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9 16:0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选必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目录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战争带来的不同文化的交锋;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照片中的人是德国北豪森集中营中的一位幸存者,在1945年被盟军解救。这张照片被命名为《人类恐怖的深渊》,意在揭露德国法西斯的残暴罪行,警示人们有再度卷入战争恐怖深渊的可能性,引导人们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新课导入
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每个时代的战争起因并不相同。……在这些战争过程中,被征服、被压迫者争取解放的斗争艰苦卓绝。战争不仅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也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完善。
西线:英法军队 德军;
东线:德奥联军 俄军;
南线:奥军 俄军、塞尔维亚军
阶段 时间 主要战役 影响
爆发 1914.6—7 萨拉热窝事件 一战的导火线
第一阶段 1914.9 马恩河战役 “施里芬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 1915-1916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战争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
第三阶段 1917-1918 美对德宣战,俄国退出大战,中国对同盟国宣战 同盟国相继投降,一战结束
背景:①20世纪初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
②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③20世纪初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
④欧洲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盛行。
⑤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实质是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知识点回顾
第一次世界大战
知识点回顾
第一次世界大战
国家 战后实力
美国 大发战争横财;最大债权国
英国 经济衰退;仍为第一军事强国
法国 损失惨重;陆军强国
意大利 十分虚弱
日本 实力上升;尚难与列强抗衡
俄国 实力下降,退出帝国主义队伍
德国 经济困境,实力严重削弱
性质:①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两大集团都是为了夺取霸权和奴役其他国家参战的。
②塞尔维亚抗击德奥侵略,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但并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影响:①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②世界格局发生变化:西欧相对衰落;瓦解四大帝国;美国和日本崛起;建立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国际联盟;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潮。③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成为新技术的催化剂;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一)概念解释
民族运动:
民主运动:
民族民主运动:
民族主义:
民族自决原则:
对外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
对内反对专制独裁,争取政治民主自由;
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人民反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运动。
是指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
以维护本民族利益和尊严为出发点的思想与行为。有时特指民族独立运动之意识形态。
民族自决作为政治概念最初出现在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中。
作为一个法律原则是由列宁在1916年《论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中正式提出的。
一战和十月革命后,这一原则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传播并获得一定的承认。
二战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民族自决原则得到了确认。
《联合国宪章》是第一个正式规定民族自决原则的国际条约。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在一战中
为英国作战的印度骑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宗主国把大量殖民地人民投入战场。在为宗主国的生存而战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意识进一步觉醒。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经济政治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交战各国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这些地区的民族工商业获得相对有利的环境,得以较快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之壮大,更加强烈地要求摆脱殖民主义和本国的封建统治。列强的互相残杀,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参战经历,使他们扩大了眼界,感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十月革命还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传播到亚非拉各国,鼓舞了那里的先进分子,他们开始用新的世界观来观察世界和本国的命运,寻求新的解放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欧洲列强的普遍衰弱,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使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与反殖民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摘编自黄正柏主编《世界通史》
(二)觉醒的原因
2.外因:
①一战客观上传播了新思想(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
②一战使殖民帝国削弱;殖民者的种族优越感被打破;反殖民主义力量增加;
③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④战后殖民者卷土重来,加剧矛盾。
一战中为法国作战的
阿尔及利亚士兵
1.内因:
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增强。
③思想:自由、民主、民族独立、民族自决的思想传播。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美国黑人领袖W.E.B.杜波伊斯在1918年曾预言: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帝国主义战争唤醒了东方……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 ——《列宁选集》
世界各民族均应享有决定自身命运的权利,被压迫民族应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宗主国的压迫下解放出来。——1916年3月 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
欧洲列强的一个集团同另一集团血战到底的惨状不可弥补地损坏了白人主子的威信。白人不再被认为几乎是天命注定的统治有色人种的人了……印度几个师在西线和美索不达米亚作战;许多身着法军制服的非洲人在法国北部作战;大批的中国人和印度支那人在后方的劳动营里服劳役。不用说,有过如此经历后返回家园的殖民地居民对欧洲领主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恭顺。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民族自决原则成为指导殖民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三)觉醒的概况
一战结束
世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1.一战之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但它们国小力弱,内部纷争,又被大国利用,无法主宰自己民族的命运。
2.战争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3.战争后期:
①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在这些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②“第五帝国”(即帝国主义的殖民帝国)解体;在帮助宗主国作战的过程中,民族自决的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学思之窗
一战后,欧洲出现哪些新国家
一战前的欧洲
一战前后的变化:
①在原来奥匈帝国领土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国家,如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②巴尔干地区新出现了南斯拉夫王国。
