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题人 历史组
审核人 历史组
一、选择题
1.元代“元贞二年,始定征江南夏税之制,夏税则输以木棉布绢丝棉等物”。政府在江南各地,“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元贞二年,诏各处孤老,凡遇宽恩,人给布帛各一”。这说明当时( )
A.南北农业发展趋向平衡 B.南方棉花种植较为普遍
C.南方农民赋税较为沉重 D.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高
2.魏晋隋唐,请人撰墓志铭要支付润笔,以表谢意,冀其美言,时人谓之“谀墓”。此风延至宋朝,不过已能以义坚辞,名家也不轻易为人撰墓志铭。这一风气的转变主要缘于( )
A.商品经济的推动 B.市民阶层的崛起
C.儒学思潮的影响 D.文官政治的成熟
3.北宋时期,二程(程颢、程颐)从天理的高度,具体地阐述了家庭中父子、夫妇、兄弟姐妹之间的至亲人伦关系,提出“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夫妇,人伦之本,故当先正”“夫妇之道,不可不长久”“女正则家道正”等主张。这些主张( )
A.力图重构儒家信仰体系 B.背离了先秦儒学伦理观
C.蕴含着知行合一的理念 D.促进了男女地位的平等
4.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公卿各保其家,忠义岂有不立 忠义既立,朝廷之本岂有不固 则事无不治。”这表明张载主张( )
A.建立世族制度 B.重视世俗社会教化
C.推崇道德理性 D.运用宗法治理社会
5.南宋前期,朝廷多次下诏劝民种麦,如1180年,孝宗“复诏两浙、江、淮、湖南、京西路帅、漕臣督守令劝民种麦,务要增广。”朝廷推行这一政策意在( )
A.满足南迁北民的粮食需求 B.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C.改变南方落后的耕作技术 D.促进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
6.宋代,胆水炼铜法大规模地使用于生产;炉甘石配制黄铜的技术、砂型铸造都开始见于记载;花纹钢技术、锣钹类高锡青铜的热加工技术都有了发展。这说明,宋代( )
A.煤作为燃料被大量使用 B.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
C.国家对社会控制的松弛 D.政府重视手工业生产
7.宋朝时期,政府颁布《盗耕种法》对盗耕种和盗收割他人田地者加以严惩。但针对业主主动抛荒的逃田,政府立法规定“逃户亦限半年……限外不归……除坟茔外,充为永业”,而盗耕种逃田者“免税三年,三年之后为世业”。这可用于说明宋朝( )
A.严格保护个人权益 B.司法过程灵活务实
C.政府缺乏契约精神 D.产权流转渠道多样
8.北宋学者沈括通过研读唐诗注意到,唐朝人写过不少“富贵诗”,描写当时的“奉养器服之盛”,即奢华生活。在沈括看来,这些描写“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这从侧面表明( )
A.宋代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B.沈括的文学造诣超过科技
C.唐诗关注社会生活的发展 D.唐朝门阀士族的生活奢华
9.1284年,元朝政府下令禁止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犯者籍没一半家产,但这一禁令收效甚微。1293年不再禁止权势之家“人蕃为贾”,而是约束不法行为,“依着百姓每(们)的体例,与抽分者”。此后权势之家出海为贾现象增多,这反映出元朝( )
A.征税加剧社会贫富分化 B.贵族势力扩张威胁专制皇权
C.法律调整缓和阶级矛盾 D.海外贸易繁荣推动政策变革
10.北宋东京的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南宋临安的夜市“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由此可见,当时( )
A.商品交易时间限制开始取消 B.商品经济出现繁荣局面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政府控制 D.市镇经济呈专业化趋势
11.南宋初年,由于养蚕顿盛,桑叶提价数倍,刺激了民间种桑,太湖流域出现了许多种桑大户。当时放弃育种工序,直接从市场上购买现成的蚕种的,就是“丝户”,而专营蚕种者,则成为“蚕种户”。这可用以佐证当时太湖流域( )
A.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增强 B.耕织分离的倾向加强
C.商业市场分工逐渐趋于细化 D.生产集约化程度降低
12.北宋时,市镇的监镇官主要负责商税、酒税的征收,兼领烟火公事,“其余婚田词诉并不得受理”。到南宋时,监镇官“系在文武京官以上,及许断杖罪以下公事。”这一变化,折射出当时( )
A.政府加强了对市镇的直接管理 B.市镇社会趋于复杂化和城市化
C.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D.市镇管理更加精细化和规范化
13.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尝令海船自扬子江逆流而上,至江东宁国、池、饶、建康等处运粮,然航道险阻,“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一带)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这说明,元代( )
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
C.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 D.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
14.下列历史现象反映了宋元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有( )
①大运河的开通 ②“苏湖熟,天下足”谚语出现
③元朝开通海运 ④元朝对隋唐的大运河进行取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南宋诗人陆游说: “范仲淹起于吴,欧阳修起于楚,蔡襄起于闽,杜衍起于会稽,余靖起于岭南,皆为一时名臣。及绍圣、崇宁间,取南人更多,而北方士大夫有沉抑之叹。”这说明宋代( )
A.经济发展带动文化进步 B.出现经济重心南移趋势
C.科举制阻碍了士人进取 D.户口分布呈现南多北少
