变法时更直接废除明经诸科,另置明法科主考法律和断案”可知,宋代减少或变革了唐代的科举科目,重视策论、明法等考试内容,体现了科举考试更注重其实用性,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科举考试的地位,排除B项;提高国民素质的说法夸大了宋代科举变革的作用,排除C项;官僚政治形成于秦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2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改为按土地、家产多少缴纳免役钱”“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可知,王安石变法中征收免役钱的举措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说明其意在为封建政府拓宽财源,B项正确;免役钱的征收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但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是征收免役钱的客观作用,排除C项;题干中的“按土地、家产多少缴纳免役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大地主大官僚势力的膨胀,但这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2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颜回象征着关注个人修养的“内圣”取向。北宋中后期,官员数目冗余,随着新政、变法的展开,朝内政局动荡,新党、旧党党争剧烈,现实政治抱负施展受挫的部分官僚士大夫会将注意力转移到自身内在修养上来。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成为某种参照对象,D项正确;科举选官标准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理学正统地位确立到南宋时期,排除B项;世俗享乐风气不符合史实,排除C 项。故选D项。
2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的青苗法是在无担保条件下对农民发放信用贷款,这一行为遭到诸多名臣(反对派)的讥讽和鄙胰,且当时许多农民并未充分认识到信贷伴随的经济风险,这说明当时在农村推广信贷的社会环境并不理想,A项正确;材料主旨“宋朝信贷”,而政治腐败问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苏轼诗中描述的是农民有大量时间虚耗在城中,并不是弃田成为市民,排除C项;通过改革抑制兼并是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的初衷之一,但并没有实现,排除D项。故选A项。
2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据材料“支持该举措的以南方人为核心,而反对派领袖多为北方人”可知,募役法支持者多为南方人,说明南方人更愿意出钱雇募他人应役,南方人比北方人更有钱,侧面反映出北宋经济重心南移,D项正确;王安石变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技、教育等诸多领域,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国家富足,兵力强大)的目的,材料不涉及,排除A项;材料强调“募役法”引起激烈的争论,支持的以南方人为核心,反对的多为北方人,得不出“统治集团分裂”的结论,排除B项;募役费用由当地主户按户等分担,使很多农民免除劳役,减轻了人民负担,排除C项。故选D项。
2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材料反映了两宋时期可考小说家位于北方的呈现下降趋势,可考小说家位于南方的呈现上升趋势,据所学可知,从北宋到南宋因战争原因,宋朝丧失北方大片国土,因此对小说家的考证关于北方的呈现下降趋势,A项正确;可考小说家分布情况与社会阶层流动不相关,排除B项;选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排除C项;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排除D项。故选A项。
2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南宋面临严重的军事压力,南宋兵制改革推动了军队战斗力的增长,有利于抵御外患,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兵制改革后,出现了“岳家军”“韩家军”等战斗力惊人的军队,未涉及对皇权的影响,排除A项;宋朝始终坚持重文轻武政策,排除C项;南宋兵制改革反映了当时面临严重军事压力,未体现文官武将激烈冲突,排除D项。故选B项。
2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两宋建立时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林立,并且与少数民族政权发生冲突,签订合议条约,从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在军事上处于优势地位且各少数民族政权力量消长变化,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政权的管理模式,不能得出完成封建化过程,排除B项;北宋政权存在167年,超过百年,且此表述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C项;金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2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材料,建炎南渡后,赵构认为临安城水网密布,能够抵御金人骑兵,就算金兵打来,还能直接逃亡海上,而不是进行抵抗,这体现了其偏安苟合的心态,A项正确。无为而治主要是汉初的统治思想,且与题干要表达的内容不相关,排除B项;题干主要体现了赵构避战的心态,其避战并不是为了保民,排除C项;建炎南渡后,赵构偏安临安,并不收复故土,没有体现故土难离,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宋朝以后,台官、谏官都须由皇帝亲擢,且台官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诤议的对象转变为百官”可知,宋朝以后,御史和谏官由职责分立到统一,体现了宋朝通过台谏合一以强化皇权,以此来加强对文武百官的控制,D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宋朝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监察机构的职责混乱不清”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宰相权重的局面开始改变”在宋朝之前就已出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宋朝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官僚体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2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唐朝时期的科举考试中,考中的考生要向考官谢恩,成为考官的门生,这就容易造成考官和门生结成朋党,威胁皇权。到宋代时,考中的考生都要向皇帝谢恩,而且宋仁宗后,参加殿试的考生都不再落榜,这就使考生都能够去拥戴皇帝。所以宋代改革殿试制度是为了遏制结党营私并笼络士子,A项正确;宋代改革殿试制度是为了遏制结党营私和笼络士子,并不是为了避免取士的主观随意和同意科举考试选才的标准,排除BC项;材料仅涉及科举制,和抑武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3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诸州及镇、戍之所,各自有城。……纵无城垣,篱栅亦是”“两宋时期的内地州县治所大部分都没有完整的城郭,基本上处于无城状态”可知,相比于唐代城市的封闭,宋代令江淮诸郡毁废城垣,而且大部分城市呈现开放型格局,这主要是因为宋代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教训,防止出现地方割据之弊,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藩镇对城市设计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宋代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但与城市格局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1.(1)理由: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封驳)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
