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力教学设计
课 题 7.1 力 年级 八年级第2学期
授课人 课时 1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 1、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会画力的示意图,并能根据示意图判断力的三要素 3、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方法 通过实验和对生活体验的分析、归纳,能简单描述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 通过活动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观察、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达的实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 材 分 析 教学重点 力的三要素。 2、力的示意图画法。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难点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及预测和对策) 备注
一.光源 1、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 (一)温故知新 观察图片:揉面团、推购物车、踢足球…… 思考:力对物体产生什么影响? ——力改变物体的形状,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新课引入 观看视频:足球比赛中,运动员用各种脚法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 思考:怎样改变力的作用效果的? (三)新授过程 一.力的三要素 1. 观看视频:比赛中,踢球的力气越大,球会飞得越远,力的大小会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吗? 活动一:先准备好一条橡皮筋,用一根绳子套住它的中部,绳子另一端绕过定滑轮悬挂一枚钩码,观察橡皮筋的形变程度,再加一枚钩码,再次观察。 回答:挂两个钩码比挂一个钩码形变更明显 力的大小改变力的作用效果。 2. 观看视频:球员在传球时,用力的方向不同,球从运动方向会改变,力的方向会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吗? 活动二:利用相同的实验装置,钩码通过绳子向右拉着橡皮筋,再改变绳子的方向到另一侧,观察橡皮筋的形变。 回答:第一次向左拉伸,第二次想右拉伸 力的方向改变力的作用效果。 3. 观看视频:射门时,优秀的运动员可以通过脚接触球的部位不同,踢出不同的弧线球,力的作用点会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吗? 活动三:不断改变绳套接触橡皮筋的位置,观察橡皮筋的形变。 回答:第一次向左拉伸,第二次想右拉伸 力的作用点改变力的作用效果。 归纳: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三个: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4.练习 观看图片:压弹簧时,用力越大,弹簧越短;逆时针拧瓶盖,才能打开瓶子;推门时,依次作用在点A ,B,C效果不同 思考:这些场景中哪些因素影响了力的作用效果?
二.力的示意图 1、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2.力的示意图作图步骤。 二.力的示意图 1.观察图片:男孩拉小车 思考:在研究力的问题时,怎样简单、方便地表示力? 引导:在学习光现象的时候,为了显示光的路径,就用一条线段表示,线段中间加个箭头可以用来表示光传播的方向,通过这样的方法建立起光线的物理模型。 讲解:我们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取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出一条线段,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并标出力的单位和符号。 2.示例作图方法:用50N的力水平向右推小车,请画出力的示意图。 (1)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线段起点或终点) (2)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 (3)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4)标上力的大小和单位 3.练习:(限时2min)请画出力的示意图 (1)用80N的力提起水桶 (2)用100N的力按图钉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 2. 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活动:拍手、手用力推墙 思考:为什么两只手都会痛?为什么人在推墙时会后退? 回答:两只手和身体都受到了反作用力。 2.实验探究: (1)活动一:准备好两个气球,相互挤压,观察气球的变化 (2)活动二:准备好两辆绑着条形磁铁的小车,先让异名磁极靠近,再同名磁极靠近,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思考:为什么气球会变形?为什么小车会同时靠近或远离? 回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 3.练习 (1)游泳时,为什么手向后推水,身体向前进? 回答:力是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2)人走路时,会用后脚蹬地,使人前进的施力物体是地面,方向朝前 (朝前或朝后)
小结: 板书:
课后作业: 科学实验室 1.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各种各样的工具,其目的是为了省力。其中,扳手多数时候可以用来拧螺丝钉的螺帽,请同学们准备好扳手和螺丝钉,尝试一下用扳手将钉子拧出来。
思考:力作用在扳手哪个部位,朝哪个方向时,力最小? 2. 观看视频,根据视频要求,课后完成小实验:气球火箭。 观察气球运动的特点,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