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计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原始社会时期,欧洲克罗马农人用燧石工具做外科手术,用“环锯术”治疗癫痫和偏头疼;生活于阿拉斯加的金皮安人(印第安人的一支)的巫医,常头戴丑恶面具,用可怕的吼声医治疾病;秘鲁的印加人用野生的金鸡纳树树皮治疗疟疾。这反映了( )
A. 医学研究领域的开拓 B. 美洲文明落后于其他文明
C. 历史发展具有渐进性 D. 世界文明发展呈现多样性
2. 据考古发现,希腊迈锡尼三号竖井墓中发现的一位女神雕像身上带有来自埃及的纸草装饰,而埃及阿玛尔纳遗址则出土了2000多片希腊迈锡尼时期陶片,复原出大概600个陶罐。这可用来印证( )
A. 地区性大国进行武力扩张 B. 古代区域文明间进行交流
C. 大河与海洋文明存差异 D. 希腊埃及文化具有同源性
3. 12世纪起,随着新兴城市的出现,国王通过颁发城市特许状,以换取城市尊崇国王为整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并定期向国王缴纳金钱、赋税,提供军队。这些举措旨在( )
A. 打击封建领主 B. 推动城市自治 C. 加强国王权力 D. 增加财政收入
4. 750—1258年,阿拉伯历史上出现了一场持续数百年的翻译运动,大量的古代希腊、波斯等典籍被翻译成阿拉伯文。12到13世纪,西班牙人又将大批阿拉伯人的著作和希腊古典文献翻译成拉丁文。这两场翻译运动体现了( )
A. 阿拉伯人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B. 古代波斯文化得到普遍认同
C. 世界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发展 D. 文化发展渐趋同质化的趋势
5. 古代某帝国通过复杂的朝廷仪式和基于太阳崇拜的国教,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编制详细的人口普查表,强迫被征服的民族迁移到新地区定居等措施,促进了帝国统一。该帝国是( )
A. 波斯帝国 B. 拜占庭帝国 C. 笈多帝国 D. 印加帝国
6. 哥伦布第二次航行到美洲时,将甘蔗带到希斯潘纽拉,马、羊也随之而来,除这些大动物之外,老鼠也藏在航船中漂洋过海到了美洲。与此同时,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了美洲和大洋洲。这表明( )
A. 商品在世界范围内流动 B. 人口迁移引起了商业革命
C. 早期殖民扩张由此开始 D. 物种传播与疾病传染并存
7. 16世纪末,英国出席上院会议的成年贵族通常不到80名,而下院议会代表却高达460名,两院议员比例超过1:5。这一现象反映了,英国( )
A.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 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C. 君主立宪制度的完善 D. 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8. 据如表可知,这一时期的墨西哥迪亚斯时期的内外政策( )
1876年至1880年 发动武装政变夺取政权;确保政权生存和美国的外交承认
1884年至19世纪末 巩固政权;大力引进外资与欧美平衡政策
19世纪末到1911年 美国拉美势力增强和不断扩张,外交平衡战略以失败告终
A. 国际地位迅速提升 B. 民族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C. 民主改革成效显著 D. 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9. 列宁说:“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这部著作的发表( )
A.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 得益于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
C. 揭露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D. 促进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10. 这场战争是由最主要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而发生的,是为了瓜分世界,重新分割殖民地,争夺金融资本的“势力范围”和扼杀弱小民族而发动的。由此可知,这场战争( )
A. 形成欧洲势力均衡的局面 B. 源于凡尔赛体系领土安排的失误
C. 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性战争 D. 成立了有效制止战争发生的组织
11. 1944年,某次国际会议商讨筹建世界银行时,中国代表团率先主动宣布增加认股额5000万美元,这一决定带动了其他国家代表,最终使苏联政府同意增加认股额,促成会议取得圆满结果。该会议( )
A. 推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B. 试图协调国际金融秩序
C. 致力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D. 确立了大国一致的原则
12. 如图为1947年9月刊登的漫画《当医生有分歧时》。该漫画旨在揭示( )
A. 美苏冷战对抗由此开始 B. 联合国受掣肘难有作为
C. 两分天下的局面已形成 D. 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
13. 1958年,苏共部长会议通过法令:农产品产量较高的年份收购量提高,反之则降低;旺季农产品收购价适当调低,淡季则调高;国家可以给集体农庄预付收购价格的20%—25%。该法令体现了( )
A. 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 B. 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政策
C. 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 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
14. 第一次柏林危机期间,苏联出兵切断西方占领区与西柏林的水陆交通,美国并没有以军事手段强行打通水陆交通,而是进行了大规模的空运。第二次柏林危机期间,美军的一支装甲部队穿过东德的岗哨,进入西柏林,苏军也没有加以阻拦。这表明美苏( )
A. 在对抗中保持自我控制 B. 旨在缓和紧张的国际局势
C. 双方军事实力旗鼓相当 D. 竞争的重心发生根本转向
