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检测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检测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8.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0 18:4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出题人 历史组
审核人 历史组
一、选择题
1.唐宋时期的起居注发生了一系列重要衍变。首先,唐初史官构建的“君不观史”传统被打破,宋初形成进御制度,起居注成为皇帝的审查对象。其次,书写原则从唐之前的“君举必书”转变为宋代的“国恶不书”。最后,起居官侍立地点距离皇帝越来越远,直至无法观察、记录皇帝言行。宋代起居注的这些衍变( )
A.传承了儒家的礼仪制度 B.反映了专制皇权的渗透
C.体现了制衡机制的失控 D.提高了官僚政治的效率
2.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随后由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挑卫京师,镇守地方,并且定期更换驻地。这些举措意在( )
A.分散中枢机构权力 B.实施崇文抑武方针
C.节约地方财政开支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3.北宋初年,官员退休后一般停发俸禄,主动退休者寥寥无几。北宋中期,朝廷规定:文官年满七十须退休,主动申请退休者可领退休金,每年重要节日还发放实物补贴;如果官员到了年龄还不申请退休,则听从监察部门检举揭发。这一规定( )
A.反映出北宋政府的高效运行 B.体现出朝廷对高龄官员的关照
C.解决了北宋冗官冗费的局面 D.有利于官员队伍吸纳新鲜血液
4.北魏孝文帝顺应封建化和民族交融的改革初期遇阻,范仲淹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的“庆历新政”引发抵制,王安石解决“三冗”和富国强兵的变法步履维艰。三场改革最大的阻力来自( )
A.贵族官僚地主等既得利益集团 B.依附于土地上的广大农民阶级
C.割据的藩镇和守卫疆土的士兵 D.缴纳从业税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5.如下为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由此可推知,北宋中央权力机构的基本特征是( )
A.官员争权,宦官祸起 B.机构繁多,效率极高
C.相互牵制,掣肘皇权 D.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6.元丰改制时,有人奏请废枢密院,还军政于兵部,神宗以为“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互相维制,何可废也 ”遂留之。神宗此举( )
A.说明政府部门职能不明 B.有利于精简政府的机构
C.导致中央权力日益分散 D.为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
7.以下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状况的描述,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阁臣之职,止是票拟”
②“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③“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
④“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两府”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
8.庆历三年,北宋政府在河北中部的定州设安抚使,由定州知州兼任,统定、保、深、祁、广信、安肃、顺安、水宁八地,进一步整合了定州及其周边地区的军事力量。至此,定州与真定、高阳关、大名府并称为河北路四大军事重镇。这说明,北宋政府( )
A.地方为路、州两级制 B.力主民族交融
C.注重对女真族的防范 D.重视边境备战
9.据史料记载,北宋建立后,地方政权实行路、州、县三级制。一路之中帅、漕、仓、宪四司并立,同掌军政、民政、财政、司法等权,规定“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民通签书实行。”这些做法( )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杜绝了地方官员的徇私舞弊
C.旨在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D.铲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
10.澶渊之盟达成后,宋真宗欲“封禅泰山,镇服四海”,又恐为宰相王旦所阻,竟在宫中单独宴请王旦并赐御酒,王旦回家后才发现御赐酒樽中尽是珠宝。封禅大典后,王旦对未能阻止此类劳民伤财的闹剧后悔不已。这说明宋真宗时期( )
A.君权受到多重限制 B.官场风气腐朽黑暗
C.文人政治特征明显 D.相权不断遭到削弱
11.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位期间,法制“一依本朝旧制”。金熙宗完颜亶即位后,“所用刑法皆从律文”,同时,“以本朝旧制,兼采隋唐之制,参辽宋之法,类以成书”制定新律《皇统制》,颁行中外。以上变化说明金朝( )
A.逐步认同中原治理模式 B.全面摒弃传统的政治体制
C.法治建设达到先进水平 D.社会发展与宋朝完全相同
12.辽神册六年(921年),耶律阿保机对大臣道:“凡国家庶务,钜细各殊,若宪度不明,则何以为治 群下亦何由知禁 ”于是命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上述材料反映出辽政权( )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民族之间文化差异消弭
C.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D.官僚政治体制成熟完备
13.元代科举分左右榜,蒙古、色目人考试科目相对汉人简单,考试内容为儒家典籍。“或朔方、于阗、大食、康居诸土之士,咸囊书橐笔,联裳造庭,而待于有司,于时可谓盛矣”。由此可见,元代科举( )
A.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认同 B.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
