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根据清朝档案《户部清册》统计,咸丰元年(1851年)尚有较完整的全国人口记录,咸丰二年(1852年)以后,迄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二十年间,由于册报残缺,人口一直停留在二亿多的水平上。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
A.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户籍管理受到冲击
B.清朝吏治腐败,户籍管理混乱
C.清政府调整政策,放松了户籍管理
D.农民起义爆发,冲击了旧的统治秩序
2.汉高祖时期,三老作为“乡族势力的代表”,正式成为“国家认定的地方社会领袖”,其职能主要是在道德风俗方面“掌教化”“帅众为善”“率其意以道民”。材料说明汉朝中央 ( )
A.不拘一格选拔官吏
B.治国思想由“无为”变为“有为”
C.地方宗族势力强大
D.政府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3.中国古代政府设立了义仓、常平仓和惠民仓等。义仓属于地方性济民救灾设施,常平仓由朝廷兴办,另有惠民仓作为辅助之用,又设广惠仓以赈灾济民。由此可知,中国古代( )
A.以民间救济为主 B.社会福利制度完善
C.仓储制度集权化 D.社会救济方式多样
4.针对“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某学者指出,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该学者认为,中国古代( )
A.基层自治卓有成效 B.民间社会发育有限
C.县府管理能力不足 D.社会经济长期滞后
5.宋朝义庄在中国慈善组织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义庄由范仲淹创立,主要作用是救济族中贫困之人,为本族贫寒子弟设立义学,对遇到天灾人祸等大事的人给予临时救助,其后范氏义庄受到了其他家族的认可和效仿。义庄的出现( )
A.体现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
B.反映出宋朝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表明宗法制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
D.说明宋朝民间救济体系日臻完善
6.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该材料不能说明古代户籍( )
A.是朝廷征收赋役的依据
B.是基层管理的重要手段
C.与土地私有制度相适应
D.是严刑峻法的重要体现
7.商鞅变法时建立的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即什伍制度,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朝的什伍制度、唐朝的邻保制度、宋朝的保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
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 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
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 D.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
8.《大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主要反映了明朝 ( )
A.以法律形式对贫苦之人进行救助
B.贫苦无依之人与朝廷官员矛盾尖锐
C.真正解决了贫苦无依之人的温饱问题
D.以严刑峻法维护其统治
9.下表为明清时期开封地区养济院的设置及分布情况,据此可知( )
州县 坐落位置 创办/重 建时间 创办人
通许 县 旧在城北凤形冈 洪武年间 县丞范世英
鄢陵 县 旧在德星台侧,徙于天甯寺前 嘉靖十 四年 知县王时中
仪封 厅 旧在县治西南隅,后移建重道门外 顺治年间 知县崔维雅
新郑 县 在县治西北隅 康熙三十 二年 知县朱廷献
A.关注民生是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B.清朝官员更注重前代民生事业的传承
C.社会救济是地方政府维护稳定的手段
D.地方官员较之乡绅更热衷于慈善事业
10.明朝统治所及的范围内,包括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都编造了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姓名、年龄、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明政府编造黄册的直接目的是 ( )
A.加强中央集权 B.便于征收赋税
C.抑制土地兼并 D.缓和社会矛盾
11.唐代实行外出人员报告制度。按规定:离乡外出必须申请过所(通行凭证),由里正(地方官)对其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外出人的户等、本人外出后赋税是否有人代为承担等,然后开具证明申报上级审批是否给予过所。这一制度旨在 ( )
A.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B.保护地方文化传承
