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1 生物与环境
◆考点一:生物特征
1.(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中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A.能生长 B.需要营养 C.能排出体内废物 D.能繁殖
2.(2024·江西·中考真题)草履虫在水中游动时,遇到阻碍会改变方向,避开阻挡物。这体现草履虫具有的生物特征是( )
A.能进行呼吸 B.能生长和繁殖
C.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D.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3.(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题)自然界中的生物形形色色。种类繁多,它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下列不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都具有神经系统
B.都需要物质和能量
C.都有遗传变异现象
D.都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4.(2024·湖南·中考真题)窗台上的小绿植渐渐向窗外有阳光的方向生长。这主要体现了生物( )
A.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B.能进行呼吸
C.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D.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5.(2024·四川达州·中考真题)豆豆养了两只小仓鼠,每天定时给它们投喂食物,一个月后小仓鼠长大了不少,从一开始看到人就躲,到现在和豆豆成为了好朋友。以上描述体现了生物的哪些特征( )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②生物能够生长发育 ③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考点二:生物与环境关系
6.(2024·山东聊城·中考真题)蚯蚓能疏松土壤,产生的粪便还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分析,下列与之相同的是( )
A.沙漠中的植物根系发达 B.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厚
C.野兔随季节换毛 D.绿色植物能够净化空气
7.(2024·四川·中考真题)小明游峨眉山时发现景区植被的分布特点为:山脚多为常绿阔叶林,山腰则是落叶阔叶林,而到山顶大多是针叶林。影响植被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D.空气
8.(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下图是一种枯叶蝶,其形态、颜色都与周围落叶基本一致,使它不容易被敌害发现,从而增加了生存机会。下列体现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句子中,与此现象相同的是( )
A.柳杉吸收有毒气体 B.森林提高空气湿度 C.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D.蚯蚓活动疏松土壤
9.(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下列谚语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大雪纷纷落,明年吃馍馍 B.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
C.肥是庄稼宝,施足又施巧 D.白露天气晴,谷子如白银
10.(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中华民族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下列诗句能体现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1.(2024·黑龙江·中考真题)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实例中,与其它三项所描述的关系不同的是( )
A.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 B.仙人掌的叶特化为刺
C.企鹅皮下脂肪很厚 D.雷鸟的保护色
12.(2024·四川凉山·中考真题)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时,使用了10只鼠妇,并设计了如图所示有缺陷的实验装置,小萱同学对该实验设计提出了下列修正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
A.纸盒上面全都用玻璃板盖住
B.将纸盒放在冰箱-2℃的冷冻室内
C.纸盒的底部全都铺上细湿土
D.10只鼠妇太多,改成2只
13.(2024·山东滨州·中考真题)自然界中的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实例,不属于生物对环境影响的是( )
A.树叶在秋冬季节纷纷飘落
B.过度放牧会使草场逐渐沙漠化
C.在农场中饲养蚯蚓可改善土质
D.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
14.(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在自然界中,一方面生物的生活和分布受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的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 B.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和水
C.生物既受环境影响,也能影响环境 D.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
◆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组成
15.(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神舟十八号实施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以斑马鱼和金鱼藻为研究对象,在轨建立稳定运行的空间自循环水生生态系统。斑马鱼和金鱼藻在该生态系统中分别属于( )
A.消费者生产者 B.生产者消费者
C.分解者消费者 D.分解者生产者
16.(2024·湖南·中考真题)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树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其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
A.非生物部分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
17.(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杨集镇是郯城县的农业大镇,可耕种面积达8万余亩。为提升效益,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合作社+农户+基地”形式,积极推行“藕虾共作”的高效生产模式。“莲叶何田田,虾戏莲叶间”,“藕虾共作”这项工程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下列关于“藕虾共作”的生产模式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藕虾田是一个生态系统
B.该藕虾田中的腐生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
C.若该藕虾田里的野生青蛙被大量捕捉,不会影响其自动调节能力
D.若该藕虾田受到重金属污染,则可能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18.(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要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列方法中最有效的是( )
A.减少分解者的数量 B.增加消费者的数量
C.增加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D.减少生产者的数量
19.(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需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A.缺少生产者 B.没有消费者
C.分解者很少 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20.(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九寨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生态保护、科学研究和美学旅游价值(如图)。九寨沟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态系统成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草食性动物——生产者 B.肉食性动物——分解者
C.腐食性动物——分解者 D.腐生性细菌——消费者
21.(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烟台市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常年稳定在440万亩、170万吨以上,为全市人民的生活提供基本保障。某校同学调查了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绘制了食物网(如图)。
(1)农田生态系统中,除图中组成成分外,还应该包括 。
(2)食物网中的动物直接或间接以农作物为食,是生态系统中的 ,其中脊椎动物有 ,这些脊椎动物可以依据 再分为两类。
(3)食物网中蛇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 。若蛇的数量增加,则鼠的数量会 。
