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备课】2016八年级物理(沪粤版下册)同步备课资料(课件+练习+教案):7.2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备课】2016八年级物理(沪粤版下册)同步备课资料(课件+练习+教案):7.2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12-25 09:59:24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7.2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理解速度的概念并能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3.会识别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有_____快慢我们是怎么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谁运动的快?_____________4道的2163号相同时间比较路程你是依据什么判断的?____________________2008年奥运会男子100米赛跑起跑6秒后的情景谁运动的快?________你是依据什么判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博尔特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男子100米决赛成绩表
博尔特:9.69秒 汤普森:9.89秒 迪克斯:9.91秒 鲍威尔:9.95秒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的时间,比较运动的路程2.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如果时间、路程都不相同,又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一秒内运动:50m一秒内运动:300m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等于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概念公式变形式s=vt单 位推导:名称:读作:米每秒读作:千米每时基本单位:m/s  常用单位:km/h换算关系:稍加努力,你就能完成!完成下列单位换算2.72 km/h=__m/s1.15 m/s=__km/h5420 读出下列物体的速度,并说出表示的含义
(1)正常人步行的速度为1.4m/s
(2)小汽车正常运动的速度为28m/s
(3)声音在15oC的空气中的速度大约为340m/s
(4)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0×108m/s例:张三跑100m用了17s,而李四用25s跑了165米,张三和李四谁跑得快些?s1 =100m, t1 =17s, t2 =25s,s2 =165m。已知:v1 ,v2求:解:因为v2 > v1 ,所以李四跑得快些。 答:李四跑得快些注意事项:1.解答时要有已知、求、解、答,且要上下对齐。
2.用公式解题,在解中写出所依据的公式,公式如需变形,还应写出变形公式,代入数据和单位。
3.速度、路程、时间这三个量的单位必须统一,或者均用基本单位,或者均用常用单位。
4.s、v、t必须要对应同一个物体的同一段路程或同一段时间内。若一道题内有两个以上的s、v、t,要用角标进行区分,且同一个物体要用相同的角标。一、请根据速度公式计算下面这辆小车在三段路程上的速度。这辆小车作直线运动时,快慢________不变20m/s20m/s20m/s活动二、请根据速度公式计算下面这只天鹅在三段路程上的速度。这只天鹅做直线运动时,快慢________在变化10m/s13.3m/s20m/s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变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物体在运动中,运动快慢在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平均速度来大致表示物体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运动快慢程度。 你知道频闪技术吗?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日常生活中我们说某物体的速度是多少指的是什么?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1.一辆公共汽车以45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直线前进,由第一站牌到第二站牌时用了4分钟,问两站相距多少米?已知:v=45km/h=12.5m/s,t=4min=240s求:s答:两站牌相距3000m。在已知中统一单位写出原始公式带单位计算2.一人骑自行车沿平直的公路行驶,第一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m,第二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m,第三秒内通过的路程是4m,则他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前3秒内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已知: s1 =2m+3m=5m, t1 =2s,
t2 =3s,s2 =2m+3m+4m=9m。求:v1,v2答:他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2.5m/s,前3秒内的平均速度为3m/s。 解: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一、速度4.速度的单位:基本单位m/s,常用单位km/h3.速度的公式: (定义式)2.概念: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人要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
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
——马克思7.2《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选择题
(1)体育考试中,甲、乙两个同学跑1000米所用的时间分别是3分30秒和3分50秒,则 ( )
A 甲同学的速度大
B 乙同学的速度大
C 甲、乙两个同学的速度相同
D 无法比较谁的速度大
(2)两个做匀速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速度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长;
B 通过路程长的物体,所用的时间一定长;
C 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物体速度大;
D 在相等的时间内两个物体所通过的路程一定相等.