16.唐宋以前,岭南民众“贵稻轻麦”,以麦为“恶食”;至两宋,随着大批移民涌入,吃麦食的习惯遍及广南诸路,带动了岭南本地小麦需求的激增,“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这一现象( )
A.改变了南北饮食结构 B.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政权
C.促进了民族文化交融 D.体现了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7.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苏州南行,进入杭嘉湖平原,用“商业繁盛”、居民“皆良商贾与良工匠”和“恃工商为活”之类的字句表达了沿途所见城镇的观感。这可用于说明元代( )
A.行省制有利于巩固统一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兴起 D.江南市镇经济的发展
18.宋朝出现女性晚婚现象,平民女性晚婚的常见原因是“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而中上层女性晚婚除经济因素外,还在于当时追求“以时嫁为士人妻”,女性“慎于择婿”。这反映宋朝( )
A.经济发展带来不良风气 B.政府放宽对民间的限制
C.政治经济发生重大变化 D.民众自我意识有所觉醒
19.《中华文化史》中指出:宋代既有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也有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这反映出宋代( )
A.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理学已成为官方统治思想
C.家族门第观念淡化 D.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
20.据统计,宋朝后妃半数以上选自平民之家,余者又有近半数出自中小官僚,与唐朝显著不同。一般社会成员的婚姻观念或贵进士,或求资财,至于族望门第云云,早已非世俗所重。上述变化说明宋代( )
A.社会等级制度逐步瓦解 B.门第观念的淡化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
21.宋朝政府多次下达诏令禁止庶民僭越舆服之制,但是收效甚微,“庶民之家,必衣重锦,厚绫罗縠之衣,名状百出”。靠酿酒发家致富的乡村土豪也“女髻银钗满,童袍毳氎鲜”。甚至有民庶妻妾故意“冠帔珠翠,僭拟贵族”。这种现象( )
A.源于宋朝社会经济的明显发展 B.说明朝廷失去了对社会的控制
C.得益于王安石变法的深入推进 D.反映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颠覆
22.下表所示是二程与朱熹对天理和人性关系认识的言论。他们的言论( )
二程 “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何异矣”“万物皆只是一天理”
朱熹 “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同得天地之气以为形”,人、物之不同者在于“独人于其间得形气之正,而能有以全其性”
A.论证了格物致知的修养方式 B.阐明了以人性为学说核心
C.反映了程朱理学的内在矛盾 D.强调了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23.宋人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当作社会衰败的主要原因;石介和范祖禹的同名著作《唐鉴》将“礼义廉耻”四字,作为“国之四维”。由此可见,欧阳修、石介等主张( )
A.复兴儒学以维护秩序 B.弘扬礼教以重建史学
C.挑战佛道以确立理学 D.借史讽今以端正君心
24.婺州浦江县(今属浙江)的“义门郑氏”(累世同居不分财的大家族被朝廷旌表为“义门”),先后被列入《宋史》《元史》《明史》的“孝友传”或“孝义传”;元末农民起义军攻占浦江时,相互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这一现象表明( )
A.乡约逐渐与法律合流并更具约束力 B.元朝的民族差别对待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C.世家大族的行为影响民众价值取向 D.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并逐渐向民间渗透
25.北宋初年,人们主要通过手抄方式传播书籍。至北宋中叶,则“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苏轼感慨说,学者获得书籍“多且易致如此”。这一材料可以说明( )
A.“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B.印刷术有助于文化传播
C.程朱理学受到了官方尊崇 D.古典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繁荣
26.宋元时期,书会最初是门第卑微的平家子弟聚在一起学习应举的读书场所。随着与民间伎艺接触频繁,他们逐渐帮助民间艺人编写说唱演出脚本,甚至是自己登台表演。书会逐渐成为民间曲艺创作队伍的统称。书会的演变表明了( )
A.科举制度的完善 B.门第观念的流行
C.世俗文艺的发展 D.戏曲艺术的成熟
27.西汉氾胜之汇录的《氾胜之书》,记述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宋代陈旉的《农书》,记述了土壤所宜以及积肥、施肥等提高地力的技术;元代王祯的《农书》,记述了大量农业工具。这些著作( )
A.植根于传统农业的发展 B.得益于抑商政策的推行
C.体现了生产效率的提升 D.旨在改进农业耕作工具
28.王国维曾指出元杂剧的发展可分为三期。首先是窝阔台取中原到至元(忽必烈)一统,此时“作者为最盛,其著作存者亦多”;其次是至元到至顺(元文帝)时期,此时作者“殆无足观,而剧存者亦罕”;在最后的至正年间(元顺帝),则“存者更罕”“去蒙古时代之剧远矣”。元杂剧的这一变化( )
A.表明游牧文明对农耕社会冲击的加剧 B.与国家治理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
C.源于商品经济衰退加速文学形式转型 D.折射出政府文化专制进一步加强
29.辽初统治者在接纳汉语后创制了本民族文字,设翰林学士执掌汉文诏令起草,设“林牙”一职从事契丹语文书撰写,以“通事”为代表的双语者在两种官方语言文字之间切换。这一体制也为女真、蒙古、满洲统治者部分承袭。这些举措( )
A.有利于少数民族封建化 B.适应了南北分治的需要
C.促进了语言文字多元化 D.实现了区域交流的顺畅
