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3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2022版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我国史前时期的基本面貌,了解对中华文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了解农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它是如何促进早期文明形成的,进而促使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以增强文化认同感,也使学生通过不断深入学习历史来培养批判性思维,例如分析史前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将历史学习与其他学科如地理、科学等结合起来,以促进全面理解。
〖课标〗1.1史前时期
通过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2.2022年课标解读
⑴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距今年代、生活区域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⑵了解原始农业的发展概况,半坡、河姆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⑶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⑷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⑸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⑹能结合语文、地理、生物、美术、道法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1)新旧教材之比较
2024版新教材 原版本
单元 课题 单元 课题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和文明的起源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2)本单元由三节正课组成。
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介绍中国史前时期的人类活动、北京人、山顶洞人,包括早期的人类如何生活、他们使用的工具、居住的地点以及他们的社会结构等。增加了郧县人、蓝田人的描述:增加了读图活动。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这一课探讨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史前社会的结构和生活方式。这可能包括农业技术、作物种植、畜牧业的开始,以及这些因素如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形成。增加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的内容。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课聚焦于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新增全部内容】、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新增全部内容】、远古的传说,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包括早期的政治组织、宗教信仰、艺术和文化等方面。它可能会讨论早期的城邦、王朝的形成,以及这些因素如何为后来的中华文明奠定基础。
单元大概念架构
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北京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揭示了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概况,以及他们在演化过程中的特点。
我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在距今约1万年,生活在长江、黄河流域等地的先民已栽培水稻、粟、黍,并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
在农业兴起的基础上,原始社会不断发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距今五六千年时,一些部落逐渐结成联盟,并推举出首领。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良渚、陶寺等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
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
4、本单元教材体例
(1)新教材的每个单元主题页新增该阶段时间轴,对重大事件进行梳理,增强学生对历史时序的认知;还新增了新课标对这一单元要达成的内容要求,为学生学习新知明确了目标,如第一单元的标题页如下:
(2)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课文标题后引语部分增加相应内容的图片信息,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如第1课引语旁配有《古人类活动场景想象图》,第2课引语旁配有《原始农作场景想象图》,第3课引语旁配有《炎帝、黄帝雕像》等。
(3)新教材引入了大量史学考古、理论研究新成果,正文部分采用了大量的新地图、新图片、考古新发现的遗物,历史知识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设计读地图,提升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4)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想一想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新教材增加了“学史崇德”栏目,更符合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更符合新课标坚持德育在先的理念,更加符合“为党育人,为国育人才”的“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的,如第3课新增了【学史崇德】“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更好地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9)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10)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新教材进一步落实历史学科素养的要求,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体现了历史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本质。
一、教学目标:
1.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活动
①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郧县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生活特点,培养学生的识图以及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运用考古发现研究早期人类,让化石说话,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
②观察古猿、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头部区别,比较山顶洞人的生活相较于北京人的生活的进步之处。
③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中国的原始农业生活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①通过观看视频、识读地图、图片等学生活动,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标志及意义,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