(3)水中游的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8km/h,陆地跑得最快的猎豹,每秒可跑40m,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每分钟能飞行5km,比较它们速度的大小,下列正确的是( )
A.猎豹最大 B.旗鱼最大 C.褐海燕最大 D.三者一样大
(4)向月球发射激光,经2.7s后接收到月球表面反射回来的激光,则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为(激光在空间传播速度C=3×105km/s)( )
A 8.1×105km B 4.05×105km C 3×108km D 3×105km
(5)试判断下列哪一个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
A 正在起动的汽车
B 在平直的轨道匀速行驶的列车
C 被抛出去的石块
D 从高处自由落下的石块
(6)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它通过45m的路程时用了30s的时间,那么它前15s内的速度为 ( )
A 0.5m/s B 1.5m/s C 2m/s D 3m/s(7)某学校操场外一幢高楼离跑道起点170m,同学们在跑步训练时,由于回声导致发令员先后听到两次发令枪声.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那么听到两次发令枪声的时间间隔约为( )
A.0.5s B.1s C.30s D.60s
(8)一列队伍长50米,行进速度2.5m/s,经过一座100m的涵洞,当队伍全部穿过涵洞时,总共需要 ( )
A 60s B 40s C 50s D 80s
(9)某自动扶梯用20s可将站立于梯上的人送上楼,扶梯不动时走上去要30s,人沿运动的扶梯走上去需要时间( )
A、50s B、10s C、12s D、20s
二、填空题
(10)图3-3甲、乙两图表示游泳运动员比赛时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其中图甲表示某一时刻的情景,图乙表示在终点时的情景,则图甲表示 ,图乙表示 .


假如运动员运动的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时,物理学中用_________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11)公共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用固定于路边照相机连续两次拍照的时间间隔为2秒,车长为10米,如图3-4所示.由此可知,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约为 米/秒.
(12)小华的家到学校的距离是3.6千米,他骑自行车去上学所用的时间是12分钟,小华骑自行车去上学的速度为 米/秒,是 千米/时.
(13)由图3-5可知,甲乙物体做的是 运动,且 的速度大.
三、问答题
(14) 甲乙两辆汽车在平值得公路上行使,为了反映两辆车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某人拍摄了议长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的照片,如图3-6所示.已知每隔2秒曝光一次,两车的运动有什么不同?
四、计算题(15)一架飞机作匀速直线运动,在5秒内飞行了1000米,求它的速度是多少米/秒?合多少千米/小时?
(16)爆破用的导火线的长度为0.8m,燃烧速度为2cm/s,某人点燃后以5m/s的速度跑开,他能否跑到距180m的安全区呢?
(17)一列长为200米的火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整列火车通过1.8千米长的大桥所用的时间是100秒.那么,这列火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米/秒?
参考答案:
(1)A (2)C (3)C (4)B (5)B (6)B (7)B (8)A (9)C (10)在相同的时间内,中间泳道的运动员通过的路程最长,运动最快;通过相同的路程,中间泳道的运动员所用时间最短,运动最快;速度 (11)5 (12)5,18 (13)匀速,甲 (14)甲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乙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且速度越来越大. (15)200米/秒,7200千米/小时 (16)能(提示:可以从三个角度——速度、时间、路程进行比较) (17)20米/秒.
7.2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⑵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⑷经历建立速度概念的过程,理解速度的定义方法——比值定义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原本比较“熟悉”的速度,会有新的、更加透彻的认识,从中体验到科学方法的魅力,启迪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我们周围的物理现象。
2.教材说明
本节主要内容有: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物理量,了解一些运动物体大致的速度值,学会速度的计算和单位换算,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是上一节机械运动知识的延伸,后面两节描述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和“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也要用到这些知识。
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是:首先通过“活动1”,引导学生从两幅情景图中归纳出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为建立速度的概念提供方法上的准备。然后教材利用图7-13提出问题:如果物体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都不相等,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启发学生讨论、深思。此问题解决了,自然就得到了速度的定义方法。于是教材接下来一气呵成,顺次介绍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和计算。本节教材的最后是机械运动的分类,运用速度的知识,研究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本节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建立速度概念的过程,理解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方法,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本节教学难点:速度定义中的“单位时间”,学生不容易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速度的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学生对速度单位的写法、读法、换算都不习惯,是本节教学的又一个难点。
