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一课一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一课一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9 12:1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一、选择题
1.《农政全书》记载:“今之搅车,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材料说明明朝 (  )
A.私营手工业规模得到很大发展
B.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
C.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2.《吕氏春秋·孟冬纪》关于秦国手工业管理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这项制度主要是针对(  )
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3.考古发现,战国时期冶铁遗址和出土铁器不但遍及韩、赵、魏、齐、楚、燕、秦七个诸侯国统治区,而且出土铁器的种类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可知(  )
A.中国农业耕作方式产生重大变化
B.刀耕火种已经退出中国农业生产
C.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D.战国时期牛耕技术逐渐普及
4.公元前133年,罗马《森普罗尼乌斯农地法》规定:租借国家土地每家不能超过1 000尤格(约250公顷),超出的部分须退还国家,租借给需要土地的农民,土地租借权可以继承但不得让渡他人。该法律(  )
A.体现了公平正义的理念
B.违背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
C.推动了庄园经济的发展
D.确保了罗马社会中间阶层的稳定
5.古代中国劳动者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创制新农具,如耧车、曲辕犁、风力水车等。这反映出古代中国(  )
A.农耕技术缺乏进步 
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C.生产工具比较落后 
D.小农经济较为分散
6.庄园是构成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一个最基本单元。庄园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庄园的土地除了可耕地之外,还有林地和草地,土地分为庄园主的土地和村民的份地。这段材料说明(  )
A.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B.庄园里的劳动者主要是奴隶
C.庄园里的人们生活水平较高
D.庄园里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好
7.东汉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牛耕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庄园经济已不再是中原地区的专利,此时的庄园经济已经发展到边郡地区。据此可知,庄园经济的发展反映出当时(  )
A.耕地面积扩大 
B.全国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C.经济结构已经发生变化
D.边郡土地兼并状况日益严重
8.《左传》记载,周初曾经俘虏了以职业为姓氏的手工业者。见下表:
姓氏 索 长勺 陶 繁 樊
职业 绳工 酒器工 陶工 马缨工 篱笆工
这说明当时(  )
A.姓氏与职业具备了必然联系
B.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合一趋势
C.手工业生产已出现专业分工
D.职业和身份已世代相传
9.对西周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江苏仪征破山口古墓的青铜镰、湖北红安金盆遗址中的矩形双孔青铜铚、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的青铜锸。据此推断,西周(  )
A.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劳作
B.青铜器具用于农业生产
C.冶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D.铁犁牛耕技术广泛使用
10.匣钵将火焰与坯件隔离,减少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有学者指出: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
A.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唐代越窑制瓷水平为中国历代最高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
11.下表为先秦时期关于铁的文献记载。据此可知(  )
出处 记载
《诗经·秦风·驷驖》 有“驷驖孔阜”之句。“驖(tiě)”指马色黑如铁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晋国用铁铸刑鼎,鼎上铸有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铸鼎的铁是作为军赋向民间征收的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
A.铁的应用范围较广
B.政府支持冶铁业发展
C.南北经济差距明显
D.官营手工业规模扩大
12.唐代已经出现专门从事古琴制作的家庭手工业作坊,以制作出售古琴为业,其中著名的有雷霄、郭亮、张钺、沈镣等家。北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这反映了(  )
A.古琴制作水平日渐提高
B.家庭手工业手艺传承的局限性
C.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
D.重农抑商的政策传统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汉以来,凭借着“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高密度小农经济,中国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并在很长时间内都遥遥领先于西方。小农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和经济组织,构成中国古代、近代的基本社会经济单位,它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产物。但是,小农经济又不是孤立于中国“大生态环境”之外的事物,它不得不受到外在自然及社会环境的根本制约。
——摘编自林刚《中国近代工业与小农经济》等
材料二 基于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及个体小农在人口数量上的空前增长,宋朝的商品经济达到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宋朝个体小农除了继续从事传统的粮食生产外,还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进行家庭养殖,以及季节性地从事兼业活动,出现了所谓的“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陆九渊分析金溪农民在农闲时从事制陶业后总结说:“今时农民多困穷,农业利薄,其来久矣,当藉他业以相补助者。殆不止此。”当农户一遇农闲,他们便进入市场,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只要有条件、有机会,他们无不为之。
——摘编自穆向丽、巩前文《小农经济:形成、发展与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发展到宋朝出现的新趋向,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一、选择题
1.《农政全书》记载:“今之搅车,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材料说明明朝 (  )
A.私营手工业规模得到很大发展
B.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
C.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答案:C
2.《吕氏春秋·孟冬纪》关于秦国手工业管理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这项制度主要是针对(  )
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答案:C