15. 1994年,旨在对社会主义国家技术封锁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宣布解散。1996年,西方33国签署《瓦森纳协定》,在高新技术上对华“卡脖子”。2022年,美国拉拢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组建“芯片四方联盟”,阻碍中国科技进步。据此可知( )
A. 美国强行干涉他国内政 B. 冷战后多极化趋势加速
C. “逆全球化”思潮涌动 D. 西方国家固守冷战思维
16. 当今,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既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是工人制造的工业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世界各地的娱乐界充斥着美国制造的产品。这表明( )
A. 世界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 B. 美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C. 全球化时代主权概念淡化 D. 文化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逆转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17题16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7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印度洋贸易从地中海贸易的一翼跃为连接亚欧非三洲的中心。印度洋有规律的季风、洋流以及沿岸丰富的物产,利于印度洋贸易区的形成。阿拉伯人学会了使用指南针,也方便了印度洋上的航海和贸易。印度洋贸易的产品十分丰富,主要有香料、瓷器、丝绸、黄金、象牙、宝石、玳瑁等。由于生产力的限制,印度洋贸易通常由阿拉伯中介人的多次传递而间接完成,直接贸易的成分相对较少。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等地的商人在印度洋地区建立了较成熟的贸易规则,贸易的参与者通过和平的商业竞争控制贸易。
——摘编自潘树林《试论中世纪印度洋国际贸易区的形成、特点和历史地位》
材料二 开辟好望角航线后,不具备商品优势的葡萄牙帝国,通过武力征服取得对阿拉伯人的优势,从而卷入到印度洋贸易体系中;通过散布在印度洋沿岸的要塞和贸易据点,以及通行证制度垄断印度洋贸易。葡萄牙通过引入武装贸易和垄断贸易模式,垄断了东方航线,称霸印度洋,获得了丰厚的商业利益。葡萄牙人在印度洋地区的贸易活动,丰富了从亚洲运往欧洲的商品,沟通了古老的印度洋贸易体系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体系,为荷兰、英国等在印度洋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赵婧《葡萄牙帝国对印度洋贸易体系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印度洋贸易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背景。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近代早期印度洋贸易的变化之处。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印度洋贸易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I.文学艺术作品创作者或作品人物 Ⅱ.相关历史事件
A.绘画《马斯顿荒原战役》B.小说《马可·波罗行纪》C.电影《雾都孤儿》D.著作《社会契约论》 克伦威尔马可·波罗奥利弗卢梭 ①启蒙运动②美国独立战争③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⑤工业革命⑥法国大革命⑦新航路的开辟⑧文艺复兴
E.诗歌《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海涅
F.绘画《蒙娜丽莎》G.著作《人的权利》H.法典《法国民法典》 达芬奇托马斯·潘恩拿破仑
(1)从表中的I栏中选出四项信息与Ⅱ栏中的历史事件进行正确配对。(参照示例如:A—④,示例不得作为答案)
(2)从已配对的四组信息中提炼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符合逻辑,表达清晰)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国家试图摆脱美国的控制。1958年戴高乐上台后,改变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强调法国政策的独立自主。1963年法国拒绝美国的“多边核力量”计划,坚持发展独立的核力量。1964年1月,不顾美国的阻挠,法国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3月,法国宣布退出北约的军事一体化机构。同年6月,戴高乐访问苏联,迈出了70年代东西方关系缓和的第一步。1967年,法国退出黄金联盟,不再对维持黄金美元官方比价承担义务。戴高乐的政策调整,改善了法国形象,打击了美国的霸权政策,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变化,但其立足点仍然是坚定站在西方的。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第九卷)》
(1)据材料,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行调整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0年代初,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反帝反殖为主要内容的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社会主义国家对非洲争取独立斗争的支持,以及法国国内民主人士反对殖民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所有这些都鼓舞了阿尔及利亚各阶层的反殖斗争。军事上节节败退,政治上日益孤立,迫使戴高乐政府承认阿尔及利亚的自决权。1962年3月18日,阿法双方签订埃维昂协议,7月5日阿尔及利亚独立。
——摘编自陆庭恩主编《非洲通史(现代卷)》
