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七中2024年春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一历史(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武威七中2024年春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一历史(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9 19:37:11

文档简介

武威七中2024年春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答案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答案D,2.答案D,3.答案C,4.答案C,5.答案A,6.答案B,7.答案D,8.答案D,9.答案D,10.答案D,11.答案B,12.答案A,13.答案C,14.答案A,15.答案A,16.答案B,17.答案D,18.答案D,19.答案C,20.答案A,21.答案A,22.答案D,23.答案D,24.答案C,25.答案B,26.答案A,27.答案C,28.答案D,29.答案D,30.答案D
二 材料解析题(31题10分,32题10分,33题10分,34题10分)
31.答案(10分)
(1)状况:商品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出现了新的阶级和阶层;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增强了反封建的力量。(4分)
意义:冲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加速了西欧社会的发展与进步。(2分)
(2)变化:环境污染严重;工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城市化快速发展;工业人口大量增加;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分)
因素:工业革命的进行;政府注意加强城市治理。(2分)
32答案(10分)
(1)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走向体系化、法制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新技术革命爆发,第三产业崛起。(5分)
(2)核力量的扩散和科技的进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力量增长;
西欧国家的联合和日本经济的复兴;
发展中国家影响力上升。(5分)
33答案(1)特征:发展速度快,数量多,规模大;组织机构众多;主要由市民和神职人员组成;城市人口较少。(4分)主要原因:封建社会走向稳定,社会治安改善;封建经济发展;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
(2分)
(2)影响:保存和传播了欧洲古典文化,推动了西欧学术文化的发展;为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奠定了基础;推动了西欧社会的转型与发展;推动了西欧文明的延续与发展。(4分)
34.[示例]
国家:印度。
阐述:印度独立以前面临的革命任务首先是争取政治独立,斗争矛头直接指向英国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印度在甘地等人的领导下,通过非暴力的和平发展道路进行宪制改革,分阶段赢得了独立。印度独立运动的领导阶级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在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启蒙时期或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族民主思想之后,再结合本国的传统进步思想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民族主义。所以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以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
高一历史·( )武威七中2024年春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试卷
历史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年间,西亚北非地区出现了世界上较早的文明,先后兴起了埃及人、巴比伦人、亚述人、迦勒底人和波斯人的强大帝国,他们已经有了文字,在艺术、科学和社会组织方面也相当进步。该地区孕育出人类早期文明主要得益于 ( )
A.地理和气候条件优越 B.地域及部落间战争的频仍
C.洲际交流活动的便利 D.商贸活动和人口迁徙频繁
2.拜占庭文明与拉丁文明都植根于基督教文化,但是在多年的战争与交涉中,拜占庭帝国吸取了外来的东方思想和审美原则,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拜占庭文明。这集中体现出拜占庭文明的特征是 ( )
A.独特的地中海海洋性 B.复古情怀
C.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D.兼容并包
3.有文献显示,在1558年至17世纪末,有8000多本图书从西班牙运往西印度群岛,考虑到走私因素,这一数字大概要增加10倍。大量的经典作品和基督教文本被逐渐翻译成印第安语言,进入到当地社会。这反映了 ( )
A.欧洲殖民模式转变 B.拉美多元文化并存
C.殖民者的文化入侵 D.全球经济联系加强
4.公元前4千纪下半叶,频繁的贸易活动使大量资源流入两河流域南部,周边村落的劳动者和手工业工匠迅速向城市聚集,原有的管理体系不断扩大,产生了更细致的职责分工和更显著的权力分层,并发展出主要用于管理经济事务的原始楔文。这可以用于说明 ( )
A.经济活动的地域特色 B.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C.区域文明的形成过程 D.政治生态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5.17世纪,画家维米尔创作的部分油画展现了市民家中挂着的地图或者摆放的地球仪。画作中的市民无不以拥有来自中国的瓷器、丝绸,来自美洲的海狸皮、白银,来自非洲的黑奴和来自荷兰的地图和地球仪为耀。这些画作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
A.“市民群体与全球化贸易” B.“宗教改革与印刷业革命”
C.“新航路开辟与价格革命” D.“文艺复兴与思想的启蒙”
6.有学者指出,“西欧……除了地中海的商业以外,又开辟了大西洋和北部各海域的商业;并预示了大贸易路线的新方向,这种方向将在近代时期十分明白地表现出来”。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评价角度的是(  )
A.西欧海上探险活动兴起的原因 B.欧洲商路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西欧价格革命影响了商业革命