③波兰重新建国。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欧洲的领土大部分丧失。
⑤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四大帝国的被摧毁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四)亚非拉的觉醒
1926—1927年
1920—1922年
1930---1934年
1940---1942年
1923—1926
1936—1941
1926—1933年
1917年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四)亚非拉的觉醒
1.亚洲: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
①背景:
②表现:
十月革命的感召、对西方侵略和殖民统治的回应
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与1926年写到:“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中国
法属 印度支那
印度
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共成立并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
胡志明在法国参加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尼赫鲁比甘地更加明确地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
印度支那:亦称中南半岛或中印半岛,指东南亚半岛,因位于印度、中国之间,近代欧洲人为方便记忆称其为印度支那。
尼赫鲁
甘地
阶段 斗争手段 斗争结果
背景: 第一阶段 (1920—1922年) 提倡“手纺车运动”
第二阶段 (1930—1934年) 文明不服从运动
第三阶段 (1940—1942年) 退出印度运动
①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和
名誉职位;
②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
③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及抗税。
进行“食盐进军”
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退出印度”行动
白衣白帽一时成为民族服装;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抵制了英国经济侵略
引发各地抗税斗争;迫使当局答应部分要求
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被捕,运动陷入低谷
指导思想及核心:
知识点回顾
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的自治和独立,通过
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
甘地思想的核心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阿姆利则惨案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四)亚非拉的觉醒
2.非洲: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的进步运动
3.拉美: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的进步运动
非洲 埃及 华夫脱运动
埃塞俄比亚 抗意战争
扎格鲁尔为首的华夫脱党,迫使英国有条件的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1922年3月,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1923年颁布第一部宪法。进行护宪运动,要求英国放弃特权,但未获完全成功。
抗击意大利侵略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在盟军的帮助下,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
现代埃及之父
拉丁美洲 尼加拉瓜 桑地诺 抗美斗争
墨西哥 卡德纳斯改革
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以玻利瓦尔为“精神之父”、“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为目标,高举“自由或死亡”的红黑双色战旗,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
①对内推行土地改革,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
②对外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
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桑地诺被誉为“人民的良心”和“美洲自由的标志”
卡德纳斯(1934~1940)
桑地诺(1893-1934)
扎格鲁尔
(1857-1927)
凯末尔
(1881-1938)
地区 国家 民族民主运动 领导力量
亚洲 中国 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共产党
印度支那(越南) 民族解放斗争 胡志明
印度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尼赫鲁
土耳其 领导土耳其独立战争 凯末尔
非洲 埃及 华夫脱运动 扎格鲁尔
摩洛哥 多次打败西、法侵略, 成立里夫共和国 克里姆
拉美 阿根廷 罢工、暴力抗争 共产党
智利 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 智利左派
尼加拉瓜 抗美斗争 桑地诺
墨西哥 民主改革 卡德纳斯
陈独秀
(1879-1942)
李大钊
(1889-1927)
甘地
(1869-1948)
胡志明
(1890-1969)
小 结
合作探究
亚非拉觉醒的原因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经济政治的发展和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交战各国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这些地区的民族工商业获得相对有利的环境,得以较快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之壮大,更加强烈地要求摆脱殖民主义和本国的封建统治。列强的互相残杀,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参战经历,使他们扩大了眼界,感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十月革命还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传播到亚非拉各国,鼓舞了那里的先进分子,他们开始用新的世界观来观察世界和本国的命运,寻求新的解放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欧洲列强的普遍衰弱,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使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与反殖民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摘编自黄正柏主编《世界通史》
①思想基础:一战期间,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民族自决原则成为指导殖民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②矛盾激化:一战期间,列强驱使亚非拉人民从事劳役,掠夺财富,激化与亚非拉人民间的民族矛盾;
③经济、阶级基础:宗主国忙于战争,一定程度上放松了控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工业得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④成功案例: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
⑤宗主国衰落:一战重创了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削弱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五)觉醒的意义
①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②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
“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 ——《列宁选集》
历史纵横:泛非会议
1900年7月,来自美国、西印度群岛和非洲的57名代表在伦敦举行第一次泛非会议。会议讨论了全世界黑人的境遇问题,主张黑人与白人应享有同等权利,提出“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的口号,形成了泛非主义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泛非运动日益活跃。从1919年到1945年,连续召开了5次泛非大会,这是非洲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自治的重要表现。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掠夺有所放松,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
②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③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民主意识进一步觉醒,加速了这些国家民族独立的进程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生,一战后亚非拉地区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六)觉醒的特点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兴起各具特色的民族民主运动,特别是亚洲各国兴起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的新高潮。