C.消弭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D.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14.辽上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侧,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都城遗址之一。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两部分组成,皇城是契丹统治阶级居住的地方,皇城内有宫城形成“回”字形格局、对于金、元、清诸王朝都城营建产生了深远影响。建都之初便兴建孔庙,城内建筑还有佛寺、道观。辽上京城中蕴含的要素有( )
①因俗而治 ②皇权至上 ③尊孔崇儒 ④文化包容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5.辽朝尊孔崇儒,自居中华正统,将当时的南北政权并立局面比作南北朝,自称“北朝大辽国”。金灭辽,辽宗室耶律大石率部西走,在西域复建辽政权,“尊号曰天佑皇帝,改元延庆”。这些做法( )
A.体现了华夏认同意识的增强 B.发展了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
C.表明民族政权间的差异消弭 D.彰显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6.从法理上说,元朝中央政府以命令授权形式将部分权力交予行省行使,一切治权皆属中央政府,各省主要军队和官吏任用等基本权力由朝廷直接掌握;而土蕃地区的军政事务由宣政院掌管,其官员僧俗并用。由此说明元朝地方管理( )
A.兼有政治和经济功能 B.加强了边疆地区开发
C.因地制宜具有灵活性 D.有利于民族交流认同
17.元初设立行御史台对行省进行监察,但由于制度的不规范,行御史台官员因纠劾行省官员而反遭诬陷和迫害的现象频繁出现,甚至有行省官员“建议行(御史)台隶行省”。至元二十年,元世祖正式下令“行御史台勿听行省节度”,从法令上明确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行御史台官员反遭行省迫害的情况也逐渐减少。这说明元代( )
A.行省事务最终由中央决定 B.地方的监督体制逐渐规范
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到解决 D.行省的行政效率得以提高
18.“省”的本意为宫禁,引申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随着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行省成为中央派出机构,“省”的含义遂由宫禁、中枢机要转变为地方行政机构,地方拥有相应的权力。这一变化反映了元朝( )
A.朝廷调整统治策略 B.蒙汉政体趋向一致
C.统治机构日益完善 D.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19.元朝统一广西后,在当地推行土司制度。泰定二年(1325 年),桂西土司岑世兴上书朝廷,请于土司之侧置监贰官,以蒙古人、汉人充任,元廷批准按此意见施行。这一做法( )
A.加速了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的进程 B.实现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 D.扩大了元朝统治的社会基础
20.元代,政府规定在常规的乡试及会试中,蒙古、色目人试“经问”“场策”两场,汉人、南人则需另加试“古赋、诏浩、表章”。在试后发榜上,以“国人暨诸部”为右榜,以汉人、南人为左榜。无论对乡试中选者,还是对会试录用者,皆规定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占四分之一。元朝的这些规定( )
A.反映了民族融合趋势的弱化 B.体现了分而治之与因俗而治的结合
C.为民族矛盾激化埋下了隐患 D.表明科举入仕成为选官的主体形式
21.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展现汴京商贸繁华的同时,也表现出了惊马闯市、船桥险情、官员争道、军力懈怠、城防涣散、消防缺失、商贸侵街、党祸渎文、酒患成灾等街头弊病,作者意在( )
A.展现北宋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 B.表达对社会危机和隐患的忧虑
C.说明城市发展需要超前的规划 D.突显国家盛世一统的宏大主题
22.开宝二年(969),宋太祖开始对房屋买卖征收契税,“秋九月,初收印契钱,令民典卖田宅,限两月输钱印契”。自此,“始收民印契钱”,税率为2%。征收的初衷是“所以防奸伪、省狱讼,非私之也”。房屋契税的征收( )
A.加重普通民众生活负担 B.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C.有助于商业活动规范化 D.贯彻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23.西汉氾胜之汇录的《氾胜之书》,记述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宋代陈旉的《农书》,记述了土壤所宜以及积肥、施肥等提高地力的技术;元代王祯的《农书》,记述了大量农业工具。这些著作( )
A.植根于传统农业的发展 B.得益于抑商政策的推行
C.体现了生产效率的提升 D.旨在改进农业耕作工具
24.唐代对市场的管理主要采取“市令”专管或由其他官员兼职掌控,严格管理各级市场空间的“直管模式”。宋代“市令”几乎消失,代之以在全国各地设置管理贸易的机构征收商业税,呈现出“以税代管”的特征。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B.政府财政面临危机
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国家治理改弦易辙
25.如图为宋仁宗于1027年11月发布的诏令内容节录。它反映出诏令所涉及的地区( )
A.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B.佃农与雇主的社会地位趋于平等
C.租佃契约得到国家法律保障 D.政府主导北方人口向南方的迁移
26.王国维曾指出元杂剧的发展可分为三期。首先是窝阔台取中原到至元(忽必烈)一统,此时“作者为最盛,其著作存者亦多”;其次是至元到至顺(元文帝)时期,此时作者“殆无足观,而剧存者亦罕”;在最后的至正年间(元顺帝),则“存者更罕”“去蒙古时代之剧远矣”。元杂剧的这一变化( )
A.表明游牧文明对农耕社会冲击的加剧 B.与国家治理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
