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同步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同步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0 18:4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出题人 历史组
审核人 历史组
一、选择题
1.元朝行省制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材料反映了行省制的设置( )
A.利于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缓和了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C.与宋代相比更利于中央集权 D.与元朝民族征服背景相关
2.有学者指出:“元代分省建置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该学者意在说明,元代行省制( )
A.打破山川形变划界原则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阻碍了区域间经济交流 D.不利于维护地方社会稳定
3.《大元大一统志》是忽必烈下令修纂的全国地理志书,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该志书修纂时,由各行省提供所辖郡邑的图志及各路府州县的沿革,并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这反映元朝( )
A.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
B.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发展
C.地理志修纂体例发生了根本变化
D.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4.元朝云南行省在少数民族众多而又情况复杂的云南红河地区,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备的行政组织机构,比较稳固地把红河地区统一在行省的管辖之下。同时又在部分民族地区创设了以族群部落为管理基础的特殊政区,如湖广行省十五安抚司。这体现出元朝时期( )
A.西南地区民族问题突出 B.有效地管控了民族地区
C.民族地区治理较为灵活机动 D.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5.金熙宗即位之后与宋议和,他坚持南宋必须称臣纳贡,这不仅改变了原来辽宋对等交往的格局,也改变了历史上由中原政权封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贡体系”的基本精神,被学者称作“倒过来的朝贡”。据此可知,金熙宗此举( )
A.彰显女真民族文化特色 B.深受儒家正统观念影响
C.追求与辽政治地位对等 D.导致南宋财政日益恶化
6.1144年,西夏仁宗皇帝下令在境内各县设立学校,大力倡导儒家教育,甚至在宫廷内设立“小学”,专门让宗室贵族中7-15岁的子弟全部入学。1146年3月,仁宗皇帝亲临太学祭奠孔子,并下令尊孔子为文宣帝。此举意在( )
A.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B.提升国家治理水平
C.推动民族交融进程 D.借鉴中原先进制度
7.《辽史·文学上》记载:“辽起松漠,太祖以兵经略方内,礼文之事固所未遑。及太宗入汴,取晋图书、礼器而北,然后制度渐以修举。至景、圣间,则科目聿兴,士有由下僚擢升侍从,骎骎崇儒之美”。这一变化( )
①原因是受到汉文化的影响 ②体现了民族平等与共同发展的原则
③为民族和谐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④反映了宋辽开始由对峙向和平转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辽初,契丹人曾自认为“番”,但辽兴宗以后宣称契丹为轩辕之后,承后晋统绪和德运,自称“中国”,标榜中华正统;金朝自熙宗以后也自认“中华”,多次讨论德运问题,斥南宋等政权为“夷狄”。这体现出( )
A.中原王朝与北方各族关系融洽 B.边疆与内地呈现一体化趋势
C.北方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增强 D.北方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
9.阅读下表。由此可推知,辽朝的科举制( )
辽太宗 在燕云十六州地区设科考试,专为汉人而设,无固定的科考时间规划
辽圣宗 开科取士每年一次,分诗赋、经义、法律三科,不允许契丹等北方部族人参加
A.继承了九品中正制的做法 B.完成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
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增强了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
10.辽朝中央官制有“北面”“南面”之分,北面官以契丹制度治理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用汉制治理汉人。在地方上,契丹等草原民族居住地实行部族制,按地域分成十部,设节度使管理;汉人和渤海人居住地设置州县。这一治理举措( )
A.强化了兵农合一的制度 B.拓展了农耕文明的范围
C.巩固了政权的社会基础 D.推动了羁縻政策的完善
11.辽朝契丹人认为自己直承汉唐谱系,“尽致周、秦、两汉、隋、唐文物之遗馀而居有之”;而后金人灭辽时宣扬:“契丹国主失道,民坠涂炭。”这些都旨在( )
A.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 B.彰显政权的正统性
C.适应民族交融的趋势 D.继承前代文化传统
12.宋金对峙期间,宋朝频繁地遣使大金。金朝扣留大量使团以逼迫这些文人名士为金朝政权服务。如南宋大臣宇文虚中在金为官十八年,金人李聿兴曾言“本朝并依唐制,衣服官制之类,皆是宇文相公共蔡太学并本朝十数人相与评议”。据此可知( )
A.金朝遵循了因俗而治的原则 B.南宋对金朝实行政治渗透
C.金朝学习效仿宋朝政治制度 D.南宋与金朝经济往来密切
13.图为同学总结的思维导图。画线的空白部分应为( )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A.因俗而治 习传夷风 天下一家
B.华夷同风 天下一家 习传夷风
C.天下一家 华夷同风 习传夷风
D.习传夷风 华夷同风 天下一家
