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
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
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
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
名作。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后一个“书”指书信。
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炼,布局的匠心所在。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听课文朗读,注意节奏、读音、感情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mp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如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Z x xk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解释下列划线字
五色交辉: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交相辉映四季消散随意欲:将要、快要。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跃:跳出水面。人间自:从。康乐:谢灵运复:再。与:yù 欣赏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总领全文的是哪句?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2)哪几句是写景的?文章可以分为几层?
(3)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来布局的? 山川之美术古来共谈仰观:高峰俯察:清流远景:石壁、林、
竹、雾近景:猿、鸟、鳞静动实是欲界之仙都总分总研读探究
??
(1)山川之美,美在何处?请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
(2)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一说,好在哪里?(3)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水相映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色彩配合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晨昏变化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动静相衬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小结 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作业 1、默写课文
2、想象扩写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画面。课件20张PPT。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关于“月亮”的诗句“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学习目标:体会作者在短文中含蓄表达的特殊心境,理解苏轼的人格魅力。
掌握文言常见实词、虚词。
了解全文的内容。疏通文意,学习凝练含蓄、流畅自如的语言风格。 苏 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这一时期,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散文和词,如有名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再读课文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译课文。请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遂至承天寺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虑,想到只是共同,一起睡觉于是原来翻译下列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读课文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小结 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态度。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布置作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