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课时训练(含答案) 统编版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课时训练(含答案) 统编版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9 19:2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1906—1907年,清政府开始制定官方奖励的详尽制度,分三类。第一,奖给高超技艺的手艺人和有所发明的技工;第二,奖给工业提倡者;第三,奖给投资者。这表明清政府 (  )
A.对新兴工业态度积极 B.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C.新政取得了较大成果 D.立宪推动经济的发展
2.(2023·福建厦门三模)1908年,全国各地的陆军军官学堂共有学员近两万人,其中派往日本留学的有700余人。1911年,在部队中服役的军官,有留日经历的达800名。这在客观上(  )
A.缓解了统治危机 B.加剧了中日民族矛盾
C.培养了进步力量 D.削弱了欧美在华势力
3.(2023·云南昆明“三诊模拟”)下表为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部分)构成情况。
成分 人数 百分比(%)
民族资产阶级 12 2.6
职业革命家 28 6.2
政党领袖 17 3.7
自由职业知识分子 157 34
新政府官员 73 16
原清政府官员 86 18.9
士绅 65 14.3
据表可知,民国初年(  )
A.民主宪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权力制衡得到法律制度保障
C.政治运作具有新旧调和色彩
D.进步力量开始主导政治局面
4.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有它的胜利,它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
A.开始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B.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普遍建立
C.有利于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
D.使中华民族从封建主义束缚中解放
5.(2023·山西太原三模)有学者指出: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这说明“这场革命”(  )
A.加速了清政府统治的瓦解
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C.开启了西学东渐思想潮流
D.获得了知识分子群体的支持
6.(2023·湖南郴州模拟)史学家钱穆认为,洪秀全等人依然不脱以前帝王思想之旧习,他们只知援用西方耶教粗迹牢笼愚民,却没有根据西方民主精神来创建新基。材料着重揭示太平天国(  )
A.利用“拜上帝会”支撑政权
B.利用“中体西用”思想建立政权
C.仍未摆脱“华夷之辨”的观念
D.未认识到革新政体的重要性
7.(2023·广东二模)湘军攻下安庆后,曾国藩立即下令在当地修葺书院,“每月按期课试,校阅文艺,其优等者捐廉以奖之”“皖中人士,莫不感奋”。曾国藩此举旨在(  )
A.延续科举取士制度
B.传承儒家优秀文化
C.践行中体西用理念
D.争取传统士绅支持
8.(2023·江苏南通海门二模)有学者指出,《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质决定了其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它力图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这反映出《天朝田亩制度》(  )
A.契合社会主义的发展潮流
B.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严重脱离农民的实际要求
D.主张均分土地给农民所有
9.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人们把自己看成奴才,不会把自己当成国家的主人。辛亥革命后,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建立了各种制度,“民权弥张,民意弥达,于是平等自由之风起矣”。这说明辛亥革命(  )
A.解救了苦难中的中国人民
B.使民主平等的观念得到了发展
C.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 
D.实现了传统文化的革命性转变
10.(2023·河南新乡二模)有学者撰文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军和领导者虽是旧式的农民,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他们承担起了本应由资产阶级承担的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任务,并为此作出自己的贡献。该学者的判断主要依据是太平天国运动(  )
A.削弱了清朝专制统治
B.促进了民族意识的高涨
C.规划了社会发展蓝图
D.承担起反帝反封建使命
11.(2023·广东二模)1907年,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河南》月刊,发表了大量涉及中外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文章,如《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青年肖像》《华盛顿指挥军士肖像》《田光自刎以报太子丹》等,产生了很大影响。据此可知,当时的留日学生(  )
A.复古与媚外观念并存
B.主要追求民主与科学
C.试图借助列强来排满
D.存在暴力革命的倾向
12.(2023·广东深圳二模)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历史课程“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这说明民国政府注重(  )
A.培养青年学生国家意识
B.研究政治体制的改良
C.发挥史学求真教育功能
D.扩大学生历史知识面
二、非选择题
13.(2023·江西抚州七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辛亥革命绝非简单的旧式革命,它有欧美式的坐标和现代化的成分,因此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辛亥革命强调暴力、坚持暴力,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那么死板,相反,辛亥革命在实行暴力的同时,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也就是说,它对为什么实行暴力是有所考量的,并且在实行过程中富有理性。因为问题错综复杂,关系到方方面面,比如对胜与败的理解、破与立的转换、局部与大局的处理、效果与成本的比较、目标与可能性的衡量、革命与列强态度的变化、内部凝聚与动力保持问题等。应该说革命党人基本做到了保持清醒,审时度势,有原则有斗争,同时也有理性、适度的妥协让步。从帝制到共和,辛亥人铸造的是千年壮举,开启的是亚洲先河,说到底,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一种旷古未有的尝试,而先驱们之所以百折不挠,实缘于救亡图存的迫切,为了在世界之林能有中华一席,为了民族振兴能够实现。辛亥革命在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领域谱写了辉煌业绩,从思想意识、制度模式、经济发展和国家走向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为后世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教训和思考启迪。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究竟是什么 那就是为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价值理念带来了巨变。