(4)疏于管理的麦田很快长满杂草,小麦会大量减产。这说明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少, 弱,很容易演变成自然生态系统。人类活动是影响生态系统的最大因素,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当遵循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保持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2.(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2023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江苏连云港临洪河口湿地候鸟重要栖息地入选,东方白鹳(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其中主要保护动物之一。下图为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结合下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动物行为的获得过程来看,东方白鹳的迁徙属于 行为(填“先天性”或“后天性”)。
(2)东方白鹳飞行耗氧量高,与此相适应的呼吸方式是 。
(3)请根据图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4)该生态系统可以依靠 能力来维持自身的稳定,但该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我们要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3.(2024·云南·中考真题)小粒咖啡是云南最具特色的热带经济作物之一。杂草会争夺咖啡生长的营养物质,抑制其正常生长。硬皮豆是一种可以提供优质生物肥料,促进农作物生长的植物。科研人员在研究硬皮豆不同种植密度(种植密度用S表示,其中S0为不种植硬皮豆)对咖啡生长的影响时,发现其对杂草种类也有影响,结果如下:
种植密度 S0 S1 S2 S3 S4
杂草种类 11科16种 7科11种 6科9种 6科10种 10科15种
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看,杂草属于生物部分中的 。
(2)表中杂草种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
(3)咖啡和杂草的关系为 。实验表明,种植硬皮豆能减少杂草种类,且在S2种植密度下减少的效果最好,据表分析,依据是 。
24.(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爱护生物,保护环境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在草原生态系统组成中,草属于 者。
(2)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在草→鼠→狐这条食物链中,体内有毒物质最多的是 。
(3)以下食物链中书写正确的是__________。
A.草→鼠→蛇→鹰 B.草←鼠←蛇←鹰
C.阳光→草→鼠→蛇 D.草→鼠→蛇→细菌
(4)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 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5)生活在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说明生物能够不断地 环境。(选填“适应”或“影响”)
25.(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黑颈鹤是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誉为“鸟类熊猫”。主要在青藏高原繁殖、云贵高原过冬,栖息于淡水湿地,不善游泳,用长喙在浅水或泥土中摄食。目前,我国以保护黑颈鹤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共有1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同时国家还出台了多种保护法律法规,共同致力于黑颈鹤的长期保护。下图是云南某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部分食物网,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成分外,还应该包括 和非生物部分。写出图中任意一条食物链 。
(2)黑颈鹤体内有 辅助肺完成呼吸,有利于飞行过程中供给充足的氧气。黑颈鹤每年春季于3月中下旬迁到繁殖地,秋季于10月中旬到达越冬地。从行为获得的途径看,黑颈鹤的这种迁徙行为属于 (填“先天性”或“学习”)行为。
(3)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是“湿地修复”。从古至今,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请你为推动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提一条措施 。
26.(2024·四川遂宁·中考真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用中国的粮仓保护中国的粮食安全,一块块农田就是我们的粮仓。下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从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缺乏的成分是 (答两点)。
(2)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青蛙和蜘蛛的种间关系有 (答两点)
(3)太阳能通过水稻的 作用输入农田生态系统,食草昆虫等动物通过摄食食物链中上一环节生物体内的 (填物质)获得能量,从而推动能量的流动。食物网中能让青蛙间接从水稻获得更多能量的食物链是 。
(4)防虫害是保证粮食安全的辅助措施之一,请结合图中食物网为广大水稻种植户提出合理的防虫害建议: 。
27.(2024·四川·中考真题)首先科研所的工作人员向同学们介绍了所内采用的“桑基鱼塘”生态循环模式,如图所示,请利用所学知识回答:
(1)请将食物链补充完整: →家蚕。
(2)该生态系统中,家蚕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源于 。
(3)塘泥中含有大量的 ,能够将鱼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 等物质,这些物质又被桑树吸收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
(4)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你认为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 (填“强”或“弱”),理由是 。
◆考点四:食物链和食物网
28.(2024·黑龙江·中考真题)“草尽狐免愁”的谚语中蕴含着食物链,其中书写正确的是( )
A.阳光→草→兔→狐 B.草→免→狐→细菌
C.狐→草→兔 D.草→兔→狐
29.(2024·福建·中考真题)太阳升起,草原上野兔正在吃苜蓿,一只鹰从天而降,野兔成为它的美食,残骸最终被细菌分解。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
A.阳光→野兔→鹰 B.苜蓿→野兔→鹰
C.野兔→鹰→细菌 D.苜蓿→野兔→细菌
30.(2024·四川宜宾·中考真题)下图为“稻虾共作”农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鸟类与害虫有捕食和竞争的关系
B.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会沿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渐增多
C.若该食物网中小龙虾过度繁殖,害虫和青蛙数量会减少
D.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来源主要是作为生产者的水稻
31.(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下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关于该食物网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的最终来源是甲 B.戊体内积累毒素最多
C.戊与丁只有捕食关系 D.总共包含4条食物链
32.(2024·云南·中考真题)稻螟虫是啃食水稻的害虫,青蛙是稻螟虫的天敌,稻田中放养适量青蛙,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青蛙在稻田中也会遭到蛇的捕食。下图表示上述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中各生物(用甲~丁表示)体内农药的相对含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上述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水稻→稻螟虫→青蛙→蛇
②上述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水稻→青蛙→稻螟虫→蛇
③图中甲所代表的生物是青蛙
④图中丁所代表的生物是水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3.(2024·安徽·中考真题)混养不同食性的鱼类,能增加鱼的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下图是某鱼塘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浮游植物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鲢鱼、鳙鱼和鲤鱼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
C.鱼类的混养提高了鱼塘中资源的利用率
D.能量可沿“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鲤鱼”流动
34.(2024·山东聊城·中考真题)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增加非生物部分即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B.图中包含4条食物链
C.物质和能量在此食物网中都是循环流动的
D.若该生态系统被重金属污染,图中重金属积累最多的是鹰
35.(2024·四川凉山·中考真题)从2023年8月24日开始,日本不顾国际社会的质疑和反对,多次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日水排入海洋,会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经过一段时间后,在“藻类→草食鱼→肉食鱼→鲨鱼”食物链中,体内放射性物质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
A.藻类 B.草食鱼 C.肉食鱼 D.鲨鱼