14.153年金朝政府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后,积极开展了整修御河漕运水道的工作。从金世宗开始,政府多次尝试开凿通州(今北京东南)至京城之间的水运道路,其最值得称道的是漕河、金口河和闸河三项工程。金朝重视水运( )
A.保障了京师的粮食供应 B.促进民族交流交融
C.顺应经济重心南移趋势 D.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15.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因“私用过度”,诸宗室贵族将皇帝“扶下殿庭,杖二十毕”。后来金朝学习中原王朝的礼仪制度,到第四代皇帝海陵王时,情势逆反,皇帝动辄以“杖之”威胁群臣。这种变化说明( )
A.少数民族政权因为汉化而衰弱 B.汉族与女真族之间的和平交往
C.中原王朝的政治生态影响周边 D.契丹按照自己的理解改造政治
16.对于蒙古西征,长久以来,人们对此褒贬不一。法国学者麦撤认为:“蒙古人西征,将以前闭塞之路途,完全洞开,将各民族集聚一处……当时战争杀人,盈野盈城,似为人类惨祸,而不知实如空天霹雳,将几百年之酣睡懒病,自梦中警醒。”该学者认为蒙古西征( )
①促进了东西之间的交流 ②极大地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经济
③改变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④客观上推动了被征服地区的思想启蒙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7.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辽朝统治者采取因俗而治的策略,设置南北面官制度
B.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仿照汉字创制了西夏文
C.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又保留了女真民族的传统系统
D.成吉思汗采用猛安谋克制度,建立起蒙古汗国
18.元朝自1271年建国起到延祐二年(1315年),即从内部关上了那扇科考大门。但一部分读书人“乃更沉潜性命之学,手编诸经传注,汇秤先儒格言,其精义奥旨,融贯演绎”。据此可知,元朝停废科举( )
A.加速了自身政权的灭亡 B.旨在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C.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使程朱理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19.郊祀是天子祭天的重要典礼。元朝时,将郊祀中核心的三祭酒仪式,从中原传统的三祭酒,改为中原酒、西域葡萄酒﹑蒙古马奶酒各祭一爵。这一做法( )
A.促进了汉族对草原文明认同 B.延续了蒙古族传统习俗
C.彰显了元朝政治文化多元性 D.实现了华夏文化的重构
20.王恽上疏忽必烈:“伏见自古有天下之君,莫不首建国号,以明肇基之始……以堂堂数万里之区宇,垂六十年大号未建,何以威仰万方?”此后经过数月集议,忽必烈接受建议,取“大哉乾元”之意,定国号为大元。这表明当时( )
A.统治阶级注重政权正统性 B.汉人的支持是政权建立的关键
C.忽必烈积极推行汉化政策 D.蒙古人的统治具有原始民主性
21.从1276年,元朝政府历时50多年对大运河进行大规模的治理与修凿,南起杭州、北至京师全长三千余里的京杭大运河(图)贯通。元政府的做法
元朝大运河
A.强化了对地方行省管理 B.使长途海运航线得以开辟
C.出于南方财赋北运需要 D.旨在推动民族间交流交融
22.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即安排官员修撰全国性地理总志《元一统志》,命秘书监“(要)大集万方图志而一之,以表皇元疆理无外之大”。书成后又让人在该书序言中写道“我元四极之远,载籍之所未闻,振古之所未属者,莫不涣其群而混于一”。该地理志的修撰( )
A.奠定了中国疆域版图的基础 B.提高了元朝的基层治理能力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 D.服务于国家认同的现实需要
23.元朝的军队构成多样,形成了宿卫军和镇戍军两大系统。宿卫军主要负责戍卫京师;而镇戍军则分布于全国各地,负责地方的防御和治安。隶属行省的镇戍诸军,在平常的日常事务中归行省管理,但重要的调遣和防御任务仍受枢密院节制。这些措施( )
A.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加强 B.降低了地方割据的风险
C.增强了地方的军事力量 D.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
24.“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材料评述的古代地方制度( )
A.遵循了山川形便的原则 B.强化了专制皇权统治
C.推动了大一统国家发展 D.凸显了边疆治理水平
25.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三个王朝都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并对边疆实行有效的管理。以下属于元朝对边疆进行管理的机构是( )
①宣慰司 ②北庭都护府 ③理藩院 ④北庭都元帅府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6.元朝构建了遍布全国的驿道网络,沿途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食宿服务。同时,相隔一定距离设置急递铺,确保政府公文能够迅速而准确地传递至各地。以上措施意在( )
A.加强边疆军事防御以巩固统一 B.构建全面系统的交通体系
C.便利通信以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D.促进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
27.元代,政府规定在常规的乡试及会试中,蒙古、色目人试“经问”“场策”两场,汉人、南人则需另加试“古赋、诏浩、表章”。在试后发榜上,以“国人暨诸部”为右榜,以汉人、南人为左榜。无论对乡试中选者,还是对会试录用者,皆规定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占四分之一。元朝的这些规定( )
A.反映了民族融合趋势的弱化 B.体现了分而治之与因俗而治的结合
C.为民族矛盾激化埋下了隐患 D.表明科举入仕成为选官的主体形式
28.13世纪时,蒙古统治者对少数较早投附的汉族军阀、官僚家族有优待,视同“国人”,南方汉族大地主“无爵邑而有封君之贵,无印节而有官府之权”。而广大蒙古下层百姓,要为国家承担沉重的军役、赋税,不少人破产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阶层间流动逐渐加速 B.少数民族统治的社会基础扩大