材料二 非洲国家独立60余年,经济发展取得诸多进步,但总体长期缓慢,经济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未能改变的情况下,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单一经济结构,使非洲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受到西方国家的操控。对国际资本的过度依赖、过高的出生率、政局动荡、经济政策的失误等因素都严重影响非洲国家经济的发展。非洲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必须着力进行经济结构转型,摆脱对外依赖,改善政府治理。
——摘编自舒运国《试析独立后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1)据材料一、概括阿尔及利亚独立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非洲独立运动的代表性事件。
(2)据材料二、概括非洲国家独立后经济发展概况,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计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原始社会时期,欧洲克罗马农人用燧石工具做外科手术,用“环锯术”治疗癫痫和偏头疼;生活于阿拉斯加的金皮安人(印第安人的一支)的巫医,常头戴丑恶面具,用可怕的吼声医治疾病;秘鲁的印加人用野生的金鸡纳树树皮治疗疟疾。这反映了( )
A. 医学研究领域的开拓 B. 美洲文明落后于其他文明
C. 历史发展具有渐进性 D. 世界文明发展呈现多样性
【答案】D
2. 据考古发现,希腊迈锡尼三号竖井墓中发现的一位女神雕像身上带有来自埃及的纸草装饰,而埃及阿玛尔纳遗址则出土了2000多片希腊迈锡尼时期陶片,复原出大概600个陶罐。这可用来印证( )
A. 地区性大国进行武力扩张 B. 古代区域文明间进行交流
C. 大河与海洋文明存在差异 D. 希腊埃及文化具有同源性
【答案】B
3. 12世纪起,随着新兴城市的出现,国王通过颁发城市特许状,以换取城市尊崇国王为整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并定期向国王缴纳金钱、赋税,提供军队。这些举措旨在( )
A. 打击封建领主 B. 推动城市自治 C. 加强国王权力 D. 增加财政收入
【答案】C
4. 750—1258年,阿拉伯历史上出现了一场持续数百年的翻译运动,大量的古代希腊、波斯等典籍被翻译成阿拉伯文。12到13世纪,西班牙人又将大批阿拉伯人的著作和希腊古典文献翻译成拉丁文。这两场翻译运动体现了( )
A. 阿拉伯人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B. 古代波斯文化得到普遍认同
C. 世界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发展 D. 文化发展渐趋同质化的趋势
【答案】C
5. 古代某帝国通过复杂的朝廷仪式和基于太阳崇拜的国教,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编制详细的人口普查表,强迫被征服的民族迁移到新地区定居等措施,促进了帝国统一。该帝国是( )
A. 波斯帝国 B. 拜占庭帝国 C. 笈多帝国 D. 印加帝国
【答案】D
6. 哥伦布第二次航行到美洲时,将甘蔗带到希斯潘纽拉,马、羊也随之而来,除这些大动物之外,老鼠也藏在航船中漂洋过海到了美洲。与此同时,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了美洲和大洋洲。这表明( )
A. 商品在世界范围内流动 B. 人口迁移引起了商业革命
C. 早期殖民扩张由此开始 D. 物种传播与疾病传染并存
【答案】D
7. 16世纪末,英国出席上院会议的成年贵族通常不到80名,而下院议会代表却高达460名,两院议员比例超过1:5。这一现象反映了,英国( )
A.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 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C. 君主立宪制度的完善 D. 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答案】A
8. 据如表可知,这一时期的墨西哥迪亚斯时期的内外政策( )
1876年至1880年 发动武装政变夺取政权;确保政权的生存和美国的外交承认
1884年至19世纪末 巩固政权;大力引进外资与欧美平衡政策
19世纪末到1911年 美国在拉美势力增强和不断扩张,外交平衡战略以失败告终
A. 国际地位迅速提升 B. 民族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C. 民主改革成效显著 D. 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答案】B
9. 列宁说:“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这部著作的发表( )
A.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 得益于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
C. 揭露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D. 促进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答案】A
10. 这场战争是由最主要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而发生的,是为了瓜分世界,重新分割殖民地,争夺金融资本的“势力范围”和扼杀弱小民族而发动的。由此可知,这场战争( )
A. 形成欧洲势力均衡的局面 B. 源于凡尔赛体系领土安排的失误
C. 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性战争 D. 成立了有效制止战争发生的组织
【答案】C
11. 1944年,某次国际会议商讨筹建世界银行时,中国代表团率先主动宣布增加认股额5000万美元,这一决定带动了其他国家代表,最终使苏联政府同意增加认股额,促成会议取得圆满结果。该会议( )
A. 推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B. 试图协调国际金融秩序
C. 致力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D. 确立了大国一致的原则
【答案】B
12. 如图为1947年9月刊登的漫画《当医生有分歧时》。该漫画旨在揭示( )
A. 美苏冷战对抗由此开始 B. 联合国受掣肘难有作为
C. 两分天下的局面已形成 D. 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
【答案】B