36.(2024·河南·中考真题)郑州市西流湖公园已建设成为集生态文明、休闲游憩、历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城市公园。园内生物种类众多,形成了多条食物链。下列选项中,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
A.昆虫→青蛙→蛇 B.草→昆虫→食虫鸟
C.鲫鱼→水蚤→藻类 D.阳光→藻类→鲢鱼
37.(2024·内蒙古·中考真题)青头潜鸭是全球仅存1000余只的迁徙鸟类,对栖息地环境要求苛刻。随着生态保护项目的实施,内蒙古黄河湿地生物多样性增加,自2023年起陆续观测到一些青头潜鸭,它们的到来说明该地区( )
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②自动调节能力减弱 ③能量循环利用加快 ④食物网复杂性提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8.(2024·陕西·中考真题)“稻—鱼—鸭”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是在传统种稻模式下,利用稻田养鱼、养鸭。鱼、鸭可为稻田除草、治虫,其粪便也能肥田。以下关于“生态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能减少农药、化肥的用量,保护自然资源
②食物链是:鱼→稻→鸭
③鱼、鸭粪便被消费者分解
④可为城市提供农、渔、禽产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考点五: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9.(2024·湖南·中考真题)生态系统多种多样,以下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是( )
A.生物圈 B.湘江 C.洞庭湖 D.衡山
40.(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生物圈中由于不同地域的环境差别很大,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其中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淡水生态系统
41.(2024·山西·中考真题)河南汝州云禅湖中,两条凶猛的外来物种鳄雀鳝大量捕食其他鱼类,导致湖中多种水生动物大量死亡,此现象说明外来物种可能会( )
A.维持当地生态平衡
B.威胁当地生态安全
C.增加当地生物的多样性
D.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42.(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广为流传的一句诗,形象地描绘了 生态系统的如画风景,其生物多样性与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因此自动调节能力 (填“大于”或“小于”)森林生态系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1 生物与环境
◆考点一:生物特征
1.(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中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A.能生长 B.需要营养 C.能排出体内废物 D.能繁殖
【答案】A
【解析】“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体现了生物具有生长的特征,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2.(2024·江西·中考真题)草履虫在水中游动时,遇到阻碍会改变方向,避开阻挡物。这体现草履虫具有的生物特征是( )
A.能进行呼吸 B.能生长和繁殖
C.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D.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答案】D
【解析】当草履虫身体前端遇到棉花纤维的阻碍时,它们会采取后退的方式,改变方向后,再试探着前进,直到避开阻挡物。这种现象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所以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3.(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题)自然界中的生物形形色色。种类繁多,它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下列不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都具有神经系统
B.都需要物质和能量
C.都有遗传变异现象
D.都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答案】A
【解析】A.只有多细胞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中才有神经系统,植物和单细胞生物等没有神经系统。可见,不是所有的生物都具有神经系统,A符合题意。
B.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动力。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可见,生物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B不符合题意。
C.遗传是指生物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性。遗传和变异具有普遍性,故生物都有遗传变异现象,C不符合题意。
D.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对环境产生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2024·湖南·中考真题)窗台上的小绿植渐渐向窗外有阳光的方向生长。这主要体现了生物( )
A.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B.能进行呼吸
C.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D.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答案】A
【解析】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窗台上的小绿植渐渐向窗外有阳光的方向生长,这主要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但不能体现生物能进行呼吸、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和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2024·四川达州·中考真题)豆豆养了两只小仓鼠,每天定时给它们投喂食物,一个月后小仓鼠长大了不少,从一开始看到人就躲,到现在和豆豆成为了好朋友。以上描述体现了生物的哪些特征( )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②生物能够生长发育 ③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题目中豆豆每天定时给小仓鼠们投喂食物说明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一个月后小仓鼠长大了不少说明②生物能够生长发育 ,一开始看到人就躲说明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题干中并未体现③生物能够繁殖后代,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考点二:生物与环境关系
6.(2024·山东聊城·中考真题)蚯蚓能疏松土壤,产生的粪便还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分析,下列与之相同的是( )
A.沙漠中的植物根系发达 B.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厚
C.野兔随季节换毛 D.绿色植物能够净化空气
【答案】D
【解析】ABC.沙漠中的植物根系发达、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厚、野兔随季节换毛都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BC不符合题意。
D.绿色植物能够净化空气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D符合题意。
故选D。
7.(2024·四川·中考真题)小明游峨眉山时发现景区植被的分布特点为:山脚多为常绿阔叶林,山腰则是落叶阔叶林,而到山顶大多是针叶林。影响植被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D.空气
【答案】A
【解析】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的植物适应不同的温度如热带雨林必须生长在高温多雨的环境,常绿阔叶林必须生长在温度较高的亚热带,寒温带针叶林适于温度较低的亚寒带和寒带,高山草甸适于生长在寒冷的高山高原。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度左右,因此高山从山脚到山顶温度差别极大,形成植物垂直分层分布的特点,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同,阳光、水分、空气不会造成山顶是针叶林,山腰是落叶阔叶林,山脚是常绿阔叶林的分布,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8.(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下图是一种枯叶蝶,其形态、颜色都与周围落叶基本一致,使它不容易被敌害发现,从而增加了生存机会。下列体现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句子中,与此现象相同的是( )
A.柳杉吸收有毒气体 B.森林提高空气湿度 C.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D.蚯蚓活动疏松土壤
【答案】C
【解析】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可见,“柳杉吸收有毒气体”、“森林提高空气湿度”和“蚯蚓活动疏松土壤”都体现了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而“枯叶蝶形态、颜色都与周围落叶基本一致”和“海豹皮下脂肪很厚”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9.(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下列谚语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大雪纷纷落,明年吃馍馍 B.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