C.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 D.民族交流交融的趋势显著增强
29.《元史·刑法志》记载:“诸蒙古人居官犯法论罪既定,必择蒙古官断之,行杖亦如之。诸四怯薛及诸王、驸马、蒙古、色目之人,犯奸盗诈伪,从大宗正府治之”,“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人,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该规定反映出元朝( )
A.因俗而治的合理性 B.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C.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D.阶级矛盾居于主导地位
30.中山府(河北定州),元代时属真定路,至正八年(1348年)立有一块石碑,碑上镌刻的《重建礼拜寺碑记》称:“回回之人遍天下,而此地尤多,朝夕亦不废礼。但府第之兑隅,有古刹寺一座。堂宇止三间,名为礼拜寺,乃教众朝夕拜天、祝延圣寿之所。”由此可以说明,当时( )
A.地方行政制度发生变革 B.地方政府重视宗教保护
C.政策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D.中外交流影响民族构成
二、材料题
31.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为了巩固统治,历代统治者设计出各种政治制度尽显治国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允许保留原有的奴隶制,允许在本地区或本民族内部有自主权,实行羁縻府州制度。羁縻府州的建署大多以各少数民族的部落为单位,不同于内地的以地理为划分,府州官不由朝廷派遣,多由其首领担任,实行世袭制。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这就构成了唐朝的“一国两制”。体现了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唐代还采取积极开发政策,如发展屯田和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刘统《唐代羁縻府州研究》
材料二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唐代边疆治理有何特点?产生了哪些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与唐朝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财政、军事控制的举措。
(3)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的积极影响。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对边疆的治理政策简表
时期 边疆治理
秦 “并一海内,以为郡县。”移民垦殖,加强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道(相当于县),对归顺的较大少数民族部落实行属国的管理形式
汉 汉承秦制,在边疆地区设立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和西域都护及大量的属国机构来管理北部、东北和西部少数民族
唐 唐代羁縻府州的数量远超过内地的正州,设立的安南、安西、北庭、安北、安东等都护府,构建了较为规范的藩属体系
元 行省下设土官或元帅府等管理的行政制度,实质就是在中央直接管理下的羁縻统治。流官与土官掺杂联合治理地方,赋役税收“比之内地”,完善边疆与内地的驿站系统,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管理
清前期 东北地区以郡县制管理当地的汉人,以八旗制度管理满族,以姓长制度管理当地少数民族,以盟旗制度管理东蒙古人民
——摘编自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体化——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
边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生活聚集的地区,能否把王朝国家的统治深入到边疆地区的关键,是处理好王朝国家与边疆各民族的关系。秦统一后的2000年间,不同王朝国家的边疆治理方略均以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和各民族生活的边疆区域的划分为前提,强调“守中”之地与边疆四夷的区分,重视对中心区域的治理,通过对中心区域的治理而影响边缘区域,强调“欲理外,先理内”“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实施教化,以华夏文化去影响边疆各民族的文化。
——摘编自周平《我国的边疆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古代边疆治理的认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辽朝设南、北面官,太祖将皇族分为近亲组成的南面与远亲组成的北面,并任命南、北府宰相。太宗令北面官穿契丹服装。南面官着汉式服装。南、北面并非严格按地理划分,北面官掌治契丹与诣部,不管他们生活在哪里;南面官掌治汉人。世宗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南面包括汉人与渤海人居住的南部和东部地区,北面为契丹及其属部居住的地区。北面官本质上是部落领袖的私人扈从,南面官相比更加成熟,模仿了唐和五代的官制。
——摘编自《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材料二 西夏职官建置,大多效仿宋朝。朝贺礼仪,杂用唐、宋制度。李元昊仿宋里置书令,设十六司,官制渐备。毅宗李谅祚设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
书学士等官,增设昂聂、昂星、谟个、阿泥等本族官号。
——摘编自《宋史·夏国传》等
材料三 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至熙宗颁新官制及换官格,除拜内外官,始定勤封食邑入衔。而后其制定。然大率皆循辽、宋之旧。