2.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法将殖民地的士兵大量投入战场。但是,正是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5.如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展开;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6.①斗争诉求不同。亚洲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同时,提出争取民主的要求;非洲主要是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拉丁美洲以争取民主革命和改革为主要任务。②领导阶级不同。
7.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民族自决原则成为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3.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农民等都参加进来,逐渐具有了全民族运动的规模,改变了以往主要停留在下层人民的自发起义或民族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局面。
4.①由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如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等 ②由民族主义政党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如印度国大党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党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
在地区上具有普遍性
运动领导具有更高的层次性
参加者具有广泛性
民族自决原则成为普遍要求
运动具有持续性
呈现不平衡性
影响更加深远
知识点回顾
第二次世界大战
1.背景: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②经济危机的影响:30年代经济危机下,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③局部反法西斯战争的失利: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的人民开展了反法西斯的局部战争,但由于没有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这些斗争没能阻止世界由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④面对法西斯的扩张,英、法、美等大国推行绥靖政策,企图避免战争,并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
2、经过:①爆发:1939年,德军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接着,德军向西线全面进攻,法国亡国,英国也沉重打击。
②扩大:1941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③转折:1942年到1943年发生的阿拉曼战役、中途岛海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使各主要战场都发生了根本性转折。
④结束:1943年,北非战事首先结束:1943年7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1944年,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加速了战争的胜利进程;1945年5月,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1945年9月,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结束。
3、影响:①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西欧主宰世界的时代结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的军事力量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建立新的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建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②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越出一国范围,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一系列新生的民族国家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上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战后的科学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回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历程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指被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国。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形成。
开始形成
资本原始积累(重商主义)时期
(早期殖民扩张)
15世纪末—18世纪
最终形成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C末——20C初
初步形成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C末—19C中期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觉醒
高涨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不断高涨
瓦解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一)瓦解原因
二战后,英帝国很快解体,法国也不得不承认印度支那、阿尔及利亚等法属殖民地独立。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隆重举行,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编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强调“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从主观因素上看,二次大战作为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性反法西斯战争,最广泛地动员了…各殖民地的人民,在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中,极大地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这种觉醒了的民族主义在打败法西斯后自然地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
经过 20 世纪上半叶的严重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消耗,原来作为资本主义中心区域的西欧创伤累累,实力大为削弱,在原有基础上已不可能继续主导世界体系,也无力继续维持庞大的海外殖民帝国。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①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势力,给殖民主义以致命打击,殖民主义的急剧衰落;
④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推动;
以及各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⑤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
(泛非会议;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等);
雅尔塔体系重新绘制了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包括将“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摘自徐蓝《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的新进展》
战后社会主义阵营有力地牵制了帝国主义势力,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斗争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革命的胜利大大加强了社会主义力量,直接为其他被压迫民族树立了榜样。 ——《选择性必修三教师用书》
②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民族民主意识的广泛传播,民族主义政党的出现,掀起第二次民主革命浪潮。
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鼓舞并有力地支持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⑦二战改变了世界格局,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③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确立了尊重各国主权和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要求。
合作探究
这些宣言肯定了哪些共同的原则?作用是什么?