②通过研究考古发现、阅读教材、对比归纳等学生活动,了解我国境内新石器时代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种植农作物、房屋不同特点的原因,理解不同自然环境孕育出不同特点的原始农耕类型。
③通过学习本课内容,知道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粟、黍的国家,我国为人类文明起源作出重要贡献,从而认识我们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取得的成就,产生憧憬之情,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④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教材、识读图片等学生活动,了解良渚、陶寺等文化遗址,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多元一体、相互交流融合的特征。
3.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时期社会的重要依据,神话传说蕴含着历史信息
①通过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了解考古发现是认识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
②搜集远古部落传说和有关阪泉之战、逐鹿之战的神话传说,讲述有关禅让制的人物故事以及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思考神话传说与历史之间的关系;
③神话传说是一种人类文化现象,是民族精神所寄,我们应视神话传说为瑰宝,深刻体会祖先的智慧。体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北京人、稻作农业的繁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黄帝对人类的贡献。
难点:北京人的特征、农业的兴起与定居生活、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远古的传说。
(第2课时)《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了解中华文明有5000年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史料实证:通过观看视频、识读地图、图片等学生活动,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标志及意义。2)历史解释、史料实证:通过研究考古发现、阅读教材、对比归纳等活动,了解我国境内新石器时代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种植农作物、房屋不同特点的原因,理解不同自然环境孕育出不同特点的原始农耕类型。(重点)3)家国情怀:了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教材新增),初步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知道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认识我们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取得的成就。(难点)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的第二课,本课主要介绍了农业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本课板块为:“农业起源与定居生活”、“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先总体概述,后列举原始农业发展的典型事例或具体表现,更加凸显时序性及逻辑性,便利于学生学习 除了基本的史实讲授之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培养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 本课关键词:文明奠基:原始农业。为了便于教学,依据大单元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整合为三部分:一:刀耕火种——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二:翻土的骨耜——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三:精美的磨制石器——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进行本课程内容讲授时,会更多的采用直观性教学的方法。充分利用图片、视频、动漫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历史地图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提高历史学习能力,最终引导学生培养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
教学方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你知道我国新石器晚期的代表有那些?【导入新课】1.观察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想象图,说一说他们的食物来源。2.想一想这样的食物来源对北京人或山顶洞人有什么影响?提示:采集野果、打猎;食物来源不稳定、人们容易挨饿。教师讲解: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如何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 阅读单元导读,思考问题。 通过大单元整合,了解原始人类活动的概况。图文结合,温故知新,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刀耕火种——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1.生产工具的改进任务一:阅读材料,了解原始人类的生产工具。【知识链接】打制石器是指原始人类从坚硬的石块上,用其他石块打下的石块或石核,粗糙、笨重——旧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是指表面磨光的石器,更加精细——新石器时代;史前时期:人类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总结: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社会发展。2.农业起源任务二:阅读教材,梳理原始农业发展的情况(萌芽、兴起、地点、地位)。[多媒体呈现“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和黍(距今约10000—8000年前)”“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等图文材料]材料1:材料2:东胡林人遗址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东胡林村西,永定河支流清水河北岸的二级阶地的马兰黄土上,高出河床29米。这处遗址是1966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同学在门头沟区实习期间发现的。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进行了清理,初步认为是一座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墓内人骨有轻微石化,属于三个个体,一个为16岁左右的少女,另两个为成年男性个体。他们被命名为"东胡林人"。因墓葬位于全新世黄土底部、马兰黄土顶部,故研究者将其定为新石器时代早期。1985年东胡林人遗址被公布为门头沟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材料3:非洲稻最早起源于尼日利亚,追溯到3500年前,亚洲的印度稻最早距今6000-4000年,而中国稻距今约10000年前。任务三:观看视频,阅读教材,了解原始农业兴起与发展的重要标志与意义。材料1:经过2000年的发展,稻和粟作物分别在我国南北方逐渐推广,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材料2:人们砍去树木,铲除荆棘和杂草,晒干后焚毁,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进行简单的松土平整后即行播种,这种原始农业通常称之为刀耕火种。