30.下图是元代刻本《百家姓》的首页,为方便汉族人学习八思巴字而编撰。其中左侧是八思巴字与汉字的对照,右侧是汉文序言。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
①八思巴字是由汉字改制而形成 ②体现了元朝对汉族士人的吸纳
③是民族间文化交流的典型例证 ④反映了理学成为科举考试内容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材料题
31.[唐宋变革]
材料一 唐宋城市变革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城市在空间格局和制度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下表)。
唐坊市制 宋街市制
城市空间形态 封闭 开放
坊与市的关系 坊、市严格分离 商、住逐渐融合
市的经营特点 封闭独立,官设官管 自由设市,无官员监督
市的经营时间 白天规定时间经营 出现夜市
市的经营业态 200佘种 400余种
街道的功能 交通 交通、市民生活场所
肆的临街面特点 无侵街装饰物 伞棚、招呢、权子、彩楼欢门等装饰物出现
材料二 郑樵在总结唐宋之际婚姻观念的历史变迁时说,唐以前“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宋代门阀世族政治的消亡反映在人们的婚俗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士庶不婚的陈规被打破,婚姻重科举进士,婚姻论财等社会现象在宋代普遍出现,特别是世人嫁娶尤重钱财成为一时之尚,宋代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族、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芸《宋代商人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宋朝城市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婚姻观的不同,并分别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经济发展有别于以往朝代的最重要标志是商品经济的极大发展,农产品的大量商品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宋史·食货志》中记载的商品中,有大量的农副产品,如:茶、谷、麦、菽……其中的粮食、布帛、茶叶等市场流通量很大,更是市场上的大宗商品。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处于重要农产品产地或交通要道中心的草市不断发展扩张,四乡农民和外地工商业者纷纷迁入,成为脱离或半脱离农业生产的非农业人口,许多草市转变为市镇,市镇中有固定的贸易场所……越来越多的农民主要致力于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兼做小手工业者、小商贩、小雇工,“耕织之民,以力不足,或入于工商”之类的记载屡见不鲜。大批农民参与到商品经济活动中,使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村经济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也使宋代商品经济在一个更广泛更坚实的基础上迅猛发展。
——摘编自高立迎《试析宋代农村经济的商品化》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农村经济商品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农村经济商品化的原因。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之后,治经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愈走愈窄,从而严重地阻碍了儒学的发展。自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获得了大发展,在意识形态上大有取代儒学之势。进入宋代,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不断。大规模的边境冲突也时有发生,一些儒家学者想从儒学经典中去寻找挽救社会危机的思想武器。同时,这一时代,广大平民有机会加入读书人的行列,他们由于出身贫苦,没有旧的经学传统的束缚,所以易于建立新的儒学体系。在这种形势下,自北宋中期起,儒学发展出了新学派——理学,它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在内的理论体系。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将思想“归于统一”的主要举措,并说明其产生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理学形成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程朱理学的核心主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儒学发展的认识。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夏税则输以木棉布绢丝棉等物”“岁输木棉十万匹”可知元朝时,江南地区赋税征收的重要项目是棉布。结合所学。赋税征收的内容与当地的出产有关,在江南征收棉布,反映江南地区棉花种植的扩大和棉纺织的发展。棉花种植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北方农业发展相关信息,且元朝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南方农业发展水平明显超过北方,而非趋向平衡,排除A项;赋税是否沉重主要看征税的额度标准,材料仅提及“岁输木棉十万匹”,也即征收棉布的总额,看不出每一家每一户的负担,不能得出赋税较为沉重,排除C项;棉花仅是经济作物的一种,不能代表所有经济作物的情况。且材料仅提及用棉布交税,未提及到市场上出售棉花棉布,不能体现商品化,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隋唐到宋朝(中国)。