C.肥是庄稼宝,施足又施巧 D.白露天气晴,谷子如白银
【答案】B
【解析】A.“大雪纷纷落,明年吃馍馍”体现的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A错误。
B.“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体现了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正确。
C.施肥的目的就是给植物提供生长必需的无机盐,“肥是庄稼宝,施足又施巧”说明施肥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未体现生物影响环境,C错误。
D.“白露天气晴,谷子如白银”体现的是天气对谷子的影响,即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错误。
故选B。
10.(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中华民族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下列诗句能体现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答案】A
【解析】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意思是生物因素“草”和“豆苗”竞争阳光、水分等而呈现“草盛”“豆苗稀”的现象,体现了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A正确。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意思是山底的花已经谢了,而山顶山寺的花才竞相开放,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生长的影响,B错误。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意思是,春雨下在了晚上,浇灌了植物,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分对生物生长的影响,C错误。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意思是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D错误。
故选A。
11.(2024·黑龙江·中考真题)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实例中,与其它三项所描述的关系不同的是( )
A.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 B.仙人掌的叶特化为刺
C.企鹅皮下脂肪很厚 D.雷鸟的保护色
【答案】A
【解析】A.地衣分泌有机酸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再加上自然风化作用,坚硬的岩石表面出现了许多小颗粒,后来形成了土壤,表明生物能影响环境,A符合题意。
B.仙人掌的叶特化为刺,是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B不符合题意。
C.脂肪具有保温的作用,故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企鹅,皮下脂肪很厚,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C不符合题意。
D.雷鸟的保护色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2024·四川凉山·中考真题)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时,使用了10只鼠妇,并设计了如图所示有缺陷的实验装置,小萱同学对该实验设计提出了下列修正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
A.纸盒上面全都用玻璃板盖住
B.将纸盒放在冰箱-2℃的冷冻室内
C.纸盒的底部全都铺上细湿土
D.10只鼠妇太多,改成2只
【答案】C
【解析】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根据所要探究的条件,设置以探究的条件为唯一变量的对照组。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所以要探究的条件为光,就要设置以光为唯一变量设置对照,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而如图所示设计有两个变量光和水,因此本方案修改措施为:将细干土改为细湿土,目的是保持变量唯一,鼠妇适宜生活在温暖的环境中 ,所以不能将纸盒放在冰箱-2℃的冷冻室内,10只鼠妇改成2只数目太少,偶然性太大,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3.(2024·山东滨州·中考真题)自然界中的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实例,不属于生物对环境影响的是( )
A.树叶在秋冬季节纷纷飘落
B.过度放牧会使草场逐渐沙漠化
C.在农场中饲养蚯蚓可改善土质
D.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
【答案】A
【解析】A.树叶在秋冬季节纷纷飘落,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A符合题意。
B.过度放牧会使草场逐渐沙漠化,是由于牛羊的啃食导致草场沙漠化,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改善了土壤结构;蚯蚓以腐烂有机物为食,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供植物利用,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蚯蚓的粪便排到土壤中,可提高土壤的肥力。因此,在农场中饲养蚯蚓可改善土质,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在自然界中,一方面生物的生活和分布受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的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 B.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和水
C.生物既受环境影响,也能影响环境 D.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
【答案】C
【解析】A.生物生活的环境不仅指生存地点,还包括影响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各种因素,A错误
B.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B错误
C.生物受环境的影响,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C正确。
D.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由于相互争夺食物、配偶、巢穴等,因此会发生竞争关系;但是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也有合作关系如蜜蜂、蚂蚁、狒狒、猕猴等。因此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既有竞争关系又有合作互助关系。因此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说法错误,D错误。
故选C。
◆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组成
15.(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神舟十八号实施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以斑马鱼和金鱼藻为研究对象,在轨建立稳定运行的空间自循环水生生态系统。斑马鱼和金鱼藻在该生态系统中分别属于( )
A.消费者生产者 B.生产者消费者
C.分解者消费者 D.分解者生产者
【答案】A
【解析】斑马鱼属于消费者,它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金鱼藻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它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6.(2024·湖南·中考真题)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树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其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
A.非生物部分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
【答案】B
【解析】A.非生物部分主要包括阳光、水、空气、土壤等,这些是无生命的自然因素。茶树作为有生命的植物,显然不属于非生物部分,A不符合题意。
B.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茶树正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它属于生产者,B符合题意。
C.消费者是指依靠摄取其他生物为食的生物,如动物。茶树不是消费者,因为它们不摄取其他生物为食,C不符合题意。
D.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和真菌,它们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茶树不是分解者,因为它们不进行分解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杨集镇是郯城县的农业大镇,可耕种面积达8万余亩。为提升效益,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合作社+农户+基地”形式,积极推行“藕虾共作”的高效生产模式。“莲叶何田田,虾戏莲叶间”,“藕虾共作”这项工程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下列关于“藕虾共作”的生产模式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藕虾田是一个生态系统
B.该藕虾田中的腐生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