材料3:神农氏作,斫(zhuó)木为耜(sì),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 ” ——《易系辞下》 3.定居生活任务四:观察《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说出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思考它们在分布上有何相似之处?为什么会分布在这些地区?归纳其特点?[多媒体呈现“中国境内新时期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结合地图和材料思考:中华文明在起源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过渡:我国的大江大河流域是原始农耕文明兴起的地方。在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人,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居民。目标导学二:翻土的骨耜——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1.河姆渡原始居民任务一:观看视频,结合教材,梳理河姆渡居民的概况。地点时间房屋农作物生产工具原始饲养业原始手工业小组讨论,河姆渡人建造的房屋为什么是干栏式?问题、河姆渡人栽培的农业作物为什么是水稻?任务二:观察图片,探究:骨耜与石器工具相比,有哪些优点?使用磨制石器:南方土质很黏,如果使用石制工具,工具上必然黏上大量泥土,不利于耕作;使用骨耜:骨耜既锋利,轻便灵巧,表面光滑,不粘泥土,用它挖土,既可以降低劳动强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河姆渡木构水井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任务三:观察图片,探究:河姆渡人手工业水平如何?2.舞阳贾湖居民任务四:观察下列考古文物,结合教材内容,完成有关贾湖遗址的相关信息?贾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刻符龟甲和骨笛骨笛可以发出七声音阶,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能够吹奏的笛子。原始居民距今年代地点粮食作物生产工具饲养家畜乐器舞阳贾湖居民学生阅读材料,完成:原始居民距今年代地点粮食作物生产工具饲养家畜乐器舞阳贾湖居民距今约9000-7500年河南中部淮河上游水稻精致的石器家猪骨笛过渡:同学们,我们了解了长江流域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现在让我们转换视角,来到北方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一起去探寻那里的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吧!目标导学三:精美的磨制石器——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1.概况任务一: 观察地图,结合教材P12-13,初步了解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知识链接】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 ),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①时间:②发现地点:③典型代表:大汶口文化:①时间:②发现地点:③典型代表:2.仰韶文化早期的代表:半坡居民师: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适宜人类活动。位于黄河流域的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原始聚落遗址,距今约6 000年,定名为“半坡遗址”。任务二:观看视频,结合教材,梳理半坡居民的概况。地点时间房屋农作物生产工具原始饲养业原始手工业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完成:问题1、半坡居民为什么把房屋建造成和河姆渡不同的半地穴式? 问题2、半坡居民栽培的农作物为什么是粟?学生回答后,教师使用多媒体呈现半坡人烧制的彩陶、使用的工具等图片。问题3、半坡居民还有哪些技术创造?教师指导:半坡原始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也烧制陶器,他们能够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最具代表性的是人面鱼纹彩陶盆(展示图片)。人面鱼纹彩陶盆,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为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即把夭折的儿童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该陶器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知识延伸】对比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归纳有哪些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原始社会,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大影响。从不断的迁徙、采集、狩猎到定居、农耕体现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与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在大大的增强,但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时一定要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的发展境界,由此可见古代中国人的智慧。3.灵宝西坡遗址任务三:观察考古发现,结合视频说一说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现200平的大房子有何用途?公共墓地透露了什么信息?教师:仰韶文化时期是原始社会的大发展时期。大汶口文化任务四: 观察下列考古发现,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知识链接】山东大汶口文化简介 距今5000年前后,山东大汶口文化农耕经济已经具有一定水平。这里的原始居民还从事原始手工业,会制作黑陶和白陶。大汶口原始居民有了私有财产。 大汶口遗址白陶鬶 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黑陶高柄杯①时间: ②发现地点:③考古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提升:这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加快了迈向文明社会的步伐。 提示:生产工具得到不断改进,逐步符合生产生活的需求,体现生产力的发展。提示:(1)萌芽:大约20000年前,我国先民开始对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帮助这些植物更好的生长。(2)兴起:距今10000年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3)地点:长江中下游栽培水稻,北方地区栽培粟和黍。(4)地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黍均发现于中国。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和阅读课本,找出相应的答案: 标志: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磨制石器的发展。意义: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提示:(1)重要遗址:玉蟾岩遗址、东胡林遗址、贾湖遗址、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遗址。(2)都分布在江河附近。(3)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有利于农耕。