C.源于商品经济衰退加速文学形式转型 D.折射出政府文化专制进一步加强
27.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在宋、元时代并不见流传。明朝中叶以来,有不少人对岳飞的《满江红》进行唱和,使得这首作品逐渐成为名篇。近代以来,岳飞的影响力日益提升,《满江红》成为爱国精神的象征。这一文学作品的经典化( )
A.主要取决于历代统治者的文化政策 B.反映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
C.缘于其深厚的内涵意蕴和时代氛围 D.体现了古代文学的世俗化趋势
28.1032年,有臣僚在奏章中提出:“比诏淮南民饥,有以男女雇人者,官为赎还之。今民间不敢雇佣人,而贫者或无以自存,望听其便。”宋仁宗采纳了这一建议。这反映出宋代社会治理注重以政策调整( )
A.化解社会发展衍生的问题 B.追求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
C.强化政府的经济管控职能 D.遏制贫富分化带来的阶级对立
29.与唐文化开放博大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相比,宋文化则趋向单纯内敛高雅,注重人文品性涵养,审美情趣方面也从外在的羁旅漫游、征戍迁谪逐渐转向丰富多彩的心智活动。据此推知( )
A.科举制是影响宋文化特征的主要原因 B.宋文化特征的形成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
C.宋文化的发展逐渐转向封闭保守落后 D.国家分裂动乱影响了宋文化的发展特征
30.下表主要反映了两宋( )
北宋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其中四川、江浙的丝织生产发达。
南宋后期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两宋 宋代开始生产黄麻布和亚麻布,传统的苎麻布的产地集中在南方。
A.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B.小农经济的渐趋萎缩
C.纺织业格局的变动 D.自然经济结构的剧变
二、材料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列为东汉与唐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地图。
材料二 为了削弱地方势力,赵匡胤便把所有的地方军队编为中央军队——禁军。派人做一些木人发给各地方作标准,凡是体格符合标准的壮丁。都编入禁军。地方剩下的都是些老弱残疾,编为厢军,他们只能修桥补路,要造反也造不起来。此外,地方自唐以来,一个大州管几个小州,叫支郡。宋代取消支郡,一个州就只能管一个州。把州郡的财政也收归中央,又规定以文人知州郡,这样,即使几个大州也不能和中央抗衡,地方就不可能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邓广铭等《中国古代史讲座(下)》
材料三 元朝在完成全国大统一以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固定为辽阳、陕西等十个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但仍是"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行省制度的设置,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行省制度一直为后世所沿行,其区划也基本上从元代开始确立。
——整编自周良霄等《中国断代史系列元史》
(1)根据材料一、比较东汉与唐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加强地方控制的措施,并说明其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行省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指出行省制度创立的意义。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度,造就了华夏系民族共同体与戎、夷、蛮、狄共同体犬牙交错、夷夏混居的族群分布格局。春秋以降,周王室在“礼崩乐坏”的大趋势下日益式微,由此失去了制衡诸侯和四裔诸族的“天下共主”地位。大国争霸、四夷交侵背景下的剧烈社会动荡,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各地族群的空前融合和相互认同。华夏、蛮、夷、戎、狄之间的文化差距和心理隔阂日益消弥,华夏与蛮夷戎狄一体同源的思想观念应运而生。这种观念的广泛流行,代表了当时“中国认同”的最高境界。
——摘编自田广林、任妮娜《从夷夏异制到华夷一体: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认同》
材料二 南宋统治者对南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了“权其酋长、使自镇抚”,建立土官统治,实行“以夷治夷”或“以夷治蛮”政策。辽、金建立政权后,逐步改变了对待异族掠夺与同化政策,承袭了“胡汉分治”与“因俗而治”,实行两种制度,“以国制待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金都实行了南北面官制、蕃律和汉律,还接受了先进的汉族文化和管理制度。元朝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制定了“吐蕃刑律”,极大地密切了吐蕃地区与中央的关系。继南宋将澎湖划归福建晋江县管辖后,元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在北、西北地区设立羁縻卫所和屯田,以当地民族首领充任卫所长官。南方和西南地区,在土官制度基础上,发展成更加严密的土司制度。
——摘编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认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辽宋夏金元时期国家治理的新举措及特点。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代社会流动
材料一 缙云富人潘君少贫,尝贸易城中。……潘藉以为商,所至大获,积财逾数十百万,因娉倡以归。生子擢进士第,至郡守,其家至今为富室云。
——(宋)洪迈《夷坚甲志》
材料二 宋代是社会分工日趋深化的时代,摆在客户面前可供选择的社会职业和行业起码有以下数种:租佃土地转化为契约下的佃农;依附于地主为地客或佃仆;转为小手工业者;流入城市做手工业作坊或服务性行业(饭店、酒店、客店等)中的雇佣劳动者;充当商品流通领域的小贩或“营运”者;各种艺人等。还有像阳翟县的杜生那样既为人“择日”(即神汉之类职业),又卖药,同时又为人“佣耕”,一身而并兼数业的“多种经营”者。