——《金史·百官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辽代职官制度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辽夏金职官制度的共同特点及其意义。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可知元朝行省的机构设置是为了防范和控制一些地方的民族反抗,元朝统治者为防止地方权重,任用少数民族掌握地方军权,这主要是受其异族统治的影响,D项正确;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A项;题干并未强调元朝统治下的民族差异,排除B项;题干信息并未强调行省制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材料“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体现的是该学者认为元朝的行省制使地方天险尽失,面对农民起义,不利于维护地方社会稳定,D项正确;行省制推行犬牙交错原则,虽然打破山川形变划界原则,但是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行省制虽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是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地方之间的经济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 可知元朝意图通过修撰全国性的地理志来树立正统地位,为全国统治秩序寻求合法性,A项正确;材料只提及了西域地区,不能代表全部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而且“全面“的说法存在绝对化的错误,排除B项;材料并未具体说明修撰体例的变化,只是强调地理志的范围更广,局部采用了外来制图技术,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通过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在云南地区建立行省,同时又在部分民族地区创设了以族群部落为管理基础的特殊政区,这体现出元朝时期民族地区治理较为灵活机动,C项正确;材料体现出元朝时期民族地区治理较为灵活机动,未涉及西南地区民族问题,排除A项;材料体现出元朝时期民族地区治理较为灵活机动,是否有效地管控了民族地区,材料依据不足,无法确定,排除B项;材料体现出元朝时期民族地区治理较为灵活机动,未体现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向,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金熙宗即位之后与宋议和,他坚持南宋必须称臣纳贡”“不仅改变了原来辽宋对等交往的格局,也改变了历史上由中原政权封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贡体系’的基本精神”并结合所学可知,金的统治者灭亡辽政权之后,依据继承辽政权之正统的理论和思想,而自称“正统”,到了金熙宗时期,又不以继承属于夷狄的辽政权的半壁江山的“正统”,重新塑造金政权的“中国正统”形象,受到了儒家正统观念的影响,B项正确;“正统”思想并不是女真文化特色,受到了中原文化影响,排除A项;根据“他坚持南宋必须称臣纳贡,这不仅改变了原来辽宋对等交往的格局”可知,以往辽宋交往对等,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南宋财政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材料提供的信息为公元1144年西夏仁宗皇帝下令兴办学校发展儒学教育并祭奠孔子,西夏属于少数民族政权,它大力倡导儒家教育并尊孔子为文宣帝,体现了对中原文化和制度的借鉴,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D项正确;儒学独尊的地位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确立,西夏仁宗皇帝的举措并非是要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排除A项;西夏仁宗皇帝设立学校、倡导儒家教育、在宫廷内设立“小学”等措施,并没有上升到提升国家治理水平的高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明确提及民族交融的相关内容,而且推动民族交融是措施也不是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本题为组合类单项选择题。时空范围为辽朝(中国)。材料中辽朝社会大量吸收儒家文化因素,彰显了儒家文化在辽朝社会传播的广泛与深入,体现了辽朝贵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辽朝统治者的身体力行为儒家文化在辽朝的发展、传播与认同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因此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族平等与共同发展,因此②不符合题意,结束宋辽对峙状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因此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的中国。材料中辽政权和金政权都自称“中国”“中华”,宣称自己继承中原卫朝德运,表明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华夏认同增强,C项正确;当时中原王朝和北方各族间战争时有发生,A项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与史实,排除;辽、金属于少数民族政权,不属于宋朝边疆,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民族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廖朝时期。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辽朝时期效仿汉族政权实行科举制,并且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逐渐成为定制,这就增强了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D项正确;辽朝效仿汉族政权实行科举制,没有继承九品中正制,排除A项;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并没有没有完成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排除B项;辽朝科举制的实行主要是有利于增强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和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辽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辽代建立了“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治理体系,在中枢官制上分为北面官和南面官两套系统;在地方官制上,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用部族制,汉人区域则采取唐朝时的州县制。