13. 1958年,苏共部长会议通过法令:农产品产量较高的年份收购量提高,反之则降低;旺季农产品收购价适当调低,淡季则调高;国家可以给集体农庄预付收购价格的20%—25%。该法令体现了( )
A. 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 B. 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C. 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 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
【答案】C
14. 第一次柏林危机期间,苏联出兵切断西方占领区与西柏林的水陆交通,美国并没有以军事手段强行打通水陆交通,而是进行了大规模的空运。第二次柏林危机期间,美军的一支装甲部队穿过东德的岗哨,进入西柏林,苏军也没有加以阻拦。这表明美苏( )
A. 在对抗中保持自我控制 B. 旨在缓和紧张的国际局势
C. 双方军事实力旗鼓相当 D. 竞争的重心发生根本转向
【答案】A
15. 1994年,旨在对社会主义国家技术封锁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宣布解散。1996年,西方33国签署《瓦森纳协定》,在高新技术上对华“卡脖子”。2022年,美国拉拢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组建“芯片四方联盟”,阻碍中国科技进步。据此可知( )
A. 美国强行干涉他国内政 B. 冷战后多极化趋势加速
C. “逆全球化”思潮涌动 D. 西方国家固守冷战思维
【答案】D
16. 当今,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既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是工人制造的工业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世界各地的娱乐界充斥着美国制造的产品。这表明( )
A. 世界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 B. 美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C. 全球化时代主权概念淡化 D. 文化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逆转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17题16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7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印度洋贸易从地中海贸易的一翼跃为连接亚欧非三洲的中心。印度洋有规律的季风、洋流以及沿岸丰富的物产,利于印度洋贸易区的形成。阿拉伯人学会了使用指南针,也方便了印度洋上的航海和贸易。印度洋贸易的产品十分丰富,主要有香料、瓷器、丝绸、黄金、象牙、宝石、玳瑁等。由于生产力的限制,印度洋贸易通常由阿拉伯中介人的多次传递而间接完成,直接贸易的成分相对较少。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等地的商人在印度洋地区建立了较成熟的贸易规则,贸易的参与者通过和平的商业竞争控制贸易。
——摘编自潘树林《试论中世纪印度洋国际贸易区的形成、特点和历史地位》
材料二 开辟好望角航线后,不具备商品优势的葡萄牙帝国,通过武力征服取得对阿拉伯人的优势,从而卷入到印度洋贸易体系中;通过散布在印度洋沿岸的要塞和贸易据点,以及通行证制度垄断印度洋贸易。葡萄牙通过引入武装贸易和垄断贸易模式,垄断了东方航线,称霸印度洋,获得了丰厚的商业利益。葡萄牙人在印度洋地区的贸易活动,丰富了从亚洲运往欧洲的商品,沟通了古老的印度洋贸易体系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体系,为荷兰、英国等在印度洋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赵婧《葡萄牙帝国对印度洋贸易体系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印度洋贸易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背景。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近代早期印度洋贸易变化之处。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印度洋贸易的影响。
【答案】(1)基本情况:中世纪印度洋贸易在阿拉伯帝国的兴起下,成为连接亚欧非三洲的贸易中心;其贸易产品种类繁多;贸易通常通过阿拉伯中介人的多次传递而间接完成;贸易的参与者通过和平的商业竞争来控制贸易,并在印度洋地区建立了较成熟的贸易规则。
背景:阿拉伯帝国的兴起为印度洋贸易提供了政治和经济的支持;印度洋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为贸易的繁荣提供了基础;阿拉伯人学会了使用指南针,为航海和贸易提供了便利。
(2)变化:葡萄牙帝国的介入改变了原有的贸易格局,葡萄牙人通过武力征服和垄断贸易模式,获得了在印度洋的贸易优势;贸易模式从和平的商业竞争转变为武装贸易和垄断贸易;印度洋贸易的商品种类更加丰富,沟通了古老的印度洋贸易体系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体系。
(3)影响:促进了印度洋沿岸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贸易规则的完善和商业竞争的规范化。为欧洲国家的崛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持,促进了欧洲国家向海外扩张的步伐。?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I.文学艺术作品创作者或作品人物 Ⅱ.相关历史事件
A.绘画《马斯顿荒原战役》B.小说《马可·波罗行纪》C.电影《雾都孤儿》D.著作《社会契约论》 克伦威尔马可·波罗奥利弗卢梭 ①启蒙运动②美国独立战争③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⑤工业革命⑥法国大革命⑦新航路的开辟⑧文艺复兴
E.诗歌《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海涅
F.绘画《蒙娜丽莎》G.著作《人的权利》H.法典《法国民法典》 达芬奇托马斯·潘恩拿破仑
(1)从表中的I栏中选出四项信息与Ⅱ栏中的历史事件进行正确配对。(参照示例如:A—④,示例不得作为答案)