根据材料“此风延至宋朝,不过已能以义坚辞,名家也不轻易为人撰墓志铭”可知,宋代儒学经过改造,理学兴起,在义利观上更加强调义,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因此出现以义坚辞现象,C项正确;宋代商品经济虽然发达,但是不是这一风气转变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市民阶层崛起和名家不轻易为人撰写墓志铭没有关系,排除B项;文官政治主要涉及政府官员,和名家也不轻易为人撰墓志铭没有必然联系,这些名家不一定全部是文官,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材料信息显示,二程(程颢、程颐)从天理的高度,具体地阐述了家庭中父子、夫妇、兄弟姐妹之间的至亲人伦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主张面对儒学面临的危机,力图重构儒家信仰体系,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主张并没有背离先秦儒学的伦理观,排除B项;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理念,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并不相符,理学的主张加剧了男女不平等,而不是促进男女地位平等,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北宋中国。据材料可知,魏晋隋唐以来,人们的血缘关系松弛,以致血缘宗亲观念淡薄,造成世风日下,人心涣漓。为了解决地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至亲相残的激烈冲突,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张载力倡重建宗法制,“立宗子法”。他强调宗法制能“敬宗收族”,强化伦常观念,培养人们的封建道德意识,“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只有家族稳固了,才能谈得上国家的稳固,所以宗法制通过维系家族组织,又对稳固封建统治起了积极作用,D项正确;世族制度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制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运用宗法管理社会,不是重视世俗社会的教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运用宗法管理社会,而非道德理性,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北方人大量南下,而南方盛产水稻,小麦较少,为了满足南迁的人民对小麦的需要,政府鼓励种植小麦,反映了北民南迁影响作物种植,A项正确;朝廷此举主要是为了满足北民南迁的粮食需求,并非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排除B项;劝民种植小麦无法提高耕作技术,排除C项;劝民种麦的主观目的是满足粮食需求,客观上有利于南北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胆水炼铜法大规模地使用于生产;……花纹钢技术、锣钹类高锡青铜的热加工技术都有了发展”可知,题干反映出宋代的金属冶炼技艺较为高超,出现了一些此前并未记载的冶炼技术,B项正确;北宋时期已出现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材料未涉及煤被大量使用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社会控制松弛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政府对手工业发展的态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材料中提到的《盗耕种法》对盗耕种和盗收割他人田地者进行了严惩,这体现了宋朝政府对个人财产权的保护。然而,对于业主主动抛荒的逃田,政府的立法规定则显示了一种灵活务实的态度。政府并没有强制要求逃田的业主返回耕种,而是在一定期限后,允许盗耕种逃田者免税三年,并在三年后将其作为世业,这体现了政府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的灵活性和务实性,B项正确;“严格保护个人权益”主要体现“政府颁布《盗耕种法》对盗耕种和盗收割他人田地者加以严惩”这部分材料,排除A项;“政府缺乏契约精神”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显示了产权流转的一种方式,但这并不是题目的主要考点,而且这种流转方式是在特定情况下(逃田)才出现的,不能全面代表宋朝的产权流转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沈括认为唐朝“富贵诗”描写的奢华生活不值一提,在他看来宋代的富贵人家已经很是平常了,这从侧面说明宋代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沈括在科技方面的造诣,无法对其文学和科技造诣进行对比,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宋朝相比唐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唐诗关注社会生活的发展”不符合材料这一主旨,排除C项;唐朝士族门阀已经衰落,且材料中未涉及到唐朝的门阀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统一初年,元朝政府不允许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一一但是由于 宋朝时海上贸易已经非常繁荣,而且利润丰厚一一禁令成效甚微一一元朝政府也发现对外海外贸易有利可图,所以放宽禁令,允许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同时约束不法行为,打击垄断,并要求权贵海外贸易所得应当与百姓抽成,发挥政府控制社会平衡的宏观调控作用,这说明海外贸易的繁荣与利润丰厚激励与推动元朝统治者改变原有政策,推进海外贸易合法化,D项正确;材料重点谈及元朝对于海外贸易的态度的变化,“与抽成”是元朝政府为了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的举措,与A选项说法相悖,排除A项;不能将权势之家理解为贵族, 而且元朝政府改革并不是权贵要求的,而是应对开放的利润趋势与大趋势,排除B项; 封建社会的对立阶级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百姓”里面包含了中小地主,所以这政策缓和了贫富矛盾,而没有解决农民阶级关心的土地问题,所以并没有调整缓和阶级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的中国。