由此可见,辽朝统治者考虑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差异,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从而维护辽的统治,C项正确;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属于强化兵农合一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农耕文明的范围得到拓展的结论,排除B项;“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辽朝契丹人认为自己直承汉唐谱系”“契丹国主失道,民坠涂炭”可知,辽金时期的统治者均在宣扬对汉唐统治的继承及天道,主要是为了彰显政权的正统性,B项正确;材料与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宣扬自身统治的合法性,非适应民族交融的趋势,排除C项;材料与继承前代文化传统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金时期(中国)。据材料“金朝扣留大量使团以逼迫这些文人名士为金朝政权服务……“本朝并依唐制,衣服官制之类,皆是宇文相公共蔡太学并本朝十数人相与评议’”及所学知识可知,在宋金交往过程中,金朝扣留了汉族文人名士为政治服务,并学习中原政权的政治制度,反映了金朝学习效仿宋朝的政治制度,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金朝学习宋朝政治制度,没有涉及金朝的“因俗而治”,排除A项;材料中被金朝留下的文人名士是被逼迫扣留的,并非宋朝对金朝的渗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金朝与宋朝的政治往来,没有涉及经济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面官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征,猛安谋克是女真民族的管理制度,是习传夷风的表现,行省制度的实行,使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天下一家,正确答案应为因俗而治、习传夷风和天下一家,A项正确;南北面官制度体现的是因俗而治,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金朝将都城迁到燕京之后,“整修御河漕运水道”,并且“尝试开凿通州(今北京东南)至京城之间的水运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漕运主要是往都城运送粮食,而金朝重视水运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保障都城的粮食供应,A项正确;整修漕运水道与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金朝尝试开通的水运道路在北京周边,没有体现南方经济发展,不能反映顺应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排除C项;金朝整修漕运水道主要是为了保障京师粮食供应,与商品经济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金太宗完颜吴乞买‘私用过度’,诸勋贵大臣将皇帝‘扶下殿庭,杖二十毕’。”“到第四代皇帝海陵王时,情势逆反,皇帝动辄以‘杖之’威胁群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初曾发生过大臣打皇帝屁股的事情,后金朝吸收宋制,为了加强皇权,皇帝对大臣用杖刑,可见中原王朝的专制集权制度影响周边少数民族政权,C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少数民族政权是否因“汉化”而“衰落”,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金朝政治制度的变化,而非民族交往情况,排除B项;金朝是女真人而非契丹人建立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元朝(中国)。依据材料,蒙古人西征,将以前闭塞之路途,完全洞开,将各民族集聚一处,同时杀人盈野盈城,但也警醒了世界,由此可以得出,蒙古人的西征一方面促进了地区之间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交流,警醒了被征服地区,但同时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破坏了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据结论可知①②④正确,C项正确;③错在改变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该内容,排除A、B、D项。故本题选C项。
1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辽夏金元时期。据所学可知,猛安谋克制度是金朝的,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辽朝统治者采取因俗而治的策略,设置南北面官制度,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仿照汉字创制了西夏文,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又保留了女真民族的传统系统,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8.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71--131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乃更沉潜性命之学,手编诸经传注,汇秤先儒格言,其精义奥旨,融贯演绎”概括得出结论是:元初科举制的废除,让一部分读书人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程朱理学的学习和研究之中,从而使程朱理学在元初得到进一步发展,D项正确;元朝政权覆灭的深层次原因是元朝后期统治阶级的腐败堕落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排除A项;元朝停废科举的目的并非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排除B项;行省制度与停废科举没有关联,排除C项。故选D项。
