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选择题
1.(2023湖北孝感三模)某学者在其历史论文中先后引用了如下的材料:“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
A.阶级的产生 B.王的出现
C.早期国家的诞生 D.世袭制的确立
2.(2023山东济南一模)占卜是商代统治者通过贞人(专职占卜的人)借上天以神化王权的一种手段。从已发现的卜辞来看,商代前期占卜的范围非常广泛,多为贞人解释和发布;但后期的范围却大为缩小,多为商王行止的记录。这反映出( )
A.商代后期政局更加稳定
B.商王的权力在不断增强
C.宗教祭祀活动逐渐减少
D.神权与王权正走向分离
3.西周王朝统治稳定后,周公决定在地处中原中心地带的洛邑建立新的都城。都城开建后,据说周公看到天下的诸侯纷纷响应王朝的号召前来参加筑城,非常高兴,说:“示之以力役且犹至,况导之以礼乐乎 ”由此可见,周公决定修建洛邑的重要目的是( )
A.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有效控制
B.检验周王在诸侯中的权威
C.对殷商顽民进行严密监视
D.建立周王朝新的政治秩序
4.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5.(2023四川乐山三模)甲骨文的美术特征使书写者和读者都能发挥其想象力,创造新的审美享受和思想境界,能使同一文字互相会意,正好弥补了中国地大、方言甚多这种语音上的缺陷。材料意在说明甲骨文( )
A.有利于统一文化的形成
B.加速了周边民族的“汉化”
C.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D.消除了区域交流的障碍
6.(2023重庆三模)2019年,在河南淮阳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 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有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垫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它们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如判断无误,这一遗存可实证 ( )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贫富分化的出现
C.社会阶级的产生
D.早期国家的形成
7.(2023辽宁大连期末)2020年5月30日,浙江省余姚市井头山遗址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宁波余姚举行。经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测定,该遗址的年代距今约7 800—8 300年,这一发现将宁波地区人文起源的历史在河姆渡文化基础上往前推进了1 000多年。由此可见( )
A.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B.科学技术是考古研究的决定因素
C.井头山遗址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D.宁波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最早起源地
8.“《日知录》之刻……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下列选项和作者思想相符的是( )
A.经世致用
B.天人合一
C.以心为本
D.顺应自然
9.《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
A.顺应民意
B.以民为本
C.天行有常
D.厚德载物
10.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
A.“经世致用”
B.“人心一点灵明”
C.“循天下之公”
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11.《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是( )
A.爱国主义 B.民族主义
C.积极进取 D.博大精深
12.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 )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二、非选择题
13.(2023浙江宁波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桑,《说文》:“桑,蚕所食叶。”在甲骨文中可释为桑的字如,甲骨文中桑字诸形反映出,殷人对桑树的三种树形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丝,《说文》:“丝,蚕所吐也。”……甲骨文中反映出殷人已懂得练丝……经过对殷代丝绸实物的研究,殷代确已开始使用简单的提花装置的织机……从甲骨文我们还可以看出,商代可能也有管理丝织业的官吏。
——摘编自罗存康《试论商代的蚕丝业》
材料二 殷墟出土了极为丰富的文物,但甲骨文是分量最重的一类。因为它是人思想的反映,是历史的直接记录,它让我们了解商代的很多事件和人物,也让我们直接面对商代的文明高度。
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成熟文字,作为象形文字,甲骨文自诞生起就是美的载体,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数千年来,伴随着汉字的演变,也形成了举世无双、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
发现120年来,甲骨学已经发展成一个国际性学科,研究者遍布中国、美国、日本等数十个国家,成为认知中国早期历史和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
——摘编自《闪耀三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之光——
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2019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商代蚕丝业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述纺织业在商代经济生产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选择题
1.(2023湖北孝感三模)某学者在其历史论文中先后引用了如下的材料:“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
A.阶级的产生 B.王的出现
C.早期国家的诞生 D.世袭制的确立
解析:材料反映出当时已经有初步的行政区划,制定了刑法,建立了都城,这些都是国家出现的重要标志,C项正确。
2.(2023山东济南一模)占卜是商代统治者通过贞人(专职占卜的人)借上天以神化王权的一种手段。从已发现的卜辞来看,商代前期占卜的范围非常广泛,多为贞人解释和发布;但后期的范围却大为缩小,多为商王行止的记录。这反映出( )
A.商代后期政局更加稳定
B.商王的权力在不断增强
C.宗教祭祀活动逐渐减少
D.神权与王权正走向分离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商代后期贞人占卜范围缩小,不能随意进行占卜并发布卜辞,发布和解释卜辞更多掌握在商王手中,体现了商王权力的增强,B项正确。材料中仅仅涉及贞人职权范围大小的变化,并未涉及政局、祭祀的信息,排除A、C两项;商代后期,商王逐渐垄断神权和王权,神权和王权走向统一,D项错误。
3.西周王朝统治稳定后,周公决定在地处中原中心地带的洛邑建立新的都城。都城开建后,据说周公看到天下的诸侯纷纷响应王朝的号召前来参加筑城,非常高兴,说:“示之以力役且犹至,况导之以礼乐乎 ”由此可见,周公决定修建洛邑的重要目的是( )
A.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有效控制
B.检验周王在诸侯中的权威
C.对殷商顽民进行严密监视
D.建立周王朝新的政治秩序
解析:由材料“天下的诸侯纷纷响应王朝的号召前来参加筑城”“示之以力役且犹至,况导之以礼乐乎”可知,周公营建新都城之后,发现天下诸侯都来参加筑城,周公认为,让诸侯出力都可以,那么礼乐教化更可以了,这说明周公通过修建新都城来检验周王的权威,故选B项;“有效”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修建都城,并未提及对顽民的举措,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西周王朝统治稳定后的措施,而非周王朝建立初期的政治秩序,排除D项。