——摘编自贾灿灿《宋代乡村居民的职业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乡村居民流动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乡村居民流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对宋代社会的影响。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皇帝审查起居注的内容,起居注不能记载国家和皇帝不好的事情,起居官侍立地点距离皇帝越来越远,这些衍变都缘于宋代君主专制加强,是专制皇权渗透压力下发生的变化,B项正确;儒家礼制不仅讲“尊君”,且强调“重民”,且宋代以前儒家礼仪就存在,“传承儒家礼仪”不能解释宋代起居注的这些衍变,排除A项;起居注制度仅对君主具有一定制约作用,“制衡”说法错误,排除C项;起居注的衍变与君主专制强化有关,与官僚政治的效率变化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随后由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挑卫京师,镇守地方,并且定期更换驻地”可知,北宋建立后,采取多种措施分化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这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地方权力的分散,非中枢机构,排除A项;重文轻武方针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且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北宋分化地方权力,增加财政支出,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文官年满七十须退休,主动申请退休者可领退休金,每年重要节日还发放实物补贴;如果官员到了年龄还不申请退休,则听从监察部门检举揭发”可知,宋朝政府要求官员到达一定年龄时必须退休,否则要听从监察部门检举揭发,这一规定有利于官员队伍吸纳新鲜血液,D项正确;这一规定有利于官员队伍吸纳新鲜血液,并未体现北宋政府的高效运行,排除A项;这一规定有利于官员队伍的更新,“朝廷对高龄官员的关照”属于对材料的片面理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北宋冗官冗费的局面并没有解决,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北魏至宋朝时期。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顺应封建化和民族交融的改革初期遇阻,范仲淹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的‘庆历新政’引发抵制,王安石解决‘三冗’和富国强兵的变法步履维艰。”及所学可知,孝文帝的汉化改革遇到了鲜卑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庆历新政”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遭到官僚集团内部的强烈反对。由此可见,三场改革最大的阻力来自贵族官僚地主等既得利益集团,A项正确;“广大农民阶级”并不是三场改革最大的阻力,排除B项;“割据的藩镇和守卫疆土的士兵”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缴纳从业税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与王安石变法有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司使、参知政事、枢密院等多重机构分割了宰相财政、行政、军权,削弱了相权,D项正确;机构多重导致官员繁多,争权现象或有发生,但宦官之祸无从体现,排除A项;机构虽多,但大大影响了行政效率,排除B项;官员繁多相互牵制,使皇权得到强化,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依据材料“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互相维制”可以看出,宋神宗强调祖制,把枢密院这一机构保留下来,是为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政府部门之间制衡,没有体现出政府部门职能不明,排除A项;枢密院被保留下来,政府机构并未精简,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央官制的改革,属于加强君主专制的范畴,不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宋、明、清(中国)。本题要求按前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①“阁臣之职,止是票拟”是明朝的内阁;②“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唐朝的三省六部;③“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是清朝的军机处;④“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两府”是宋朝的二府。时间先后顺序是②④①③,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本题选D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五代时期幽云十六州的丧失,中原政权在黄河以北已无险可守,河北路一带是抵御契丹的屏障,河北定州与契丹接壤,北面契丹,南卫河朔,因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而成为北宋政府的边防重镇,北宋政府对定州建制的调整体现了北宋政府对边境防务和边境备战的重视,D项正确;北宋地方分为路、州(府)、县三级制,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政权的对峙而非民族交融,排除B项;庆历年间处于北宋中期,这一时期北宋政府防御的是契丹而非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材料“一路之中帅、漕、仓、宪四司并立”“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民通签书实行”并所学知识