7.11世纪时,英国1/5的耕地属于国王,1/4属于教会。威廉一世将全国1/2的耕地给与大贵族,这些贵族的领地往往分散于各地,如彻斯特伯爵休的封地,除其伯爵领以外,被分置于19个郡中,此外约有20个贵族的领地分散在10个以上的郡里。这一举动 (  )
A.挑战教会的绝对权威 B.瓦解封君封臣制度
C.分散地方贵族的权力 D.保证了国王的优势
8.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肯定巴黎公社的价值,写道“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而为人所称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这部著作是《共产党宣言》
B.这部著作还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C.巴黎公社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一次伟大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D.巴黎公社的实践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9.甘地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曾十多次绝食,三次被捕入狱。为抵制洋布,他亲自手摇纺车织布;为反对英国食盐专卖,他和群众一起自煮食盐。在他的号召下,印度人民举行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由此可见,甘地的活动 (  )
A.加快了印度民族工业的发展 B.促进了印度民众的真正觉醒
C.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支持 D.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的进程
10.1847年,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指出,资本家之所以能获得利润是因为工人所生产的产品价值超过了工人以工资形式所获得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一论述 (  )
A.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B.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不可调和
C.肯定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D.揭露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的剥削实质
11.当今世界,出现了全球经济政治化与主权国家政治经济化双重发展趋势。各式各样的国际制度、规范、法律和组织层出不穷,恰似一张遍及全球各个角落的“大网”,约束各国和各种非国家行为体的行为。可见,当今世界 (  )
A.强权政治受到了有效制约 B.全球治理机制亟待改革
C.全球化与多极化成为潮流 D.合作共赢成为世界共识
12.西亚地区的腓尼基人发明了由22个字母组成的文字,被称为“腓尼基字母”。它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又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相比于埃及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字母文字在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  )
A.符号少书写简洁便于记忆 B.欧亚非大陆之间联系密切
C.人种迁移促进了文化传播 D.各地的统治集团重视推动
13.灭亡拜占庭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并控制了连接亚欧商路的帝国是 (  )
A.波斯帝国 B.罗马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阿拉伯帝国
14.中世纪的欧洲,儿童被视为父母的隶属品,并被认为生来俱恶,鞭笞、体罚儿童被视为合理合法。直至14世纪以后,人们才开始从儿童自然本性来看待儿童,要求尊重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和教育权。这一变化 (  )
A.体现出人文主义的色彩 B.得益于启蒙运动的发展
C.继承了欧洲传统儿童观 D.保障了儿童的合法权益
15.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革命派报刊《波士顿公报》全文刊登了英国《权利法案》等法令。许多读者来信赞美《权利法案》是“英国宪法美丽而强大的顶梁柱……它肯定并维护人的自然权利,明确提出人与生俱来的任何权利都不应该受到侵犯,如自由、财产等原则”。这说明 (  )
A.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B.北美意图照搬英国政治制度
C.英国殖民体系逐步走向瓦解 D.报刊成为独立战争主导力量
16.1920年至1921年的苏俄农村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工人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从农村取得粮食,而农民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保卫自己的粮食,于是“红军和工人征粮队员往往被农民打死,而农民也因暴力抗征而遭枪杀”。这表明当时苏俄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功大于过 B.经济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
C.余粮收集制造成了国家分裂 D.农村经济十分衰败和凋敝
17.《汉谟拉比法典》对作为报酬分配给士兵的“服役田”作了相关规定(如下所示)。这些规定旨在强( )
○若士兵被俘,其子能代父服役,则由其子继承;若其子年幼不能代役,则留三分之一的土地给其妻以养幼子。
○若士兵自己离开职守而放弃土地……即使他回来也不能领回。
A.土地政策应适时调整 B.增强军事力量的紧迫性
C.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D.国家利益至上
18.荷兰学者赫伊津哈在《中世纪的秋天》中写到:“在中世纪嘈杂的繁忙生活中,有一个声音总是压倒一切的,这就是钟声……在日常生活中,钟声就像关怀人的、善良的精灵,总是以熟悉的声音宣告悲伤或喜悦、平静或焦躁、集会或告诫。”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 ( )
A.基督教会推动了社会文化发展 B.封建领主权力不断扩大
C.庄园农奴制下的生活单调乏味 D.宗教伦理具有双重作用
19.某学者写道,尽管伽利略、牛顿和欧拉这些科学家的名字为大家所熟知,但是我们很容易忽略,他们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在研究弹道抛物线、解决偏离问题、提高炮弹的精确度。他们使战争武器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可靠。据此可知,科学革命 ( )