1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元朝郊祀用酒制度,是对中原礼制的继承和蒙汉文化的融合,彰显了元朝政治文化的多元性,C项正确。“促进了汉族对草原文明认同”是对题干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A项;“延续了蒙古族传统习俗”说法明显错误,郊祀是中原王朝的传统制度,排除B项;“实现了华夏文化的重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2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元朝时期。根据材料“莫不首建国号,以明肇基之始”“何以威仰万方”及所学可知,忽必烈学习中原统治者的做法,建立年号,取正统理论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之义,改蒙古国号为“大元”,意在体现其统治的正统性,巩固其统治,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汉人的支持是政权建立的关键,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忽必烈积极推行汉化政策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大臣“集议”并不是原始民主,秦朝就有类似的“朝议”,排除D项。故选A项。
21.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并用来运送南方的财赋和粮食,因此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将南方的财赋北运,C项正确;行省制的确立强化了对地方行省管理,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京杭大运河,并未涉及长途海运航线的开辟,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与民族交流交融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建立后,即着手修撰全国性地理志,并在该志中着重强调元朝的大一统局面,这有利于强化各地区对元政权的认同,D项正确;清朝前期奠定了中国疆域版图的基础,排除A项;元朝中央政府编撰地理书籍与基层治理能力无关,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元朝治理边疆的具体效果,排除C项。故选D项。
2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朝的镇戍军在重要的调遣和防御任务中,仍受枢密院节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地方管理的加强,未体现加强皇权,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增强地方的军事力量,排除C项;行省不属于边疆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
24.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元统一全国后,设中书省及十个行中书省,尽废唐宋区制,一反汉晋唐宋以自然区划疆之所为,实为古代大行政区划的一大改变。元之划省,其用意在于控制地方,不使某一大行政区完全掌握整一形胜之地以据险而成割据,这一变化推动了大一统国家的发展,C项正确;行省划分采用犬牙交错原则,排除A项;材料涉及元朝行省制,关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体现专制皇权得到强化,排除B项;行省并非都设在边疆,且在元朝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
25.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属于元朝对边疆进行管理的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理,①④正确,C项正确;北庭都护府是唐朝时期设立的管辖天山北路的军政机构,②错误,排除AD项;理藩院是清朝时期设立的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③错误,排除B项。故选C项。
2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并设置急递铺,确保政府公文能够迅速而准确地传递至各地,其目的是便利通信以提升政府行政效率,C项正确;元朝的驿道网络遍布全国,并不单单是边疆,且材料中没有军事防御方面信息,排除A项;构建全面系统的交通体系是表象,不是其目的,排除B项;促进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是这一措施客观上的影响,并非其主观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27.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应试程式和内容上,汉人和南人不仅在考试场次上要较前者多试一场,而且在具体要求上也要较前者高的多。古代行文书写是先右后左,所以右榜为上,左榜为下,右榜为贵,左榜为贱。在名额录取上,蒙古、色目人所占比例大于汉人、南人。汉人、南人是元朝人口的主体,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四,参加科试者也远在蒙古、色目人之上,因此,在名额录取上,蒙古、色目人所占比例大于汉人、南人。元代科举规模的狭小以及在录用上对汉人、南人的种种限制,使汉族知识分子由科举入仕的机遇变得极小,从而使其积极的进取精神受到严重抑制,这也是元代文化迟滞发展乃至倒退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元代科试本身对不同民族的宽严要求悬殊,反过来又加深了汉族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元朝政策的不满,从而也使业已存在的各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和激化,C项正确;元朝的这些规定为民族矛盾激化埋下了隐患,A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项;元朝的这些规定为民族矛盾激化埋下了隐患,“因俗而治”材料并未反映,排除B项;元朝的这些规定为民族矛盾激化埋下了隐患,仅从材料无法判定D项,排除D项。故选C项。