材料表明北宋时期商业活动几乎通宵达旦,南宋时期商业活动也是昼夜不息,都说明了当时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B项正确;材料中有北宋东京的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等内容,说明商品交易有时间的限制,排除A项;商业活动不在受政府是直接监管,但仍受到政府控制,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北宋和南宋都城的繁荣,不是市镇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宋代。南宋时期太湖流域出现看种桑大户、“丝户”、“蚕种户”,可知当时商业市场分工逐渐细化,C项正确;材料和农业生产专业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体现耕织分离,排除B项;生产的专业化程度的增强会使得生产集约化程度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南宋时期,监镇官的地位提高,权力扩大,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市镇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增多,市镇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需要监镇官承担更多的管理职责,以便更有效地维持市镇的秩序,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政府放松了对市镇的直接管理,不是“加强”,排除A项;“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成效显著”表现部分材料,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市镇社会趋于复杂化,排除C项;“市镇管理更加精细化和规范化”市镇的监镇官权力变化的结果,但它们并不是直接反映这一变化的原因或本质,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朝政府为了解决粮食北运的问题,开始海运的尝试,但初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遇到很多困难,如曾经尝试用海船到长江沿岸将税粮通过长江运输,但航道险阻,损失较大;湖广、江西的税粮匀速同样也遇到问题,于是最终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海运虽然遇到一定困难,但为了解决北方粮食赋税运输的问题,反而促进海运发展,这体现了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南方税粮的运输,和江南粮食商品化无关,排除A项;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不符合史实,这时重心还是在东南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本题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宋元(中国)。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湖熟,天下足”谚语出现表明了南方农业生产对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元朝开通海运表明了南方城市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提高,海外贸易繁荣;元朝对隋唐的大运河进行取直的原因是为了方便南方财富向北方的输送,表明南方的经济优于北方,②③④正确;①错在大运河的开通是在隋朝时期,与题干所述的宋元时期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材料中提到范仲淹起于吴,欧阳修起于楚,蔡襄起于闽等南方出身的名臣在宋代增多,这说明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使得南方培养出更多的人才,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已经完成,而不是出现南移趋势,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科举制阻碍了士人进取,反而表明南方士人有更多的机会进入仕途,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南方出身的名臣增多,而非户口分布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由于战乱和政策的影响,大量中原人口南迁至岭南,带来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这种饮食习惯的变化不仅反映了生活习俗的融合,也促进了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从而加深了民族文化交融,C项正确;材料现象体现南北饮食结构的变化,“改变了南北饮食结构”的表述有误,排除A项;两宋时期,国家没有实行大一统,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但是材料主要表现两宋时期南北饮食结构的变化,无法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但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从苏州南行,进入杭嘉湖平原,用‘商业繁盛’、居民‘皆良商贾与良工匠’。”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元朝大一统的政治环境下,江南地区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江南市镇经济发展,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行省制和巩固统一的问题,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的经济政策,材料中没有体现统治者政策调整,排除B项;南北大运河的沟通,推动了沿线城市的发展,但材料仅为江浙地区,无法得出大运河沿线城市兴起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朝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因此宋朝时期的婚姻观念中,经济因素占了较大比重。 宋朝科举制发展完善,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士人地位上升,所以女性追求嫁给士人。因此这反映了宋朝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朝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变化,但无法证明这是不良风气,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宋朝婚姻观念的变化,并不能体现政府是否放宽对民间的限制和民众自我意识有所觉醒,排除BD项。故选C项。