C.若该藕虾田里的野生青蛙被大量捕捉,不会影响其自动调节能力
D.若该藕虾田受到重金属污染,则可能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答案】C
【解析】A.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稻虾田既包括了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故A正确。
B.腐生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可以将动植物的遗体、人的粪便等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供植物光合作用所利用,促进了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故B正确。
C.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因此若该稻虾田里的野生青蛙被大量捕捉,会影响其自动调节能力,故C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是沿着食物链积累的,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含量越高。因此若该藕虾田受到重金属污染,则可能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故D正确。
故选C。
18.(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要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列方法中最有效的是( )
A.减少分解者的数量 B.增加消费者的数量
C.增加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D.减少生产者的数量
【答案】C
【解析】由分析可知,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靠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相对稳定,反之,调节能力就小,所以要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增加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而不是减少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仅仅增加消费者数量也不行,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9.(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需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A.缺少生产者 B.没有消费者
C.分解者很少 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但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种特定的生活条件,例如有的需要氧气,有的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南极的温度很低,而且南极的有机物较少,不适于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若把粪便等生活垃圾放在南极,由于细菌、真菌较少,分解缓慢,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缺少分解者。因此,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0.(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九寨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生态保护、科学研究和美学旅游价值(如图)。九寨沟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态系统成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草食性动物——生产者 B.肉食性动物——分解者
C.腐食性动物——分解者 D.腐生性细菌——消费者
【答案】C
【解析】A.草食性动物以生产者为食,属于消费者,A错误。
B.消费者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需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动物,肉食性动物属于消费者,B错误。
C.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C正确。
D.腐生性细菌属于分解者,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D错误。
故选C。
21.(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烟台市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常年稳定在440万亩、170万吨以上,为全市人民的生活提供基本保障。某校同学调查了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绘制了食物网(如图)。
(1)农田生态系统中,除图中组成成分外,还应该包括 。
(2)食物网中的动物直接或间接以农作物为食,是生态系统中的 ,其中脊椎动物有 ,这些脊椎动物可以依据 再分为两类。
(3)食物网中蛇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 。若蛇的数量增加,则鼠的数量会 。
(4)疏于管理的麦田很快长满杂草,小麦会大量减产。这说明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少, 弱,很容易演变成自然生态系统。人类活动是影响生态系统的最大因素,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当遵循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保持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答案】(1)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 消费者 食虫鸟、蛇、鼠 体温是否恒定(或是否具有胎生、哺乳的特点)
(3) 农作物→鼠→蛇 先减少,后增加
(4) 自动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平衡
【解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分、空气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的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构成农田生态系统,还应有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的分解者。
(2)结合分析可知,食物网中的动物直接或间接以农作物为食,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图中蝗虫、蚜虫和瓢虫的身体中无脊柱,是无脊椎动物,而食虫鸟、蛇、鼠的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其中,鸟和蛇是变温动物,鼠是恒温动物;鸟和蛇是卵生,而鼠具有胎生、哺乳的特点。所以,这些脊椎动物可以依据体温是否恒定(或是否具有胎生、哺乳的特点)再分为两类。
(3)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单向、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故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的生物获能越少;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的生物获能越多。 图中的食物链有:农作物→蝗虫→食虫鸟→蛇,农作物→蚜虫→食虫鸟→蛇,农作物→蚜虫→瓢虫→食虫鸟→蛇,农作物→鼠→蛇。可见,蛇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最短的:农作物→鼠→蛇。根据食物链“农作物→鼠→蛇”可知:若蛇数量快速增加,则鼠的数量会因为天敌的增加而慢慢减少。当鼠大量减少以后,蛇的数量会因为食物的匮乏,而慢慢减少。最终,鼠与蛇的数量始终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所以,鼠的数量是先减少后增加。
(4)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反之,就越弱。可见,疏于管理的麦田很快长满杂草,小麦会大量减产。这说明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少,自动调节能力(或自我调节能力)弱,很容易演变成自然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当遵循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保持生态平衡,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2.(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2023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江苏连云港临洪河口湿地候鸟重要栖息地入选,东方白鹳(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其中主要保护动物之一。下图为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结合下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动物行为的获得过程来看,东方白鹳的迁徙属于 行为(填“先天性”或“后天性”)。
(2)东方白鹳飞行耗氧量高,与此相适应的呼吸方式是 。
(3)请根据图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4)该生态系统可以依靠 能力来维持自身的稳定,但该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我们要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答案】(1)先天性
(2)双重呼吸
(3)水草→蝗虫→蛙→蛇→东方白鹳
(4)自我调节/自动调节