3.教学建议
本节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关键是让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理解速度的内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又要重视科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领悟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经历速度概念和公式的建立过程,学会用速度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可开门见山,用大屏幕播放一段短跑或游泳比赛的视频资料。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比赛场面要热烈,扣人心弦,场景中最好有学生熟悉的我国著名运动员,也可以用学校运动会短跑比赛的录像资料。当比赛进行到中途时,暂停播放,问学生:就现阶段来说,谁跑(游)得最快?你是如何判断的?学生回答后,继续播放,直至运动员全部到达终点,再次提问:到达终点后,裁判员是如何比较他们快慢的?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总结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一是“时间相同比路程”,二是“路程相同比时间”。
如果找不到有关视频资料,也可以采用下述教学方法。教师问学生:咱们班谁跑得比较快?请推荐两位。教师根据学生的推荐,点出两位同学的名字(有真实感),继续提问:现在我们要比较×××和×××谁跑得更快,怎样办?请大家想办法、出主意,看能想出哪些比较方法。让学生自由讨论,思考回答。最后总结出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在此基础上,教师点明本节课的课题:事实上,不只体育运动需要比较快慢,汽车、火车、飞机等运动的快慢也是人们所关心的。本章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快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速度及其计算公式
速度的定义
让学生观察教材图7-14和图注文字、数据,提出问题:汽车和飞机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因为学生在小学数学课中已学过速度的计算,他们容易想到算出二者的速度,即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来比较汽车和飞机运动的快慢。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能比较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实际上采用了上述哪种比较方法?
这一点学生以前没有思考过,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感悟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路程除以时间是物体1s通过的路程,所以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比较快慢,实际是相同时间比路程。学生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也就真正理解了速度的定义方法。至此,速度的定义可以说已呼之欲出了。
这时教师趁势介绍速度的定义。
为帮助学生理解“单位时间”,教师可将它具体化为1s、1h等,并结合前面学生算出的汽车和飞机的速度值来说明。
最后结合速度的定义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能够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可见利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可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这种方法叫比值定义法。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个物理量也是用比值法定义的?(密度。)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用这种方法来定义新的物理量。
⑵速度的公式
启发引导学生写出速度的公式:如果用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v表示速度(同时板书三个字母及对应的物理量名称),你能根据速度的定义,写出计算速度的公式吗?
学生写出速度的公式后,教师指出:用公式来表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既简明又准确,使用起来也很方便,是研究物理常用的一种方法。但要注意,学习物理公式时不能仅记住其表达形式,还要注意理解它所包含的物理意义。公式中的三个物理量必须是对应的,s是物体在时间t内通过的路程,t是该物体通过路程s所用的时间,不能根据公式乱代数据计算速度。
⑶速度的单位
首先让学生弄清速度单位的来历和意义:根据速度公式,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所以速度的单位等于路程的单位除以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即m/s或m/s-1;在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可以问学生:你还能写出速度的哪些单位?(如cm/s,km/min等)当然对这些单位不做教学要求,只是让学生举一反三,掌握方法。知道了速度单位的来历,反过来,当我们看到速度的某个单位时,还应该知道它的物理意义,如3m/s表示1s内通过的路程为3m。
对于速度单位的读法和写法要作规范化要求,提醒学生不要沿用小学数学中的习惯。如学生把5m/s读成“每秒5米”,应加以纠正。
关于速度单位m/s和km/h之间的换算,不少学生感到困难。关键要教会学生换算的方法,即分子、分母分别换算,然后计算,让学生自己练习变换,经两、三次练习,使学生逐渐掌握,不要死记它们之间的数值关系。
⑷速度的计算