(4)特点一:分布比较广泛,数量多;特点二:沿河流分布(如长江、黄河)提示:多元一体学生归纳: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时间:距今约7000年;农业——种植水稻;农业工具:骨耜最为典型;饲养业: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手工业——建造木结构水井;制造陶器、玉器、乐器、懂得天然漆。提示:干栏式建筑,上层住人,下层饲养家禽家畜;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采取干栏式可通风防潮;防虫蛇猛兽。提示:河姆渡人生活在南方,气候湿润,适宜水稻生长。提示: 手工业:制作陶器、玉器和骨哨;会运用雕刻等技术;懂得使用天然漆。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归纳:①地点:河南中部淮河上游②时间:距今约9000-7500年③农作物:种植水稻④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等⑤原始饲养业:饲养猪;⑥乐器:骨笛。提示:仰韶文化时间:距今约7000-5000年发现地点:黄河中游典型代表:半坡居民、双槐树遗址、灵宝西坡遗址大汶口文化时间:距今约6300-4500年发现地点:黄河下游、淮河中下游典型代表:焦家遗址、龙山文化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归纳:①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②时间:距今约6000年;③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④农作物:种植粟;⑤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角器等;⑥原始饲养业:饲养猪、狗;打猎捕鱼;⑦原始手工业:制作陶器(彩陶)和乐器;会纺织、制衣。学生小组合作归纳:长江流域炎热、湿热、多雨,房屋要防潮防水,干栏式房屋可以做到;黄河流域相对寒冷、干旱、少雨,半穴式房屋可以保温。 学生小组合作归纳:长江流域炎热、湿热、多雨,这种气侯又适合水稻的生长;黄河流域相对寒冷、干旱、少雨,粟这种作物耐干旱。 提示:半坡人与河姆渡人在生活上的不同点:(1)半坡人是以粟为主的旱地农业,而河姆渡人的耕作方式是以水稻为主的水田农业。(2)半坡人居住的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而河姆渡人居住的是干栏式建筑。(3)河姆渡人较半坡人在手工业上有更大进步,如河姆渡人会运用雕刻等技术、懂得使用天然漆等。提示:①大房子面积超过200平方米,位于成组房屋的中心位置,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②仰韶文化还发现多处公共墓地。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提示:时间:距今约6300-4500年; 发现地点:黄河下游、淮河中下游;考古发现:精美的陶器、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 增加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和“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阅读、浏览教材文体的能力。体现新课标中的“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鼓励教学方式的创新”新理念。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掌握原始农业出现重要标志,发展的表现, 培养自学意识与能力。初步学会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提高对史料的识读能力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和识图方法以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掌握原始农业出现重要标志,发展的表现, 培养自学意识与能力。初步了解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等相关知识。培育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以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通过遗址出土的实物史料,培养学生史论结合意识。增加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和“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知道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的重要证据。
课堂小结 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里程碑,人类开始定居生活。我国发现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栽培粟和黍,这些都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说明古代中国稻作农业的繁荣。河姆渡遗址是其典型代表。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出现在我国新时期时代。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早期的代表,灵宝西坡遗址出现部落的痕迹;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现精致的陶器,墓葬则反映了贫富分化加剧,中国古人类迈向文明社会。 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责任担当)
课堂巩固 1.在黄河流域某遗址发掘的文化层(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5700年之间)中,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窖穴,其中很多窖穴底部有粮食堆积的痕迹,另外还有石铲、石白、石杵和圆形陶碗等。据此推测,该遗址居民的生活方式应是( )A.采集渔猎 B.农耕定居C.游牧生活 D.铁犁牛耕【答案】B2.下面是新石器时代不同文化遗址出土的龙形器物。它们可以用于佐证( )A.远古传说真实可信 B.不同文化互动频繁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早期国家逐渐形成【答案】C3.河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既有食用后被抛弃的鱼骨,也有鹿、猪、牛等动物遗骸和酸枣、橡子、菱角等植物果实。这表明当时( )A.食物的品种和来源多样化 B.干栏式建筑利于储存食物C.家畜饲养的范围不断扩大 D.农业种植是主要食物来源【答案】A4.柳湾遗址,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的柳湾村。柳湾墓地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公共墓地,共发掘出各种文化类型墓葬1700余座。出土文物近4万件,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装饰品等。由此可见,研究史前文明最可信的依据是( )A.考古发掘 B.口耳相传C.音像资料 D.想象推理【答案】A 检测课堂教学效果。
附1:板书设计
【核心素养】仰韶文化彩陶
彩陶:制作陶器时,在泥胎表面用矿物材料绘出图案,经过烧制,陶器表面就留下了彩色纹样,称为“彩陶”
【知识拓展】: 观察下列考古发现,仰韶文化的陶器有何特点?考古发现有何价值?
结论:①主要的特征是制作彩陶;
②陶器有盆、钵、瓶、罐等,图案包括鱼、鸟、花卉、太阳、星辰和几何纹样等;
③分布广泛,主要在黄河中游、上游、下游地区,以及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
教师点拨提升:仰韶文化彩陶的跨区域发展是我国史前文化大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黄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对周围影响的反映。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
读
解
标
课
元
单
壹
析
分
材
教
元
单
贰
标
目
习
学
元
单
叁
计
设
学
教
元
单
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