【解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又称为本能;学习行为(后天性)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东方白鹳的迁徙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2)鸟类的呼吸方式是双重呼吸,当吸气时,气体一部分进入肺,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一部分经过肺,再进入气囊,在气囊内储存。当呼气时,气囊内的气体进入肺,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所以,每呼吸一次,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双重呼吸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有利于鸟的飞行生活。
因此,东方白鹳飞行耗氧量高,与此相适应的呼吸方式是双重呼吸。
(3)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图中的食物链有:藻类→东方白鹳、藻类→鱼→东方白鹳、水草→东方白鹳、水草→鱼→东方白鹳、水草→蝗虫→东方白鹳、水草→蛙→蛇→东方白鹳、水草→蝗虫→蛙→蛇→东方白鹳;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水草→蝗虫→蛙→蛇→东方白鹳。
(4)在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该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严重破坏。因此,该生态系统可以依靠自动调节能力来维持自身的稳定,但该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我们要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3.(2024·云南·中考真题)小粒咖啡是云南最具特色的热带经济作物之一。杂草会争夺咖啡生长的营养物质,抑制其正常生长。硬皮豆是一种可以提供优质生物肥料,促进农作物生长的植物。科研人员在研究硬皮豆不同种植密度(种植密度用S表示,其中S0为不种植硬皮豆)对咖啡生长的影响时,发现其对杂草种类也有影响,结果如下:
种植密度 S0 S1 S2 S3 S4
杂草种类 11科16种 7科11种 6科9种 6科10种 10科15种
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看,杂草属于生物部分中的 。
(2)表中杂草种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
(3)咖啡和杂草的关系为 。实验表明,种植硬皮豆能减少杂草种类,且在S2种植密度下减少的效果最好,据表分析,依据是 。
【答案】(1)生产者
(2)物种(生物种类)
(3) 竞争 与S0相比,S1~S4种植密度下,杂草种类均有减少,且在S2时杂草种类减少最多
【解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生态系统中的杂草属于绿色植物,属于生物部分中的生产者。
(2)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生物种类)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表中杂草种类较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生物种类)多样性。
(3)在该生态系统中,杂草与咖啡之间是竞争关系,因为杂草与咖啡竞争土壤中水分和养分;分析实验数据可知,种植硬皮豆能减少杂草种类,且在S2种植密度下减少的效果最好,这是因为与S0相比,S1~S4种植密度下,杂草种类均有减少,且在S2时杂草种类减少最多。
24.(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爱护生物,保护环境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在草原生态系统组成中,草属于 者。
(2)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在草→鼠→狐这条食物链中,体内有毒物质最多的是 。
(3)以下食物链中书写正确的是__________。
A.草→鼠→蛇→鹰 B.草←鼠←蛇←鹰
C.阳光→草→鼠→蛇 D.草→鼠→蛇→细菌
(4)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 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5)生活在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说明生物能够不断地 环境。(选填“适应”或“影响”)
【答案】(1)生产
(2)狐
(3)A
(4) 生物圈 水
(5)适应
【解析】(1)该生态系统中,草能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属于生产者。
(2)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可见,在草→鼠→狐这条食物链中,体内有毒物质最多的是营养级最高的狐。
(3)A.“草→鼠→蛇→鹰”是食物链,能够正确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A正确。
B.食物链中的箭头指向表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即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可见,“草←鼠←蛇←鹰”箭头方向颠倒,B错误。
C.“阳光→草→鼠→蛇”中,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不能书写到食物链中,C错误。
D.“草→鼠→蛇→细菌”中,细菌属于分解者,不能书写到食物链中,D错误。
故选A。
(4)生物圈包含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5)在干旱的荒漠地区,极度缺水,骆驼刺等植物的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根系庞大是为了吸收更多的水分,地上部分微小是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这些特征都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
25.(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黑颈鹤是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誉为“鸟类熊猫”。主要在青藏高原繁殖、云贵高原过冬,栖息于淡水湿地,不善游泳,用长喙在浅水或泥土中摄食。目前,我国以保护黑颈鹤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共有1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同时国家还出台了多种保护法律法规,共同致力于黑颈鹤的长期保护。下图是云南某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部分食物网,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成分外,还应该包括 和非生物部分。写出图中任意一条食物链 。
(2)黑颈鹤体内有 辅助肺完成呼吸,有利于飞行过程中供给充足的氧气。黑颈鹤每年春季于3月中下旬迁到繁殖地,秋季于10月中旬到达越冬地。从行为获得的途径看,黑颈鹤的这种迁徙行为属于 (填“先天性”或“学习”)行为。
(3)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是“湿地修复”。从古至今,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请你为推动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提一条措施 。
【答案】(1) 分解者(或细菌、真菌) 绿色植物→田螺→黑颈鹤(写出五条中的一条即可)
(2) 气囊 先天性
(3)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健全法律法规等(合理即可)
【解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真菌);题图中的食物网只有生物部分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图中生物食物链有:绿色植物→黑颈鹤、绿色植物→田螺→黑颈鹤、绿色植物→田螺→鲫鱼→黑颈鹤、绿色植物→河虾→鲫鱼→黑颈鹤、绿色植物→河虾→黑颈鹤,共5条。
(2)鸟类有气囊,与肺相通,鸟类的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气囊本身并没有气体交换的作用,气囊的功能是贮存空气。迁徙行为是鸟类生来就有的,由鸟类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
(3)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推动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有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健全法律法规等。
26.(2024·四川遂宁·中考真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用中国的粮仓保护中国的粮食安全,一块块农田就是我们的粮仓。下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从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缺乏的成分是 (答两点)。
(2)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青蛙和蜘蛛的种间关系有 (答两点)
(3)太阳能通过水稻的 作用输入农田生态系统,食草昆虫等动物通过摄食食物链中上一环节生物体内的 (填物质)获得能量,从而推动能量的流动。食物网中能让青蛙间接从水稻获得更多能量的食物链是 。
(4)防虫害是保证粮食安全的辅助措施之一,请结合图中食物网为广大水稻种植户提出合理的防虫害建议: 。
【答案】(1)非生物成分、分解者
(2)捕食、竞争
(3) 光合 有机物 水稻→食草昆虫→青蛙
(4)保护青蛙、蜘蛛等天敌,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减少害虫数量,减少农药的使用
【解析】(1)农田生态系统包括农田中的全部生物和农田环境,图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缺乏的成分是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2)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青蛙和蜘蛛都以食草昆虫为食,二者为竞争关系;蜘蛛捕食食草昆虫,青蛙捕食蜘蛛,二者为捕食关系,青蛙和蜘蛛的种间关系有竞争和捕食。