——摘编自黄克武、王建朗《两岸新编
中国近代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1906—1907年,清政府开始制定官方奖励的详尽制度,分三类。第一,奖给高超技艺的手艺人和有所发明的技工;第二,奖给工业提倡者;第三,奖给投资者。这表明清政府 (  )
A.对新兴工业态度积极 B.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C.新政取得了较大成果 D.立宪推动经济的发展
解析:清政府制定了详尽的奖励制度,对发明创造和投资实业的人进行奖励,体现出清政府对新兴工业持积极态度,故选A项。
2.(2023·福建厦门三模)1908年,全国各地的陆军军官学堂共有学员近两万人,其中派往日本留学的有700余人。1911年,在部队中服役的军官,有留日经历的达800名。这在客观上(  )
A.缓解了统治危机 B.加剧了中日民族矛盾
C.培养了进步力量 D.削弱了欧美在华势力
解析:题干体现了20世纪初中国派遣军官留日,这些军官在日本除了接受军事方面的教育之外,还接受近代西方思想,回国后很多人成为推动革命和宣传西方思想的进步力量,故选C项。
3.(2023·云南昆明“三诊模拟”)下表为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部分)构成情况。
成分 人数 百分比(%)
民族资产阶级 12 2.6
职业革命家 28 6.2
政党领袖 17 3.7
自由职业知识分子 157 34
新政府官员 73 16
原清政府官员 86 18.9
士绅 65 14.3
据表可知,民国初年(  )
A.民主宪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权力制衡得到法律制度保障
C.政治运作具有新旧调和色彩
D.进步力量开始主导政治局面
解析:从材料中国会议员构成基本情况来看,除了新生阶级如民族资产阶级、职业革命家、政党领袖等之外,还有原清政府官员和士绅等旧式官僚或传统势力,说明民国初年的政治运作具有新旧调和色彩,故选C项。
4.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有它的胜利,它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
A.开始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B.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普遍建立
C.有利于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
D.使中华民族从封建主义束缚中解放
解析:“打倒了……清朝皇帝”“辛亥革命以后……就做不成了”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有利于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故选C项。
5.(2023·山西太原三模)有学者指出: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这说明“这场革命”(  )
A.加速了清政府统治的瓦解
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C.开启了西学东渐思想潮流
D.获得了知识分子群体的支持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场革命”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对促进清王朝向西方学习、士大夫觉醒、李鸿章等汉族官僚进入清王朝政治权力中心产生了重大影响,洋务派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发起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故B项正确。
6.(2023·湖南郴州模拟)史学家钱穆认为,洪秀全等人依然不脱以前帝王思想之旧习,他们只知援用西方耶教粗迹牢笼愚民,却没有根据西方民主精神来创建新基。材料着重揭示太平天国(  )
A.利用“拜上帝会”支撑政权
B.利用“中体西用”思想建立政权
C.仍未摆脱“华夷之辨”的观念
D.未认识到革新政体的重要性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根据西方民主精神来创建新基”即未认识到革新政体的重要性,故选D项;材料着重揭示太平天国的局限性,而非“拜上帝会”的影响,排除A项;“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华夷之辨”的观念,排除C项。
7.(2023·广东二模)湘军攻下安庆后,曾国藩立即下令在当地修葺书院,“每月按期课试,校阅文艺,其优等者捐廉以奖之”“皖中人士,莫不感奋”。曾国藩此举旨在(  )
A.延续科举取士制度
B.传承儒家优秀文化
C.践行中体西用理念
D.争取传统士绅支持
解析:由材料“皖中人士,莫不感奋”可知,曾国藩的这一做法目的就是争取传统士绅对清政府的支持,故选D项,排除A项;湘军攻下安庆,意味着清政府取得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阶段性胜利,这时最需要的是建立起当地人对清政府的信任和支持,而不是传承传统的儒家优秀文化,排除B项;践行中体西用理念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8.(2023·江苏南通海门二模)有学者指出,《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质决定了其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它力图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这反映出《天朝田亩制度》(  )
A.契合社会主义的发展潮流
B.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严重脱离农民的实际要求
D.主张均分土地给农民所有
解析:由材料可知,《天朝田亩制度》追求绝对平均的分配方式脱离了农民的生活实际,具有空想性,故选C项;《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空想性,不能代表社会主义的发展潮流,排除A项;《天朝田亩制度》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天朝田亩制度》的局限性,而非具体的主张和内容,排除D项。
9.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人们把自己看成奴才,不会把自己当成国家的主人。辛亥革命后,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建立了各种制度,“民权弥张,民意弥达,于是平等自由之风起矣”。这说明辛亥革命(  )
A.解救了苦难中的中国人民
B.使民主平等的观念得到了发展
C.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 
D.实现了传统文化的革命性转变