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
——1941年8月英美两国首脑签订的《大西洋宪章》
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和普遍的福利,要按照民主的原则解决获得解放的各国人民的迫切的政治与经济问题。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通过的《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
为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
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
共同原则:
作用:
民族自决、民主、自由、平等、和平、合作
使民族自决原则在国际上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一战推动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二战推动“民族自决”成为国际公理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二)瓦解表现
叙利亚
1946
约旦1946
巴基斯坦
1947
印度
1947
朝鲜
韩国
锡兰 1948
马来亚 1957
老挝1945
菲律宾1946
印度尼西亚 1949
缅甸 1948
柬埔寨1953
新加坡1965
1.亚洲:
雅尔塔体系重新绘制了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包括将“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摘自徐蓝《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的新进展》
①日本战败,朝鲜获得独立,中国收复了台湾。
②1947年印巴分治;
1950年印度成立共和国;
1956年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
③印度尼西亚(1949年)等也纷纷独立。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二)瓦解表现
2.非洲:
①1953年,埃及成立共和国,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
②1962年,法国总统戴高乐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③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被称为“非洲年”。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被缚的非洲人弯曲的蜷缩在非洲
地图中,准备挣脱他的锁链》
英罗纳德﹒塞尔 日期:1959年
1962年3月18日,由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和法国政府代表在法国埃维昂城签订《埃维昂协议》,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民族独立和拥有全面主权,法国从阿尔及利亚撤军,但阿尔及利亚承认法国有开采撒哈拉石油和使用米尔斯克比尔军事基地等权力。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二)瓦解表现
3.拉美:
①1959年,以卡斯特罗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1961年成立社会主义国家;
②1999年,巴拿马人民从美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国家巴拿马,横穿巴拿马地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重要的航运要道,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的“世界桥梁”。巴拿马运河由美国建造完成,自1914年开始通航至1979年间一直由美国独自掌控。
1959年巴拿马爆发两次大规模的示威活动,要求收回运河区主权。巴拿马人民不断开展斗争,终于在1999年12月31日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三)成果:
(四)特点:
(五)意义:
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获得独立,构建了几个世纪之久的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①具有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空前的广泛性,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
②建立了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两类国家体系。
③大多数国家通过和平斗争方式取得了独立。
①促使殖民体系瓦解: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改了世界政治面貌,标志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②有利于建立新的世界政治秩序:为第三世界的形成创造条件,推动国际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③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第三世界开始作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新兴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从而扭转和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对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和进程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④有利于世界民主与和平进程。
据统计,截至1990年,联合国159个成员国中,有近100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宣布独立的。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合作探究
这段话反映了怎样的
政治文化现象
1960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访问非洲,他不无感慨地说:“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并且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
大英帝国(British Empire)是指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大帝国,在20世纪初达到鼎盛,大约有4到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领土约3300万平方千米。到20世纪中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全球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英国殖民统治发生严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被迫允许广大的殖民地独立或半独立,为了继续在前广大殖民地地区发挥重要影响力,英国政府倡议督导建立了一个和平组织——“英联邦”,前英国大部分殖民地独立而成的国家加入了该组织,但也有少数没有加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属非洲殖民地迅速掀起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随着非洲地区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进一步瓦解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一)背景
“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有普遍文明的一统天下,而是一个不同文明集团共存的世界。因此,每一种文明都要学会与其它文明共存。”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背景: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
对这些新生国家的前途,西方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悲观的,他们预测新独立的国家将无法克服面临的巨大困难,将长期深陷种族矛盾、阶级冲突、社会动乱而不能自拔。一种是乐观的,他们认为,新独立国家如同十八九世纪的欧洲国家,只要学习西方,走西方所走过的道路,必定会成为现代化的国家。——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50年过后,亚洲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过的路,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走的是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些成就感增强了他们的信心,物质的成功带来了对文化的伸张。一些比较成功的国家领导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宣称自己的发展得益于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即“亚洲价值观”。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本土文化