(3)太阳能通过水稻的光合作用输入农田生态系统,食草昆虫等动物通过摄食食物链中上一环节生物体内的有机物获得能量,从而推动能量的流动。由于在食物链中,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越往食物链后端能量越少,青蛙获得更多能量的应当是较短的食物链,食物网中能让青蛙间接从水稻获得更多能量的食物链是水稻→食草昆虫→青蛙。
(4)防虫害是保证粮食安全的辅助措施之一,结合图中食物网,可知,青蛙、蜘蛛是食草昆虫的天敌,因此,广大水稻种植户可以保护青蛙、蜘蛛等天敌,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减少害虫数量,减少农药的使用。
27.(2024·四川·中考真题)首先科研所的工作人员向同学们介绍了所内采用的“桑基鱼塘”生态循环模式,如图所示,请利用所学知识回答:
(1)请将食物链补充完整: →家蚕。
(2)该生态系统中,家蚕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源于 。
(3)塘泥中含有大量的 ,能够将鱼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 等物质,这些物质又被桑树吸收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
(4)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你认为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 (填“强”或“弱”),理由是 。
【答案】(1)桑树
(2)太阳光(答案合理即给分)
(3) 细菌真菌(或分解者) 无机盐
(4) 弱 生物种类较少
【解析】(1)正确的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箭头指向捕食者。因此,图中的食物链为:桑树→家蚕。
(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3)塘泥中含有大量的细菌、真菌等分解者,能够将鱼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物质,这些物质又被桑树吸收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4)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反之,就越弱。所以,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因此,自动调节能力较弱。
◆考点四:食物链和食物网
28.(2024·黑龙江·中考真题)“草尽狐免愁”的谚语中蕴含着食物链,其中书写正确的是( )
A.阳光→草→兔→狐 B.草→免→狐→细菌
C.狐→草→兔 D.草→兔→狐
【答案】D
【解析】A.由分析可知,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故A错误。
B.由分析可知,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细菌属于分解者,故B错误。
C.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并且食物链由生产者开始,而“狐→草→兔”从消费者开始,同时箭头也由消费者指向生产者,故C错误。
D.该食物链正确表示生产者草与消费者兔、狐的捕食关系,故D正确。
故选D。
29.(2024·福建·中考真题)太阳升起,草原上野兔正在吃苜蓿,一只鹰从天而降,野兔成为它的美食,残骸最终被细菌分解。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
A.阳光→野兔→鹰 B.苜蓿→野兔→鹰
C.野兔→鹰→细菌 D.苜蓿→野兔→细菌
【答案】B
【解析】A.阳光是非生物部分,而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部分,A错误。
B.该食物链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苜蓿与消费者野兔、鹰它们之间的关系,B正确。
C.起始点不是生产者;细菌是分解者,而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C错误。
D.细菌是分解者,而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D错误。
故选B。
30.(2024·四川宜宾·中考真题)下图为“稻虾共作”农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鸟类与害虫有捕食和竞争的关系
B.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会沿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渐增多
C.若该食物网中小龙虾过度繁殖,害虫和青蛙数量会减少
D.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来源主要是作为生产者的水稻
【答案】B
【解析】A.该题中的食物链有:①水稻→害虫→小龙虾;②水稻→害虫→青蛙→蛇;③水稻→害虫→鸟类→蛇;④水稻→鸟类→蛇,共4条食物链。鸟类与害虫有箭头连接表示有捕食关系,鸟类与害虫还有共同的食物,因此也有竞争关系,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会沿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渐减少,B错误。
C.若食物网中小龙虾过度繁殖,害虫会因大量的天敌而减少,但害虫减少以后,以害虫为食的青蛙的数量也会减少,C正确。
D.水稻作为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D正确。
故选B。
31.(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下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关于该食物网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的最终来源是甲 B.戊体内积累毒素最多
C.戊与丁只有捕食关系 D.总共包含4条食物链
【答案】B
【解析】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自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光能),因此,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A错误。
B.有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被分解、无法被排出的,因此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级富集积累。在该食物网中,戊营养级别最高,体内积累毒素最多,B正确。
C.戊与丁都以己为食,二者之间是竞争关系;戊以丁为食,二者之间是捕食关系,C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该食物网中具有的食物链是:甲→乙→丙→丁→戊、甲→己→戊、甲→己→丁→戊,共三条,D错误。
故选B。
32.(2024·云南·中考真题)稻螟虫是啃食水稻的害虫,青蛙是稻螟虫的天敌,稻田中放养适量青蛙,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青蛙在稻田中也会遭到蛇的捕食。下图表示上述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中各生物(用甲~丁表示)体内农药的相对含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上述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水稻→稻螟虫→青蛙→蛇
②上述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水稻→青蛙→稻螟虫→蛇
③图中甲所代表的生物是青蛙
④图中丁所代表的生物是水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稻螟虫是啃食水稻的害虫,青蛙是稻螟虫的天敌,青蛙在稻田中也会遭到蛇的捕食。上述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水稻→稻螟虫→青蛙→蛇,①正确,②错误。
③④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由题图可知,丙是水稻、乙是稻螟虫、甲是青蛙、丁是蛇,③正确,④错误。
故选A。
33.(2024·安徽·中考真题)混养不同食性的鱼类,能增加鱼的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下图是某鱼塘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浮游植物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鲢鱼、鳙鱼和鲤鱼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
C.鱼类的混养提高了鱼塘中资源的利用率
D.能量可沿“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鲤鱼”流动
【答案】B
【解析】 A.浮游植物属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属于生产者,A正确。
B.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这一现象叫作互利共生。可见,鲢鱼、鳙鱼和鲤鱼之间不是互利共生关系,鳙鱼和鲤鱼之间是竞争关系,B错误。
C.鱼类的混养提高了鱼塘中饵料、空间等资源的利用率,增加鱼的产量,提高经济效益,C正确。
D.图中的食物链有:浮游植物→鲢鱼,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鲤鱼,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可见,能量可沿“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鲤鱼”流动,D正确。
故选B。
34.(2024·山东聊城·中考真题)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增加非生物部分即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B.图中包含4条食物链
C.物质和能量在此食物网中都是循环流动的
D.若该生态系统被重金属污染,图中重金属积累最多的是鹰
【答案】D
【解析】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图中的草属于生产者;兔、鼠、狐、蛇、鹰等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因此图中所有生物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A错误。