1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宋朝时期既有宋词、宋画、文玩和理学等高雅艺术,同时也有逐渐兴起的市民文化,由此说明宋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D项正确;材料展现了宋代社会文化的发展,没有体现其发展的原因,不能说明当时商品经济高度繁荣,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理学的社会地位,不能说明其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排除B项;材料内容和家族门第观念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宋代婚姻观念不局限于门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处于中国古代社会承上启下的转型时期,从唐代开始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变化,在宋代得以最终完成。在经济结构上,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土地转移和流通的频率加快,租佃契约关系确立。这种变化诱发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门阀士族势力退出历史舞台,庶族地主取而代之,平民社会的因素开始显现,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因此,宋朝出现了“后妃半数以上选自平民之家,余者又有近半数出自中小官僚”“至于族望门第云云,早已非世俗所重”,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传统门阀士族势力的消退,但社会等级制度仍然存在,排除A项;“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是指宋代科举制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和强调公平竞争等,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庶民之家,必衣重锦,厚绫罗縠之衣,名状百出”“靠酿酒发家致富的乡村土豪也‘女髻银钗满,童袍毳氎鲜’”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社会经济的明显发展,服饰消费文化的蓬勃,影响了民众的生活方式,A项正确;宋代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但朝廷并没有失去对社会的控制,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无王安石变法对庶民穿戴的影响,C项无中生有,排除C项;民众僭越舆服之制不等于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颠覆,D项夸大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2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从二程的“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以及朱熹的“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等表述可以看出,他们都强调了天理与人性的紧密联系,突出了天理在人性中的重要地位,而天理在理学中往往与伦理道德相关,这也就强调了伦理道德的重要性,D项正确;题干中主要是关于天理与人性关系的阐述,并未直接论证格物致知的修养方式,排除 A 项;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理,而非人性,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他们在天理与人性关系上的观点一致性,而非内在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2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欧阳修认为社会衰败的主要原因是三纲五常的秩序混乱,而石介和范祖禹也在强调“礼义廉耻”的重要性,强调政府要强化伦理道德建设,与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理学思想一致,这说明他们深受理学价值观的影响,主张复兴儒学以维护秩序,A项正确;欧阳修对社会衰败原因的总结发挥了史学的借鉴功能,而不是重建史学,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挑战佛道无关,排除C项;欧阳修、石介等主张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而不是端正君心,排除D项。故选A项。