“合议于政事堂”作用:提高工作效率。(或“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或“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就他官畀以他名”作用:扩大宰相任用的范围;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2)不同之处:唐朝按照程序环节分工,北宋按照政务范围的不同分工。
举措:设枢密院专掌军政;设三司专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三衙”与枢密院分权,负责统兵但无权调兵。(任选3点)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理由:根据材料“隋、唐定制,本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为宰相,然尚书究不敌中书、门下之亲,故其后惟两省长官为真相;而两省之职,中书取旨,门下封驳,事亦嫌于迟滞,故后亦合议于政事堂”和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封驳)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 “合议于政事堂”作用:根据材料“事亦嫌于迟滞,故后亦合议于政事堂”和所学知识可知,提高工作效率。(或“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或“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就他官畀以他名”作用:根据材料“任宰相者,不必身为两省长官,但就他官畀(注:给予)以他名,特以两省究为枢要之地,故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遂为习用之名”和所学知识可知,扩大宰相任用的范围;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2)本题是特点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和北宋前期(中国)。不同之处:根据材料“隋、唐定制,本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为宰相,然尚书究不敌中书、门下之亲,故其后惟两省长官为真相;而两省之职,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北宋前期)中枢部门的分立,主要由其处理的政务范围不同所决定”可知,唐朝按照程序环节分工,北宋按照政务范围的不同分工。 举措: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为实现这种“分立”所采取的举措包括设枢密院专掌军政;设三司专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三衙”与枢密院分权,负责统兵但无权调兵。
32.(1)治国理念:民本思想。
举措: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十五税一或三十税一)、徭役;减轻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任写4点)
(2)原因:地方割据;经济交通条件落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管控:设置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中央派文官担任知州;设置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设诸路转运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财政集中于中央;在军事上,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将地方军权集中于中央;实行更戍法,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任写5点)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治国理念:根据材料“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得出民本思想。
举措:根据所学知识,从治国思想、经济等角度列举。如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十五税一或三十税一)、徭役;减轻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区域性割据以及唐后期的藩镇割据都证明了中央地方关系的脆弱性”得出地方割据;根据材料“传统社会的经济交通条件落后,并且农业社会中各地都是自给自足,每一个区域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得出经济交通条件落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管控: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角度回答,如设置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中央派文官担任知州;设置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设诸路转运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财政集中于中央;在军事上,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将地方军权集中于中央;实行更戍法,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33.(1)宋代以有限的代价获得了边境持久和平;契丹获得额外收入,致力于国内发展;促进了榷场贸易,各民族之间的贸易得到发展;有利于各民族间友好往来,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流交融。
(2)从羁縻制度到设置州县;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免除赋役到纳税课粮。王安石变法,国力增强,力求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发展和封建化进程;推动了民族交流交融,加强了宋朝的中央集权。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宋辽的澶渊之盟是战签订停止协定可得出宋代以有限的代价获得了边境持久和平;据材料“每年送给契丹岁币的份额仅仅相当于南方一个州如越州的产量。”可得出契丹获得额外收入,致力于国内发展;据材料“而且条约缔结之后,辽宋贸易在更大的规模上得以恢复”可得出促进了榷场贸易,各民族之间的贸易得到发展;据材料“契丹把绢用于自身巨大的国内消费,比如在和约之后立即建立了新中京,而且他们还用大量的绢与他们的邻居,包括回鹘人、党项人、高丽人和蒙古地区诸部落的部民进行贸易。”有利于各民族间友好往来,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流交融。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先回答其变化,然后阐述其带来的影响。据材料“王安石变法,国力增强,1072年,变法主将章惇为荆湖南北查访使,在梅山地区先后设新化县、安化县。”可得出从羁縻制度到设置州县;据材料“给牛货种使开垦,植桑种稻输缗钱。”可得出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据材料“岁入课米,以盐酬之”。从免除赋役到纳税课粮。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得出王安石变法,国力增强,力求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结合其变化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内容可得出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发展和封建化进程;据材料“不久,又在湘西设立沅州,少数民族归顺,”可得出推动了民族交流交融,加强了宋朝的中央集权。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