解析:据材料“民权弥张,民意弥达,于是平等自由之风起矣”可知,辛亥革命使人由奴才成为国家的主人,促进了自由平等观念的发展,故选B项;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解救苦难中的中国人民,排除A项;材料强调民主平等的观念得到了发展,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内容只是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排除D项。
10.(2023·河南新乡二模)有学者撰文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军和领导者虽是旧式的农民,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他们承担起了本应由资产阶级承担的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任务,并为此作出自己的贡献。该学者的判断主要依据是太平天国运动(  )
A.削弱了清朝专制统治
B.促进了民族意识的高涨
C.规划了社会发展蓝图
D.承担起反帝反封建使命
解析: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承担了资产阶级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任务,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选A项;中日甲午战争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才逐渐高涨,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在思想上、政治上不能跳出皇权主义的束缚,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当时尚未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排除D项。
11.(2023·广东二模)1907年,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河南》月刊,发表了大量涉及中外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文章,如《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青年肖像》《华盛顿指挥军士肖像》《田光自刎以报太子丹》等,产生了很大影响。据此可知,当时的留日学生(  )
A.复古与媚外观念并存
B.主要追求民主与科学
C.试图借助列强来排满
D.存在暴力革命的倾向
解析: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1907年留日学生在《河南》月刊上发表的文章,说明留日学生具有暴力革命的倾向,故选D项;留学生以外国事例和中国古代的事例来表达自己想要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的愿望,并不是复古与媚外观念,排除A项;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追求民主与科学,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留日学生挽救民族危亡的方式,不能得出他们试图借助列强来排满,排除C项。
12.(2023·广东深圳二模)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历史课程“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这说明民国政府注重(  )
A.培养青年学生国家意识
B.研究政治体制的改良
C.发挥史学求真教育功能
D.扩大学生历史知识面
解析:根据材料“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可知民国政府时期的历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国家政体变迁的认知,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国民意识,故选A项;民国政府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当时的历史教学与国家政治变迁的关系,而不是史学研究本身的价值,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国民意识,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二、非选择题
13.(2023·江西抚州七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辛亥革命绝非简单的旧式革命,它有欧美式的坐标和现代化的成分,因此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辛亥革命强调暴力、坚持暴力,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那么死板,相反,辛亥革命在实行暴力的同时,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也就是说,它对为什么实行暴力是有所考量的,并且在实行过程中富有理性。因为问题错综复杂,关系到方方面面,比如对胜与败的理解、破与立的转换、局部与大局的处理、效果与成本的比较、目标与可能性的衡量、革命与列强态度的变化、内部凝聚与动力保持问题等。应该说革命党人基本做到了保持清醒,审时度势,有原则有斗争,同时也有理性、适度的妥协让步。从帝制到共和,辛亥人铸造的是千年壮举,开启的是亚洲先河,说到底,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一种旷古未有的尝试,而先驱们之所以百折不挠,实缘于救亡图存的迫切,为了在世界之林能有中华一席,为了民族振兴能够实现。辛亥革命在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领域谱写了辉煌业绩,从思想意识、制度模式、经济发展和国家走向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为后世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教训和思考启迪。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究竟是什么 那就是为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价值理念带来了巨变。
——摘编自黄克武、王建朗《两岸新编
中国近代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观点:辛亥革命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
论证: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模式一新的中华民国,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颁布了具有宪法意义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创造了民主政治的先决条件和良好契机。经济上,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实业政策也极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社会精神面貌和价值理念发生了巨变。
结论:总之,辛亥革命不只是打落了一顶皇冠,而且加速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近代化进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