2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至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婺州浦江县(今属浙江)的“义门郑氏”,先后被列入《宋史》《元史》《明史》的“孝友传”或“孝义传”,这一时期受到宋明理学的影响,“孝友”或“孝义”的观念被统治阶层推广,这种观念受到政府的影响逐渐向民间蔓延,D项正确;材料只是对于“义门郑氏”的表彰,没有提及乡约逐渐与法律合流,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元朝的民族差别对待,排除B项;材料只是对于“义门郑氏”的正史记载,没有提及世家大族的行为对于民众价值取向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2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北宋初年,人们主要通过手抄方式传播书籍,但是北宋中叶,书籍数量大增,学者获得书籍较为容易,这主要得益于这一时期印刷技术的发展,这说明印刷术有助于文化传播,B项正确;春秋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就被打破了,排除A项;南宋后期,程朱理学得到官方尊崇,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古典文学艺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平家子弟帮助民间艺人编写说唱演出脚本,甚至是自己登台表演,促进俗文学创作发展,C项正确;书会由学习应举的读书场所逐渐成为民间曲艺创作队伍的统称,逐渐与科举制无关,排除A项;据材料“门第卑微的平家子弟”可知,门第观念有所淡化,排除B项;我国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排除D项。故选C项。
27.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氾胜之书》、宋代陈旉的《农书》和元代王祯的《农书》共同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丰富和发展,它们均植根于传统农业的发展,是对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的总结,A项正确;这些农书与重农有某种联系,但与抑商政策无必然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仅仅提及生产技术和农具,无法体现生产效率的提升,排除C项;这些农业主要是为了总结农业经验,指导农业生产,而不是旨在改进农业耕作工具,排除D项。故选A项。
2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在未实现大一统时,元杂剧获得空前发展,无论是作者还是作品流传甚多,但随着元朝统一后,元杂剧的作者和作品都出现大量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杂剧的繁荣与元政府废科举,排斥汉族士大夫有关,元朝统一后逐渐推行汉化改革,恢复了科举考试,向汉族士大夫开放了入仕通道,使得文人转向戏曲创作的人数减少,影响了元杂剧的发展,B项正确。元杂剧是民族交融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其衰落与游牧文明对农耕社会冲击无关,排除A项;元朝商品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排除C项;元朝统一后,对包括汉族在内的其他民族文化多采取包容接纳的态度,文化专制呈现下降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
2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辽、清等少数民族政权同时使用本民族文字和汉字,使用汉字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制度文化,推动封建化进程,A项正确;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满族建立的清朝都是大一统的王朝,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交往比较频繁,而非少数民族在北、汉族在南,界限分明。“南北分治”不符合元朝、清朝的实际情况,排除B项;少数民族创制的文字很多使用范围不广,有一些后来不再使用,汉字仍然是主要文字。且材料主旨是创制少数民族文字对于少数民族政权发展的作用,而非对语言文字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创制少数民族文字主要影响民族交流,而非区域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30.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元朝的中国。根据材料“元代刻本《百家姓》的首页,为方便汉族人学习八思巴字而编撰”与“蒙古之学,设为专门。初学能复热此编,亦可以为入仕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双语文体对照,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交流,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③正确;元朝政府也将蒙古学与八思巴字纳入到科举取士的考察范围内,这有利于吸纳汉族士人进入政府,②正确;八思巴字是在西藏、印度文字的基础上,根据蒙古语言音词创制出来的一种文字,①错误;理学思想主旨“理生万物”,“存天理,灭人欲”,但是材料主要表现元朝的八思巴字推广,与材料主旨不符,④错误。综合以上,②③正确,故选C项。
31.(1)表现:城市的商业职能上升(城市的经济功能强化);商业经营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出现街市和夜市);出现专业服务性场所(娱乐、服务设施完备);商品种类丰富;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监管
(2)变化:隋唐以前婚姻重门第,宋代婚姻重才能、财富,婚姻不问阀阅。原因:隋唐以前,士族制度盛行,唐宋逐渐形成文官政治,门阀政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北宋时期,统治者崇文抑武;科举制盛行;商品经济发展,抑商观念淡化。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根据材料一中,城市空间形态由唐代的“封闭”发展到宋代的“开放”,宋朝“(市的经营业态发展到)400余种”“(街道是)交通、市民生活场所”等信息可知,城市的商业职能上升;根据“(宋代)商、住逐渐融合”“出现夜市”可知,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出现街市和夜市);根据“(宋代)自由设市,无官员监督”“伞棚、招幌、权子、彩楼欢门等装饰物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监管,城市中商品种类丰富,出现了专业服务性场所(娱乐、服务设施完备)。