C.维护传统伦理孝道 D.保障国家财政收入
12.(2023·广东惠州)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用乡亭什伍保甲作为纵向管理,用宗族组织、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作为横向管理,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服役、治安、教化等是纵横管理的交叉点,从而真正构成了控制基层乡里社会的管理网络。这段材料意在说明中国古代 ( )
A.基层管理系统的独立性
B.亲民睦邻色彩的自治性
C.宗族组织溶于乡党里闾
D.基层管理组织的严密性
二、非选择题
13.中国古代官僚制是皇权的体现,官僚制中最基层的行政单位是县。因此,有学者提出“皇权不下县”的观点,但此观点也受到一些学者的反对。以下是节选部分学者反驳“皇权不下县”的论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论据一 《儒林外史》第八回:“南昌人情,鄙野有余,巧诈不足;若说地方出产及词讼之事……若非纲常伦纪大事,其余户婚田土,都批到县里去,务在安辑,与民休息。”其意指乡村中的大事小情都须上报到县级政府,由县官亲自处理整个县辖范围内的纠纷与案件。
——王印红、朱玉洁《从明清小说管窥传统
乡村治理中的“皇权”下县》
论据二 20世纪末发现的长沙走马楼吴简尤其引人注目。乡吏的职责颇广:春夏为“劝农”,秋冬落实“制度”。除了课征租税役调外,还对上负责本地吏民户籍的管理,保证“人名年纪相应”“审实”“无有遗脱”,如果有误“为他官所觉”,则本吏要承担罪责。
——摘编自秦晖《传统十论》
论据三 康熙二十二年修的《宛平县志》明确记载了巡检司所统村落,共分为捕卫南乡、卢沟桥巡检司、石港口巡检司、王平口巡检司、齐家庄巡检司。至此,巡检司与村落之间的统辖关系得以证实。
——摘编自胡恒《皇权不下县 ——清代县辖政区
与基层社会治理》
(1)判断上述三个论据所依据的文献史料的类型,并辨析其价值。
(2)指出三个论据各自的论述角度。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个新角度说明古代皇权对基层社会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根据清朝档案《户部清册》统计,咸丰元年(1851年)尚有较完整的全国人口记录,咸丰二年(1852年)以后,迄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二十年间,由于册报残缺,人口一直停留在二亿多的水平上。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
A.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户籍管理受到冲击
B.清朝吏治腐败,户籍管理混乱
C.清政府调整政策,放松了户籍管理
D.农民起义爆发,冲击了旧的统治秩序
答案D
2.汉高祖时期,三老作为“乡族势力的代表”,正式成为“国家认定的地方社会领袖”,其职能主要是在道德风俗方面“掌教化”“帅众为善”“率其意以道民”。材料说明汉朝中央 ( )
A.不拘一格选拔官吏
B.治国思想由“无为”变为“有为”
C.地方宗族势力强大
D.政府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答案D
3.中国古代政府设立了义仓、常平仓和惠民仓等。义仓属于地方性济民救灾设施,常平仓由朝廷兴办,另有惠民仓作为辅助之用,又设广惠仓以赈灾济民。由此可知,中国古代( )
A.以民间救济为主 B.社会福利制度完善
C.仓储制度集权化 D.社会救济方式多样
答案D
4.针对“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某学者指出,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该学者认为,中国古代( )
A.基层自治卓有成效 B.民间社会发育有限
C.县府管理能力不足 D.社会经济长期滞后
答案B
5.宋朝义庄在中国慈善组织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义庄由范仲淹创立,主要作用是救济族中贫困之人,为本族贫寒子弟设立义学,对遇到天灾人祸等大事的人给予临时救助,其后范氏义庄受到了其他家族的认可和效仿。义庄的出现( )
A.体现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
B.反映出宋朝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表明宗法制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
D.说明宋朝民间救济体系日臻完善
答案A
6.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该材料不能说明古代户籍( )
A.是朝廷征收赋役的依据
B.是基层管理的重要手段
C.与土地私有制度相适应
D.是严刑峻法的重要体现
答案D
7.商鞅变法时建立的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即什伍制度,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朝的什伍制度、唐朝的邻保制度、宋朝的保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
