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选择题
1.董必武在中共八大上指出:“党中央号召公安、检察、法院和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办事。我认为依法办事,是我们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环节。”这一思想 ( )
A.提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的法律保障
B.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推行依法治国的方针
C.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丰富了毛泽东思想中的法学理论
2.1987年12月深圳首次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修改宪法草案,删除原宪法中禁止土地“出租”两字,明确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这说明( )
A.宪法修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
C.土地的所有制性质发生了变化
D.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79年,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讲话的主旨是( )
A.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B.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C.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
D.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4.有学者认为,1982年宪法是对1954年宪法甚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1982年宪法( )
A.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的基石
B.高度重视保障人权和“依法治国”
C.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改革的发展
D.与1954年宪法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5.中共中央组织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之际,命名雷锋、焦裕禄、钱学森等为“建国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世纪之交,新华社主办评选“百年中国十大人物”,孙中山、鲁迅、雷锋、焦裕禄、王进喜、李四光、毛泽东、邓小平、邓稼先、袁隆平当选。这说明中国政府注重( )
A.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B.加强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建设
C.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但国家又不可一日无法。因此,当时就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由“变通办法”通过的重要文件( )
A.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部宪法
B.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
7.某学者指出:世界各国宪法无不是为应对其面临的“麻烦问题”而制定与变迁。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时面临的“麻烦问题”是( )
A.稳定秩序,推进改革 B.摆脱束缚,实现转折
C.突破瓶颈,体制转型 D.深化改革,全面小康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 600多部,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这表明(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 D.我国法治建设任务完成
9.下面是1950—2000年中国各阶段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数量变化示意图。它反映了改革开放后 (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社会管理的日益法治化
C.依法治国原则正式确立
D.民主政治制度日趋完善
10.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一大批重要的法律法规纷纷出台,主要包括1982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在此前后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这些立法 ( )
A.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B.确立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C.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法律保障
D.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1.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一天之内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七部法律,被法学界称为中国法治史上著名的“一日七法”。这反映了 ( )
A.我国确定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中国的法律建设制度化
D.公民的法律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12.习近平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这一重要论述的意义在于( )
A.立足历史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
C.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
D.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重要标志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年份 法律法规
1978年 首次将环境保护写入宪法
1979年 通过《环境保护法(试行)》
1983年 正式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环保政策
1989年 正式颁布《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1990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八项制度”
1993年 《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1994年 《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以及“九五”计划纲要中,我国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和指导方针
1995年 《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996年 明确提出“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环境保护思路,颁布《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997年 《节约能源法》
1998年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2000年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据张小筠、刘戒骄《新中国70年环境规制
政策变迁与取向观察》整理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紧扣材料,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选择题
1.董必武在中共八大上指出:“党中央号召公安、检察、法院和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办事。我认为依法办事,是我们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环节。”这一思想 ( )
A.提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的法律保障
B.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推行依法治国的方针
C.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丰富了毛泽东思想中的法学理论
答案D
2.1987年12月深圳首次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修改宪法草案,删除原宪法中禁止土地“出租”两字,明确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这说明( )
A.宪法修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
C.土地的所有制性质发生了变化
D.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3.1979年,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讲话的主旨是( )
A.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B.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C.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
D.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答案B
4.有学者认为,1982年宪法是对1954年宪法甚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1982年宪法( )
A.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的基石
B.高度重视保障人权和“依法治国”
C.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改革的发展
D.与1954年宪法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答案C
5.中共中央组织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之际,命名雷锋、焦裕禄、钱学森等为“建国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世纪之交,新华社主办评选“百年中国十大人物”,孙中山、鲁迅、雷锋、焦裕禄、王进喜、李四光、毛泽东、邓小平、邓稼先、袁隆平当选。这说明中国政府注重( )
A.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B.加强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建设
C.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A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但国家又不可一日无法。因此,当时就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由“变通办法”通过的重要文件( )
A.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部宪法
B.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
答案D
7.某学者指出:世界各国宪法无不是为应对其面临的“麻烦问题”而制定与变迁。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时面临的“麻烦问题”是( )
A.稳定秩序,推进改革 B.摆脱束缚,实现转折
C.突破瓶颈,体制转型 D.深化改革,全面小康
答案A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 600多部,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这表明(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 D.我国法治建设任务完成
答案C
9.下面是1950—2000年中国各阶段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数量变化示意图。它反映了改革开放后 (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社会管理的日益法治化
C.依法治国原则正式确立
D.民主政治制度日趋完善
答案B
10.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一大批重要的法律法规纷纷出台,主要包括1982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在此前后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这些立法 ( )
A.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B.确立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C.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法律保障
D.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答案D
11.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一天之内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七部法律,被法学界称为中国法治史上著名的“一日七法”。这反映了 ( )
A.我国确定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中国的法律建设制度化
D.公民的法律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答案C
12.习近平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这一重要论述的意义在于( )
A.立足历史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
C.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
D.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重要标志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年份 法律法规
1978年 首次将环境保护写入宪法
1979年 通过《环境保护法(试行)》
1983年 正式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环保政策
1989年 正式颁布《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1990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八项制度”
1993年 《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1994年 《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以及“九五”计划纲要中,我国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和指导方针
1995年 《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996年 明确提出“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环境保护思路,颁布《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997年 《节约能源法》
1998年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2000年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据张小筠、刘戒骄《新中国70年环境规制
政策变迁与取向观察》整理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紧扣材料,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参考答案示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保护价值取向的增强。
1978—1992年,环境保护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主;形成宪法、法律、细则、制度为载体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体系。1992—2000年,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为环保思路,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以法律、法规、条例、对策规范落实环保工作,标本并重。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保护的价值取向由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过渡。
示例二
改革开放以来环保体系的构成。
理念: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到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并重。
法律、法则:从宪法到具体法律、法规的补充完善。
政府:国务院、计划、规划、对策到具体法律、法规、制度的落实。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保体系由不完善到形成较为严密的理念、法律、法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