2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的元朝(中国)。依据材料可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时,蒙古统治者上层与汉族上层分子勾结,共同压迫下层百姓,所以材料中学者意在强调当时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C项正确;材料没有社会阶层间流动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少数民族统治的社会基础扩大,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蒙古统治者对待汉族军阀、官僚、大地主与蒙古下层百姓的不同态度,并不是民族交流交融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
2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元朝司法制度,蒙古官员犯罪由蒙古法官审判,蒙古贵族和色目人犯法由大宗正府审理,蒙古人与汉人发生争端,偏袒蒙古人,压迫汉人,这反映出元朝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C项正确。元朝因俗而治是合理的,但司法不公是不合理的,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出在“四等人制”下,蒙古人和色目人有政治特权,并不能反映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只是说明民族矛盾尖锐,排除B、D项。故选C项。
3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元朝时期。根据材料“回回之人遍天下,而此地尤多,朝夕亦不废礼。但府第之兑隅,有古刹寺一座。堂宇止三间,名为礼拜寺,乃教众朝夕拜天、祝延圣寿之所”及所学可知,元朝时期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体现了中外交流对民族构成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行省制的相关信息,体现不出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保护宗教的相关政策,而是体现了中外交流影响民族构成,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社会矛盾尖锐的相关信息,而是体现了元朝时期新民族形成的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
31.(1)特点:“羁縻”(或羁縻制度;唐代“一国两制”;开明包容政策);
积极作用:加强对西北边疆的治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社会进步;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文化交流和自然融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不同:唐代—设置节度使;宋代—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
措施: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3)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唐代边疆治理的特点根据“在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允许保留原有的奴隶制,允许在本地区或本民族内部有自主权,实行羁縻府州制度”得出是实行羁縻。积极作用根据“体现了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唐代还采取积极开发政策,如发展屯田和互市贸易等”并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加强对西北边疆的治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社会进步;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文化交流和自然融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宋朝与唐朝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不同之处根据“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可知,唐朝设立节度使,宋代厉行中央集权,实行强干弱枝。北宋加强对地方财政、军事控制的举措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根据“ 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行省制的积极影响主要是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32.(1)特点:治理方式灵活多样;边疆治理政策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重视运用经济、文化等手段加强边疆对华夏文明的认同;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互为补充(元以前因俗而治的特征突出,元以后一体化趋势更为明显;或者答因俗而治也行);强化中央集权等。(任答四点得8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2)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民族融合;推动了边疆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丰富了国家治理模式。
认识:要注重边疆开发和建设;要妥善处理民族关系;边疆政策的正确与否,不仅直接影响一个朝代的兴衰存亡,而且对于作为整体的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开明友善的民族关系政策,对古代边疆的有效治理,可大大减少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隔阂,增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边疆治理要注意结合地区历史文化传统,因地制宜;注意创新国家治理方式等。