3.考古发现,战国时期冶铁遗址和出土铁器不但遍及韩、赵、魏、齐、楚、燕、秦七个诸侯国统治区,而且出土铁器的种类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可知(  )
A.中国农业耕作方式产生重大变化
B.刀耕火种已经退出中国农业生产
C.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D.战国时期牛耕技术逐渐普及
答案:A
4.公元前133年,罗马《森普罗尼乌斯农地法》规定:租借国家土地每家不能超过1 000尤格(约250公顷),超出的部分须退还国家,租借给需要土地的农民,土地租借权可以继承但不得让渡他人。该法律(  )
A.体现了公平正义的理念
B.违背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
C.推动了庄园经济的发展
D.确保了罗马社会中间阶层的稳定
答案:C
5.古代中国劳动者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创制新农具,如耧车、曲辕犁、风力水车等。这反映出古代中国(  )
A.农耕技术缺乏进步 
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C.生产工具比较落后 
D.小农经济较为分散
答案:B
6.庄园是构成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一个最基本单元。庄园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庄园的土地除了可耕地之外,还有林地和草地,土地分为庄园主的土地和村民的份地。这段材料说明(  )
A.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B.庄园里的劳动者主要是奴隶
C.庄园里的人们生活水平较高
D.庄园里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好
答案:A
7.东汉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牛耕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庄园经济已不再是中原地区的专利,此时的庄园经济已经发展到边郡地区。据此可知,庄园经济的发展反映出当时(  )
A.耕地面积扩大 
B.全国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C.经济结构已经发生变化
D.边郡土地兼并状况日益严重
答案:B
8.《左传》记载,周初曾经俘虏了以职业为姓氏的手工业者。见下表:
姓氏 索 长勺 陶 繁 樊
职业 绳工 酒器工 陶工 马缨工 篱笆工
这说明当时(  )
A.姓氏与职业具备了必然联系
B.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合一趋势
C.手工业生产已出现专业分工
D.职业和身份已世代相传
答案:C
9.对西周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江苏仪征破山口古墓的青铜镰、湖北红安金盆遗址中的矩形双孔青铜铚、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的青铜锸。据此推断,西周(  )
A.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劳作
B.青铜器具用于农业生产
C.冶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D.铁犁牛耕技术广泛使用
【解析】材料中的青铜镰、青铜铚、青铜锸都是青铜农具,故B项正确。
10.匣钵将火焰与坯件隔离,减少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有学者指出: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
A.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唐代越窑制瓷水平为中国历代最高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
【解析】材料“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属于技术创新推动生产发展的典型,故D项正确。
11.下表为先秦时期关于铁的文献记载。据此可知(  )
出处 记载
《诗经·秦风·驷驖》 有“驷驖孔阜”之句。“驖(tiě)”指马色黑如铁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晋国用铁铸刑鼎,鼎上铸有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铸鼎的铁是作为军赋向民间征收的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
A.铁的应用范围较广
B.政府支持冶铁业发展
C.南北经济差距明显
D.官营手工业规模扩大
【解析】诗经中形容马的颜色黑如铁,晋国用铁铸刑鼎,《吴越春秋》记载用铁铸剑,说明铁的应用范围较广,故A项正确。
12.唐代已经出现专门从事古琴制作的家庭手工业作坊,以制作出售古琴为业,其中著名的有雷霄、郭亮、张钺、沈镣等家。北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这反映了(  )
A.古琴制作水平日渐提高
B.家庭手工业手艺传承的局限性
C.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
D.重农抑商的政策传统
【解析】根据材料“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雷氏古琴制造技艺由于“其子孙渐志于利”而失传,这反映了家庭手工业手艺传承的局限性,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汉以来,凭借着“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高密度小农经济,中国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并在很长时间内都遥遥领先于西方。小农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和经济组织,构成中国古代、近代的基本社会经济单位,它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产物。但是,小农经济又不是孤立于中国“大生态环境”之外的事物,它不得不受到外在自然及社会环境的根本制约。
——摘编自林刚《中国近代工业与小农经济》等
材料二 基于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及个体小农在人口数量上的空前增长,宋朝的商品经济达到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宋朝个体小农除了继续从事传统的粮食生产外,还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进行家庭养殖,以及季节性地从事兼业活动,出现了所谓的“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陆九渊分析金溪农民在农闲时从事制陶业后总结说:“今时农民多困穷,农业利薄,其来久矣,当藉他业以相补助者。殆不止此。”当农户一遇农闲,他们便进入市场,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只要有条件、有机会,他们无不为之。
——摘编自穆向丽、巩前文《小农经济:形成、发展与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发展到宋朝出现的新趋向,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1)原因: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古代农业工具的不断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政府的鼓励等因素使小农经济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具备简单的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相结合,小农经济就能运作,因此其运作成本低。
(2)新趋向:由男耕女织到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积极作用:宋朝的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其反过来又推动了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多样化营生方式的选择,拓宽了小农营生途径,同时对缓解宋朝人多地少的压力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打破四民界限,冲击了人们的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