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2019必修1)生物 第四单元 教材解读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2019必修1)生物 第四单元 教材解读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7-11 23:4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高中必修1分子与细胞
单元解读
课标解读
学习目标
内容分析
教学策略
目录

1
2
3
4

通过归纳记忆常见物质运输方式的实
例和判断方法,建立起生命结构与功 能相统一的观点。
一、课标解读
运用物质与能量观理解细胞内的物质
运输与能量供应的关系。
运用归纳与演绎法分析不同物质跨膜
运输的实例,归纳物质跨膜运输的类
型和特点。
通过分析影响渗透作用和物质跨膜运
输的因素,培养利用逻辑思维分析问
题的能力。
一、课标解读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和探究物
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实验,掌握探究性实
验设计的一般程序。
科学探究
C
一、课标解读
课标解读
学习目标
内容分析
教学策略
目录

1
2
3
4

二、学习目标
1.说明水分子进出植物细胞的原理,阐释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与质
壁分离及其复原的关系。
2.初步建构被动运输的概念,能比较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异同点。
3.阐明主动运输的过程、特点和意义。
4.举例说明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
5.利用细胞膜的流动镶嵌结构模型解释各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课标解读
学习目标
内容分析
教学策略
目录

1
2
3
4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对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有了感
性的认识:知道当细胞液溶质浓度小于细胞外液溶质浓度时,细胞 就会失水;当细胞液溶质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溶质浓度时,细胞就会 吸水;知道一次施肥过多会导致植物“烧苗”;知道可以利用食盐 进行食品腌制,等等。在物理的学习中,学生对物质分子的扩散现 象也有基本的认知。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作为教师创设教学 情境的理想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具体机制。
三、内容分析
与学生经验的联系
三、内容分析
3.2 与其他章的联系
本章内容安排在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之后,显然是考虑到
细胞膜的结构是学习本章内容的基础。同时第3章第2节“细胞器—
—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中的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最终蛋
白质的分泌就是借助胞吐方式进行的,因此,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
学习理解本章中胞吞、胞吐的过程及其意义是很好的铺垫。
3.3 内容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多种,教材首先从水分子出入细胞的方式说起,让学
生理解扩散、渗透的原理,进而理解什么是被动运输,在此基础上区分自由扩散 和协助扩散,并为进一步学习主动运输打下基础。蛋白质或其他有机大分子颗粒 无法直接穿过细胞膜,但可以通过胞吞、胞吐的方式进出细胞。这样的安排符合 知识由易到难的逻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按照上述思路,本章安排了两节。第1节是被动运输,第2节是主动运输与胞吞、
胞吐。之所以将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放在一起,因为,从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 生能量的角度来看,也可以将胞乔、胞吐看成是一种特殊的主动运输,而且胞吞、 胞吐的内容相对较少,不足以单独成节。
三、内容分析
探究植 物细胞 的吸水 与失水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影响物质运输 的因素及运输 方式的判断
主动运输
胞吞和胞吐
渗透 作用
概念、方向
条件:半透 膜、浓度差
三、内容分析
动植物细胞吸水和 失水的特点分析
细胞 的物 质输 入和 输 出
自由 扩散
协助 扩散
各种方式的特点和实例
内容结构
被动运输
课标解读
学习目标
内容分析
教学策略
目录

1
2
3
4

四、教学策略
课时安排
· 水进出细胞的原理 第一节· (1课时)
·被动运输
第一节·(2课时)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 第二节 · (1课时)
四、教学策略
第1节水进出细胞的原理(第1课时)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连续嗑带盐的瓜子和做水饺馅的动画,展开问题探讨
(1)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有什么感觉呢 (2)包水饺用白
菜做馅时,放一些盐,过一会儿发现什么现象 教师收集学 生存在疑惑的问题,课堂开始时,发动学生质疑和论辩。
四、教学策略
1.渗透作用
课前观看教师制作好的“问题探讨”的实验微课视频,展开问题探讨,
引导学生建构扩散和渗透作用两个概念,归纳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形成结构功能观。
四、教学策略
2.水进出细胞的原理
观察“水分子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示意图”,结合“问题探讨”的相关 内容,借助“生物科学史话”中“人类对通道蛋白的探索历程”进行讨论, 理解水分子进出动物细胞的原理。补充脱水、输液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 学以致用。通过复习植物细胞结构,进行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初步分析 植物细胞是否满足渗透系统的两个条件。在此基础上分组讨论“探究植物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方案,并动手完成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 理解水分子进出植物细胞的原理: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其内外分别是细胞液和外界溶液,当二者存在浓度差时,水分子就会从浓 度低的一侧扩散到浓度高的另一侧。通过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建构被动运 输的概念:像水分子一样,物质通过扩散方式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不需 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的运输方式。补充植物“烧苗”现象 的解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四、教学策略
3.“探究·实践”教学建议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高中生物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应予
以高度重视。教学前要做好预实验,组织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和方法,明确本实验的原理.思路和大致步骤等。在学习原生质层的概
念时,不要告诉学生水分进出前后植物细胞的变化,否则,容易将本探
究性实验变成验证性实验。还可以让学生选取不同部位的植物细胞进行
实验,或者设置蔗糖溶液的浓度梯度,开展进一步探究。
四、教学策略
第1节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第2课时)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尿的形成动画,讲述成人每昼夜生成的原尿量可达180 L, 但 每
日排出的终尿量仅1~2 L,可见原尿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时,约有
99%的水分被重吸收回血液。再从成分比较,终尿与原尿也有很大差
别,例如,原尿含葡萄糖,终尿无,肾小管上皮细胞如何对原尿中的 物质进行重吸收的
四、教学策略
3.建构模型,理解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机理
结合实例解读“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示意图”,分析现象并建构
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概念,可通过比较两者的异同以强化概念:
相同点为顺浓度梯度和不需要消耗能量,不同点为是否需要转运
蛋白。适当补充“生物科学史话”的内容,让学生接受科学史的 教育,可简要介绍人类对通道蛋白的探索历程。
四、教学策略
第2节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甲状腺细胞关于吸碘的独白视频,然后通过“问题探讨”中的碘运
输和教材中氨基酸、葡萄糖、钾离子等运输为情境(也可以为学生补允
一些相关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1)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吸收碘是通过被动运输吗
(2)联想逆水行舟的情形,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吸收碘是否需要细胞
提供能量
(3)这在各种物质的跨膜运输中是特例还是有一定的普遍性
2.抽象概括,并在对比中区分概念的内涵
在胞吞与胞吐教学环节,应注意区分教材中图4-4与图4-6的不同,区别主动
运输与被动运输概念内涵的异同。明确两种运输方式对于离子和小分子的运 输的重要作用,要凸显主动运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对于进行生物大分子转 运的胞吞和胞吐则应从具体案例入手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如单细胞动物变形 虫、草履虫等都可吞噬细菌或其他食物颗粒,人的白细胞特别是巨噬细胞能 吞噬细菌、细胞碎片以及衰老的红细胞,通过案例分析明确其概念和意义。 可列表总结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和案例,进一步发展结构与功能观。
四、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