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时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时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9 12:1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19世纪中后期,西方民主观念逐渐传入中国,“议会、民权、自由、宪政、权利”等成为热门词汇。清末民初,“革命、共和、民主”等成为流行词。五四运动时期,“自由主义民主”“革命民主主义”等词语成为新宠。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
A.西方民主体制被照搬到了中国
B.民主流派众多干扰了救亡道路的抉择
C.实现共和逐渐成为国人的共识
D.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观念的变化
2.下表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内容摘要,它的制定(  )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第二章 政权机关 第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人民政府为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
第六章 民族政策 第五十一条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B.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C.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2019年,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上讲话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始终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说明我国(  )
A.发展经济就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全党工作着重点发生了根本转移
C.改善民生以国家制度改革为前提
D.国家治理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曾三次起草和命名,第一次是在1948年10月提出,命名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案)》;1949年8月,中国共产党提出第二次草案初稿,命名为《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第三次命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这反映出(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党制度趋于成熟
B.中国革命性质已发生变化
C.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精神
D.人民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
5.以下是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目录和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目录,目录的变化体现了(  )
1954年宪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85条至第103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1982年宪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33条至第56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备
B.人民民主的法律保障进一步加强
C.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完善
D.“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6.“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更变而已,不足为异。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这里的“迥然不同”主要在于此次革命(  )
A.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B.实现了民族独立与富强
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终结了封建主义的传统
7.据刘澜涛《晋察冀边区的群众工作》(1945年1月)中的统计,晋察冀根据地有1 600万人,其中约300万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团体,如农会、工会、妇救会、青救会、童子军、抗敌后援会等,约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确保了根据地的社会稳定
B.壮大了党员队伍
C.提高了根据地生产的积极性
D.注重根据地基层组织建设
8.孙中山说:“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之有参政权,盖事所必至。”据此,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赋予妇女以参加各级政权的权利。这表明(  )
A.实现了男女平等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妇女有了维护权利的民主意识
D.辛亥革命使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9.在1954年宪法起草过程中,中央人民政府专门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其中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负责人及相关方面的专家。同时,还组织了全国群众性大讨论。这说明(  )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确立
B.宪法的制定体现了广泛性和民主性
C.1954年宪法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更具权威性
D.人民民主政权得到了法律的保障
10.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设置了行政区,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这一举措(  )
A.扩大了解放区的群众基础 B.贯彻了革命统一战线方针
C.适应了民族战争的新形势 D.旨在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11.民国初年,时人评价某些政客“收买选票,或一二元、四五元一张,出资数百元即可当选”;更有政客以暴力胁迫投票者的情况出现,其结果是旧官吏和士绅出身的议员在国会中占据多数。这从侧面说明,当时(  )
A.官员贪腐现象严重 B.军阀势力掌握实权
C.民主政治徒具形式 D.资产阶级裹挟议会
12.1943年,淮北根据地在工作总结中指出:7个县的参议会议员共458位,从阶级成分上看,雇工12人,贫农71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地主130人,商人17人,其他39人。参议会的成立(  )
A.移植了西方的议会民主
B.调动了农民的参政议政积极性
C.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D.集聚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力量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要议会民主政治,就必须要有法制的传统。而要有法制传统,又必须要有个人权利意识。要有个人权利意识,又必须要有发达的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发达,又必须要有中产阶级社会。要市民社会的发展,需要知识的教育,需要发达的信息的传播。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 就是在一个高度专制传统的农业社会上面,安放着一个高度西化的政治系统,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两者之间无法有机地结合。
——摘编自萧功秦《百年中国现代化中的六次政治选择》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19世纪中后期,西方民主观念逐渐传入中国,“议会、民权、自由、宪政、权利”等成为热门词汇。清末民初,“革命、共和、民主”等成为流行词。五四运动时期,“自由主义民主”“革命民主主义”等词语成为新宠。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
A.西方民主体制被照搬到了中国
B.民主流派众多干扰了救亡道路的抉择
C.实现共和逐渐成为国人的共识
D.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观念的变化
答案D
2.下表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内容摘要,它的制定(  )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第二章 政权机关 第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人民政府为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
第六章 民族政策 第五十一条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B.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C.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答案C
3.2019年,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上讲话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始终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说明我国(  )
A.发展经济就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全党工作着重点发生了根本转移
C.改善民生以国家制度改革为前提
D.国家治理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
答案D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曾三次起草和命名,第一次是在1948年10月提出,命名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案)》;1949年8月,中国共产党提出第二次草案初稿,命名为《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第三次命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这反映出(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党制度趋于成熟
B.中国革命性质已发生变化
C.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精神
D.人民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
答案C
5.以下是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目录和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目录,目录的变化体现了(  )
1954年宪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85条至第103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1982年宪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33条至第56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备
B.人民民主的法律保障进一步加强
C.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完善
D.“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答案B
6.“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更变而已,不足为异。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这里的“迥然不同”主要在于此次革命(  )
A.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B.实现了民族独立与富强
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终结了封建主义的传统
答案C
7.据刘澜涛《晋察冀边区的群众工作》(1945年1月)中的统计,晋察冀根据地有1 600万人,其中约300万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团体,如农会、工会、妇救会、青救会、童子军、抗敌后援会等,约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确保了根据地的社会稳定
B.壮大了党员队伍
C.提高了根据地生产的积极性
D.注重根据地基层组织建设
答案D
8.孙中山说:“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之有参政权,盖事所必至。”据此,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赋予妇女以参加各级政权的权利。这表明(  )
A.实现了男女平等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妇女有了维护权利的民主意识
D.辛亥革命使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答案D
9.在1954年宪法起草过程中,中央人民政府专门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其中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负责人及相关方面的专家。同时,还组织了全国群众性大讨论。这说明(  )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确立
B.宪法的制定体现了广泛性和民主性
C.1954年宪法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更具权威性
D.人民民主政权得到了法律的保障
答案B
10.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设置了行政区,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这一举措(  )
A.扩大了解放区的群众基础 B.贯彻了革命统一战线方针
C.适应了民族战争的新形势 D.旨在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答案】D
11.民国初年,时人评价某些政客“收买选票,或一二元、四五元一张,出资数百元即可当选”;更有政客以暴力胁迫投票者的情况出现,其结果是旧官吏和士绅出身的议员在国会中占据多数。这从侧面说明,当时(  )
A.官员贪腐现象严重 B.军阀势力掌握实权
C.民主政治徒具形式 D.资产阶级裹挟议会
【答案】C
12.1943年,淮北根据地在工作总结中指出:7个县的参议会议员共458位,从阶级成分上看,雇工12人,贫农71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地主130人,商人17人,其他39人。参议会的成立(  )
A.移植了西方的议会民主
B.调动了农民的参政议政积极性
C.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D.集聚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力量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要议会民主政治,就必须要有法制的传统。而要有法制传统,又必须要有个人权利意识。要有个人权利意识,又必须要有发达的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发达,又必须要有中产阶级社会。要市民社会的发展,需要知识的教育,需要发达的信息的传播。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 就是在一个高度专制传统的农业社会上面,安放着一个高度西化的政治系统,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两者之间无法有机地结合。
——摘编自萧功秦《百年中国现代化中的六次政治选择》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观点:宪政在近代中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各个方面都不具备实行宪政的条件)。
评析:中国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封建专制主义历史悠久;封建思想浓厚,国民缺乏宪政意识(或法制的传统、个人权利意识淡薄);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不独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