可知,北宋通过设置多个官职分化地方官员的权力,以此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杜绝了地方官员的徇私舞弊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北宋朝廷的这些做法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从而巩固统治,而不是为了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排除C项;铲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真宗通过贿赂宰相的方式,说明当时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实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原则,这体现了文人政治的特征,C项正确;君权受到多重限制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且最终宋真宗还是举行了封禅大典,说明皇权没有真正受到制约,排除A项;“官场风气腐朽黑暗”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仅凭材料中一例,不能得出相权不断受到削弱的结论,不断削弱说法夸大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金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位期间,法制“一依本朝旧制”,而金熙宗完颜亶即位后,“所用刑法皆从律文”,同时“以本朝旧制,兼采隋唐之制,参辽宋之法,类以成书”制定新律《皇统制》,颁行中外。由此表明,金朝在逐步认同中原治理模式,A项正确;金朝并没有全面摒弃传统的政治体制,而是在保留本朝旧制的基础上,兼采隋唐、辽宋的制度,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金朝法律制度的变化,而不是法治建设的水平,排除C项;金朝社会发展与宋朝完全相同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时期(中国)。根据“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可知,辽朝时期,使用少数民族的法律管理少数民族,使用汉族的律法管理汉族,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思想,A项正确;辽朝时期,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消弭,排除B项;辽朝统治之下也有汉族民众,因此体现的并不是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排除C项;“成熟完备”的说法过于夸张,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从材料可知元代参加科举的各族士子以汉文化为主,因此各民族之间在语言、文化上的隔阂会随之减少,这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认同,A 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元代的选官制度而非边疆治理,排除B项;“消弭隔阂”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辽代(中国)。根据材料“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两部分组成,皇城是契丹统治阶级居住的地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京城内分为皇城和汉城,实行因俗而治,统治阶级住在皇城,体现了皇权至上,辽代,“建都之初便兴建孔庙,城内建筑还有佛寺、道观”体现出尊孔崇儒和文化包容,①②③④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自视为中华正统,这是华夏认同意识曾强调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同源共祖,排除B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题干描述了两个关键信息:一是元朝中央政府对行省的授权管理方式,强调中央集权;二是土蕃地区的管理特殊性,即由宣政院掌管军政事务,官员僧俗并用。由此可知,元朝在行省地区实行中央集权管理,而在土蕃地区则根据地区特点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方式,这体现了管理的灵活性,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元朝地方管理政治功能,没有提及其在经济上的作用,排除A项;题干中未提及边疆地区的开发情况,只是描述了边疆的管理方式,排除B项;题干主要描述了管理方式的差异,并未直接涉及民族交流认同,排除D项。故选C项。
1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从材料信息反映的行御史台对行省官纠劝,常常招致行省官的反纠劾,在元世祖正式下达诏令后情形才逐渐减少,这种变化表明元朝初年地方的监督体制逐渐规范,B项正确;行省也有一定的地方事务的自主权,排除A项;地方的吏治问题得到解决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仅仅涉及行御史台与行省之间矛盾得以缓和,无法得知行省效率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