A.契合思想解放的时代要求 B.源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C.符合近代西方崛起的需要 D.确立了实验推理研究方法
20.1876年、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个工业研究实验室——爱迪生发明工厂。该实验室招工程师、按照计划进行发明、然后将专利权出售给企业。爱迪生的实践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 )
A.科技和生产紧密结合 B.电力技术改变人类生活
C.垄断组织已发展起来 D.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21.1996年年初,欧盟通过谈判,分别与突尼斯、摩洛哥、以色列、埃及和叙利亚等国正式签署协议。根据协议,欧盟将为这些国家的经济振兴和结构改革提供大量财政援助,并进一步加强各自贸易和工业领域内的合作。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
A.欧盟努力扩大经济影响 B.欧盟结盟式外交快速兴起
C.欧洲一体化的横向发展 D.新兴民族国家力量的崛起
22.撒切尔政府执政后,虽然政府千方百计地进行社会福利改革,削减福利,但由于失业人员与日俱增,社会支出不降反升。此外,经过改革,贫富悬殊加剧,社会两极分化扩大,社会公平正义受到威胁,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这说明 ( )
A.经济危机推动政策调整 B.社会福利改革遭到到失败
C.国家宏观调控濒临崩溃 D.改革应该兼顾多方利益
23.1917年4月,美国政府成立了负责战时宣传的公共信息委员会,制定了《国防法》《海军法》《选征兵役法》和《战争风险法》,随后还成立了战时贸易委员会、铁路管理局、战时工业局、粮食管理局、燃料管理局等机构。这表明当时美国 ( )
A.确立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力图构建战后国际新秩序
C.积极谋求世界霸主的地位 D.建设一体化国民动员体系
24.19世纪30年代,当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接近尾声、在法国大规模展开之时,德国才刚开启步伐。至19世纪末,德国利用电能、内燃机和合成化学的优势,使工业年均增长率已达6.4%,远超英、法两国;至20世纪初,德国在煤、钢产量、铁路里程等方面都超过英、法,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该材料表明
( )
A.英法社会经济日益衰退 B.工业发展区域失衡的问题凸显
C.科技创新影响经济发展 D.后发国家在工业化中更具优势
25.美苏冷战期间,在亚洲和非洲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中产生了不愿意依附于两极格局任何一方的中立主义势力,这种势力随着冷战的不断展开而发展和联合,并通过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显示了自己的力量。这表明 ( )
A.雅尔塔体系逐渐走向崩溃 B.两极格局中孕育多极化力量
C.亚非国家积极争取民族独立 D.美苏两国积极争夺第三世界
26.有学者在《新经济政策及其意义和教训是什么 》一文中指出,“一项重大的社会改革不能仅局限于某一领域,建立公平民主、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绝不是单纯的经济改革所能完成的,还需要有相应的政治体制和立法保障。”该学者认为苏联新经济政策终结的根本原因是 ( )
A.政治体制改革的缺位 B.新经济政策自身的缺陷
C.苏联领导人观念保守 D.苏联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27.法国大革命初期,为调动民众的革命力量,法国政府实行了权力下放,对地方行政采取放任态度。1792年共和制确立后,中央政府又加强对地方的控制。1799年拿破仑上台后建立了军事独裁统治。这些举措
( )
A.反映了法国革命倒退 B.体现了封建思想深厚
C.有利于巩固革命成果 D.导致拿破仑帝国瓦解
28.1922年,美、英、法、意、日在华盛顿签署《五国条约》,对五国海军主力舰的总吨位做出诸多限制,但从1930年开始,日本在海军建设方面动作不断,先后三次实施“海军军备补充计划”,扩建战列舰、航空母舰等军舰数十艘。据此可知 ( )
A.海军军备竞赛得到有效遏制 B.日本独霸亚太的局面形成
C.绥靖政策助长日本侵略野心 D.华盛顿体系具有不稳定性
29.“金砖国家”指的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工业国家,最早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2010年,南非加入了“金砖国家”;至2022年,金砖五国的总GDP已经占全球约26%。此外,埃及、埃塞俄比亚、伊朗、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等国也即将加入“金砖国家”。“金砖国家”的演变 ( )
A.表明发展中国家掌握全球化主动权 B.折射出国际新秩序的逐渐完善
C.反映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日益深化 D.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30.1980年美国对苏联实施经济制裁,禁止向苏联出口小麦,但加拿大和一些欧洲国家趁机把大量小麦卖给苏联,苏联进口总量不降反增。2022年2月俄乌冲突以来,美英日和欧盟对俄罗斯实行持续、全方位的经济制裁,但依靠粮食、能源、畜产品和军工产品向非西方国家的出口,2023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以上。这说明 ( )
A.西方霸权体系开始崩溃 B.美国经济制裁没有作用
C.“一超多强”已经定型 D.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持续
二 材料解析题(31题10分,32题10分,33题10分,34题10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公元11世纪到12世纪,在西欧各地的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
材料二
“这是个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的市镇,无穷无尽的长蛇般浓烟,一直不停地从烟囱里冒出来……镇上有一条黑色的水渠,还有一条河,这里面的水被气味难闻的染料冲成深紫色,许多庞大的建筑物上面开满了窗户,里面整天只听到嘎啦嘎啦的颤动声响,蒸汽机上的活塞单调地移上移下,就像一个患了忧郁症的大象的头。”这是狄更斯对19世纪中期英国一个工业市镇的描述。
——狄更斯《艰难时世》
材料三