学生在数学课中多次做过速度的计算题,物理课学习速度的计算,重在让学生养成用“公式”分析问题的习惯。初中学生刚开始学物理,用公式求解物理题,要讲究解题的规范性,同时注意公式的物理意义。
解答物理计算题的过程一般分为“已知”“求”“解”“答”四个部分。
写“已知”和“求”,能够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学生理清物理过程,抓住题目的关键条件,以后解题熟练了,学生逐渐养成了审题和分析的习惯,“已知”和“求”可以不写。在“已知”中,必须用规定的物理符号表示题中的已知量,单位可在这一步中统一。对于“求”,同样用规定的物理符号表示题中的所求量。
“解”是解题过程的重点,应包括:
①写出所依据的公式或变形公式,如果题目中出现了两个以上的物理过程,如教材例题中涉及到“飞机的运动”和“自行车的运动”,公式中的各物理量还要标上“角码”以示区分;
②代入数据和单位;
③进行数学运算,得出结果。
最后是“答”,根据计算结果,说明问题的答案。
对于教材中的“例题”,第一问可由教师示范解答,第二问可让学生练习解答,教师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总结解题注意事项,然后再补充一道练习题,让学生巩固解题方法。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关于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最好能播放流星划过夜空,或飞机拖着烟雾做特技飞行的一些场景,使学生意识到物体做机械运动时,总要经过一定的“路线”,然后让学生观察教材图7-16和图7-17,体会“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物体做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例子。
“活动2”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数据,感性地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时,可让学生根据教材图7-18提供的信息,计算汽车在各自时间中的速度值,然后分析比较计算的结果,看(a)、(b)两图汽车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然后列举生活中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和可以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实例。如列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小球在光滑的桌面上滚动,都可以近似地当作匀速直线运动。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加速或减速行驶,粉笔从手中落下,都是变速直线运动。
关于“信息游览”中的“一些物体运动的大致速度”,让学生知道常见物体运动速度的大约数值即可,不要求记住确切的数据。教学时可让学生自学阅读表中的信息。为加强学生的印象,学生阅读后可以做一个竞答游戏,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几个速度值,让学生猜可能是哪些物体运动的大致速度。
4.教学评价
课堂测评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速度有哪些新的认识?
2.如果用“物体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来定义速度(v′),那么速度的公式、单位将会是怎样的?物理学中为什么不采用这种方式来定义速度?
3.根据机械运动的分类,掷出的铅球在空中所做的运动属于 运动;直线运动可分为 运动和 运动,在平直的轨道上启动的火车做 运动。
4.陆地上奔跑最快的动物——猎豹,快跑时速度可达40m/s;海洋里游动最快的鱼——旗鱼,速度可达108km/h;天空中飞行最快的鸟——褐海燕,速度可达5km/min。假设让这三种动物在一起比赛,谁是冠军?谁是亚军?谁是第三名?
5.气象预报称:台风中心正以25km/h的速度向距150km的某地接近。请你算一下,台风中心多长时间到达该地?
6.图1是汽车上的速度表,汽车按表上所指示的速度匀速行驶15min,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7.假日里,小红的爸爸开车带全家去风景区游玩,已知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总路程为84km。小红从公路公路标志牌上看到,他们出发20min,汽车行驶了30km,那么照此速度计算,他们再用多长时间可以到达目的地?
参考答案
1.主要是“科学方法”方面的,如: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是“时间相同比路程”,二是“路程相同比时间”,速度是采用第一种方法来定义的;速度等于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利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新的物理量的方法,叫比值定义法。 2.如果速度(v′)的定义为“物体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那么速度的公式将为v′=,速度的单位将是s/m。如果用这种方法来定义速度,速度值越小,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慢,人们很不习惯。 3.曲线 匀速直线 变速直线 变速直线 4.褐海燕是冠军,猎豹是亚军,旗鱼为第三名。 5.6h 6.17.5km 7.36min
“自我评价与作业”指导
1.有两种: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物理学中利用“相同时间(单位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来定义速度。 2.⑴真空中的光速是自然界中速度的最大值,为3×108m/s。 1.5×1011m ⑵约0.29m/s 3.略 4.匀速直线运动 0.8h(即48min) 5.2.5 6.180m
课外活动
两个活动的实验方案都是开放的,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实验,以下方案仅供参考:
1.把昆虫放在坐标纸上,用铅笔在昆虫爬过的小格上画线,描出昆虫运动的轨迹。找一段细棉线,使之与昆虫运动的轨迹完全重合,在棉线上标出轨迹的起点和终点,把棉线拉直后用刻度尺测出这两点间的距离,即是昆虫运动的路程。根据昆虫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可算出昆虫的运动速度。
2.几位同学合作进行测量,在100m路程中,每隔10m或20m站一位记时员,可测算出各段路程的速度值。为减小误差,最好多测几次,各段取几次速度的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