1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使得“省”的含义由宫禁、中枢机要转变为地方行政机构,这是元朝为了有效管理辽阔疆域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一变化反映了元朝朝廷在统治策略上的调整,即通过设立行省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也赋予地方一定的权力,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发展需要,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元朝的行政机构问题,并未涉及到政体问题,排除B项;材料中只涉及到“省”,并没有涉及其它机构,无法得出“统治机构日益完善”的结论,排除C项;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是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与元朝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元廷采纳建议,派出蒙古人、汉人在土司身边担任监贰官,有利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与 中央的联系,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C项正确;改土归流是指废除土司制度,改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排除A项;广西仍然保留土司,与内地省份不同,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社会对元朝统治的支持与拥护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20.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应试程式和内容上,汉人和南人不仅在考试场次上要较前者多试一场,而且在具体要求上也要较前者高的多。古代行文书写是先右后左,所以右榜为上,左榜为下,右榜为贵,左榜为贱。在名额录取上,蒙古、色目人所占比例大于汉人、南人。汉人、南人是元朝人口的主体,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四,参加科试者也远在蒙古、色目人之上,因此,在名额录取上,蒙古、色目人所占比例大于汉人、南人。元代科举规模的狭小以及在录用上对汉人、南人的种种限制,使汉族知识分子由科举入仕的机遇变得极小,从而使其积极的进取精神受到严重抑制,这也是元代文化迟滞发展乃至倒退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元代科试本身对不同民族的宽严要求悬殊,反过来又加深了汉族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元朝政策的不满,从而也使业已存在的各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和激化,C项正确;元朝的这些规定为民族矛盾激化埋下了隐患,A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项;元朝的这些规定为民族矛盾激化埋下了隐患,“因俗而治”材料并未反映,排除B项;元朝的这些规定为民族矛盾激化埋下了隐患,仅从材料无法判定D项,排除D项。故选C项。
2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突出了惊马闯市、船桥险情、官员争道、军力懈怠等街头弊病,说明北宋繁荣的背后蕴藏着危机,反映了其意在表达对社会危机和隐患的忧虑,B项正确;展现北宋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与材料中的街头弊病不符,排除A项;城市发展需要超前的规划与材料中“官员争道、军力懈怠、城防涣散”无关,排除C项;北宋只是局部统一,并不是盛世一统,排除D项。故选B项。
2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开始对房屋买卖征收契税,征收的初衷是“所以防奸伪、省狱讼,非私之也”,说明契税征收有利于规范房屋买卖等商业活动,C项正确;对于买卖房屋的进行征收,如果不进行房屋买卖就不用交税,并不会加重普通民众的生活负担,排除A项;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危机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北宋商业政策和以往相比相对宽松,排除D项。故选C项。
23.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氾胜之书》、宋代陈旉的《农书》和元代王祯的《农书》共同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丰富和发展,它们均植根于传统农业的发展,是对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的总结,A项正确;这些农书与重农有某种联系,但与抑商政策无必然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仅仅提及生产技术和农具,无法体现生产效率的提升,排除C项;这些农业主要是为了总结农业经验,指导农业生产,而不是旨在改进农业耕作工具,排除D项。故选A项。
2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关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与唐朝时期相比,宋朝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各级市场空间进行“直管”的模式已经不能实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出现“以税代管”的特征,A项正确;宋朝时期出现“以税代管”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并不是由于政府的财政危机,排除B项;与唐朝时期相比,宋朝的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排除C项;宋朝依然是封建君主专制,国家治理上并没有改弦易辙,排除D项。故选A项。
2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根据“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等信息可知,该诏令规定,对于租种土地的客户,田主应该允许其来去自由,不得阻拦,说明租佃契约得到了国家的法律保障,C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诏令反映的是对租佃契约的保障,并不能体现佃农与雇主的社会地位是否平等,排除B项;政府是在保护租佃契约,并不是在主导人口迁移,排除D项。故选C项。
2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在未实现大一统时,元杂剧获得空前发展,无论是作者还是作品流传甚多,但随着元朝统一后,元杂剧的作者和作品都出现大量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杂剧的繁荣与元政府废科举,排斥汉族士大夫有关,元朝统一后逐渐推行汉化改革,恢复了科举考试,向汉族士大夫开放了入仕通道,使得文人转向戏曲创作的人数减少,影响了元杂剧的发展,B项正确。元杂剧是民族交融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其衰落与游牧文明对农耕社会冲击无关,排除A项;元朝商品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排除C项;元朝统一后,对包括汉族在内的其他民族文化多采取包容接纳的态度,文化专制呈现下降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