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 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
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 D.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
答案B
8.《大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主要反映了明朝 ( )
A.以法律形式对贫苦之人进行救助
B.贫苦无依之人与朝廷官员矛盾尖锐
C.真正解决了贫苦无依之人的温饱问题
D.以严刑峻法维护其统治
答案A
9.下表为明清时期开封地区养济院的设置及分布情况,据此可知( )
州县 坐落位置 创办/重 建时间 创办人
通许 县 旧在城北凤形冈 洪武年间 县丞范世英
鄢陵 县 旧在德星台侧,徙于天甯寺前 嘉靖十 四年 知县王时中
仪封 厅 旧在县治西南隅,后移建重道门外 顺治年间 知县崔维雅
新郑 县 在县治西北隅 康熙三十 二年 知县朱廷献
A.关注民生是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B.清朝官员更注重前代民生事业的传承
C.社会救济是地方政府维护稳定的手段
D.地方官员较之乡绅更热衷于慈善事业
答案C
10.明朝统治所及的范围内,包括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都编造了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姓名、年龄、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明政府编造黄册的直接目的是 ( )
A.加强中央集权 B.便于征收赋税
C.抑制土地兼并 D.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B
11.唐代实行外出人员报告制度。按规定:离乡外出必须申请过所(通行凭证),由里正(地方官)对其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外出人的户等、本人外出后赋税是否有人代为承担等,然后开具证明申报上级审批是否给予过所。这一制度旨在 ( )
A.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B.保护地方文化传承
C.维护传统伦理孝道 D.保障国家财政收入
答案:D
12.(2023·广东惠州)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用乡亭什伍保甲作为纵向管理,用宗族组织、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作为横向管理,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服役、治安、教化等是纵横管理的交叉点,从而真正构成了控制基层乡里社会的管理网络。这段材料意在说明中国古代 ( )
A.基层管理系统的独立性
B.亲民睦邻色彩的自治性
C.宗族组织溶于乡党里闾
D.基层管理组织的严密性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中国古代官僚制是皇权的体现,官僚制中最基层的行政单位是县。因此,有学者提出“皇权不下县”的观点,但此观点也受到一些学者的反对。以下是节选部分学者反驳“皇权不下县”的论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论据一 《儒林外史》第八回:“南昌人情,鄙野有余,巧诈不足;若说地方出产及词讼之事……若非纲常伦纪大事,其余户婚田土,都批到县里去,务在安辑,与民休息。”其意指乡村中的大事小情都须上报到县级政府,由县官亲自处理整个县辖范围内的纠纷与案件。
——王印红、朱玉洁《从明清小说管窥传统
乡村治理中的“皇权”下县》
论据二 20世纪末发现的长沙走马楼吴简尤其引人注目。乡吏的职责颇广:春夏为“劝农”,秋冬落实“制度”。除了课征租税役调外,还对上负责本地吏民户籍的管理,保证“人名年纪相应”“审实”“无有遗脱”,如果有误“为他官所觉”,则本吏要承担罪责。
——摘编自秦晖《传统十论》
论据三 康熙二十二年修的《宛平县志》明确记载了巡检司所统村落,共分为捕卫南乡、卢沟桥巡检司、石港口巡检司、王平口巡检司、齐家庄巡检司。至此,巡检司与村落之间的统辖关系得以证实。
——摘编自胡恒《皇权不下县 ——清代县辖政区
与基层社会治理》
(1)判断上述三个论据所依据的文献史料的类型,并辨析其价值。
(2)指出三个论据各自的论述角度。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个新角度说明古代皇权对基层社会的影响。
参考答案(1)论据一是小说(文学作品),成书于清朝,能反映清朝的社会生活,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使用时须与其他类型史料相参证。论据二属于出土文献,是简牍,形成于魏晋时期,较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很大的史料价值。论据三属于地方志,清朝官修,真实反映清朝机构管理情况,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2)论据一论述角度:县政府对地方事务的管理;论据二论述角度:乡吏的职权与责任;论据三论述角度:县下属的管理机构。
补充:明清时期的乡约改为皇帝的劝谕,以乡约教化约束百姓,带有强制力,体现皇权对乡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