(2)从已配对的四组信息中提炼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符合逻辑,表达清晰)
【答案】(1)配对:C—⑤;B—⑦;H—⑥;D—①。
(2)主题:文化作品与历史变革的互动。
文化作品不仅是时代精神反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进程。《马可·波罗行纪》则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展现了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地理知识和全球化的早期形态,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作为哲学著作,深刻影响了启蒙运动和随后的政治变革,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而《法国民法典》的制定,则是法国大革命后法律改革的成果,它不仅确立了新的法律秩序,也体现了革命精神的延续。电影《雾都孤儿》反映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的现状与社会问题,为当今社会的社会治理以及城市治理提供经验。
综上所述,文化作品与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文化作品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意义,以及文化和历史如何相互塑造和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国家试图摆脱美国的控制。1958年戴高乐上台后,改变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强调法国政策的独立自主。1963年法国拒绝美国的“多边核力量”计划,坚持发展独立的核力量。1964年1月,不顾美国的阻挠,法国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3月,法国宣布退出北约的军事一体化机构。同年6月,戴高乐访问苏联,迈出了70年代东西方关系缓和的第一步。1967年,法国退出黄金联盟,不再对维持黄金美元官方比价承担义务。戴高乐的政策调整,改善了法国形象,打击了美国的霸权政策,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变化,但其立足点仍然是坚定站在西方的。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第九卷)》
(1)据材料,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行调整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答案】(1)表现: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挑战美国霸权,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缓和同苏联的关系;退出黄金联盟,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关系。
原因:二战结束后,法国综合实力削弱,国际地位低下;冷战形势下,美国加强了欧洲的控制;欧洲走向联合,法国实力逐渐增强;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发展。
(2)简评:提高了法国国际地位,推动欧洲联合;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东西方缓和和世界多极化趋势。本质上是维护法国乃至西方资本主义利益。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0年代初,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反帝反殖为主要内容的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社会主义国家对非洲争取独立斗争的支持,以及法国国内民主人士反对殖民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所有这些都鼓舞了阿尔及利亚各阶层的反殖斗争。军事上节节败退,政治上日益孤立,迫使戴高乐政府承认阿尔及利亚的自决权。1962年3月18日,阿法双方签订埃维昂协议,7月5日阿尔及利亚独立。
——摘编自陆庭恩主编《非洲通史(现代卷)》
材料二 非洲国家独立60余年,经济发展取得诸多进步,但总体长期缓慢,经济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未能改变的情况下,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单一经济结构,使非洲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受到西方国家的操控。对国际资本的过度依赖、过高的出生率、政局动荡、经济政策的失误等因素都严重影响非洲国家经济的发展。非洲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必须着力进行经济结构转型,摆脱对外依赖,改善政府治理。
——摘编自舒运国《试析独立后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1)据材料一、概括阿尔及利亚独立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非洲独立运动的代表性事件。
(2)据材料二、概括非洲国家独立后经济发展概况,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答案】(1)背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反帝反殖为主要内容的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社会主义国家对非洲争取独立斗争的支持;法国国内民主人士反对殖民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代表性事件:利比亚独立;埃及独立;阿尔及利亚独立
(2)概况:经济发展取得诸多进步,但总体长期缓慢,经济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
原因:政局动荡;盲目模仿外来经济发展模式,缺乏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策略;单一制经济结构的束缚;工业基础薄弱;过度依赖国际援助;不平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