到1851年,英国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英国总人口180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52%,城市中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有10个,法国仅5个。以棉纺织中心曼彻斯特为例,工业革命前,这里人口仅在1万人左右,仅有几条又脏又暗的街道,没有市政机关,也无权选派议会议员。1786年阿克菜特纱厂在此创办,仅过15年后,该地已经建成50家纱厂,成排的大烟囱日夜不停地将滚滚浓烟吐向天空。同时,城市中心区域已开始美化,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旁边设有商店,街道有了照明,还成立了城市消防队。
——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城市发展对西欧社会发展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19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这些变化的重要因素。(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在二战的特殊环境中得到加强与发展的垄断资本,在战后经济复苏和发展的过程中又得到进一步加强,使垄断资本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社会化的深入发展和生产国际分工趋势的加强,促使国际范围内的国家资本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空前增强。它们不仅在流通领域实行联合,而且在生产领域也实行一定程度的联合。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美国和俄国1957年在核打击力量方面已取得了对等,而中国在1964年也实现了第一次原子弹爆炸。核武器扩散的危险变得更加明显,但正是这个事实表明了科学技术的知识和发现已具有普遍性,而且我们必须要承认这个情况:我们都是相互依赖的成员。强权政治围绕着两个超级大国发生两极分化,从50年代中期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于力量和影响的增长以及科学上的优势,对上述这种过分简单的力量均势进行干扰。西欧,特别是法国、德国以及共同市场其他成员国的复兴,在世界事务中形成了另一个即便是比较次要的力量。新近获得独立的亚洲、非洲和中东的国家,它们从殖民地上升到现在的地位,在联合国中形成多数。
——【英】莫瓦特《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战后初期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哪些因素构成了对两极格局的冲击。(5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12世纪到13世纪期间,欧洲的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不但数量增多,规模也迅速扩大。这显示出中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治安的改善。城市容纳了法院(包括市政法院)医院、宗教团体或行业协会之类的兄弟会等组织机构。此外,大多数城市除了“中产阶级”或“市民”之外,还生活着数量相对较多的神职人员……在波兰,除了早已出现的450座城市外,1450年到1550年间又增加了约200座新城市……但即便在那里,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比例依旧相当小,不到总人口的15%。1500年,只有6%的欧洲人居住在人口超过1万的城镇。
——摘编自(美)约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
材料二 当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时,西欧正处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时代”,古典文明这时已多不为人所知,只有教会还保留着一些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而在八世纪后期到十世纪初期的百余年里,阿拉伯人组织了一场翻译并传播许多中世纪西欧几乎无人通晓的希腊文等著作的运动,史称“百年翻译运动”。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西欧人对希腊知识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长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这一学术成就在西欧准备重新恢复他们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腊古典著作的作用。这些以阿拉伯文字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古罗马典籍,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养料,欧洲终于迎来了智慧之光,重新发现了灿烂的希腊文明。
——摘编自汤瑶、杜慧萍《阿拉伯文明对西欧封建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欧洲城市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2—13世纪欧洲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对西欧社会的影响。(4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下表所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划分依据及主要类型。
划分依据 主要类型
社会性质和面临的革命任务 殖民地争取政治独立,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宗主国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半殖民地的斗争矛头首先指向本国的封建王朝或独裁政府,进而打击其背后的帝国主义者
斗争方式、革命道路 坚持武装斗争道路或通过武装起义的方式赢得革命胜利或民族独立;通过武装斗争与政治谈判相结合的方式赢得独立;通过非暴力的和平发展道路赢得独立
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无产阶级思想为核心;以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
领导力量的性质 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由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党领导;由爱国的王公贵族和酋长领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国家,从表格所列举的四种划分依据中选择三种,说明该国家在这些划分依据中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结合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逻辑严密。)(10分)
高一历史·( )
同课章节目录