B.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每一条食物链都应从生产者开始,只到没有其他消费者吃他为止。按一定的顺序数不容易出错。从左到右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共有5条,B错误。
C.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规律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越往食物链的末端,能量越少,C错误。
D.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鹰在食物链的末端营养级别最高,则体内的有毒物质的含量最高,D正确。
故选D。
35.(2024·四川凉山·中考真题)从2023年8月24日开始,日本不顾国际社会的质疑和反对,多次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日水排入海洋,会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经过一段时间后,在“藻类→草食鱼→肉食鱼→鲨鱼”食物链中,体内放射性物质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
A.藻类 B.草食鱼 C.肉食鱼 D.鲨鱼
【答案】D
【解析】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在“藻类→草食鱼→肉食鱼→鲨鱼”食物链中,鲨鱼的营养级最高,因此如果水质被放射性物质污染,那么体内放射性物质含量最多的生物是鲨鱼,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36.(2024·河南·中考真题)郑州市西流湖公园已建设成为集生态文明、休闲游憩、历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城市公园。园内生物种类众多,形成了多条食物链。下列选项中,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
A.昆虫→青蛙→蛇 B.草→昆虫→食虫鸟
C.鲫鱼→水蚤→藻类 D.阳光→藻类→鲢鱼
【答案】B
【解析】A.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该链状结构缺少生产者,不能构成食物链,故A错误。
B.该链状结构正确表示生产者草和消费者昆虫、食虫鸟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故B正确。
C.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故C错误。
D.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故D错误。
故选B。
37.(2024·内蒙古·中考真题)青头潜鸭是全球仅存1000余只的迁徙鸟类,对栖息地环境要求苛刻。随着生态保护项目的实施,内蒙古黄河湿地生物多样性增加,自2023年起陆续观测到一些青头潜鸭,它们的到来说明该地区( )
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②自动调节能力减弱 ③能量循环利用加快 ④食物网复杂性提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会增加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自2023年起陆续观测到一些青头潜鸭,说明该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①正确。
②生物种类增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会增强,②错误。
③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规律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越往食物链的末端,能量越少,生物的数量也随着食物链级别的升高减少。可见,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③错误。
④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生物种类的增多,必然使食物网的复杂性提升,④正确。
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8.(2024·陕西·中考真题)“稻—鱼—鸭”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是在传统种稻模式下,利用稻田养鱼、养鸭。鱼、鸭可为稻田除草、治虫,其粪便也能肥田。以下关于“生态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能减少农药、化肥的用量,保护自然资源
②食物链是:鱼→稻→鸭
③鱼、鸭粪便被消费者分解
④可为城市提供农、渔、禽产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在立体生态种养模式中,鱼和鸭可以帮助控制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减少了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从而保护了自然资源,①正确。
②在立体生态种养模式中,稻是生产者,鱼和鸭是消费者。因此,正确的食物链应该是稻→鱼→鸭,②错误。
③鱼和鸭的粪便不是被消费者分解,而是被分解者(如细菌和真菌)分解,这些分解者将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等,再供植物吸收利用,③错误。
④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可以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生产农作物、鱼类和家禽,为城市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农产品,④正确。
可见,①④正确,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考点五: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9.(2024·湖南·中考真题)生态系统多种多样,以下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是( )
A.生物圈 B.湘江 C.洞庭湖 D.衡山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而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因此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0.(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生物圈中由于不同地域的环境差别很大,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其中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淡水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A.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能调节区域小气候,被称为“地球之肾”,A错误。
B.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B正确。
C.草原生态系统,较为干旱,缺乏高大植物,主要以低矮的草原植被为主,C错误。
D.淡水生态系统是指由淡水生物群落及淡水水域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分为静水的和流动水的两种类型。前者指淡水湖泊、池塘和水库等;后者指河流、溪流和水渠等。具有易被破坏、难以恢复的特征,D错误。
故选B。
41.(2024·山西·中考真题)河南汝州云禅湖中,两条凶猛的外来物种鳄雀鳝大量捕食其他鱼类,导致湖中多种水生动物大量死亡,此现象说明外来物种可能会( )
A.维持当地生态平衡
B.威胁当地生态安全
C.增加当地生物的多样性
D.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答案】B
【解析】A.题目中凶猛的外来物种导致湖中多种水生动物大量死亡,可能会引起生物种类和数量失衡,进而造成当地生态平衡遭到破坏,A错误。
B.题目中的外来物种凶猛,造成湖中多种水生动物大量死亡,可能对当地生态安全造成威胁,B正确。
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生物种类)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外来物种虽然是一个新的物种,但是题干中其导致湖中多种水生动物大量死亡,不仅不会增加当地生物的多样性,反而会导致该地生物多样性减少,C错误。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反之,就越弱。题干中外来物种导致湖中多种水生动物大量死亡,则会导致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下降,D错误。
故选B。
42.(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广为流传的一句诗,形象地描绘了 生态系统的如画风景,其生物多样性与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因此自动调节能力 (填“大于”或“小于”)森林生态系统。
【答案】 草原 小于
【解析】草原生态系统多分布在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很少,缺乏高大的植物,主要以低矮的草原植被为主,动植物种类虽然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但仍然是非常丰富的。草原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广为流传的一句诗,形象地描绘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如画风景。 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多,营养结构复杂,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营养结构较简单。所以,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小于森林生态系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