【详解】(1)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并一海内,以为郡县”“移民垦殖”“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道(相当于县),对归顺的较大少数民族部落实行属国的管理形式”“在边疆地区设立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和西域都护及大量的属国机构”“设立的安南、安西、北庭、安北、安东等都护府,构建了较为规范的藩属体系”“行省下设土官或元帅府等管理的行政制度”“东北地区以郡县制管理当地的汉人,以八旗制度管理满族,以姓长制度管理当地少数民族,以盟旗制度管理东蒙古人民”等信息可知,治理方式灵活多样;重视运用经济、文化等手段加强边疆对华夏文明的认同;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互为补充(元以前因俗而治的特征突出,元以后一体化趋势更为明显;或者答因俗而治也行);根据材料“汉承秦制”“并一海内,以为郡县”“东北地区以郡县制管理当地的汉人”等信息可知,边疆治理政策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根据材料“并一海内,以为郡县”“行省下设土官或元帅府等管理的行政制度,实质就是在中央直接管理下的羁縻统治”“完善边疆与内地的驿站系统,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管理”“东北地区以郡县制管理当地的汉人,以八旗制度管理满族,以姓长制度管理当地少数民族,以盟旗制度管理东蒙古人民”等信息可知,强化中央集权等。
(2)本题是影响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意义:根据材料“移民垦殖,加强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可知,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民族融合;根据材料“流官与土官掺杂联合治理地方,赋役税收‘比之内地’,完善边疆与内地的驿站系统,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管理”可知,推动了边疆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根据材料“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道(相当于县),对归顺的较大少数民族部落实行属国的管理形式”“在边疆地区设立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和西域都护及大量的属国机构来管理北部、东北和西部少数民族”“设立的安南、安西、北庭、安北、安东等都护府,构建了较为规范的藩属体系”“行省下设土官或元帅府等管理的行政制度,实质就是在中央直接管理下的羁縻统治”“东北地区以郡县制管理当地的汉人,以八旗制度管理满族,以姓长制度管理当地少数民族,以盟旗制度管理东蒙古人民”可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丰富了国家治理模式。 认识: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王朝对边疆的治理政策简表”“边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生活聚集的地区,能否把王朝国家的统治深入到边疆地区的关键,是处理好王朝国家与边疆各民族的关系”和所学知识,可从要注重边疆开发和建设;要妥善处理民族关系;边疆政策的正确与否,不仅直接影响一个朝代的兴衰存亡,而且对于作为整体的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开明友善的民族关系政策,对古代边疆的有效治理,可大大减少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隔阂,增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边疆治理要注意结合地区历史文化传统,因地制宜;注意创新国家治理方式等方面分析。
33.(1)发展历程:辽太祖南北面官按照血缘关系远近划分管理;辽太宗时期,非严格按照地理位置划分;辽世宗时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
(2)共同特点:双轨制,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保持民族特色;借鉴汉制,强化君主权威。
意义: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族的先进文明,巩固政治统治;推动了辽政权的封建化进程;适应了南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促进了民族交融;根据具体国情调整统治政策,进行制度创新,为之后的少数民族统治提供了经验,也对后世的治理提供了借鉴。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辽朝时期的中国。发展历程:根据材料“太祖将皇族分为近亲组成的南面与远亲组成的北面,并任命南、北府宰相。”得出辽太祖南北面官按照血缘关系远近划分管理;根据材料“太宗令北面官穿契丹服装。南面官着汉式服装。南、北面并非严格按地理划分”得出辽太宗时期,非严格按照地理位置划分;根据材料“世宗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得出辽世宗时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辽夏金时期的中国。共同特点:根据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结合材料而“西夏职官建置,大多效仿宋朝。朝贺礼仪,杂用唐、宋制度。”材料三“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然大率皆循辽、宋之旧。”可知双轨制,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保持民族特色;借鉴汉制,强化君主权威。
意义:根据所学,从巩固统治、民族交融交流、封建化进程、对后世等几个方面回答。如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族的先进文明,巩固政治统治;推动了辽政权的封建化进程;适应了南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促进了民族交融;根据具体国情调整统治政策,进行制度创新,为之后的少数民族统治提供了经验,也对后世的治理提供了借鉴。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