(2)本题是对比、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二中“唐以前‘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婚姻重科举进士,婚姻论财等社会现象在宋代普遍出现”可知,隋唐以前婚姻重门第,宋代婚姻重才能、财富,婚姻不问阀阅。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士庶不婚的陈规被打破”“宋代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族、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运用唯物史观,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分析可知,导致唐宋婚姻观不同的原因包括:隋唐以前,士族制度盛行,唐宋逐渐形成文官政治,门阀政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北宋时期,统治者崇文抑武;科举制盛行;商品经济发展,抑商观念淡化。
32.(1)表现:农副产品在商品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草市、市镇迅速发展;农民兼业活动日益普遍。(答出其中2点即可)
(2)原因: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朝不抑兼并,致使自耕农丧失土地,自耕小农经济有所衰退;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政府适当放松对社会的控制;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粮食产量提高和经济作物的种植。(答出其中4点即可)
【解析】【小题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
根据材料“有大量的农副产品,如:茶、谷、麦、菽……其中的粮食、布帛、茶叶等市场流通量很大,更是市场上的大宗商品”可以得出,农副产品在商品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许多草市转变为市镇.市镇中有固定的贸易场所”可以得出.草市、市镇迅速发展;根据“越来越多的农民主要致力于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兼做小手工业者、小商贩、小雇工,‘耕织之民,以力不足,或人于工商’之类的记载屡见不鲜”可以得出,农民兼业活动日益普遍。
【小题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
根据材料“宋代经济发展有别于以往朝代的最重要标志是商品经济的极大发展,农产品的大量商品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大批农民参与到商品经济活动中,使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村经济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也使宋代商品经济在一个更广泛更坚实的基础上迅猛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朝不抑兼并、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政府适当放松对社会的控制、社会成员身份、粮食产量提高和经济作物的种植等角度作答。
33.(1)秦始皇措施:焚书坑儒;影响: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汉武帝措施:尊崇儒术(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使儒学逐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2)背景:儒家学说日益僵化;受到佛教与道教思想的冲击;宋代社会危机出现;儒家学者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科举考试的发展,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任答4点)
核心主张:“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任答2点)
(3)认识:儒学的演变深受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儒学在改革中发展,又在融汇中创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可得出秦始皇的措施是焚书坑儒;所具有的影响是: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根据材料“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可得出汉武帝的措施是尊崇儒术(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具有的影响是: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使儒学逐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愈走愈窄,从而严重地阻碍了儒学的发展”可得出儒家学说日益僵化;根据材料“佛教、道教获得了大发展,……一些儒家学者想从儒学经典中去寻找挽救社会危机的思想武器”可得出受到佛教与道教思想的冲击;宋代社会危机出现;儒家学者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根据材料“广大平民有机会加入读书人的行列”可得出科举考试的发展,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第二小问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主张“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认识:根据两则材料主旨信息可知儒学的演变深受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儒学在改革中发展,又在融汇中创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