27.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的历史变迁与岳飞在历史上的地位变化是一致的,在宋元时期由于统治者对岳飞的态度,致使岳飞及其作品并不见流传;19世纪末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呼唤岳飞式的民族英雄出现,在这一背景下,《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备受推崇,说明它的经典化缘于其深厚的爱国主义的内涵意蕴和时代氛围,C项正确;“取决于”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这首词在风格上属于豪放派,与市民阶层的发展并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该作品备受推崇主要是因为其内容、主题和形式,与世俗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臣僚向仁宗皇帝提议允许民间雇人行为以缓解灾民问题,体现了宋代社会治理注重以政策调整化解社会发展衍生的问题,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宋代社会治理注重以政策调整化解社会发展衍生的问题,并不是追求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宋代社会治理注重以政策调整化解社会发展衍生的问题,与政府的经济管控职能无关,排除C项;“遏制贫富分化带来的阶级对立”说法不符合史实,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始终存在,并未得到遏制,排除D项。故选A项。
2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宋文化的内敛高雅,注重人品涵养以及丰富多彩的心智活动,与理学的“格物致知”理念、讲究心性诚明的哲学体系和道德修养有关联之处,B项正确;唐宋都实行科举制,这不是造成唐宋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内敛高雅,注重人文涵养不代表其封闭保守落后,排除C项;国家分裂动乱与单纯内敛高雅的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心智活动无内在逻辑,排除D项。故选B项。
3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中国)。根据表格可知,两宋时期,南方丝织业超过北方,这反映了纺织业格局的变动,C项正确;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一个地理区域内,各国一致同意减少并最终消除关税和非关税措施,以便做到相互之间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状态或过程,这和材料无关,排除A项;纺织业发展不代表小农经济萎缩,小农经济在宋代继续发展,没有萎缩,排除B项;纺织业发展不代表自然经济结构的剧变,这是自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
31.(1)不同点:地方最高行政单位不同:东汉为州,唐朝为道;命名不同:东汉以西汉监察区命名,唐朝以山川河流命名;分布不同:东汉州主要分布在北方,唐朝道在南北分布比较均衡。
(2)措施: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取消支郡;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派文官任地方知州,通判监督知州。(任答3点)影响: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影响行政效率,造成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下降。
(3)特征:军政大权集中;受到中央的严格约束。
意义: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任答2点)
【详解】(1)不同点: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东汉与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东汉与唐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地图”,可从地方最高行政单位不同;命名不同;分布不同等方面分析,如地方最高行政单位不同:东汉为州,唐朝为道;命名不同:东汉以西汉监察区命名,唐朝以山川河流命名;分布不同:东汉州主要分布在北方,唐朝道在南北分布比较均衡。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初(中国)。措施:根据材料“赵匡胤便把所有的地方军队编为中央军队——禁军。派人做一些木人发给各地方作标准,凡是体格符合标准的壮丁。都编入禁军”可知,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根据材料“地方自唐以来,一个大州管几个小州,叫支郡。宋代取消支郡,一个州就只能管一个州”可知,取消支郡;根据材料“把州郡的财政也收归中央,又规定以文人知州郡”可知,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派文官任地方知州,通判监督知州。影响:积极:根据材料“为了削弱地方势力”“即使几个大州也不能和中央抗衡,地方就不可能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可知,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根据材料“派人做一些木人发给各地方作标准,凡是体格符合标准的壮丁。都编入禁军。地方剩下的都是些老弱残疾,编为厢军,他们只能修桥补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下降;根据材料“把州郡的财政也收归中央,又规定以文人知州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行政效率,造成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代(中国)。