4.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解析:材料中“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说明私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私田主人仅仅有使用权,故D项正确;井田制下无论公田、私田都不能买卖,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私田的收获物作为报酬归私田耕种者所有,不是全部上缴国家,故B项错误;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不属于小农经济,故C项错误。
5.(2023四川乐山三模)甲骨文的美术特征使书写者和读者都能发挥其想象力,创造新的审美享受和思想境界,能使同一文字互相会意,正好弥补了中国地大、方言甚多这种语音上的缺陷。材料意在说明甲骨文( )
A.有利于统一文化的形成
B.加速了周边民族的“汉化”
C.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D.消除了区域交流的障碍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甲骨文“正好弥补了中国地大、方言甚多这种语音上的缺陷”,说明甲骨文可以使得人们的书写语言达成一致,这对于统一文化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故选A项。
6.(2023重庆三模)2019年,在河南淮阳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 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有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垫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它们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如判断无误,这一遗存可实证 ( )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贫富分化的出现
C.社会阶级的产生
D.早期国家的形成
解析:粮仓遗迹分布于台基之上,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懂得对粮食做防潮处理,这可以用来证实当时农业的发展程度,故选A项。
7.(2023辽宁大连期末)2020年5月30日,浙江省余姚市井头山遗址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宁波余姚举行。经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测定,该遗址的年代距今约7 800—8 300年,这一发现将宁波地区人文起源的历史在河姆渡文化基础上往前推进了1 000多年。由此可见( )
A.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B.科学技术是考古研究的决定因素
C.井头山遗址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D.宁波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最早起源地
解析:井头山遗址的考古成果将宁波地区人文起源的历史在河姆渡文化基础上往前推进了1000多年。由此可见,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A项正确。
8.“《日知录》之刻……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下列选项和作者思想相符的是( )
A.经世致用
B.天人合一
C.以心为本
D.顺应自然
解析:“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这表明《日知录》是寄托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一部书,故A项正确。
9.《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
A.顺应民意
B.以民为本
C.天行有常
D.厚德载物
解析:“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意思是统治者不要把水当作镜子,而应当把人民当作镜子,检查自己有无体察民情,反省自己为政之得失,故B项正确。
10.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
A.“经世致用”
B.“人心一点灵明”
C.“循天下之公”
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解析:根据材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顾炎武以精卫自比,突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现实情怀,故选A项;“人心一点灵明”,体现了王阳明“修心”“致良知”的重要作用,排除B项;“循天下之公”,体现了王夫之反君主专制的一面,排除C项;D项反映的是顾炎武主张“众治”反对“独治”,反对君主专制,排除。
11.《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是( )
A.爱国主义 B.民族主义
C.积极进取 D.博大精深
解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的积极进取精神,因此答案为C项。
12.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 )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解析:由题干材料的关键词句“士绅编撰”“忠孝友悌”“戒饬攻诘宗亲”“众善奉行”等可以看出,“善书”宣扬的就是儒家倡导的价值观念,强化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故选B项;理学的统治地位是在明朝确立,儒家思想在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后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理学早在宋代就成为官方哲学,儒家思想就是官方的意识形态,故C项错误;善书有利于将儒家的忠孝仁义观念传播到民间,故D项的表述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23浙江宁波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桑,《说文》:“桑,蚕所食叶。”在甲骨文中可释为桑的字如,甲骨文中桑字诸形反映出,殷人对桑树的三种树形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丝,《说文》:“丝,蚕所吐也。”……甲骨文中反映出殷人已懂得练丝……经过对殷代丝绸实物的研究,殷代确已开始使用简单的提花装置的织机……从甲骨文我们还可以看出,商代可能也有管理丝织业的官吏。
——摘编自罗存康《试论商代的蚕丝业》
材料二 殷墟出土了极为丰富的文物,但甲骨文是分量最重的一类。因为它是人思想的反映,是历史的直接记录,它让我们了解商代的很多事件和人物,也让我们直接面对商代的文明高度。
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成熟文字,作为象形文字,甲骨文自诞生起就是美的载体,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数千年来,伴随着汉字的演变,也形成了举世无双、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
发现120年来,甲骨学已经发展成一个国际性学科,研究者遍布中国、美国、日本等数十个国家,成为认知中国早期历史和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
——摘编自《闪耀三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之光——
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2019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商代蚕丝业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述纺织业在商代经济生产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答案:(1)状况:商代蚕丝业已经比较发达;商代已经掌握了缫丝、织造等技术;可能出现了管理丝织业的专门官吏。
地位: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
(2)历史价值:数量可观的甲骨文资料反映了商代社会的信仰、制度文化和经济生活;商代的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对研究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有着重要的价值;是认知中国早期历史和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