+
西方文化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二)概况
1.印度:
特征
表现
现代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特征
接受西方:①印度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②印度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保留传统:注重发展传统文化,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种姓因素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
印度国家博物馆
印度独立后建设的位于首都新德里的印度国家博物馆,是一座富有现代风格的建筑物,收藏着丰富的藏品。
印度印象:一幢世界古老文明的殿堂,一个充满东方神秘色彩的国度,一块唐僧师徒心中的圣地,一颗大英帝国皇冠的明珠,一处甘地非暴力斗争的试验场,一个与近现代中国人民有着类似苦难经历和奋斗历程的民族,一个正在悄然崛起的中国邻邦。她就是印度,五光十色个性十足。
—— 林承节《印度史》
马克·吐温:“对印度的任何评价都是正确的,但是相反的观点可能也是正确的,因为它太复杂了”
局限:民众生活水平有待提高;受西方大国影响依然明显;
乡村的文明程度仍待提高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二)概况
2.新加坡、韩国:
特征
表现
既发扬儒家文化的精粹,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保留传统: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
接受西方: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作风等
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
家纷纷建立,新兴国家在世界政治
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为
应对这些变化,新兴国家对本土文
化进行反思,并不断吸收外来文化,
实现了对人类文化的重构,“亚洲
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新加坡将西方文化的积极成果与东方文明的优秀积淀,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新加坡政府立足于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既重视和发扬儒家文化的优良传统,确立民族的精神支柱,保障国家统一和稳定,又积极引进西方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使国家从贫穷走向繁荣。新加坡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成为现当代人类文化重构整合的成功典范。
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
新加坡
韓國首爾成均館每年
舉行祭孔大典
韩国儒家成人礼
历史纵横
新加坡经济增长与儒家文化的关系
材料 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及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了经济增长。
——[新加坡]李光耀《经济腾飞路》
新加坡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支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新加坡在传承儒家八德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八德”。成立了东亚哲学研究所……在中学系统开设“儒家伦理”课,向学生进行儒家伦理道德教育。出版道德文明教育通俗读物,收录中国古代的“劝学”、“孔融让梨”等道德教育故事。……新加坡在地铁站的月台、隧道张贴有孔子语录的广告。
——《儒家文化对新加坡价值观影响及启示》
儒学可以整合秩序,影响政府的治国理念,提供治理社会的经验;新加坡从国情出发将改造的儒学与西方思想结合,推进经济发展和国家精神体系的构建。
韩国的发展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二)概况
3.埃及:
特征
表现
①宗教:(保留传统)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
(接受西方)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②语言:(保留传统)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
(接受西方)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
③遗产:(保留传统)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产生很大影响。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成立了共和国,进一步消除殖民主义影响,复兴民族文化
卢克索神庙
清真寺
现代城市
金字塔
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和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小 结
国家 文化特征 本土文化 外来文化
印度 现代化文化呈现多样化 注重发展传统文化,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等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官方语言印地语 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官方语言英语。
新加坡 韩国 儒家文化 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诸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 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
埃及 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和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也有很大影响。 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英语和法语被广泛使用。
特点: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①吸收借鉴外来文化。②重视民族文化复兴,保留本民族文化特色。
③在传统与现代碰撞中创新发展。④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征。
文明古国新生
文明古国新生
东西文化融汇;东亚新兴的工业国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
塔哈·侯赛因是埃及盲人作家,
被誉为“阿拉伯文学之柱”他的
自传体小说《日子》,描绘了19
世纪末20世纪初埃及的社会生活,
体现了当时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
子要求进步与改革的强烈愿望,也标志着埃及现代新文学的诞生。侯赛因也成为埃及要求民族复兴的新兴力量的代表。
塔哈·侯赛因
①民族文化复兴一定是在国家独立之后(国家独立是文化复兴的前提),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的国家是无法实现真正的文化复兴;
②新兴民族国家主动发展自己的文化,使之复兴,这是国家主权的表现。
③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往往呈现出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特征;
④复兴民族文化,是推动国家发展振兴的重要动力。
当前,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期,随着各方面交流的密切,文化之间既会出现融合,也会产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要做的是避免文化之间的冲突,促进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和平共处,使文化成为造福人类的精神食粮,而不是导致战争的罪魁祸首。
——《从文化角度看现代战争的根源》
亨廷顿:“文明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以文明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战争最可靠的保障。”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促进了民族主义观念的产生发展,但极端的民族主义文化观念很可能又会引发冲突。
摒弃极端民族主义,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让我们穿透战争的烟云,
探寻世界文化交锋的启迪……
战争结束了。
战争结束了……
战争结束了???
结束语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是要取长补短,而非崇洋媚外,对自己的长处视而不见;是要求同存异,而非消弭认同,在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失去自我。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