主要特征:根据材料“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可得出,军政大权集中;根据材料“但仍是‘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可得出,受中央的严格约束。意义:根据材料“行省制度的设置,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并结合所学可知,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根据材料“行省制度一直为后世所沿行,其区划也基本上从元代开始确立”并结合所学可知,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32.(1)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影响;戎狄蛮夷势力日渐强大,进入中原地区,与华夏族杂居;各民族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新举措:辽金的南北面官制;蕃律和汉律并行;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南宋的土官统治;元朝行省和宣政院的设置;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特点:因俗而治(或蕃汉分治);因地制宜。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度,造就了华夏系民族共同体与戎、夷、蛮、狄共同体犬牙交错、夷夏混居的族群分布格局。”可知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影响;根据材料“大国争霸、四夷交侵背景下的剧烈社会动荡,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各地族群的空前融合和相互认同”可知,戎狄蛮夷势力日渐强大,进入中原地区,与华夏族杂居;根据材料“华夏、蛮、夷、戎、狄之间的文化差距和心理隔阂日益消弥,华夏与蛮夷戎狄一体同源的思想观念应运而生。”可知,各民族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新举措,根据材料“辽、金建立政权后,逐步改变了对待异族掠夺与同化政策,承袭了‘胡汉分治’与‘因俗而治’,实行两种制度,‘以国制待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金的南北面官制与蕃律和汉律并行;根据材料“辽、金都实行了南北面官制、蕃律和汉律,还接受了先进的汉族文化和管理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朝的猛安谋克制;根据材料“南宋统治者对南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了‘权其酋长、使自镇抚’,建立土官统治,实行‘以夷治夷’或‘以夷治蛮’政策。”可知,南宋的土官统治;根据材料“元朝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制定了‘吐蕃刑律’,极大地密切了吐蕃地区与中央的关系。继南宋将澎湖划归福建晋江县管辖后,元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和宣政院的设置;根据材料“南方和西南地区,在土官制度基础上,发展成更加严密的土司制度,有的地区实行了‘改土归流’,派流官直接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和宣政院的设置并且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
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辽、金建立政权后,逐步改变了对待异族掠夺与同化政策,承袭了‘胡汉分治’与‘因俗而治’,实行两种制度,‘以国制待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俗而治;根据材料二“在土官制度基础上,发展成更加严密的土司制度,有的地区实行了‘改土归流’,派流官直接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地制宜。
33.(1)表现:地域的流动,乡村至城市;职业的流动,农至商;阶层的流动,父商子仕。(言之成理即可)
(2)特点:呈现多元化;职业间平行流动为主。(言之成理即可)
影响:促进社会的自由和开放;促使社会居民通过流动摆脱贫困,但大多数乡村居民总体处在相对稳定而又贫困的状态。(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的中国。根据材料一“缙云富人潘君少贫,尝贸易城中”可知,地域的流动,乡村至城市;根据材料一“藉以为商,所至大获,积财逾数十百万,因娉倡以归”可知,职业的流动,农至商;根据材料一“ 生子擢进士第,至郡守,其家至今为富室云。”可知,阶层的流动,父商子仕。
(2)本题是特点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还有像阳翟县的杜生那样既为人‘择日’(即神汉之类职业),又卖药,同时又为人‘佣耕’,一身而并兼数业的“多种经营”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职业间平行流动为主;根据材料一“租佃土地转化为契约下的佃农;依附于地主为地客或佃仆;转为小手工业者;流入城市做手工业作坊或服务性行业(饭店、酒店、客店等)中的雇佣劳动者”可知,呈现多元化。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生子擢进士第,至郡守,其家至今为富室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使社会居民通过流动摆脱贫困;根据材料二“租佃土地转化为契约下的佃农;依附于地主为地客或佃仆;转为小手工业者;流入城市做手工业作坊或服务性行业(饭店、酒店、客店等)中的雇佣劳动者;充当商品流通领域的小贩或‘营运’者;各种艺人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社会的自由和开放;根据材料一“租佃土地转化为契约下的佃农;依附于地主为地客或佃仆;转为小手工业者;流入城市做手工业作坊或服务性行业(饭店、酒店、客店等)中的雇佣劳动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但大多数乡村居民总体处在相对稳定而又贫困的状态。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